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掌握游戏特效,游戏动画创作方法和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和研发能力,能够胜任游戏特效,游戏动作,游戏技术美术等方面工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核心课程程序设计(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C#)、UI设计、交互设计、物理引擎应用技术、游戏动作、游戏特效、3D数学基础与游戏开发、游戏类型设计等。专业优势数字媒体专业涵盖领域较为广泛、本院数字媒体专业着力于游戏制作行业、动画行业深耕,在游戏技术美术师、游戏特效美术师、游戏动作等细分专业的教学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师资团队。其中游戏程序方向教师3名、游戏特向方向教师4名、游戏动作方向教师3名。由于游戏特效以及游戏动作在游戏研发中地位重要且行业对人才需求一直供不应求,本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在强化这两个专业方向的教育与研究,力求跟进行业前沿技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型符合型人才。师资力量 谢勃 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四川工业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从事游戏美术相关教学工作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项目制作经验,游戏艺术工坊负责教师之一,专业特长:UE4引擎、次世代模型制作、游戏动作制作。徐紫欣讲师(设计学),女。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环境建筑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本科研究生毕业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室内建筑与设计业)博士就读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建筑学)现为我校艺术与科技系专职教师,任教以来,负责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授课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和指导设计的经验。授课之外,还参与编写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小通识教材《工科生的艺术表达》,积极开展科研与横向课题研究。杨金伟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游戏动画。2011年入行游戏动画专业曾参与制作的游戏:《天谕》《逆水寒》《圣斗士星矢》《王者荣耀》《三剑豪》《十万个冷笑话》《女神联盟》《苍之骑士团2》《忘川风华录》《倩女幽魂》《猎刃》《魔界》《网球宝贝》《战神之怒》《狂刃》《封神》《功夫侠》《西游OL》等等上百款游戏项目制作。刘红梅 副教授(数字媒体)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Web页面设计。目前已参与项目7项,撰写论文和参与教材编写攻击10余篇。钟玲 讲师 (设计学)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纤维艺术、非遗数字化传播、数字媒体技术。有多年教学经验,主持并参与多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项目,发表多篇论文于核心及省级期刊,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比赛并多人获奖。夏鹏,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于西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程序设计、Unity游戏引擎。热爱程序设计与游戏设计,喜欢尝试各种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学习,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与科研项目中。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数字媒体专业组省级二等奖。白阳(助教)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油画专业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动作设计与影视概念设计。绘画基础扎实,研究方向广泛,对三维及二维美术软件都有涉猎。个人简介陈霖,助教(艺术学)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印刷图形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现为包豪斯国际设计协会(BIDA)会员。设计作品《stop eating sharkfin!》入选并收录“第十三届亚太设计年鉴”。作品《拒吃鱼翅》获得第十五届“创意中国”设计大奖年度银奖作品,并收录至《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20-2021》。顾之南,助教(设计学)Pinco(顾之南)、视觉艺术设计、插画师、伦敦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专业MA热衷于学科交叉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推测设计、数字品牌接触点创意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2017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future souvenirs” workshop2019 無所艺术设计主理人2020 负责成都图书馆文创品牌产品开发2020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千年古瑶”2020 麓湖A4美术馆“Do it”共创艺术家项目2020 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logo设计大赛 三等奖2020 亚洲动物基金会教具插画设计2021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荣宝彩绘特邀艺术家2021 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仪式礼品视觉设计负责人2021 第七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共创艺术项目没玩没了视觉设计江韬本科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特效设计,热爱游戏特效事业,从事游戏特效设计工作已有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于游戏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进入到游戏制作公司从事游戏特效、动作制作、UI设计与制作、游戏研发等工作;同时也可以对口影视制作公司,进行角色动画制作、角色动画蒙皮绑定工作、角色CFX特效制作;进入多媒体制作公司担任多媒体展览展示互动制作工作。教学特色:由于教学内容有计算机编程和设计类型的课程,数字媒体专业的采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例教学为延伸拓展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大一大二阶段以夯实理论基础为主,大三采用行业经典实例教学,大四投入行业实践,基于教学团队对四年时间本科进行细致的规划,让学生由浅入深稳固提升专业能力,形成体系化的知识架构。为学生就业铺好道路,为学生在行业美好的发展埋下伏笔。
一、培养目标:电子商务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学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大数据时代下掌握商务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运营和大数据分析基本理论及基础技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个性突出、视野开阔,具有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新媒体运营和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能力,适应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二、核心课程 网络营销、数据库技术及运用、网页与网站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三、专业优势:(1)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处理优势;(2)校企合作,数据营销1+X职业认证;(3)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智慧商务学习。四、师资力量邓礼全: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在世界500强和大型企业任职电脑部经理、IT分析员、副总经理等职,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EI收录3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主编教材2本。张池: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应用、供应链渠道设计、金融创新等方向。先后在多家国企、外企及民企供职,历任销售经理、分公司经理、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为成都项目管理协会理事,川链大数据研究中心区块链项目组成员。先后在国家一级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李涯,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主要讲授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新媒体运营、信息检索等。发表《互联网思维下的利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等多篇期刊论文,参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教材编写,主持及参与省、市、院级多项科研项目。五、就业前景(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大中型商业企业、物流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行业从事电子商务运营、网络与数据营销、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设计等相关工作,如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巨头以及中通、圆通、顺丰等大型物流企业;也可在国家机关、政府经济综合部门从事商务管理和商务分析工作。六、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生成果 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和“拾物链”杯新媒体电商公益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多名同学获得省赛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1)培养目标:通信工程目前设有网络交换、微波通信两个专业方向。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工程领域强大的优势师资力量,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工程中各种信息和信号的处理、掌握通信系统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通信工程发展动态,接受通信工程基本训练,有较强的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研究、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工作。(2)核心课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嵌入式C语言、电路分析、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技术等。其中《通信原理》、《4G实训》、《现代通信组网实训》3门课程为省级特色示范课程。(3)专业优势传统优势学科 实力师资团队 特色教学管理 专业前景广阔① 专业建设领先在同类院校中专业排名领先,现有三项省级专业建设成果,专业建设在同类院校及本校各专业中均居领先地位。2016年 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专业2018年 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示范专业2019年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② 课程建设成果领先课程建设成果丰富,现有三门省级特色示范课程,在同类院校及本校各专业中居领先地位。2019年 现代通信组网实训——四川省应用示范课程2020年 4G实训——四川省应用示范课程2021年 通信原理——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③ 师资队伍在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优势。本校通信方向的专职教师团队,人员稳定,结构合理,专职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达到40%以上,在同类院校及本校各专业中都名列前茅。通信专业一直注重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不断引进富有国内一线通信企业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入校任职。同时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全体教师均持有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④ 实验条件优异通信专业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我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基础实验中心,以及现代通信实验室、3G、4G、5G移动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接口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天线技术等多个实验室,为我系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师资和实验设备保障。在保证所有学生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各实验室均向全院师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型的实验,学生可在此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对设备进行调试、安装、测试,通过实训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通信实训中心是本校和深圳华为、讯方公司合作建设的实训中心,全中心均采用华为商用设备,设备涵盖光纤通信、交换、3G、4G、5G等多个领域,相关照片如下:教师在现代通信实训中心授课:此外,通信专业还大力加强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目前与四川公众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成都邦飞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实训建设。⑤ 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工程领域强大的优势,本校通信专业具有较好的学科建设积淀,有较好的校友资源。通信专业立足实际,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需求,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打造应用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紧扣通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符合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了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通信专业以竞赛为契机,通过寒暑假项目制作业、项目制课程等多种方式,督促全体学生进行成果输出,打造成果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程链。结合课程思政,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思政链。“三链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优势。⑥ 行业优势通信行业是人类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行业。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多次明确通信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中重要受益环节。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加速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5G网络的日趋完善,6G研发的如火如荼,都将为通信行业带来历史性机遇。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工程领域强大的优势,本校通信专业具有较好的学科建设积淀,有较好的校友资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4)师资力量信通系现有专兼职教师团队数十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稳定,通信方向副教授及以上教师比例在本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部分骨干教师简介如下。张燕,通信专业负责人,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持省级专业建设项目3项,省级课程建设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院级教研项目6项。主讲课程“通信原理”评为2021年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带领的“通信原理”教学团队获得本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本人多次获得学校“先进个人”、“骨干教师”、“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刘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网络与通信网络架构,图像识别和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自工作以来,主编教材三本,申请获得专利6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2项,在北大核心和其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0多篇。董昕,教授,四川省精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设计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等。李艳莉 微波方向负责人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硕士毕业,在学院从事通信微波方向教学1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指导考研经验,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北大核心期刊4篇,申请专利4项,主持和参与3项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其中有2项为重点项目。沈小渝, 英国伦敦大学telecommunications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曾就职于中国电信,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负责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成都电信分公司项目若干,具有较强管理协调能力,曾选派美国工作一年。2014年至今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任教,参与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项目若干。蒋霞,副教授,硕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本专业教学18年,致力于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主讲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等课程。曾多次在教学竞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多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经世 IUV杯”全国大学生现代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设计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获得丰硕成果。参与多项省厅级课题,主持多项校级课题,共发表论文20多篇。张佳芬,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开发软件著作权1项,编写出版教材1部。(5)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莘莘学子,灼灼其华。通信学子在校期间, 求知奋进,拼搏进取,用梦想装扮靓丽青春,用奋斗谱写辉煌人生。这里有通信协会、创新协会等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期待你的加入;这里也有展现大学生青春风采的各种活动等待你的参与,如: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与技能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运动会、话剧比赛、文艺晚会等等。以创新彰显学生智慧,以实践培养学生能力。通信专业将给你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你张扬个性,放飞自我。通信专业欢迎你的加入,让我们在多彩的活动中共同描绘美丽的大学风景。成立至今,我通信专业学生参加了包括“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级奖项近百人次、获省级奖项数百人次。部分学生获奖照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证书。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照片(6)就业前景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发展潜力,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通过在我系的学习之后,能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在通信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等工作,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通信系统及设备的开发、应用、管理及维护等技术工作。创办以来来,我系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和好评,成才率高,就业待遇好。根据我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范围较广,有就职于传统运营商的各地移动通信分公司,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有就职于通信行业的设备供应厂商,如华为、中兴等;有在移动互联领域从事通信、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开发、软件开发及各类技术服务等工作,如英特尔、IMB等;也有在新闻、教育、银行等其他领域从事各类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还有部分优秀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成功考取公务员资格或是考取研究生、获得国外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通信专业考研率在本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7)优秀毕业生或校友部分优秀毕业生1、唐涛2019届通信工程专业高通班毕业生,在国际期刊SCI发表论文5篇,受到了中国网、四川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当年“院长奖”。新闻链接:https://sichuan.scol.com.cn/fffy/201810/56575444.html2、李圣君2012级校友,2019年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于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嘉纳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硅基毫米波多功能芯片研发设计,5G 基站,wifi FEM研发设计,就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期间,一直钻研于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多项荣誉2012年10月 第十届苏北赛区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省市级)2013年10月 第十一届苏北赛区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省市级)2014年11月 多次获得学院特等奖学金(院校级)、国家励志奖学金(省市级)2013年11月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二等奖(国家级)2014年11月 四川省综合A级证书(省市级)2015年02月 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国际级)2015年11月 国家奖学金(国家级)2016年01月 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省市级)3、苏浩2012级校友,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就职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智能算法应用研究;研究生期间取得授权专利2篇,JCR2区期刊2篇,EI期刊1篇,会议6篇;本科生期间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1)培养目标:“大千世界,无微不至”。从天上的卫星到我们身边的电脑、手机乃至普通的电子产品无处不闪烁着微电子技术的光辉。人类文明21世纪的高速发展,也是因为微电子《芯片》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巨大,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微电子电路(芯片)全流程设计、封装与测试等专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微电子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微电子电路设计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字IC验证等工作。(2)核心课程嵌入式C语言、电路分析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微电子器件、信号与系统、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3)专业优势 专业人才需求大、国家扶持政策优,就业前景好;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深度融合,保障就业质量;“项目、竞赛”为多元化能力保驾护航。1)行业优势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布局和发展期,行业从业人员增多。不过,根据2023年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仍存在超20万的缺口。此前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芯力量”(集成电路/半导体)市场供需报告》显示,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在2021年一季度的招聘量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5.3%和22.2%,并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态势。2021年3月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人才需求量占职位总量达到历史高位5.5%。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的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正经历至少十年期的增长周期,此间的企业用人缺口从技术研发、测试品控到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下图为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集成电路企业给予了“真金白银”的财税支持,企业或项目的制程工艺越先进,享受的支持力度越大,最高可免税十年。所以未来10年,微电子行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2)培养模式优势 微电子技术系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力为根本。不断创新探索校企生态建设,积极主动迎面产业需求,构建全新的校企生态网络,与索成易、芯满、凌阳成芯、矽芯等十余家企业不断深入交流,共同实施了“共建定制班级、修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应用课程、校企团队融合”等合作措施,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合作成果。联合企业共同实施特色化定制班建设,创新搭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融合平台,缩短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构建产教学多方位、多层次的生态融合, 其中微电系与成都索成易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在合作的“索成易”定制班尤为典型。定制班目前在与索成易公司的合作中,校企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实践”和“工程系统3”等联合课程或配套实验项目,建设方向包括 “模拟电路”和“数字SOC”两个方向。计划在企业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开发soc实验课程的全套课件、实验指导书、教材和教学演示软硬件系统。在课程实施中,索成易企业也将为学生提供软件平台、基础软件教程、虚拟项目等多种教学资源。 近两年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向以下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表1 近年来,部分毕业生就业对口企业成都云为微电子有限公司成都德成亿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明波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索成易半导体有限公司日本三荣高科设计(成都)有限公司成都纳能微电子有限公司成都默一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云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云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凹凸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北京新雷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深圳泰德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成都维思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的定制模式也由简单的人才输送发展为全方位的联合培养,新成立的企业定制班,正在建设的创新实践基地,新开发的工程实践课程,深入融合的校企团队,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将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相信未来会结出累累硕果。下图为定制版学生上课情景 3)课程建设成果领先 微电子技术系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不断的创修教学手段,取得丰富的教学成果:√ 2010年,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委省级示范教学中心;√ 2019年,《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获批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4)实践教学全面丰富,成果输出效果好定制班引入优秀技术企业的教学资源和设计能力,强化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目的是通过丰富的项目实训和设计案例,从行业认知、技能提升、实操应用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科技竞赛一直伴随着微电学子的成长,从2014年开始微电系就成立了科技竞赛指导团队,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光电设计大赛、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能很好展现和锻炼学生,不仅仅锻炼学生的技术提升,还能锻炼学生吃苦、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下图为部分获奖学生图片 (4)师资力量:孟雪琴,双师型教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改及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数10篇,指导学生参加光电设计大赛多次获奖,参加教师教学大赛获得三等奖。王昱琳,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现已公开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横向科研项目4项,参与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袁红梅 电子科技大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和主持校级、省级教改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参与省级项目4项,主持校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北核1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微电系优秀教师1次。易丹 副教授,承担《电路分析》、《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等课程教学。参与科研和教改项目10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3篇)。 (5)就业前景 该专业毕业学生可在微电子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微电子电路设计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字IC验证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微电子技术、电路设计、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近几年该专业发展势头猛,行业人才需求大,所以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微电子课程与工程专业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技术性的结合,毕业生可谓“一技在手、工作不愁”。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和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夯实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为核心,以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及人工智能多行业应用为拓展,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见识协调发展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产业视角,能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及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等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与科研、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教学、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项目管理与咨询与运维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CV)、知识工程与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NLP)师资力量:田军:电子科技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计算机应用系主任,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盟理事。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30余年,承担神经网络计算机研制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多次获国家有关部门科技进步奖励。李航: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熟悉校企多行业的双师型教师,有较丰富的项目管理和信息化工程实践经验。曾负责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计算机系电子商务方向。授课经常结合应用现状,语言轻松生动,强调学以致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与工程项目。陈婷:副教授,重庆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教育大数据,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担任人工智能认知计算、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数据可视化和商业智能应用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并参加各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各级期刊论文多篇,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委员会CPDA数据分析师,被授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教育联盟委员会委员,获取工信部数据分析师职业技术证书和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师认证证书。邓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于世界知名高校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方向: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研究生期间项目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情感分析“,主要探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Twitter用户评论分析的可行性。李玉莲: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曾参加过“全国电子竞赛TI杯”、“PAC2018|第六届‘英特尔杯’等比赛获得奖项,多次获得奖学金,发表EI会议2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ISBI会议摘要一篇。研究生期间项目为”基于特征提取的超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主要涉及医学图像、图像分类、特征工程等内容。毕业后参加工作一年,工作岗位为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工作主要的研究内容为:NIDS(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恶意文本、文档检测以及模型部署等。特色培养模式:人工智能实验班由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计算机应用系主任田军教授牵头建立并于2021年开展首届招生,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強实践”与“科研、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感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精英人才,实验班以“知原理、能应用、会创新”为班训,实行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与“项目制+导师制+学分制”的管理双模式驱动。此外,实验班拥有强大师资力量,教师团队新老融合,既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几十年的资深专家,也有青年才俊、海归人才。其中,聘请来自校外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作为专业导师,同时与华为、科大讯飞、BAT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密切合作,为实验班参观见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老师多态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就业前景广阔:人工智能专业目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人才需求量大,相比于其他技术岗位,竞争度偏低,薪资相对较高就业前景广泛,人工智能的就业方向包括: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智慧医疗。 同时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制造、自动驾驶、网络AI教学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其主要就业岗位有: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应用型)、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图像识别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等。
培养目标:以培养满足社会与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能力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跨界大数据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能力、沟通技能、组织技能、协作能力、人际技能、研究技能等可转换技能。核心课程:开源信息获取及应用、虚拟化技术、大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技术、内存计算、海量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图数据库、知识图谱。专业优势:该专业是四川省民办高校第一批次开设新兴专业,是该院极具朝气的专业。本专业根据国家大数据战略中数据资源开放、大数据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导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相关领域知识进行交叉,构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体系,设立数据科学理论与方法、大数据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方向,学生能够在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等领域进行多类型数据分析和挖掘、大数据管理和优化,开展大数据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开发。师资力量:姚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主授课程: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C语言等。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先后获得国家2等奖1项、国家3等奖1项、四川省内奖项十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科研教学改革项目5个,参加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奖两次。魏雨东: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专任教师。 主要从事数据仓库与大数据技术、企业及教育信息化等主题的研究。进入高校之前一直在企业从事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10年来,担任过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持并参加完成各级教学科研项目4项;发表各级论文5篇;日本NAIS协会会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获省级一等奖一次,其他级别奖项3次。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教学特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重点培养熟练掌握Hadoop平台架构原理和使用场景,并且可以利用Python设计、开发数据采集、海量数据存储、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应用系统的跨界实用性技术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实践项目训练,掌握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系统搭建、开发、调优、运维等技能。就业前景:可在软件开发公司、政府机关、系统运营商、金融保险、移动和互联网企业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数据挖掘应用开发、数据中心运维、解决方案规划和设计、大数据产品部署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在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背景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测试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信息管理人才。二、核心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Python。三、专业优势:(1)专业交叉、学科融合,致力于知识面广、专业技能精的复合型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2)以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全过程强化学生管理能力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能力;(3)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四、师资力量: 李楠楠:副教授,管理系系主任,金蝶工商业沙盘培训师。从事企业信息化、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主编或参编教材多部;独撰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第一著作权人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10余项。主讲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专业课程。吕虹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主研省级项目两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三项,参与多项校企合作项目、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四篇,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主讲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实践等专业课程。张雪: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理论及软件。主讲C语言、数据库原理、网页与网站设计等课程。工作期间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的教学成果项目《落实到课程的全过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五、就业前景(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教育科研单位、IT咨询公司等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评价和IT项目管理、ERP软件开发和实施等工作。历届毕业生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领域的岗位需求,广泛就业于百度、小米、京东、字节跳动等高科技企业;工行、招行、太平人寿保险、平安保险等金融行业;用友、金蝶、毕马威等IT咨询管理行业;其他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等。六、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生成果 《ERP沙盘模拟》课程,在教学中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提倡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通过学生模拟经营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的全流程,培养学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赛促学,带领学生参加和专业相关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七、优秀校友: 简介:苟一丹, 2015届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香港浸会大学2015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深圳校友会现任理事长,任职中国太平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高级需求分析师,从事金融数字化平台需求分析及项目管理工作。年薪35W。简介:王浩宇, 2013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团支书,现任职于Synnex (成都)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从事仓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测试管理工作。简介:邓海波,2015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任职长桥证券产品技术部测试开发工程师,主要从事软件测试开发相关工作。年薪23W。简介:姚杰,2019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任职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云贵区实施主管,从事国资企业、政府的信息化平台需求分析及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简介:唐红霞,2017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任职中国人民银行苍溪县支行办公室副主任,从事金融科技工作,负责开发和测试应用软件,维护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保证支行各类业务稳定开展。
培养目标:该专业立足于二维和三维动画创作,涵盖游戏、动画设计、插画、原画、衍生品、后期特效等专业领域,培养美术基础扎实,既具有动画表演,游戏美术设计,影视概念设计,衍生品设计,后期视觉特效等技能,又具备综合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需学习视听艺术理论和影视创作技巧等理论知识,同时精通Maya、3DS MAX、ZBrush、UE4、Blender、Spine、TVP、等软件工具,能够熟练完成次时代模型制作,虚幻场景设计、镜头叙事动画创作、分镜动画、动画角色表演预设计、电影和番剧的美术概念设计。核心课程:造型基础、速写、图像处理、设计基础、色彩、三维模型、数字雕塑、场景设计、角色设计、分镜设计、道具设计、创作意识、运动规律、制作流程、绑定技术、特效、UI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数字合成技术、骨骼动画、分镜影视摄影。专业优势:本专业下设两个方向:一是动画专业方向,二是游戏美术设计方向,这两个方向专业方向都是行业发展的前沿专业,两个方向都是以艺术设计为基础,匹配各种行业技能作为实践,最终完成动画表演设计创作,游戏美术设计等交叉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本专业聚集了国内多名动画行业和游戏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企业指导老师和教授作为专业建设的学术指导,副教授职称6名,企业资深专业名师6名,讲师职称教师15名,以一批具有多年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过硬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授课主力,共同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冯祥,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四川大学取得工程硕士学位。现任艺术与科技学院图形艺术系动画教研室主任,主研方向为影视动画。主持校级、系级教改课题2项,参与校级科研及教改课题4项,发表论文6篇。李奇阳,硕士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研方向为艺术设计。主持校级课题《成都皮影的艺术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参与校级课题四位一体《医学插画》教改设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6篇,获外观专利3项。2018年参与绘制《瑶族神像画》书中插图。柳芳,副教授,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完成21世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参与编写1本,发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5篇,核心论文一篇,外观专利设计多项,漫画作品《暗夜救韩英》曾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硕博组)二等奖;并入选全国首届动漫美术作品展。参与什邡政府投资抗战题材动画片《生息》的制作,参与成都电视台《金牛区宣传片》中的动画制作,绘制成都移动校园网海报插图,绘制网络动画《一人之下》CD插图封面,多年以来为中国检察机关等众多单位和企业设计卡通形象。孟希志,本科毕业于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现任艺术与科技学院三维动画专职教师,主研方向三维影视动画与表演,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1项,主持横向项目1项,发表论文3篇,擅长影视动画制作流程,带领学生制作原创动画项目以及商业动画项目生产。徐信,硕士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现任艺术与科技学院动画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角色设计、动画美术风格设计。赵继平,讲师,动画专业负责人,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四川大学取得工程硕士学位。主研方向为影视动画。主持校级、系级教改课题3项,参与校级科研及教改课题4项,发表普通学术期刊论文4篇。北大核心期刊2篇,曾获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动漫类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奖。教学成果:本专业以行业发展前言为目标,注重课程设计,将教学、比赛、科研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学生成果,为网易、腾讯、西山居等国内的游戏以及影视领先企业输送了多名优质的毕业生。另外在各大国内设计比赛中指导学生荣获多项荣誉奖项。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影视机构,游戏公司,娱乐行业,多媒体行业,广告业,动画公司,互联网公司,教育行业等领域,从事游戏美术和影视美术相关运营策划,设计研发,技术实现,流程管理及教学培训等岗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学校理工科背景,依托新文科及新工科建设,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和贸易环境的变化,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掌握经济学以及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掌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能熟练使用外语,熟练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二、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经贸英语听说、国际贸易结算。三、专业优势:1.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数字贸易人才基地”,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习就业;2.多层次实践教学,学生具有真实贸易平台实战能力,以赛促教,“三创赛”、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大赛提供校内实战机会;3.顺应数字贸易趋势,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4.具有丰富的跨境电商、对外贸易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实战型师资团队。四、师资力量:刘萍:副教授,经济系系主任。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经济法》课程负责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济法》课程负责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理事、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师、四川省创新创业促进会(青年创业家联席会)导师,主持及参与多项省级、市厅级科研及教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经济法》一部,两次被评选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员工”,获第一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产教融合工作,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和铜奖项目指导教师。姬光明: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跨境电商、经济贸易,曾就职于香港招商局中国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出版《电子商务的组织与创新模式研究》专著1本,发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电子商务业态研究》、《跨境贸易中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等教研科研论文5篇,主持参与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新媒体营销课程建设》,省级项目《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网络营销课程群”教学改革》等多项科研项目。亢智:切斯特大学财务管理硕士,主要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方向,教授《国际金融》、《金融学基础》、《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曾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并有着多年金融机构工作经历,对金融,尤其是国际金融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五、就业前景(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类跨境电商企业、各类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涉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机构任职,从事有关对外经济贸易的实务、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届毕业生就业的知名企业包括:亚马逊、阿里巴巴、成都银行、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学生成果2021年,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刘龙同学作为组长,魏良李、杜杳恬、刘入萍等同学作为队员参加2021年长江杯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竞赛荣获全国最佳路演奖一等奖、综合团体奖二等奖。获奖之后,刘龙同学创办了自己的跨境电商公司“艾比电商”。七、优秀校友:姓名:王癸苏(201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单位:麦噜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职位:外贸电商培训经理 (亚马逊内部流程)姓名:马世齐(201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单位:绍兴齐韵科技有限公司(自己创业公司)职位:业务经理姓名: 李西(2021届国际经济与贸易)单位: 成都格罗西贸易有限公司职位: 亚马逊运营
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以打好人生底色、积淀丰厚底蕴为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将技术前瞻信息融入教学培养过程中,以贴近企业实际的各级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现代工程师标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嵌入式C语言、模拟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DSP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编程等。(3)专业优势;2016年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2017年四川民办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排行第一2018年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专业本专业以“电子信息+”战略为指引,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保障。瞄准智能电子产品,以嵌入式技术为核心,以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两翼,面向企业、面向工程、面向信息产业,结合产品设计、人工智能等学科,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品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设,努力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力打造成服务于行业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品牌专业。(师资力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和实验教师共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8%,具有企业或行业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合计18人,占72%,其中,超过50%的教伍。聂小燕,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讲授《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3项,编写出版教材2部,其中《信号与系统分析》为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院级教研项目4项。2014.2--2015.3,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IUPUI)邀请出国进修,从事访问学者一年,主要从事FPGA开发与CUDA并行程序设计。本人先后获得了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院级“科研项目优秀奖”、“教学改革项目优秀奖”,“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优秀员工”等荣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海量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FPGA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王珂,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副教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工学院的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上,认真负责,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好评;同时热衷于指导学生们参加科技竞赛,备站研究生考试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积极发表科研论文、专利等。周银祥,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具有10年工厂和公司科研、生产、管理经历,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个项目。具有22年教学经历,讲授过电子信息专业的20多门专业课程,完整掌握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概况,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教学科研方向是嵌入式、物联网,从2018年开始涉及人工智能。在嵌入式教学方面从基础课程C语言、JAVA语言、微机原理、安卓应用软件开发,到专业课程的简单的51单片机、中等复杂的ARM Cortex-M3、到高级复杂的ARM Cortex-A9都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杨小亮,高级工程师杨小亮,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塞内加尔代表处客户支持部副部长(主持工作),2019年被聘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高级工程师。5年华为服务运营管理经验,8年通信协议软件开发经验,主持或参与研发或服务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均在1000万以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EI检索论文4篇;学习期间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北京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一等奖等,2019年加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负责Java,Android,Python等的教学。胡普庆,长春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副教授,美国CCNP认证。四川省人工智能-信息学科普基地主任,四川省青少年信息学科普基地主任。2002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通信于信息系统专业,2007年获副高级职称。先后在美国斯克公司中国北方区、德国费诺科技(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区担任高级技术职务或技术管理职务,参与或领导产品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2019年9月任教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信息学”领域的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教育研究管理工作,负责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工作。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在教学特色方面,多年来一直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教学紧密结合,在课程中植入贴近生产实际的各级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人才与智力资源对接,校企生态共赢,联动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重量级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斩获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四川省一等奖等奖项若干。就业前景;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各类智能产品的普及,智能时代随之而来。面对这一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缺口很大。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维、技术管理和工程应用等工作。还可以继续进修考研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就业方向:数字电子线路方向。从事单片机(8位的8051系列、32位的ARM系列等等)、FPGA(CPLD)、数字逻辑电路、微机接口(串口、并口、USB、PCI)的开发,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监控等方面。通信方向。一个分支是工程设计、施工、调试(基站、机房等)。另一分支是开发,路由器、交换机、软件等各种通信相关协议。多媒体方向。各种音频、视频编码、解码,mpeg2、mpeg4、h.264、h.263,开发平台主要是ARM、DSP、Windows。信号处理方向。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如雷达信号的合成、图像的各种变换、CT扫描,车牌、人脸、指纹识别等。
专业概况: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应用需求的新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两大专业方向。一、人工智能方向。该方向主要以数据挖掘、人脸识别和语音交互三方面技术来进行人才培养。该方向市场缺口巨大,就业前景广阔。二、智能控制方向。培养掌握智能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智能控制技术下的数码智能控制、测试智能控制、监控智能控制、环保智能控制等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工作。两个方向也适合去国内、国外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核心课程: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编程、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STM32开发实践、算法分析与设计、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机器感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Linux编程、视觉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C++程序设计。专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讲,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纳入我国国家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各行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有着巨大而迫切的人才需求。而且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广泛,毕业生可以在工业、信息、医疗、教育、电力、金融等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找到具有高待遇、高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因为现在人工智能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各大公司甚至国家都大力发展这个领域,所以选择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深耕于此,肯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师资力量:工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工学院超过50%的教师来自于各知名电子企事业单位,如华为、中兴、珠海炬力、各研究所等。这些教师不仅能进行理论教学工作,更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与此同时,还聘请了多位企业专家来该专业任教。李海 副教授硕士,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工学院特色班导师,高级硬件电路设计工程师。在工作中长期致力于硬件电路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先后参与、主持教育厅纵向科研项目3项,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1项,现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论文6篇,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1项、软件专著1项。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2019年度教学大赛二等奖、四川省民办教育论文一等奖、四川省民办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四川省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奖项。李明进 高级工程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毕业。先后在Alcatel-Lucent、Esmertec、锐捷网络等多家全球知名企业从事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与应用开发10余年。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另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员工”称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学赛课一等奖、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核心成员)等荣誉。主持和主研省院级教改项目5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1项,在核心期刊、核心(遴选)期刊发表论文3篇。教学特色:本专业将工程化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构建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智能科学技术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一些列优异的成绩。指导学生一类赛事中获得铜奖计算机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光电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挑战杯二等奖就业前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等研究方向,已经成为信息科学领域创新的重要支点,其应用前景日趋广泛,该专业发展迅速,就业前景逛过,属于社会急需的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次。具体方向如下:(1)面向教育、医疗、信息家电、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系统开发、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工作;(2)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智能硬件开发、应用与维护,工业机器人集成、控制、调试、维护等工作;(3)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现2018级学生已被工业及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字节跳动、深圳腾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所录用。
一、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智能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决策)两个方向。 智能会计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拥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修养,对财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和处置能力,能够将财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具备跨界思维,能跨界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财会人才。管理决策方向着重培养基于理工科背景,依托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工具,培养掌握会计理论与实务、现代理财理论和财务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能够熟练应用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税收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融资、投资决策、运营、税收筹划、经营状况分析等方面提供可操作的决策建议的复合型人才。二、核心课程智能会计方向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数据分析基础与数字思维、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决策方向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三、专业优势智能会计方向1.基于专业交叉与融合,实施财经类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教学;2.基于校企生态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3.多层次实践教学,强化智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与业务能力的培养。管理决策方向1.课程体系融合了大数据与企业财务的企业管理决策;2.校企生态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四、师资力量张艳玲:教授,财经系系主任,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主编《会计学原理》等5本教材,发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审计私有云模式建设构想》等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业财融合导向的四川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黎晓桦,副教授,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财务管理硕士。九三学社社员。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决策方法。主讲课程:财务管理学、全面预算管理、统计学、财务分析。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两篇。主持教改项目两项。教学效果优秀,获得学校教学大赛一等奖。王爱娜: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税法、审计,发表《现金持有水平、存货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 》等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副主编《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主持《大数据背景下建材行业税收风险管控教学实践师资培训与研修》等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五、就业前景(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出纳、会计等工作,后续可以努力向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晋升;也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咨询公司从事审计或者管理咨询类工作;还可以选择进入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行业从事销售、行业分析调研等相关工作;除此之外,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业(集团公司)、跨国公司、金融和证券机构、管理咨询机构以及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理财工作、会计核算及投资咨询服务,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财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六、教学成果2018年四川省财税实务技能大赛二等奖七、优秀校友 陈知函,毕业于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广元市税务局,曾从事税务稽查、税政等方面工作,现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王森,毕业于2017届财务管理专业,就职于阿坝州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会计运营部及下设5大中心(异地集中授权中心、反洗钱监测中心、事后监督中心、资金清算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综合管理工作。郭宇来,毕业于2018届财务管理专业,就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现任集团客户部信息化支撑中心交付经理
一、培养目标:基于数字化、智能化AI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管理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又能结合科技发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员工、优化管理流程、构建现代化 HR 管理体系的专业化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发展、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人力资源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助力组织效率与效能提升。二、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规三、专业优势:(1)专业度深:紧跟学科前沿及社会发展趋势,重点培养的能力涵盖了组织设计、人才招聘、绩效与薪酬管理等一体化人力资源解决方案;(2)实操技能强:注重数智化赋能企业人才管理的全过程;(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四、师资力量:李雪梅,副教授,主要从事于组织发展与人才管理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主持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及四川省各研究中心项目7项,参与10余项科研及教改项目和企业横向咨询项目;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和论著两部;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四川省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竞赛,并多次重要获奖;主导参与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建设,主持教育部学生司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人力资源实践能力提升研究”。李奕轩,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管理。主讲管理学、财经写作、市场营销、人员测评、劳动争议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课程。近年主持省级项目1项,参与省级和基地项目4项,主持校级项目1项,参与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参加新商科大数据分析实践教学师资高级研修班并获得结业证书;近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副主编教材一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得多项奖项。徐果,四川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主讲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模块、公共关系、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自2010年起一直在从事专业教学及培训咨询工作10余年,扎根大学、实践社会,在企业内训、人力资源模块咨询服务、员工个性化专业服务、大型演讲比赛、企业内训师打造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宝贵的实战经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参与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人力资源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及三等奖。获得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五、就业前景(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人力资源和人事行政相关工作,从事招聘专员、劳动关系专员、绩效专员、薪酬福利专员、企业培训师、岗位分析师等岗位;亦可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担任人才猎头、咨询顾问、人事外包服务等。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管理咨询和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分布在管理咨询、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行业,如万科、融创、字节跳动、新希望集团等,也有在中软国际、科锐、大罗、领壹、猎聘、沃锐等知名企业担任猎头和咨询顾问。六、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生成果: 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徐果老师荣获教学大赛一等奖)通过举办和参与专业竞赛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团队参加四川省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七、优秀校友: 宋小帅, 2018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就职于上海盛趣游戏,担任北斗工作室及公司发行线HRBP,负责企业实施HR三支柱人才管理与体系搭建。董书圣,2019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担任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招聘主管,现在主要负责对接华为、OPPO的招聘业务。陈霖,2019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担任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人力主管,负责四川区域人力相关管理工作。
一、培养目标:基于学校理工科背景,依托新文科及新工科建设,培养人格健全,具备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富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强,通晓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及相关财经法规,具有良好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基本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实现“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时代审计的战略价值,具备宽广学科基础与扎实审计业务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审计人才。二、核心课程审计学原理、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注册会计师审计、IT审计实训。三、专业优势(1)专业交叉、学科融合的大数据审计培养体系;(2)突出数据的挖掘与处理能力;(3)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四、师资力量张艳玲:教授,财经系系主任,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主编《会计学原理》等5本教材,发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审计私有云模式建设构想》等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业财融合导向的四川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张玲:副教授,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税务师,研究方向为审计、财务会计,发表《资产证券化在光伏扶贫项目融资中的应用 》等多篇专业论文,副主编《财务管理》等4部专业教材,主持《企业业绩预告偏差、修正与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等多项科研项目。蒲丽苹:副教授,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税务师,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企业财务与税收,参与《大数据背景下建材行业税收风险管控教学与研修》、《会计学原理》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等多项科研项目。五、就业前景(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信永中和、四川华信(集团)等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企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和管理咨询工作;可在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可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从事审计检查与鉴定工作;可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从事大数据审计业务逻辑处理和系统设计工作。六、教学活动/学生成果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荣获佳绩 互动式中级财务会计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七、优秀校友姓名:万勤舒(2017届审计学)单位:四川发展龙蟒股份有限公司职位:内部审计师姓名:杨敬尧(2018届审计学)单位:成都天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简介:2018年被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录取,现就职于成都天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基础薪资9K/月。姓名:张长生(2018届审计学)单位:安徽省税务局职位:一级行政执法员姓名:王迪(2019届审计学)单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成都分所职位:高级审计师姓名:周尚(2020届审计学)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位:公务员
(1)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航天、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从事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制造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2)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课程标准设置。主要有嵌入式C语言、电路分析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微电子器件、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信号与系统、LINUX操作系统应用基础等。(3)专业优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传统优势专业,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65所,在校学生估计3~4万人。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业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4)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的拥有24位专业教师,其中专职教师为21位,企业、兄弟院校、研究所兼职教师为3位;教师质量构成中,包含教授1位,副教授7位,高级工程师1位,讲师以上职称比例为8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0%,60%教师拥有本专业企业工作经历,有超过8位教师曾接受企业技术培训和工程教学培训。近4年来累计承接企业的横向科研经费超过了200万,申报专利26项。通过科研的积累,形成“外服务、内培育”的科研体系,对整个学科专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部分教师简介如下:吴红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从事战斗机新机型研发工作;2013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任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关电源;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类项目10余项。杨建军,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宁波波导萨基姆研究院,南京中兴通讯公司手机事业部,成都华赛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驱动及应用软件。2010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任专职教师,曾多次被评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员工”,主持项目1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项。郑秀杰,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入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作至今。开设《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等课程。主要从事信号处理,大数据技术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十篇,其中北大核心3篇,EI收录1篇。黄铉,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关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实践,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获得学生认可。研究领域: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撰写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3篇,核心期刊1篇,参编专著1本。赵明,工程师职称,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其间参与国产客机、歼击机等大型项目研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软件。王怡,讲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北京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零六所,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的军用计算机开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单片机、DSP的小型化嵌入式计算机以及基于CPCI总线的通用微型计算机的开发。2010年至今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电子系担任专职教师,主要教授嵌入式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方敏,女,专职教师,毕业于四川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工作,讲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课程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授课课程《嵌入式C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JavaEE框架设计》、《数据库技术》等。(5)特色培养模式本专业下设的特色班级——思跃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工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将最新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制的融合。创建“思跃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实训环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生态合作环境,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优秀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广的实践平台,反馈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改革。学生特色鲜明,知识面更广,就业率高,思跃学子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蓝桥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大赛中屡获佳绩,不乏一等奖、二等奖等重量级奖项。其他省市院级奖项不胜枚举,思跃班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6)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以从事硬件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及验证、智能仪器仪表、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嵌入式Linux和Android系统开发、FPGA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以及Java企业框架等领域的产品的设计、调试、测试、运维和销售等工作。(7)优秀毕业生或校友部分优秀毕业生1、李维佳,2005级校友,毕业后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连读,2019年在所在团队主持的“高磁导率磁性基板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梁禹,2004级校友,香港科技大学理学硕士,现为深圳市新和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3.罗敏,2009级校友,成都甄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成都市高新区高层次创业人才,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企业导师。4.罗松,2004级校友,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5.吴克军,2006级校友,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9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6.夏万顺,2011级校友,浙江大学材料专业博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新文科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采用OBE的教育理念,运用PBL的教学模式,面向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际、文物遗产与文博会展、文化政策与经纪、文化贸易与项目管理、文化投资与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与IP策划、文旅OTA与短视频、新媒体传播与数据分析等职业应用场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文化传承与挖掘、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营销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中国历史文化、文物学与文物鉴赏、世界文化产业导论、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短视频与直播运营、商科生的项目管理、调酒茶艺及花艺实务、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平面设计、消费者行为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网页设计与构建、博物馆与会展实务、第二外语及地方方言等。专业优势:“一类人才”:本专业学生除具备基础理论之外,还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的素养水平与实操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内外兼修的应用型、双创型双语人才;“四大模式”:强调知识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工种智能复合,注重学生健全职业德操的养成模式;校内实训与校外带薪实习相结合的习得模式;“专业师资+业界精英+名校权威”的三维师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课证对接”“以赛促学”,突出以现场模拟、情境实操为特征的场景沉浸模式。师资力量:刘婷婷:副教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全国高级导游、注册高级饭店培训师(CHT),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四川省口试评委,发表中文核心、SSCI、SCI和CPCI检索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与省级课题、旅游策划规划项目50多项;曾获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优秀学员”,成都市“一专多能”十佳青年教师,成都市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多次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最美教师等称号。王浩乐:文化与旅游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对外汉语,等课程;曾就职于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人民政府;2016年赴中国台湾辅仁大学访学。刘睿:文化与旅游系骨干教师。 实践活动(见配图)就业前景:除考研外,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文化管理部门、文博单位、文化传播机构、新媒体企业等各类文旅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文旅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校企合作伙伴:四川百科旅业、深圳奥德曼集团、泰国国家旅游局成都办事处、意大利罗马博览局Romexpo、瑞士联邦旅游局、成都潜水动物园俱乐部、四川省文旅厅红色旅游促进分会、四川省中旅中欧文化交流及旅游项目、巅峰怡广旅游产业基金、四川商旅国际文化交流及旅游项目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掌握翻译技能,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等技能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主要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综合英语、英汉互译技巧、科技阅读与翻译、翻译工作坊、口译、口笔译技能训练、高级视听说、笔译技能训练等。专业优势:翻译专业以质量为核心,坚持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明确专业定位,回归人文教育;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为驱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课程设置体现以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为驱动的理念;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以发展为统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同时也打造出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李游,副教授,硕士,英语系主任,全国二级口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曾在墨尔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获得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决赛二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三等奖、国腾集团优秀员工、学校教代会教师代表、学校年度先进个人、学校优秀主讲教师、英语数字课程规划师。教授大学英语、英语听力等课程,连续十年指导学生在每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外研社杯”四川省大学生英语挑战赛演讲大赛、写作大赛、阅读大赛,四川省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主要参加人,主持四川省科研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5项、校级英语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10项,为我校学生搭建各类大学英语数字教学平台与课程,副主编英语教材8本,包括“十三五”规划教材《实用英语》《21世纪应用型大学英语商务英语教程》等,发表在核心类、省级期刊学术论文十余篇。唐靓,副教授,硕士,英语实验中心主任,笔译二级,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省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四川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获得首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赛课比赛第一名、CDIO专业导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四次获得院级优秀个人奖。参编多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主持参与了省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项目6项,教改立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全国级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吴志萌,副教授,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同声传译相关认知科学研究方向。有十四年大学英语以及口译课程教学经验,十年会议口译实践经验。先后为包括第22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2012年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财富论坛,第十二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2014成都全球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2016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2016亚洲能源合作论坛,2016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南亚法律论坛,中国-东盟法律论坛,中国法治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辑出版两本教材,主持参与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院级教改项目1项。夏春梅:硕士 副教授 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二级)口语考官及培训师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翻译专业依据“项目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实践取向和职业取向。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所以,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结合地方、社区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由简入易的翻译任务和机会。通过此类翻译社会实践,学生能提高学习翻译课程的兴趣,增强对自身翻译能力的自信,深入了解当前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趋势。同时实现了大学教育和进一步升学就业的无缝对接。同时把翻译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本院师资优势,开设相关资格证书课程,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近年来有多位学生通过“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三级笔译,成为持证的职业翻译,甚至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笔译二级。翻译教学和实践的指导老师带领翻译专业学生积极进行翻译职业实践,开拓翻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为校内外完成了大量的翻译项目,近年来客户包括中钢、中石油、中海油、大庆石油管理局、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原料药协会、上海市政府、湖北省政府、新华社、CCTV、中国扶贫基金会、新加坡Elmich公司、国腾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国电电力集团等。同时不少学生进一步深造,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翻译硕士(纽卡斯尔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并通过翻译资格水平证书的考试,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高级翻译。专业老师做国际会议同传17级翻译专业学生考取翻译硕士经验分享会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科研等涉外企业事业部门从事各种实用文本的翻译、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其他文体翻译及涉外交际等工作,也可从事与翻译有关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优秀毕业生杜芳菲个人简介:文理学院2014级翻译专业学生,2016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选择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8年毕业后任广安岳池第一中学高中英语教师一职。黄苇个人简介:文理学院2017级翻译专业学生,现就读于重庆大学法学院,为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荣获多项英语类竞赛证书以及省级、国家级荣誉,且连续四年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
培养目标:秉承“自由、开放、严谨、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践行“正心诚意,勤学躬行”的校训,计算机学院致力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专业,精心培养能积极投入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活动的,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将他们培养成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IT企业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合格的初、中级IT工程师。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6年申报“省级第一批应用示范性专业”并获得相应称号,在2020年12月获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资格。核心课程:核心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基础、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专业特色课程:Java程序设计、离散数学、Linux系统及编程、ARM体系结构、嵌入式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导论、Android混合应用开发、QT程序设计等。专业优势:本专业曾获得四川应用示范性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等称号,是学院极具特色的边缘计算方向专业。本专业以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确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创新与创业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师资力量:吴雪琴:教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智能计算教研室主任,教工第二党支部副书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智能计算、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曾主持参与国家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E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3部;主持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1项,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项,个人获奖10余项;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等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王源源:副教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嵌入式系统;图像目标识别。主要承担嵌入式系统方面的教学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各级项目8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6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北核及以上论文3篇;申报专利2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库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和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员。舒晓苓: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虚拟技术,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担任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项目和各级教学科研项目,发表各级期刊论文多篇,撰写教材多部,获得多项专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授课中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实操能力,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以培养学生胜任就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杨姝:副教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担任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并参加多个省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特色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按角色、分层次,培养具有行业领先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持续改革和发展,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形成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科研架构体系,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培养了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人才;培养了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在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培养了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在边缘计算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了具有边缘计算应用设计及开发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致力为计算机工程领域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边缘计算领域及系统开发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具有胜任所选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以传播学为基础,深度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培养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具备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中策划设计、内容制作、传播运营等环节要求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培养既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系统理论,又具备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与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多学科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自媒体,影视机构,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娱乐行业,多媒体行业,广告制作,互联网企业以及学校、培训机构等领域,从事新媒体策划与运营,广告策划,视频短片制作等工作。核心课程:文字与版式设计、图形创意、界面设计I、动态图形设计、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影视后期、广告设计、自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传播统计学。专业优势:本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结合行业实务需要和未来对人才的能力、素养需求,形成了人文、艺术、科技相融合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业内头部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社会实践平台。艺术与科技学院面向数字创意内容创作领域开展专业建设,本科专业动画、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及相关专科专业已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数字创意内容创作专业群,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师资力量:本专业汇集了多位富有行业声誉、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建设规划与指导,集合了一批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授课主力,共同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张可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讲师,主研方向:新媒体传播、UI设计,用户体验、视觉传达,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浅析UI设计师的自我修成》等8篇,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省级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数名,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优秀奖数名,大学生艺术节获得省级一等奖等。宋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视觉传达、西南文化遗产研究。发表《文旅融合下夹江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论文四篇。设计比赛获奖若干。2017插画作品《食茶之益》获得由澳门市政府、澳门设计师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屆澳門設計雙年展” 插画铜奖。2018 设计作品《文创成都》获得由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18四川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创意创新三等奖2018作品平面海报《文创成都》入选由国际平面设计协会ICO-D认可的“第十届亚洲平面设计三年展”。2019作品《乐享生活》获“第六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优秀奖 作品《梦想之城》获“第六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二等奖 2020作品《七曲福星 梓潼主题文创IP设计》获“文昌杯”巴蜀文化两岸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获文卓奖2020作品《七曲福星 梓潼主题文创IP设计》获“文创名城.首届成都国际女性艺术季“她设计.能带走的成都”文创作品设计大赛”潜力奖2020海报设计作品《新生与呼吸》入选“2020国际海报设计邀请展”。罗健萍,具备工商管理与技术双学科背景,长期致力于研究文创产品开发与品牌孵化,尤其对新媒体数据分析、品牌规划与推广管理方向有深入研究。其研究课题《成都市高端时尚旅游形象构建-以太古里为例》获得成都市市厅级课题立项。曾指导学生参加四川高校共青团“青春喜迎十九大.共筑网络强国梦”新媒体作品评选大赛,学生获得最佳人气奖,指导教师本人荣获共青团四川省委宣传部“优秀指导教师奖”。王星星,专职教师,主要从事新媒体专业理论、品牌传播、文化营销、策划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在国内公开出版物发布论文数篇:《都江堰二王庙信仰空间的文化结构》,《道学研究》;《<淮南子原道训>思想探析》,《社会经济与教育探索》;《刘玉净明忠孝思想与陆九渊心学关系刍议》,《商品与质量》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晋墓葬出土解注文与早期道教研究”(项目号:17YJC730003)。王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副教授1.2009年毕业于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获学士学位。2.2012年毕业于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获得硕士学位。3.2006--2010在四川大学美术馆进行展览策划执行。4.2011年---至今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媒体艺术系专职教师。科研项目:1.《川渝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川省文化厅,2020年,2020本人署名位次5,76-792《蛟龙号探险记》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川省科技厅,本人署名位次4,2020年,3.联合创业式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级项目、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项目负责人,2020年陈思,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讲师,英语与传播学双专业、跨学科背景。主研新闻写作、媒体策划运营,新媒体传播等。常年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各类大赛并获奖。指导学生获奖:2020年,指导学生获第十三届大学生广告比赛省级三等奖一名,省级优秀奖一名2020年,指导学生获第十二届大学生广告比赛省级三等奖一名,省级优秀奖六名2015年,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全国通讯类二等奖;全省通讯类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全国通讯类三等奖,新闻消息类二等奖;全省通讯类二等奖,新闻消息类一等奖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教学特色:新媒体是传媒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在全国新增的本科专业;本专业以网络传播为基本支撑,将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网络等新媒体实践相结合,在全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实践活动与成果:1)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获奖颁奖现场2015年,图形美术创意大赛获奖,带领学生赴香港领奖,维多利亚港校旗展示2)2021年暑期,带领学生参与CCTV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最新美食纪录片《家乡至味》的拍摄工作。杀青现场。3)带学生参与《拖鞋日记》微电影拍摄,该微电影还获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节“微电影”一等奖。4)带学生参与成都麓湖生态艺术馆宣传片拍摄并参与后期制作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自媒体,影视机构,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娱乐行业,多媒体行业,广告制作,互联网企业以及学校、培训机构等领域,从事新媒体策划与运营,广告策划,视频短片制作等工作。
(1)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现代工程师标准的复合型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将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建设、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维护、自动控制及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2)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及PLC、高电压技术、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3)专业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口径宽、辐射面广,通过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综合电力系统、电子信息、测控通信及计算机应用等多种学科,形成了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题的专业特色。(4)师资力量本专业教师均毕业于电气相关专业,其中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100%,双师型教师9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0%。(5)学生成果本专业培养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对现代工程型人才的全方位要求,根据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严谨、求实、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以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先进理念CDIO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产品的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周期为载体,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工程师所须具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6)就业前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专业设置符合国家新工科的要求。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7)优秀毕业生或优秀校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或继续深造方面不乏优秀人才。哈工大、电子科大等一流高校、国家电网等均有本专业毕业学生。优秀毕业生唐啸天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在读博期间凭借在电力系统电弧事故分析预防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荣获IEEE工业应用学会最高学生奖励“电气安全设计奖”,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独立完成并获奖的研究生。
1.【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机器人设计和研发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现代工程师标准的复合型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将能够从事与机器人专业有关的零部件结构设计、软硬件开发、外观造型、机器人运行维护、故障诊断以及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2.【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理论力学、传感器原理、机器人机械与结构设计、Python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等。3.【专业优势】:本专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依托,智能制造需要中国芯片,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个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专业的主要特色在于以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项目开发为主干,采取了简单功能的实现及对应课程体系设置、复杂功能实现和对应课程体系设置思路。形成了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理念,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Active Learning的教学方法为核心,与时俱进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为主题的专业特色。本专业搭建起集“教学、科研、培训、创新创业、竞赛”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器人协会、机器人工程实训室。4.【师资介绍】:目前本专业的专职教师团队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名,工程师1人,助教2人。王旭,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培训专家、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师、智能制造工程系系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机电一体化及智能产品研发实验室负责人、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资深培训导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报编委。近年来,在科研方面,主持3项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和1项成都市科技局创新技术研发项目,其中获得两项四川省教育厅优秀自然科学项目表彰,1项结题,1项在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12篇,获得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在教学方面,主持教学改革项目3项,均获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教授的课程智能产品造型设计于2020年获四川省教育厅应用本科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还荣获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赛课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机器人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大赛、挑战杯比赛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指导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0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6篇。何小英,副教授,四川省创新创业指导讲师,硕士研究生,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在科研方面,主持2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其中1项省级重点课题已结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3篇,获得专利授权4项。在教学方面,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得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得省二等奖、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发表多篇论文。焦文文,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专职教师,学院电子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秘书,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安全评估,有限元仿真分析,机械机构设计与制造。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国家一等奖指导教师,学生工作创新成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三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姓名:王露,职称:助教,电子科技大学本硕毕业,专业为机械工程,有4年的企业工作经验,主要从事上位机软件的研发工作。5.【就业前景】: 机器人工程的专业口径宽、辐射面广,是机械与电气电子、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等领域的结合,综合机械结构、电子信息、无线通信、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多种学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就业,可从事机器人设计与研发、制造、测试、软件开发、运行、技术培训、运行维护及故障诊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机器人类相关工作。6.【教学特色】:1、70%学生获专利授权;2、发表学术论文13篇;3、获得多项比赛大奖专业成果活动: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软件开发、云计算机开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及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云计算平台开发、云计算应用设计、开发及运维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云计算人才,并通过实践锻炼达到工程师水平。核心课程:核心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专业特色课程: Linux系统与虚拟化、分布式存储、云计算安全、机器学习、容器技术、图数据库、平台自动化运维。专业优势:本专业曾获得四川应用示范性专业、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等称号,是学院极具特色的云计算方向专业。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国际著名平台产品为载体,以项目化教学为模式,按角色、分层次,培养具有行业领先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利用校企结合优势,以“做中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掌握行业前端技术,具有综合跨界实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师资力量黄曼绮: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员工、最受学生欢迎主讲教师等,淡马锡国际基金会、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培训讲师,AWS云计算认证讲师,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应用,云计算安全。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负责人、四川省一流专业负责人、课程《云计算系统架构-以OpenStack为例》获批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主要讲授本科课程为:《云计算平台》、《容器入门与实践》。罗丹:研究领域: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获得荣誉优秀教师、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蓝桥杯优秀指导教师。发表EI检索论文两篇科技核心论文一篇,重要论文若干,参与《图像大数据分类算法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校园的建设研究》,《众包模式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监管体系研究—以绵阳跨境电子商务为例》等重大项目工作。贾转玲,高级工程师,拥有多年外企业工作经验,多个重大项目项目经理,主讲Python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视觉课程,曾荣获2021年校级教学大赛二等奖。教学特色:利用校企结合优势,以“做中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掌握行业前端技术,具有综合跨界实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老师参与教学工作、毕业设计工作、项目开发工作。华为、奇虎360与专职教师与结对,参与部分项目的开发,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科研及行业应用研发,全方位提升教师云计算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部分课程采用翻转课堂。少量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教学采用PBL模式,引入真实项目,帮助学生提高交付能力。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本专业设置了“创智班”,在整个计算机学院选拔优秀人才,意在为高精尖知名软件开发公司培养工匠型人才。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且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不多,人才缺口较大。云计算专业就业岗位有:软件开发工程师:精通JAVA、Python、VUE等前后端软件开发技术,胜任企业软件开发工程师职能,懂基于云计算的开发模式。云计算规划建设 :通过与客户沟通,按照需求进行功能分解,进行云计算规划,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硬件架构、软件架构、数据库架构的搭建及优化,并能够完成技术文档撰写与归档。 云平台开发测试运维:具备云计算及数据中心配置的能力; 具备云计算运行维护的能力; 具备云计算开发与应用的能力,精通的设计与规划工作,可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设计系统存储备份、灾难恢复方案,并制定未来的存储需求计划。专业特色:利用计算机学院特有的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体系对标产业热点。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教育云平台为辅助手段,按角色、分层次,培养具有行业领先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开发、云计算应用设计及开发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云计算人才;培养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信息化战略规划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研究、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其中通过选修课,可以分为云计算系统及架构、云计算技术及应用专业方向。就业方向:主要可从事智能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以及从事云计算应用、Web应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也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搭建、使用云计算系统的咨询服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英语语言基础扎实、英语技能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接受英语语言交际技能的全面训练,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科技翻译、国际贸易、现代教育技术和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以英语为工具处理具体业务的能力。主要课程: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现代教育技术、高级视听说、日语、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育心理学、导游实务等。专业优势: 英语专业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思路,坚持“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高素质” 的教学方针,以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实践为重,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教育和旅游方向的专业人才。师生共建特色专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英语专业实行导师制,每个导师四年全程指导各年级2-5名学生。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通过多种合作学习模式,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达成“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专业上创新,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目标,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师资力量:李游,副教授,硕士,英语系主任,全国二级口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曾在墨尔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获得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决赛二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三等奖、国腾集团优秀员工、学校教代会教师代表、学校年度先进个人、学校优秀主讲教师、英语数字课程规划师。教授大学英语、英语听力等课程,连续十年指导学生在每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外研社杯”四川省大学生英语挑战赛演讲大赛、写作大赛、阅读大赛,四川省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主要参加人,主持四川省科研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5项、校级英语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10项,为我校学生搭建各类大学英语数字教学平台与课程,副主编英语教材8本,包括“十三五”规划教材《实用英语》《21世纪应用型大学英语商务英语教程》等,发表在核心类、省级期刊学术论文十余篇。唐靓,副教授,硕士,英语实验中心主任,笔译二级,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省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四川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获得首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赛课比赛第一名、CDIO专业导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四次获得院级优秀个人奖。参编多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主持参与了省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项目6项,教改立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全国级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吴志萌,副教授,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同声传译相关认知科学研究方向。有十四年大学英语以及口译课程教学经验,十年会议口译实践经验。先后为包括第22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2012年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财富论坛,第十二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2014成都全球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2016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2016亚洲能源合作论坛,2016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南亚法律论坛,中国-东盟法律论坛,中国法治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辑出版两本教材,主持参与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院级教改项目1项。夏春梅:硕士 副教授 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二级)口语考官及培训师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 英语专业依据“项目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实践取向和职业取向。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所以,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结合地方、社区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由简入易的翻译任务和机会。通过此类翻译社会实践,学生能提高学习翻译课程的兴趣,增强对自身翻译能力的自信,深入了解当前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趋势。同时实现了大学教育和进一步升学就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教育和旅游方向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坚持让学生走出去。在最前沿的一线学习,在真实的课堂中学到书本以外的实践技能。近两年来,英语专业积极和地方学校合作,打造了黄金一条线的教学实习见习基地,包括成都重点小学成都实验小学,省级示范性高中石室中学、成都7中、成都树德中学,以及成都最好的私立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专业方向教学类课程主要由国际教师资格证高级证书持有者授课,和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剑桥英语系列证书TKT、CELTA授课模式mini-lesson;小课由培训学校和公立学校一线教师上课;实践小课由学生进行实操。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省级批改网写作比赛特等奖,词汇比赛国家级一等奖,省级演讲比赛二等奖等多项优异成绩。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科研等涉外企业事业部门从事口译、笔译、教学和文秘等工作。优秀毕业生或优秀校友段俊红个人简介:文理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2017年-2019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17-2020获学院奖学金;2020年四川省优秀毕业生;2020年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大学生;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毕业生;2021年获学业奖学金。座右铭:做正确的事,时间总是对的。曾帮杰个人简介:文理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2021届成都市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现就职于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座右铭:人是没有极限的。刘丹个人简介:文理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2019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院奖学金各三次;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毕业生;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学业奖学金。2021年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国际部见习;2022年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高中部实习。座右铭: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袁巍个人简介: 文理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现为彭州市南部新城学校英语教师。2010-2014年获成都学院 一、二等奖学金;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毕业生;座右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培养目标: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关键基础行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出适应IC行业,能够从事模拟集成电路前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前端设计、集成电路验证、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测试、嵌入式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标准设置。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处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等。其中,《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已建设成为四川省级示范性应用型课程;《集成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已建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已建成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积极开展省级精品课程群协同建设。(一)理论课程知识体系建设。集成专业拥有完善的课程群体系,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已建成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集成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四川省级示范性应用型课程1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1门《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校级“四位一体”建设课程3门(《项目管理》、《信号与系统》、《ARM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设计》),形成了理论知识体系从物理、器件、电路、系统四个层级的融合建设。集成专业课程体系(二)工程课程知识体系。集成专业的工程知识体系一方面包含集成电路工艺、材料、设计、封测等工程环节的交叉融合,另一个维度也要实现工程综合能力的养成,实践课程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从软件基础、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的全流程工程设计能力。为完善专业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共建了“数字集成电路验证”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联合课程或配套实验项目,建设“SOC”和“ASIC”的视频微课, 开发电子信息类的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配套课件、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教材或教学演示软硬件系统。专业优势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2018年获评“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成为“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验条件2016年,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验收成为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加强专业建设,已建成“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定制中心”和“数字集成电路验证设计定制中心”两个实验室,目前专业已有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两个,分别是与索成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SOC验证开发实验室,与芯盛公司共建模拟集成电路校外实训基地。特色培养模式改革成果2015年,集成专业联合数十家集成电路企业共同成立了“集成电路人才定制中心”,在此平台上,“版图定制班”抓住了企业急需人才需求的关键点,形成了与企业人才技术岗位高度契合的输送模式。2018年,为满足企业对高级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集成专业成立了“集成电路高级设计人才定制班”,探索实现了不同技术方向高级人才的分层次培养。2019年,实施校企全面合作的定制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了学校+企业模式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到校企班的班级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工程指导,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学校重新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考核方式等体系内容。深耕细作的专业提升带来了就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下是近年来教学改革建设的丰硕成果。1.基于CDIO教学改革成果(1)2018年《学工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申报省级教改成功;(2)2020年荣获《基于校企生态建设的集成电路急需人才培养模式》四川省首届民办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3)《基于校企生态建设的集成电路急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通过2020-2021学年国腾创投基金校级教改项目验收。(4)《面向就业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改革》与成都天衡测控公司合作2021-2022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基于OBE的四位一体改革成果(1)《四位一体项目管理课程在集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2021-2022学年国腾创投基金校级教改项目立项,立项经费1.5万元。(2)《以成果导向的思跃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2021-2022学年国腾创投基金校级教改项目立项。(3)《基于“OPEN”模式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科成实践》教学改革获2021年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基于OBE+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智能制造课程集群设计试点探索》教改项目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拟推荐申报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比。(5)《基于任务的多科目联合教学及评估方式》教学改革成功立项省级2018-2020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培养目标:网络工程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教育云平台为辅助手段,按角色、分层次,重点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思维、网络安全基本技能、网络安全产品原理与实操、网络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安全运维的实用型、复合型的网络安全工程人才。核心课程: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密码学应用与实践、网络数据获取与协议分析、渗透测试、网络安全工程项目设计与运维、计算机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专业优势: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党政军及四川省内外头部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实战环境,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实现产业人才的有力培养,增加了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师资力量:网络工程专业师资包括正副教授8名,讲师22名,企业讲师16名,在省教育厅指导下与省内企业建立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安洵科技信息安全实践基地,国信安网络工程实践基地)。基于本专业软硬件教学条件,已连续四年开展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安洵杯CTF大赛,共计吸引全国上千支队伍报名参赛。部分专业师资介绍:陈轲,男,40岁,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负责人,实验实践中心主任,拥有14年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硕士,主授课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攻防渗透等。指导学生参加各层级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发表论文14篇;主持参与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个,教改项目6个。姚红,女,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主授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分析、C语言等。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先后获得国家2等奖1项、国家3等奖1项、四川省内奖项十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科研教学改革项目5个,参加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奖两次。特色培养模式:整体课程设置,一是以国内外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引领;二是按照网络安全行业一线企业的相关职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为目标,三是以实际项目模块为教学培养基本要素,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任务完成为结果,使学生实现从青涩少年向成熟网络安全工程技术职业人的蜕变。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就业岗位:网络安全工程运维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管理师、网络工程安全测试工程师和网络安全工程评估工程师等。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近四年毕业率均超过95%,相信随着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的“信创”方针策略,未来市场对网络领域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本专业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扎实掌握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电子线路、传感器与传感网络、嵌入式技术、智能识别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应用等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原理与信息感知技术、嵌入式C语言、物联网工程综合设计、射频识别技术与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NB-loT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开发、数字/模拟电路基础等。专业优势:(1)高科技专业它是中国未来高速发展的“发动机”,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在发展纲要中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就业空间广阔它在中国被称为传感网,它让物体开口“说话”,“告诉”我们他们现在的状况和问题,它是一个万亿级的通信市场,它或比互联网大30倍,在这里孕育着巨大的就业机会。(3)专业辐射面广它的专业涵盖众多IT专业的精品课程,能成为IT行业复合型人才。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4.师资力量:本专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教学水平高。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满足本专业的各门课顺利开展,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主要骨干教师介绍如下:专业负责人:钟耀霞,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硕士毕业,信号处理方向。双师型教师,在CEC中国电子从事电路设计研发三年。主持参与省教育厅科研与学院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篇,教改论文2篇,其中核心及核心遴选4篇,EI论文1篇,专利2项,参与编写教材3部。多次获得通信系“年度先进个人”,“优秀党员教师”,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刘耕昕,男,副教授。毕业于伦敦南岸大学,毕业后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间主持院级科研教改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一篇,北大核心期刊一篇。获得年度优秀员工奖、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多次获得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先进个人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李丹,自2011年到校工作以来,承担本、专科多门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申请专利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多篇,其中EI收录2篇,核心期刊2篇。主持负责2项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主持负责1项2013年国腾集团创业投资基金项目,;主持负责2项学校教改项目;参与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和一般项目1项,;参与4项学校教改项目。胡曼青,副教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分析与信号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2008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任教至今,参与科研和教改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开设《数字信号处理》、《RFID原理及》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颜珂斐,副教授,四川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毕业后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工作期间主持省级及院级科研与教改项目10项,著论2部,在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发表论文4篇,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主讲教师评选一等奖、年度先进个人奖、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评审大赛二等奖等奖项,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电路系统与设计。唐骞,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FPGA与嵌入式系统设计,主要课程有FPGA电子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优化与规划,数字电路技术,模拟电路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参与多个项目开发。胡洪,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主要教授的课程大学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dsp技术,公开期刊发表文章若干,专利一项。 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根据智能互联网络技术知识架构、智能互联网络技术的产业发展、以及智能互联网络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思路如下:建立物联网思维,了解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和知识图谱;通过实训步骤将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关联,建立初步的物联网产品及系统概念。能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联网开发技能、工程技能等;通过产业大规模应用的物联网产品及系统的从0到1的过程教学,实现对物联网产品和系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赋予学生实际的工作经验。6.就业前景:从往届毕业生的成绩和国家战略实际出发,具体展现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考研深造情况、适应国家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情况。自“智慧地球”提出以来,物联网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被认可,“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在相关政策扶植下,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预期会急剧增长,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7.优秀毕业生武兴根, 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积极参与竞赛,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奖项,2021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曾担任通信系学生服务中心主席、于2019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2021年抗击疫情志愿活动中以身践行,获得优秀志愿者证书。文静, 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成绩名列前茅,拿了多次院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获得四六级证书,计算机 MS office 二级证书,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三级证书;在工作方面,用心担任学习委员,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有高度的职责心,能认真的完成任务。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为中国民航培养适应国内外现代民航发展需要,掌握系统航空发动机和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民航维修工程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熟悉飞机各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具有社会责感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从事飞机运行监控、故障诊断、维护修理以及维修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主干课程:微积分与数学模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航空电气与航空仪表、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机构、航空发动机装配与修理、民航概论、钳工实习、机械标准施工、电子标准施工、飞机结构修理实训等课程。本专业特色及就业方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我院大力培育的特色专业,与国航成都飞机维修培训实习合作办学。通过校企合作,从教学构架、教材、教师、实训场地等全方位地打通学生航务、机务的学习与就业各个环节,为航空学院学子考取CCAR-66R3飞机维修执照提供了更好的有利条件。国航、东航、南航、广州GAMECO、海航技术、四川航空、西藏航空等民航企业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定点到校招聘;与美国Everett公共学院和美国Clover Park技术学院合作,选派学生赴美学习两年考取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全球通用的飞机维修执照。四、优秀师资:双师型教学团队;拥有20-30余年行业经验的机务维修专家。潘荟交:专职教师,主授课程∶民航基础、运输地理、旅游地理、遥感、测绘学术经历,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LUCC扰动影响的成都平原土地生态安全维持机理(41371125)"在内的众多科研项目。刘 波:专职教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7年参加工作,先后参与了高铁桥隧模板设计制造、流体密封元件设计、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改造等技术项目。现主要担任《机械制图》、《航空机械基础》、《航空液压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陈吉辉:专职教师、高级工程师。原电子工业部783厂高级工程师,航空电子产品研发负责人,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获部级奖励。2012年至今,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航空学院专职教师,主要担任电子技术类、航空电气仪表类等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教学经验。胡 勇:专职教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电气类),198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从事航空领域工作三十多年,负责飞机全机电气检查与维修,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调试及座舱仪表板安装工艺,航空地面试验设备研发等,具有丰富的航空电气专业实践与教学经验。邱玲:专职教师,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学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曾任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所工程师,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研究,并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傅小妮:资深培训师、专职教师。199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具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硕士学位。主授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结构等理论课程。持续参加了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并进入资深培训师阶段。倾向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张文华:飞动、机电专业专职教师,讲师,航空工程师,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主授课程:机械标准施工,航空发动机拆装,飞机航线维护实训,飞机定检维修实训。姜慧:专职教师、航空机械高级工程师,正团级转业。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飞机与发动机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任职经历丰富,曾在空军航空大学工作二十多年,还多次参加空军重大任务,先后维护过初教六,歼教五,歼教七,教练八等机型。付泽军:专职教师、航空工程师。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飞机与发动机讯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从事航空维修工作32年,具有丰富的飞机维修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及就业方向实践活动优质就业我院毕业生遍布国内、国外20余家航空公司和10余家地面服务公司,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国航、东航、GAMECO、海航技术、四川航空、西藏航空等民航企业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定点到校招聘;专升本深造通道对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可升本至航空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空中乘务”专业可升本至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美国Everett公共学院和美国Clover Park技术学院合作,选派学生赴美学习两年考取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全球通用的飞机维修执照;与成都金亿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入国航成都培训基地教学及航空公司就业资源。飞行器动力工程1.色盲、色弱考生不能填报;2.根据就业实际,建议女生慎重填报。
一、培养目标:基于学校理工背景,依托新商科建设,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投资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投资分析、价值评估及风险管理的能力,能在证券、基金、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二、核心课程投资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Python金融大数据分析、公司金融三、专业优势(1)专业交叉:强化金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紧跟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2)学行合一:专业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行。(3)产教融合:依托金融机构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打造品质出口端。四、师资力量武晓东:副教授,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评审专家,项目分析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金融市场、货币银行等。发表《我国股票市场周末效应的实证检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等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及对策研究》等多项省级科研项目,指导《股票价格与利润增长率统计分析》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曾在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信贷部门工作,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刘晏如:中级经济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西南财经大学财商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富管理、资本市场与金融素养。公开发表《金融素养研究综述》等5篇科研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负责院级项目2项,参与省级/基地项目3项、校企横向项目6项,主编《工科生的金融思维》专业教材1本,参编《专业导论思政案例集》《社会与责任》等专业教材5本。曾在某央企背景的大型券商和国企背景的PE从事一级市场投行类业务,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属“双师型”教师。熊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学士,曾在某券商,先后担任资产托管部产品团队负责人、产品总监,并列席资产托管业务产品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全面负责该券商资产托管的产品创设相关工作,曾获该券商资产托管业务卓越个人荣誉称号,与国内众多私募基金进行过业务合作,有着丰富的二级市场工作经验,属“双师型”教师。现任商学院财经系专职教师,主要研究资本市场,主讲《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2021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五、就业前景(方向)本专业毕业学生,可在中信建投证券、海通证券、华西证券、中信建投期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投资、期货交易、项目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资产评估、外汇交易等专业工作。金融机构类型主要有: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持牌类金融机构。六、教学成果全国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原: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系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证券投资分析类唯一官方比赛。大赛是以证券业为背景,基于证券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行业知识、基本业务技能及实操技能等设计的综合实训大赛。本专业目前已组织学生参与四届大赛,参与面覆盖全专业,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竞赛成果。截止目前,我校金融类专业累计获奖人次达150人以上、6支队伍获全国二等奖、16支队伍获全国三等级及若干队伍获区域赛一二三等奖,该成果在四川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七、优秀校友姓名:李雯(2020届投资学) 单位:马士基信息处理(成都)有限公司(马士基集团为知名外企,世界500强),Customer Experience Agent岗位:供应链专员姓名:张鑫(2021届投资学)单位: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简介: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任职项目财务,兼任项目团支部书记,薪资1W+/月。姓名:何有谊(2021届投资学)公司名称:中信建投期货 岗位:产业服务经理工作内容:在公司负责开发新渠道,研究产业动态,挖掘产业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为理论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既能熟练运用数学软件和信息技术处理有关金融领域中的问题,又能对信息管理、运筹与决策、社会和人文科学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型分析与求解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高等微积分、数据结构与算法、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理统计、Python语言、Java语言。专业优势:师资力量:1、帅鲲: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学院应用数学系系主任。成都市大数据协会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场统计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统计分析等。教授的主要课程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主持市厅级项目2项,主编教材2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2、罗文品:副教授,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会员,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动力系统稳定性。2018.9-2019.8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访问学习。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EI论文3篇。主持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等。主讲课程:《微积分与数学模型》、《常微分方程》等。3、栗业平:讲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等。教授的主要课程有《概率统计》、《线性代数》、《非参数统计》等。4、伍冬梅:讲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会员、中国数学会会员、初级会计师、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挖掘、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等。教授主要课程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大数据数学基础》等。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5、康淑菊: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式包括计量经济、时间序列等。教授的课程主要有《计量经济学》、《抽样技术》、《微积分》等。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校级教改项目1项;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公开发表论文1篇。6、龚俊梅:助教,毕业于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主要研究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器学习、保险精算等。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教授课程主要有《机器学习》、《Python语言》、《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负责横向项目1项、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教学特色(1)开展考研讲座(2)开展教学研讨和跨学校教学交流实践活动(1)带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实践学生成果(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四川省一等奖1项,四川省三等奖2项。(2)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3项、四川省二等奖2项、四川省三等奖2项。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IT行业、政府部门、物流、军事、金融、教育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信息与计算、管理与统计、运筹与决策方面的项目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也可选择在计算、金融等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优秀毕业生1、黄逸豪目前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系统科学专业。本科期间曾担任文理学院学生事务中心部长、主任职务,曾荣获学校二、三等奖学金,希望能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系统科学人。
培养目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方面人才缺口极大,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我国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本专业以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和前沿技术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认知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知识体系化教学和技能项目模块化培训为模式,以教育云平台为辅助手段,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坚实信息安全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其工程方法、实践能力强,以及创新思维活跃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核心课程: 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设置对标信息安全产业需求,将信息安全的专业课程按照产业和市场的要求划分为学科通识(课程类型标号S)、产业通识(课程类型标号I)、特色课程(课程类型标号C)以及前沿技术(课程类型标号A)四大类,其中:学科通识类课程对标本专业基础学科,用于构建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框架;产业通识类课程对标行业要求,用于了解和掌握本专业行业需求;特色课程对标本专业核心理论学科,用于训练和提升本专业实践和实操能力;前沿技术对标社会热点技术和话题,用于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学科通识课: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基础、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应用密码学、汇编语言应用产业通识课:产业导论、前端开发、渗透测试、网络数据获取与分析、计算机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逆向工程前沿技术:机器学习、信息安全工程与技术特色课程:敏捷管理、开源信息获取与分析、软件漏洞分析、网络安全应急与响应专业优势:本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操能力,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具有胜任所选岗位所需要的工程化、专业化、职业化能力。1、工程化教学实践体系源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MIT工程教育改革-NEET工程教育应融入实践,致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信息安全界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 2、专业化所有课程体系依据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趋势中的热门热点方向所构建,大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为信息安全界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3、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引入行业和企业内部规范标准,倾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信息安全界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师资力量:随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夯实,我专业已经打造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实验教室队伍,专业师资队伍已趋于成熟并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共计14人,专职教师6人,实验教师3人,企业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拥有独立的专业化实验室面积1047.76平方米,专业实验设备435台。骨干教师介绍:姚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主要成果:高校教龄9年,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教师,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申请专利3项,软件著作授权1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论文若干其中核心论文2篇,获得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最美教师称号,多次带领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代琪怡: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软件安全与逆向主要成果:高校教龄7年,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教师,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申请专利3项,软著授权1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8篇,连续三年获得计算机学院优秀员工称号,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素养大赛、挑战杯、互联网+、信息安全大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教学特色:除了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外,本专业积极对接企业,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制定出的培养方案,并邀请企业加入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采用“以产业带教育、教育促产业”的方式来开展我们的教学,通过企业“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案例提取”的PBL(Project Base Learning)方式,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将企业项目进度和学习教学计划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相关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流向企业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知道创宇、腾讯科技、阿里巴巴、安洵信息科技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科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与技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应用各类软件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数据统计、定量分析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市场调查与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专业优势:师资力量:1、帅鲲: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学院应用数学系系主任。成都市大数据协会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场统计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统计分析等。教授的主要课程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主持市厅级项目2项,主编教材2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2、罗文品:副教授,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会员,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动力系统稳定性。2018.9-2019.8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访问学习。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EI论文3篇。主持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等。主讲课程:《微积分与数学模型》、《常微分方程》等。3、栗业平:讲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等。教授的主要课程有《概率统计》、《线性代数》、《非参数统计》等。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4、伍冬梅:讲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会员、中国数学会会员、初级会计师、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挖掘、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等。教授主要课程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大数据数学基础》等。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5、康淑菊: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式包括计量经济、时间序列等。教授的课程主要有《计量经济学》、《抽样技术》、《微积分》等。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校级教改项目1项;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公开发表论文1篇。6、龚俊梅:助教,毕业于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主要研究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器学习、保险精算等。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教授课程主要有《机器学习》、《Python语言》、《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负责横向项目1项、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教学特色、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教学特色(1)开展考研讲座(2)开展教学研讨和跨学校教学交流实践活动(1)带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实践学生成果(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四川省一等奖1项,四川省三等奖2项。(2)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3项、四川省二等奖2项、四川省三等奖2项。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国内外企业等单位,从事统计调研与咨询、统计信息管理、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选择在统计、金融、管理等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优秀毕业生1、黄圣明2015应用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研究生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考取2021年四川紧缺专业选调生,现就职于成都市武侯区统计局。研究生期间,担任统计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获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西南财经大学优秀毕业生、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本科期间,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秀毕业生、数学建模国赛省一等奖、数学建模美赛H奖、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一等奖学金。
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核心课程:机械制图Ⅰ、机械制图Ⅱ、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I,II)、工程控制基础、电气控制及PLC、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传动及控制等。专业优势: 本专业将机械、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进行融合和学科交叉,形成以机械设计、机电控制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实验、项目设计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特色,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成为能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技能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自2016年以来,学生团队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并多次获奖。师资力量:丁永鹏 工程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职教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硕士毕业。主要讲授大学物理、工程控制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信息识别技术等课程。多次获得分院和系级“优秀教师”等称号,荣获学校教学比赛一等奖,主持国腾创投教改项目一项,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项目两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6篇,多项专利获授权。张一娇,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传感器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发表论文10余篇,专利多项。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国家奖和省奖数项。王文亚,硕士研究生,讲师。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主要负责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传动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传动及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换能器设计,超声电镀,超声清洗,机械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并在国内公开期刊,发表过多篇相关技术的论文。曾获得过北大核心《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4年度论文引用最高奖,并参与过多项学院教改项目。带领学生申报专利10余项。学生成果: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发展良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选择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方向攻读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蔡奇彧,2012届成都学院优秀毕业生,以378分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从事航天飞行器制造相关工作,获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杨钊,2010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 院优秀毕业生,现任南充吉利商用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整车总布置工程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获得2021南充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中共建党10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吉利商用车技术标兵荣誉称号;参与研发的增程式轻卡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南充市十大创新项目,并同时申报四川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陈丹,2012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生;连续3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 学院一等奖学金。2016年3月以校招管培生身份加入工业自动化行业德企:Beckhoff【德国倍福】;从事售前技术支持PLC工程师;2017年10月至今:投身于互联网的热潮中,从互联网招聘做起,加入Careerfocus,以Researcher做起,连续3年实现从Researcher至Assistant consultant,再到 consultant,每年升级一次; 成功帮助: 腾讯云的大数据产品中心实现: TBDS、wedata、Oceanus、DWS、数据湖 Data lake 研发团队的搭建与落地;腾讯PCG大数据平台部大数据基础架构中心实现OLAP引擎:Clickhouse、Presto & impala 研发团队搭建与落地;实现团队快速迭代与成型;并成功上线各自产品应用部腾讯的各个生态业务方。
暂无此专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