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简介:
一、办学历史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我军为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兵工专门人才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本科军工高等学校,是共和国“兵工七子”之一,曾用名东北军工专门学校、沈阳工业学院等,先后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工部、中央兵工总局、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1999年划归辽宁省管理,2004年更为现名。
二、总体情况
学校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南岸,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学校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管理,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工信部首批“数字智能—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70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6万余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8人,含聘任到高级职称专任教师811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6人;有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5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人选、省学术头雁、省“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等131人;获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7个。
四、学科建设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有16个学院(部),49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5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
五、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851人,其中本科生153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30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21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现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辽宁省、兵器行业优秀教材14部;获批辽宁省汽车工程产业学院1个;近5年获省部级本科教学成果奖36项;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5个;学生获国家奖93项、发表论文1998篇、授权专利565项。本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六、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针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强化特色,凝练主攻方向,加强人才和团队建设,做强、做大优势领域,科研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科研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师均年科研经费突破10万元,千万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相继涌现。“十三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0项,授权专利638项,专利转化39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34篇,获批及滚动支持省级创新团队2个、创新平台3个。与东北科技大市场签署工作站合作协议,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签署共建协议,成为省内首批“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参加并获批的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家。建有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兵器博物馆等国家级平台,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七、办学特色
学校国防特色鲜明,科研生产资质齐全,是辽宁省兵工学会理事长单位,辽宁军民融合(兵工)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B8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校办军工企业国防资质齐全,曾被总装备部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突出贡献奖,东北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放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对外交流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兴校”战略,不断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专业学生。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波兰、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分别开展了4+0、2+2、3+1等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等俄罗斯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中俄联合培养2+2项目,培养了大批“专业+俄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2012年我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公派留学项目优先选拔院校。累计培养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来华留学生。学校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国家级普希金俄语中心。
九、办学目标
新时期,学校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治校、质量固校”五大发展方略,践行“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秉承“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2017年申报成立,2018年开始首届招生的新专业,首届计划招生为35人,五年内计划招生175人。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同时以辽宁老工业基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和转型为契机,为企业实现智能化的提升和改造培养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在装备制造领域内从事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控制与维护能力;重点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集成能力,以支撑未来的新的工业革命,并重新整合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相关的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机器人技术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能力。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工程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设定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型机器人两大方向,而在工业机器人方向一方面重点侧重单体机器人的智能化,如视觉等传感器的应用,另一方面侧重群体机器人的智能协作,如MES系统的应用;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方向重点培养机器人系统搭建,视觉等传感器的应用以及智能等控制的应用,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机器人及相关行业从事设计、制造、维护、控制等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机器人相关专业具有坚实的学科优势基础和支撑条件,这将是沈阳理工大学面向未来的一个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并有可能成为学院的优势学科。
主干课程:机器人传动控制、机器人系统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液压与气动技术、ROS机器人开发与实践、机器视觉与图像理解、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MES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高级应用技术。
就业方向: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型机器人两大方向,而在工业机器人方向一方面重点侧重单体机器人的智能化,如视觉等传感器的应用,另一方面侧重群体机器人的智能协作,如MES系统的应用。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工业生产部门的机器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智能机器人产品的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工信部的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机器人应用人才,机器人项目的增长速度与人才的持续需求,在全国范围内的人才缺口达上百万人。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1995年创建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多年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本专业不断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紧跟实践发展需要,注重前沿,各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集思维训练与实务能力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专业目标及定位: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相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业务素养;具备良好的金融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金融投资理财能力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5年后将成为专业素质过硬的金融业务骨干。
专业特色:突出金融投资理财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培养。本专业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投资理财与风险管理等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优秀人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为金融一线岗位培养人才。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在教学上,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方向、证券投资方向和个人理财方向教学团队,并逐渐形成双语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从而保证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主干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模拟。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及新兴金融企业工作。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于2002年申办,2003年首次招生。2017年获俄语专业翻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开始招生。
俄语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学术思想活跃、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俄罗斯外教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博士在读2人,具有留学经历教师8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优秀主讲教师4人。省级精品课1门。
俄语专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指引下,利用自身语言优势,基于2+2、2+1+1、1+4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本着“全面培养,突出实践”的培养特色,强化对学生俄语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综合俄语》省级精品课的优势,以校国家级中俄基地为依托,以国家级普希金语言中心、中俄学院、孔子学院为支撑,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努力营造全方位的立体化外语教学环境。至今已有20余名毕业生成为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俄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八级通过率达到90%。在国内外的俄语竞赛中,已有70余人次获奖。40余名学生考上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20余名同学获得俄罗斯单方奖学金攻赴俄攻读硕士学位,30余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资助。
2006年俄语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沈阳市五朵金花式建功立业标兵岗,2011年俄语专业教学团队被授予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辽宁省本科教学评价中,俄语专业在全省参评的8所高校中名列第三。俄语专业学术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省级课题项目近20项。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俄语人才;能掌握口、笔译理论和技能,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俄语人才。
主干课程
综合俄语1、俄语语法3、俄语口语1、俄语听力2、俄文写作1、综合俄语4、俄语阅读2、高级俄语1、口译1、俄汉笔译、高级俄语3、俄罗斯文学史2、俄语语言学概论、学术论文写作、俄语翻译技能实训2。
就业方向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推进,俄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毕业生可在经贸、外事、文化、经济、教育、旅游、科技交流合作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能 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 作,能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文化的生力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 面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汉外口笔译基本技能,具备口笔译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知识与能力,包括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 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2.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 能力以及译者综合素质;
3.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 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
4.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了解翻译专业的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
5.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综合外语、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 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翻译概论、外汉笔译、汉外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 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中国文化概要、所学外语国家概要、跨文化交际、计 算机与网络应用、国际商务、公共外交。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语言综合技能训练、汉外翻译实践训练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工业设计专业成立于1994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单位。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3人,师资结构合理。1名教师担任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产品塑造实验室、陶艺工作室、木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及配套设施。与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沈阳惠中商用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竞赛获国际奖项5项,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市级奖项30余项,行业协会比赛奖项100余项。
2016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2016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8意大利 A'Design Award 国际设计奖获1项铜奖3项优胜奖;
2018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获国际设计组织特别奖。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辽宁工业经济的振兴,培养面向辽宁区域经济,服务型制造业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辽宁产业需求相融合。
主干课程
造型基础、计算机三维软件基础、形态设计基础、立体构成、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课程设计、产品调研方法、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结构设计、产品仿生学应用设计、产品语义学应用设计、材料成型与工艺应用设计、专题产品设计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较扎实的产品设计工程基础和艺术修养,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工业设计的原理、程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适当处理工业设计与环境、用户、市场、功能、造型、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综合地表现在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产品外观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相关企业、高等院校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产品外观设计、策划、管理和教学等工作。产学研合作与辽宁企业广泛联合,服务辽宁企业,与辽宁企业形成订单式培养,为辽宁留住工业设计人才。
沈阳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设于2003年,是在我校1997年设置的汽车与拖拉机方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辽宁省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车辆、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工程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3年获批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获批辽宁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构造和理论、汽车电子、汽车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车辆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工程研究及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质。具备从事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招生人数分别为102人、104人、103人和119人。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428人。
车辆工程专业以满足社会对汽车专业人才需求为着眼点,以汽车及其相关产品设计、制造及性能检测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与信号处理、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拆装实践。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汽车行业相关设计及制造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汽车产品性能检测工装的设计与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基本性能实验、汽车生产技术管理、汽车服务、科研与教学等工作。
沈阳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陶瓷水泥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建于2004年,依托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服务辽宁的明确的办学方向。已成为沈阳理工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国家教学名师为专业负责人的教师团队。共有博士教师1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领军人才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创新人才计划3人。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新材料领域是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十大领域之一,以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辽宁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大省,沈阳市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围绕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应用为导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2018年7月成立了沈阳市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沈阳理工大学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为辽宁沈阳法库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 “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专业特色,包括“特种陶瓷”和“节能建筑材料”与法库陶瓷基地产业群等业内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围绕辽宁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其它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文章共60余篇),发明专利5项。在航空航天、军事防护领域,2015-2018年主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航天一院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7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建筑材料和陶瓷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检测分析,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工程实践,接受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训练,具有本专业所必修的运算、实验、测试、工程设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主干课程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近代材料研究方法、结晶矿物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基础、特种陶瓷、砼工艺学、材料性能学、陶瓷工艺原理、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实验。
就业方向
沈阳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出校企协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机制。目前已与中国中铁、中国中建、葛洲坝集团、等驻辽机构以及大连电磁集团集团公司、营口中邦耐材集团、抚顺东方碳素公司、法库陶瓷基地等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培养需求型创新人才。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综合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 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 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材料选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 知识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知识,学习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与成型加工技 术知识,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 素养;
2.具有从事高分子材料工程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 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高分子材料 进行质量、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
4.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的基本原理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掌握合 成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工业方法及相关化学工程技术,掌握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光、电、磁功能高分子材 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精细高分子材料等新兴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
5.初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 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6.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以及开发和设计新型高 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新材料研发的能力;
7.具有计算机应用、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聚合反 应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导论(16学时)、近代化学基础(I)一1(高材单列)(32学时)、近 代化学基础(I) -2(高材单列)(32学时)、近代化学基础(I)-3(高材单列)(80学时)、工科化 学实验( I)-l(高材单列)(18学时)、工科化学实验(I)-2(高材单列)(18学时)、工科化学实 验(I )-3(高材单列)(64学时)、工程制图(I)(48学时)、物理化学(i)-i(48学时)、物理化 学( I)-2(32学时)、物理化学实验(I)(22学时)、工程力学(80学时)、高分子化学(1) (60 学时)、高分子化学实验(24学时)、高分子物理(I)(60学时)、高分子物理实验(24学时)、材 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48学时)、化工原理(Ⅳ)(64学时)、化工原理实验(Ⅳ)(16学 时)、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48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双语)(48学时)、高分子 材料及应用(双语)(48学时)、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32学时)、聚合物过程及设备(32学时)、工 程训练(Ⅲ)(64学时)、高分子工厂设计(32学时)、近代测试及表征技术(32学时)。
示例二:现代基础化学(上)(48学时)、现代基础化学(下)(32学时)、电工学(48学时)、电 工学实验(30学时)、分析化学(工科)(32学时)、实验化学(1)(48学时)、实验化学(2)(48学 时)、实验化学(3)(48学时)、实验化学(4)(32学时)、实验化学(5)(16学时)、物理化学(上) (48学时)、物理化学(下)(48学时)、材料概论(24学时)、材料概论实验(30学时)、材料表界面 (24学时)、材料研究方法(32学时)、有机化学A(上)(48学时)、有机化学A(下)(32学时)、化 工原理(80学时,上)(40学时)、化工原理(80学时,下)(40学时)、化工原理实验(30学时)、工 程制图(48学时)、过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40学时)、科技外语(32学时)、高分子化学(56学 时)、高分子物理(56学时)、高分子化学实验(30学时)、高分子物理实验(30学时)、高分子材料 工程实验(45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48学时)、聚合物制备工程(48学时)。
示例三:无机与分析化学(一)(48学时)、实验化学(一)(32学时)、高分子材料工程概论 (32学时)、工程制图A(48学时)、无机与分析化学(二)(32学时)、实验化学(二)(32学时)、有 机化学A(一)(48学时)、实验化学(三)(24学时)、机械工程基础(32学时)、有机化学A(二) (32学时)、物理化学A(一)(48学时)、实验化学(四)(4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64学时)、物理 化学A(二)(48学时)、实验化学(五)(24学时)、化工原理B(72学时)、高分子化学A(64学 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聚合物制备工程(48学时)、聚合物加工工程(48学时)、高分子专业 实验B(3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聚合物制备/加工工程实验、材料物理性能测定实验、材料力学性能实 验、认识实习、设计实习、生产(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本体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高分子物理实验(粘均分 子量测定、球晶观察、材料拉伸实验、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沈阳理工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1年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目前全国高等学校设置此专业的仅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合肥学院和湖南工业大学等6所院校,我校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并于2012年获批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2013年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项目,2018年与辽宁烯源石墨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家发改委高新材料工程中心。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为31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6、37、37、33、34、31、60人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158人。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化交流与竞争意识,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外语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厚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础技能,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以及受到各种先进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材料性能优化和产品质量控制、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综合考虑社会制约因素及相关政策法规完成工程设计,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在粉体材料加工制备、炭素材料、冶金材料、陶瓷材料、新能源、军事工程、新材料研发等行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毕业生未来几年可成为各自就业领域内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力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结晶矿物学、材料性能学、粉体工程、粉体材料学基础、炭素工艺学、粉末冶金原理与工艺、粉体材料工程设计。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粉体材料加工制备、炭素材料、冶金材料、陶瓷材料、新能源、军事工程、新材料研发等行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各省市也纷纷布局立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这种形式下对于新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的提升。行业得到发展,进而会对用人提出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专家预测,材料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将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出现“热销”局面,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按国家教育部工程类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工程性很强。该专业体现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强电与弱电、电力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设备、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为了适应现代化电气设备制造业、智能电网及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沈阳理工大学的军工特色,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新增了该专业,目前已经有3届学生毕业,在校学生数达到217人。经过几年的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博士后1人,教师分别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所学专业涵盖电机与电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子与通讯工程、计算机软件与应用等多个专业。教师专业背景与本专业相近程度接近100%。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很强的动手能力。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就业率和考研比例在学院乃至学校居于前列。
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电力能源的产生、传输、变换、调控及使用所需的系统运行及其设备制造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应用领域中的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分析与运行及相关控制等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研发、系统运行、调试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各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系统分析与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基础理论、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技术、电能变换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并实施“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现代电气装备设计与制造、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设计、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面向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特色。
以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工程设计为主线,围绕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课程设置:
(1)现代电气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
配置的具体课程为:电路、工程电磁场与波、高电压技术、工程制图、电气工程CAD技术、电机学、电力变压器设计。
(2)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设计能力
配置的具体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基于Matlab的系统仿真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计算机网络基础、智能变电站技术。
(3)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综合设计能力
配置的具体课程为:微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开关电源技术、DSP及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
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配置了电路系统设计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电气工艺实习、电力电子综合实训、电机控制综合实训、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训、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综合实训、新能源技术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为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与许昌许继集团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通过电气工程综合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高电压技术、电机学、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电气工程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研发、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领域包括国网公司、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铁道、民航、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
本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4年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295人。
本专业培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电子工程、信息工程以及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电子技术以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和电子信息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
以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感知与目标识别科研背景为支撑,专长于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在智能信息感知与图像处理软件开发、嵌入式电子产品开发方面有突出的能力。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外语、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系统、数字图象处理、DSP技术综合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相关企事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软硬件开发、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维护、管理、营销、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专业介绍
本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2003年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每年招收4个班,2018年专业在校生447人。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系统地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硬件描述语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视原理、光纤与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系统、通信工程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信工程设计院、移动通信公司、电信网络公司、相关研究所、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部队等单位从事通信产品开发与生产、电信传输工程设计、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电信运营维护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3年,2003~2007每年招生1个班,2008~2017每年招生2个班,2018年开始招生3个班,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285人。截至2018年7月,已经培养出12届共630余名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现在已经遍布祖国各地,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做着各自的贡献。2014年,该专业获批成为辽宁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目标是培养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教学、科学研究、应用和开发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项目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工程技术路线,对本专业发展与应用前景有所了解;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信息模型分析与设计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突出培养学生“互联网+智能硬件”相关的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及相关软件的设计能力,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训练,专业特色有四个方面:
1.建立项目驱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借鉴工程认证培养模式,把项目设计贯穿于本科教学阶段,通过各种级别的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2.采用“3+1”能力培养模式,利用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使学生在第5、6、7三个学期完成3个作品,在第8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让学生经历实现作品的具体过程,综合能力得到阶梯式提高;
3.突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大创项目及教师科研团队,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取得较好成绩,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带动了班级集体学习热情,参加科技创新人数多、获奖多,已经成为该专业的新特色;
4.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在校内建设仿真的训练环境—“创新工场”,购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场地具有IT企业研发部门的工作氛围,在学生中征集项目,招收创业团队入场,发挥孵化器作用,学生在此学习工作,能力提高快,产品、专利等成果丰硕。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B1、大学英语1、线性代数B、C语言程序设计B1、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与VHDL、单片机及嵌入式基础、电子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根据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科生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可在互联网行业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智能硬件开发、信息模型分析设计、应用软件设计,相关产品的维护、管理、营销、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经过15年的发展,本专业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教学体系,拥有了一个稳定扎实的教学团队。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为腾讯、东软、网易、Oracle,搜狐、用友、国美在线、格力电器、NEC、京东商城、饿了么、美国高通等知名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14年5月,计算机专业教研室抽调骨干教师组建网络工程教研室,2014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为35人,2018年扩招成2个班,目前在校生共计169人。
网络工程的专业培养特色是:突出网络应用软件设计能力和网络安全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承担网络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网络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师高级职称和硕士导师比例均达89%,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总额达300万,拥有国内先进的网络安全实验平台、网络集成实验平台、物联网实验平台。作为信息学院的新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从第一届学生开始就完全贯彻执行学校“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了“本科导师制”和“翻转课堂”等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具体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第一届学生单班获批大创项目率44%,就业率100%,考研率34%。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路由与交换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基础、Web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集成、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
网络工程专业是2015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连续3年绿牌专业,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专业人才收入排行靠前。毕业生能够在各大网络通信运营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企业、网络工程设计企业、网络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等从事网络、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领域的设计、管理、营销、科研等工作。
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之一。
物联网工程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家庭智能设施等,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等“智能化物件”,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下,提供安全可控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跟踪、远程控制、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理、控制和运营。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7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师队伍中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1人。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工程素养和文化修养,比较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能够承担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突出物联网系统应用层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B1、大学英语1、C语言程序设计B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工程应用设计、物联网工程应用设计课程设计。
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相关企事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物联网相关的嵌入式产品研发、网络工程设计、应用软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维护、管理、营销、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专业代码:080907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除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及平台课程外,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含脑科学、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原理、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仿真建模与MATLAB、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获取技术、智能管理等。本专业按照本科生、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方案,由专业中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提高性的课程,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另外,我们还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相近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论文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优化、控制、组织等并完成系统集成的,具有相应工程实施能力,具备在相应领域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管理工作的、具有宽口径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及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夯实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强智能科学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技能;3.掌握人工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知识;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5.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前沿技术;6.具有搜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0”本科教育项目,也是东三省高校中首个“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国家的合作办学项目(可查询教育部涉外监管网:http://www.jsj.edu.cn/),并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专业代码:081301H;教育部批准编号:MOE21PL2A20171854N)。结合双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中/英双语授课,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意识,高水平跨文化交流与创新能力,符合“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背景下多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波兰位于中欧的东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人文气息,是著名的肖邦、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故里。波兰是中欧地区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以及消费市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化工业是波兰传统工业领域之一,发展情况良好,赢利水平一直高于工业和制造业。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丝路国际论坛暨中波地方与经贸合作论坛,中波将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带动整个区域合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双方致力于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波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框架下共同推动双边合作。西里西亚技术大学(Siles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全球高校网(4ICU)国家高校排名第11名,位于波兰西里西亚省格利维策市,是波兰最大的科技大学(公立制大学),其化学学院是该校建立最早和实力最强的学院。
该项目的优势包括:
中国教育部颁发学历
国家高等教育统招计划
优秀学生可以采取2+2模式获得中波双学位
教学计划的国际化
波兰留学生活费用低廉
波兰教授联合授课,中英文双语授课
中波两校学分互认
中国与欧盟广阔就业前景
英语能力得到强化,具备开展国际商务的初步能力
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化工领域担负化工过程设计的专门技术和国际商务工作的初步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
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动力学、化工设备
就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化工、新材料、轻工、能源、石油、医药和环保等领域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产品与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国际商务等工作。参加“2+2”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享受欧盟就业、移民的相关政策。该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者通过雅思考试后,可以申请攻读外方合作学校的研究生。
沈阳理工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是现有的国家七个兵器类专业之一,是在原火炮制造专业基础上,根据国家需求,于2007年恢复建设。该专业隶属于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二级学科和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二级学科,我校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学科为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学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武器发射系统总体,战斗载荷发射和飞行控制技术以及民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重点掌握火炮与自动武器的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双师证教师有7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并具备良好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树立军工特色,打造了突出火炮及轻武器设计与先进制造的专业特色。本专业现有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兵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1个、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发射武器可靠性工程、火炮设计理论、枪炮内弹道学、火炮反后座装置设计、武器制造工艺学、工程流体力学、武器发射试验方法与技术、自动武器结构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面向相关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和部队从事火炮与自动武器的系统设计与分析、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实验测试、管理等工作,也可深造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校是东北地区唯一设立此专业的高校,本专业以突出火炮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能力为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近几年毕业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沈阳理工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专业始设于1954年,前身是“引信技术”专业。是国家武器类七个专业之一,目前辽宁省仅有两所学校设置此专业。
本专业建设以来,秉承“传承兵工精神,彰显国防特色,校企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探索“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获批校级品牌专业,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016年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工作中,取得81分的评价成绩,位列省内同专业第一名。2018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工科建设项目,同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本专业建设有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同时建设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
本专业定位是:以兵器装备为载体,以光电信息和导航控制技术为核心,面向光电探测、导航制导、图像处理等高科技领域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系统掌握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制导与控制、安全与起爆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引信技术领域内的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有教师21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学位15人(71.4%),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沈阳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2人;中国兵工学会引信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各1人。
本专业依托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省兵器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依托“网络赋能弹药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注重本科生能力培养,教师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设计实践延伸至第二课堂乃至社会,本专业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等各学科竞赛取得一、二等奖30余人次,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国家和省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大赛等,取得一、二等奖10余项。
主干课程:
本专业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探测识别与控制方向,制导与控制方向。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
探测识别与控制方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工程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雷达原理、数字图像处理、中近程探测原理、探测识别系统课程设计。
制导与控制方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工程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空气动力学、导弹飞行力学、 现代控制理论、伺服系统、制导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素养,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职业发展前景好。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国防科技领域,立足辽宁、服务全国,毕业生可在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从事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探测技术、引信技术领域内的系统设计、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民用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相关工作。
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重点是军工行业知名企业和研究院所,主要地点分布在辽宁、吉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等省,毕业生能够在企业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在企业迅速成长,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力量。
近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逐年提升,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本专业学生的考研率逐年提高,最高超过25%,主要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本专业毕业生不论是在基础技能掌握还是科研实践能力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获得广泛好评,目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专业技术骨干力量。
沈阳理工大学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是现有的国家七个兵器类专业之一,始设于1954年(专科),1960年(本科),1978年设立“弹药工程”专业,1985年停止招生,2002年恢复成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2014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获批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学科支撑。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系统掌握弹药系统设计、弹箭制造及终点效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系统总体分析与集成、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工程设计、检测方法与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6人;硕士生导师4人。
本专业现有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兵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1个、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弹箭制造工艺学、弹道学、弹药工程技术基础、传感与测试技术、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终点效应、炸药与装药。
就业方向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国防科技领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弹药工程,爆破工程相关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及管理骨干。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为64人;2015年、2016年、2017、2018年招生人数为别为65人、63人、61人、30人,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219人。
经济学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掌握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外语,文件检索等工具知识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和相关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微观经济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经济学专业制定并实施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涵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根据新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以产业经济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以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经济分析所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微观经济学分析模块,培养学生的中微观经济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实际,更加注重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3门)。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型贸易金融服务型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及管理等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大数据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在这种形势下,对人才数据分析能力需求必将有较大的提升。经济学毕业生具备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应用分析能力的基础,今后将开设大数据经济、信息经济学等具有前瞻性专业课程,进而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未来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中微观领域综合经济分析应用的能力必将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沈阳理工大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现有国家七个兵器类专业之一,是在原火工品专业基础上,根据国家需求于2004年恢复成立。本专业是沈阳理工大学特色专业之一,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兵器工程两个硕士点以及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是该专业的重要学科支撑。
本专业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基础层、研究层、应用层)贯穿本科学习阶段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含能器件工程及应用”为培养主线,以火工品技术为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在燃爆系统模拟与仿真、含能材料合成与表征,含能器件制造与工程应用、工程爆破设计与实践等方面的设计、制造、安全与管理等能力。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硕士4人,具有双师证教师6人,注册安全评价师证2人,高级爆破工程师证1人,清洁生产审核师证1人。本专业教师具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保证了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
本专业现有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兵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1个、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
主干课程:
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与界面化学、燃烧爆炸理论、含能材料、军用火工品技术、烟火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社会人才较为匮乏,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严重阻碍了本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公安、消防等部门从事安全管理及评价等工作,可到相关科研院所、军队、兵工企业等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分析测试、安全评估和科技管理等工作,可到民爆企业从事民爆产品研发、生产和工程爆破等,也可深造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本专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考研率达到20%。毕业生专业知识面广,理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适应中央进一步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紧密结合我省大力发展工业产业集群的需要,尤其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下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彰显我校鲜明的国防特色,根据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在已有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兵器类专业基础上,依托车辆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在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也是在东北地区首次设置的专业。
装甲车辆工程专业于2014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为32人;2015年、2016年、2017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2人、32人、32人。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128人。
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国防需求为导向,以轮式装甲车辆为主体,兼顾重型车辆、专用车辆及相关民用车辆的行业需求,培养具备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振动、电工电子、控制工程及装甲车辆总体、动力传动、制造工艺、性能测试、故障诊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装甲车辆工程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为着眼点,以沈阳理工大学“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方向,构建并实施“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与信号处理、轮式装甲车辆构造、装甲车辆制造工艺基础、轮式装甲车辆理论、轮式装甲车辆设计、轮式装甲车辆构造实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车辆及相关行业的设计与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试验检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沈阳理工大学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是现有的国家七个兵器类专业之一,始建于2009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对抗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了解兵器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具备从事信息安全与对抗工程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博士后4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教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树立军工特色,打造了突出信息对抗系统设计的专业特色。本专业现有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兵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1个、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
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高频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软件无线电技术、通信原理、雷达原理、信息对抗原理与方法。
就业方向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毕业生既可以在国防、军事领域从事信息对抗工作,又可以在民用行业如金融、保险、税务、企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既可从事信息系统、信息对抗系统的研究、开发,亦可从事此类系统的维护、管理、咨询等工作。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现在社会信息繁杂,信息安全问题常常困扰着人们,从而信息对抗技术就产生了,而且会很受人们的重视,此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将会很好。
安全工程专业创办于2010年,同年9月正式招收本科生,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化工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安全为主导,系统地掌握工程安全规划与安全设计、危险源辨识、危险性评价、危险源控制与安全管理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012年12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的通知(教研厅〔2010〕1号)”,成功申请了“化工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点。
目前,专业拥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工程师)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占总数的67%。专业专职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分布合理,满足本科教学需求。
本专业以学院现有的“辽宁省废水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特种电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辽宁省金属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学科平台为依托,以化工过程安全为主线,紧密结合安全工程学科特点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了如下优势与特色:
(1)以工业生产安全为基础: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安全教育等;
(2)以化工安全为方向:化工工艺安全技术,化工单元安全仿真技术,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及泄漏扩散事故仿真技术,化工行业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理论与技术;
(3)以化工安全设计与应急管控为专业特色;
(4)建成化工特色的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化工安全实训实验室、化工过程粉尘爆炸参数测试实验室、安全人机实验室、通风除尘实验室等。
目前,专业招生规模约为65人/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本专业已培养本科生160余人,分布在化工、石油、建筑、消防、安监等各个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主干课程
安全学原理、系统安全工程、化工原理、电气安全、防火防爆、安全人机工程、化工制图、工业通风安全、化工安全设计、化工过程安全、化工过程自动控制与仪表、事故应急技术、消防安全工程、化工安全仿真技术。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企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不同层面方向的工作,具体如下:
技术层面方向:能在化工安全领域及相关行业独立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在消防、安全监察、特种设备检测、设计院、保险公司从事风险评价、安全设施研究、设计、技术开发和产品检测检验等工作;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业务和技术骨干;在项目中能够理解其职责,与他人合作,承担责任。
技术管理层面方向:能够在各生产领域胜任安全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为企业骨干;可以参与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的安全监察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等。同时,通过持续学习,能够成为安全工程领域企业或相关企业中负责的骨干人员,或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骨干技术人员。
教育层面方向:经过培训或深造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或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职业培训工作。
科学研究层面方向:能够继续深造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能够独立或合作承担科学研究课题,解决具体科学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层面方向:能够以个人或团队创业,经营中小规模企业,成为微、小企业家。
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48年,至今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在1989年,专业名称由办学之初的“表面处理”专业改为“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在2001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应用化学”专业。2016年起,本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资源,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建立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金属腐蚀与防护原理与技术、能源化学(化学电源)基本原理与技术以及涂料制造原理与配方设计方法,在金属腐蚀与防护工程与工艺设计领域、化学电源领域、涂料制造与涂装工艺领域从事生产、研究与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为80%。专业现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沈阳市优秀教师2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优秀主讲教师3人。应用专业拥有省级“化学工程与环境治理”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特种储备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金属表面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金属腐蚀学”和“电镀工艺学”两门省级精品课。专业拥有一支热爱教育、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教研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拥有完善的实验实习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化学理论基础扎实、面向实际应用、深入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可度高。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踏实、肯干、勤奋、敬业,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认为具有良好的通识基础,及综合素质,有较高的工程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素质。
主干课程
绿色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电化学原理、金属腐蚀学原理、涂料科学与制造技术、化工技术经济、三废治理技术、化学电源、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导论。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比较高,毕业生可以在化工、冶金、能源、轻工业、汽车和军工及相关行业、科研单位从事新能源电池设计与制造、涂料制造及涂装工艺、防腐蚀工程与工艺及其它电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生产、设计、研发、营销及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毕业生将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广的选择范围,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五年后,能够成为本专业领域内合格的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化验师或相关科技、质量管理人才。此外,2018年毕业生考研率为29%,且近几年考研率呈连年攀升的趋势,毕业生在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方式继续深造时余地较大。
工商管理专业于1979年批准成立,1981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经过近40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跨国公司等相关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210人,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点,分别为企业管理(1995年开始招生)、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年开始招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2011年开始招生)。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8人;40岁以下教师1人,40-50岁之间8人,50岁以上6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辽宁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2人。
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已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扎实的教学功底,团结合作的工作作风,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精明强干的教学及科研团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取得了较丰硕的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6部,教材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6篇,1门课程获得辽宁省省级精品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累计科研到款额157万元,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市级以及校级奖励。
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经济实体,侧重工业企业,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先后与沈阳全密封变压器有限公司、东北科技大市场运营中心、沈阳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长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包括“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及其他各类科技竞赛,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近三年来在各类竞赛及活动中累计获奖15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46项,参与学生数188人次。
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统计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公司治理、生产运作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ERP综合模拟、公共关系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经济法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等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
我院会计学专业创建于1988年,其前身为管理工程专业工业会计方向,1992年正式成为第二批次录取招生的本科专业,专业以“知行合一”和“教学做合一”理念为宗旨,已经培养了大批适应面广、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2007年、2013年分别获得会计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本科生四届,共计334人,在校研究生三届,共计225人(含学术硕士研究生)。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第5。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学科领域教学、科学研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运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会计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有所了解;适应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理论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团结协作与沟通能力强、基本素质好、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审计实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构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元驱动机制为导向的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涵是:以“生本”、“模块”、“趣味”为主体驱动机制,以“ 实践教学”、“教师创新能力”、 “竞赛讲座”、“甄选合作企业”为协同驱动机制的多元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及专业特点,本专业培养方案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个模块设置理论课程及相应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按照兴趣选择模块课程群,教学上既注重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理论知识及技能方法的讲授,又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又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主干课程: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税法、管理会计、财务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工业企业会计综合实验。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等相应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及相关领域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铸造、塑性成形及模具和焊接三个方向。铸造方向源自于1978年招生开始的铸造专业;塑性成形及模具方向源自于1985年开始招生的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焊接方向源自于1992年开始招生的焊接专业。经过1998年的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铸造专业、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和焊接专业整合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和辽宁省普通本科应用转型试点专业。并获批辽宁省材料成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依托辽宁省材料加工及性能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材料成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辽宁省高校材料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各种材料加工及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总值2000万元。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本专业教师30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2名,讲师7名,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20名,硕士学位10名。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塑性成形与模具”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精品课“材料成型原理”。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防特色和辽宁省一流学科,作为该学科的重要支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为210人左右。
本专业实施“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必需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学习工作中具有自学和更新知识能力。具有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质。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力学性能、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原理
I方向(铸造):铸造工艺、铸造合金与熔炼、铸造设备、砂型铸造工艺课程设计
II方向(塑性成型及模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热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III方向(焊接):金属材料焊接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焊接工艺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
本专业分为铸造、塑性成形及模具和焊接三个方向。毕业生可在机械、冶金、国防等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具有分析与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本领域的工艺/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工程师等高级应用型人才。
装备制造为“中国制造2025”以及辽宁省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推进的“一带五基地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必将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技术,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专家们预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将得到大大提升,甚至有可能出现“热销”局面,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已形成
“以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和运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专业培养特色。专业秉持“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构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的理念,将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文化,适应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2016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当代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电子商务规则及相关政策与法规,掌握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电子商务领域各项工作的专业能力;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级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实施“3343”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层目标+三级台阶+四个转化+三个能力”。其主要内涵包括:三层目标为知识层、素质层和能力层,这三层目标互为基础,融合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三层培养目标,设置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三级台阶为:“创新创业知识累积”、“模拟创新创业实训”、“全真创业实战”,每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培养重点,形成螺旋上升式培养模式;四个转化包括创业过程教学化、教学内容主题化、教学形式实战化和知识学习自主化;在前面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设计+运营+创新创业”三种能力的提升。通过应用“3343”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优质电子商务人才。已培养400多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知名企业(如,京东、国美、顺丰、苏宁等)签约率逐年提高,毕业生素质与能力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反馈良好。
主干课程
管理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系统原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市场模拟、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管理实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营销写作实务。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运营和维护、互联网产品策划与设计、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互联网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以及面向社会的电子商务普及教育和科研工作。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省市对于电子商务的倾斜政策,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据统计,我国8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培养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沈阳市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会更多。据统计,2017年沈阳市人才需求最高的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沈阳市全行业人才需求的21.2%。因此无论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必将成为需求的热点。
我校英语专业始建于1997年。在2012年辽宁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价中荣获第四名。2013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获批翻译硕士学位点。2018年6月通过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英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6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3人,硕士13人,具有留学经历5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
英语专业获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子项目、辽宁省高校外语教改专项重点课题项目。获批省级项目18项,校级项目12项,发表论文80余篇,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撰写专著、教材、编著、译著近60部。英语专业以翻译为特色,翻译教师团队翻译出版书籍总字数达600余万字,在辽沈高校首屈一指。翻译成果多次获批辽宁省优秀翻译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个翻译项目获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
英语专业以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突出社会实践,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主要项目有2+1+1, 3+1、2+2等。
《英国文学史》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促进学生文学知识的拓展及深入研究,推动校级精品课《综合英语》和《英语听力》的建设。十一五规划教材《新通用大学英语》获批国家精品教材。《听力教程》获批新思维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规划教材。基于语料库的工程类学术英语正在建设中,并努力申请省级精品课、编写系列国家级规划教材。
英语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大创项目12项,参加暑期国外实习项目、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国际会议、国际赛事、英语导游、英语讲解员等口笔译实践,参加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全国大学生口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开阔学生眼界,增强语言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
英语专业如蓬勃的朝阳,以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强内涵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新型英语专业。
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1、英语听力1、综合英语2、英语泛读2、综合英语3、英语听力3、翻译理论基础、高级英语2、英国文学史、笔译1、口译1、美国文学史、英语语言学概论、高级英语3、翻译实践2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专业知识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可以在外事、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我校成立最早并且培养优秀人才较多的专业之一,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立了具有丰富教学工程经验和深厚科研基础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具备教授职称的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智能检测与控制、故障诊断与监控、目标探测与识别;计算机立体视觉、机器人技术、无人作战系统;随机信号处理、盲源信号分离、语音信号处理、数字水印技术、智能化武器弹药、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多目标优化技术;(4)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电磁测量技术;(5)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视觉检测技术等领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该专业在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就业率和考研比例逐年提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是以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以“智能仪器仪表、信号与图像处理以及网络化测控系统”为主线,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算法与系统相结合,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学生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传感器应用、仪器仪表设计、嵌入式及应用软件开发、测控系统综合设计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线教师坚持以科研和工程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学,积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仪器仪表以及测控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
教学科研并举,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年来的办学理念,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先后与丹东仪器仪表基地企业、新松机器人、沈阳航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近8年来,专业学生先后承担数十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在辽宁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和多项奖励。自2000年以来,专业先后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和辽宁省“丹东仪器仪表基地企业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6年建立了辽宁省“智能与网络化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于2017年获批国防科工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防特色学科,从而为本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学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能力和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能力,近6年来,该教学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主干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及仪表、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网络化测控系统、测控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与仪器仪表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电子、计算机及通信系统中有关的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测试计量、测量及控制软件开发以及电子、通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工作。仪器仪表工程师—从事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装置的运行、维护、优化等工作;仪器仪表设计师—从事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开发以及配套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开发;测量及控制软件工程师—自动化系统中相关的测量、测试以及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就业领域包括科研院所、军工企事业单位、高科技公司、能源企业、大专院校、通信公司、铁道、民航、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
金属材料工程是沈阳理工大学的重点建设专业,是教育部认证的全国第一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专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1200多人,硕士毕业生100多人,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辽宁省教育厅已将本专业本科生年全国招生人数由70人上调至105人。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材料学”研究生,每年硕士生招生10人,本科毕业后可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学校引领下启动了欧盟双元教育项目,通过借鉴欧盟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多家省内外企业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近年来多名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青年技术骨干。此外,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位列我校中俄2+2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重点发展专业之一,每年多名本科生赴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彼得大帝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三所俄罗斯名校进行联合培养。目前该项目受到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我专业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国家公费项目申请本、硕、博连读,赴俄罗斯名校深造。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充足,其中专职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实验教师3人(教授级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团队18名教师中教授占比为38.88%,副教授占比为5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3.33%。2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5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本专业依托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辽宁省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高校材料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实验设置齐全的实验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各种材料制备加工及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实践在教学中的主线地位,并使其成为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转化途径。根据金属材料分析表征和制备加工各个阶段的能力要求,构建以金属材料组织分析及热处理工艺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以金属材料组织分析表征所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型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检测能力、材料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力以及高性能材料设计研发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更加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设计训练,能在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从新材料的分析检测、材料研发、工艺研发、设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工程基础、热处理设备、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学、工程材料学、表面工程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和表面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金属材料设计与加工、热处理和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开发及其相关的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以热处理工程及表面工程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工艺设计为重点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去向多为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军工领域等企事业单位,省内外用人单位普遍反响较佳。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始设于2002年,2012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将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合并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校授予理学学位的重要专业之一。理学院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获批建设了“光学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物理电子学”、“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该专业涉及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多学科综合技术和内容。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为83.3%。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访学交流4人。该专业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译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批辽宁省物理与光信息技术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子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光学方向和光电子材料)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夯实数理基础为前提,面向光电产业,构建理工结合、光电结合的知识结构;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新型激光器件、光学系统及光电材料与器件设计能力的培养。
主干课程
数学物理方法、大学外语、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基础物理学、量子力学、物理光学、现代应用光学、光信息处理、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光谱技术、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光信息技术实验、激光器件与技术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科学研究部门、设计院所、光电企业及事业管理部门能从事在光电信息处理、光学产品制造及检测、光电检测技术、光谱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毕业生5年后能在光电信息产业方面承担较为重要的工作,成为工作单位的中坚技术力量。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 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宽口径、高素质、 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领域的基本 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较 高的道德修养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自动化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电气、计算机与通 信等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3.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优化设计的 基本原理,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4.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 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5.具有对自动化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自动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 能力;
7.了解自动化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法规;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 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及电子学基础、自动化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基础(硬件、软件、网络 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原理(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48学时)、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48学时)、数据结构(48学时)、信号与系统分析(64学时)、计算机原理与 应用(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1)(64学时)、运筹学(48学时)、电力电子技 术基础(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检测原理(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 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过程控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2)(48 学时)、计算机网络与应用(48学时)、人工智能导论(32学时)、应用随机过程(48学时)、系统辨 识基础(48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8学时)、模式识别基础(1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 时)、计算机仿真(48学时)、系统工程导论(32学时)、CIM系统导论(32学时)、控制理论专题实 验(16学时)、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检测技术系列实验 (16学时)、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16学时)、自动化综合实践(48学时)。
示例二(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6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56+8学时)、模 拟电子线路(56+8学时)、工程电磁场(42+6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8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基础(48+8学时)、建模与辨识基础(24+8学时)、自动控制元件(26+6学 时)、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56 +16学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16+16学时)、微控制器应用及 系统设计(24+8学时)、VISUAL C++(48 +16学时)、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网络与数据通信 (34+6学时)、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32+16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6+6学时)、自动测试系 统(2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嵌入式控制系统及应用(32 +16学时)、运动控制系 统(36+12学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36+12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分析(48 +1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16学 时)、模拟电子技术(48 +1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32 +16学时)、计算机软件基础(48 +16学 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8 +16学时)、控制工程数学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80 +10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6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6 +10学时)、自动控制系统仿真(32+16 学时)、检测技术与仪表(46 +10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电机与拖动(54 +10学时)、 运动控制系统(48+8学时)、过程控制(48+8学时)、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2+8学时)、微控 制器技术课程设计(24学时)、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32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32学 时)、集散控制系统(22 +10学时)、现场总线技术(32+8学时)、嵌入式系统(26+10学时)、基于 网络的智能控制(32+8学时)、先进控制理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验、电子技术 综合设计、计算机程序综合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综合 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综合设计,以及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信号处理技术课程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 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成立于1978年,原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理论与技术专业,1998年,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该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8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和国防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评为省级特色学科和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在参评的29所高校中排第6。2013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以专业为主要依托,获批1个国家级中俄合作基地,1个国家863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省级重大科技平台,及“辽宁省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等7个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对工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抓手,不断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以软硬件系统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本专业建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垂直式循环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厚专业基础、重APP软件开发、强嵌入式系统设计”为专业特色,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国防建设服务,按照“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势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本专业专任教师的100%。专业教师中,有国务院特贴教授2人,省优秀人才4人,省特聘教授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1人,沈阳市高校优秀教师1人,出版专著4部,教材15部,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
本专业具有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师资队伍;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科学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国家级学科平台,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做支撑;有稳定的生源(2018年专业省内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0分,远高出工科专业录取分数线);国家和行业有大量的人才需求,毕业生有顺畅的就业市场;专业教师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此外专业将针对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力争首批入选省新工科建设专业。
主干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国防、兵工系统的有关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成为科研或技术骨干,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开发能力。
沈阳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工业外贸专业,成立于1987年,至今培养了约2300多名合格的外经贸人才,分布在外经、外贸、金融、跨国公司等各个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国际贸易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2007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现代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流程和海关通关业务流程操作等核心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各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悉和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及不同国家经贸法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国际通用的外国语言和熟练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从事日常宏观经济管理和涉外经济工作。本专业学生将成为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广泛的涉猎,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经过30年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秉承学校“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特色方面强化英语教学,同时强化国际贸易流程操作和海关通关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主干课程:
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
就业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可在外资企业、涉外工贸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国际贸易相关服务企业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始于1978年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工业分析,1985年成立环境监测专业,1989年升为沈阳工业学院专科部环境工程专科,2000年升为沈阳工业学院环境工程本科,2004年隶属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
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人,本科3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年龄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人,年龄46-55岁之间6人。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27名,硕士生36名。
环境工程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辽宁省废水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2016年获批“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光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目前该基地提供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岗位实训等实践服务,同时,与环境监测公司、环境工程公司、军民共建产业联盟、辽宁省环保联盟等多个公司与团体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习、实践需求。
近10年环境工程专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其它研发及应用类项目等53项,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专项辽河流域项目2项,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濒危物种”的保护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取得丰硕成果。近四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37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104篇,获得授权专利18项,共有65名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3项,发表论文32篇,参与创新创业、挑战杯等各类竞赛62项。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与职业素养,以环境工程设计为主线,系统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污水、大气、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经过实习实训,具备能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积淀形成“以环境工程设计为主线的”课程群:(1)工程实验分析基础课程群。包括四大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课程,培养学生工程实验能力;(2)工程建设基础课程群。包括电子电工→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工程制图→给排水管网→测量学等课程,夯实学生工程设计基础理论与知识;(3)专业课程群。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课程,重点掌握污染控制理论知识及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环境工程工艺设计;(4)实践课程群。包括课内实验、实验专用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岗位实训等,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由感性认识-理论知识-实践-理论知识的过程教育。同时,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污水处理设计为主线的特色课程群,包括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调试与运营→工程概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环境工程实训,突出培养学生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实验能力,实现环境工程共性教育和特色培养的有机结合。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电子电工技术、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制图、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概算、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
就业方向:
环境工程毕业生能够胜任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厂运营、环境评价、环境工程造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生态修复、环境科研与教学等工作,可在环保工程公司、环境评价与规划公司、企业环保部门、污水处理厂(站)、环境监测(检测)公司、行政与事业单位环保部门、环保咨询公司、环境监理、环保设备公司、环境执法部门、科研院所与高校及与环境相关单位等就职。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75%,考研率21%,多数学生升入原985、211学校继续求学,众多本科毕业生5年左右成为企事业单位中层、技术骨干,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祖国环保事业发展、科学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世界环境形势发展,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需要,未来10年必将是环境建设时代,这一行业前景发展广阔,环保产业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强,未来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环保领域领军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而设置的理科专业。沈阳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学、信息、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7人。专业教师人才队伍形成较为良好的梯队结构,拥有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被授予“沈阳市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沈阳市“五一巾帼十佳标兵”1人,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个人”1人,“沈阳市教学标兵”2人,骨干教师公派出国访学交流2人。专业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以及教研项目,出版著作、译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20余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面向IT产业,夯实数学基础,强化数学建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专业特色,充分挖掘本专业数学基础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紧密结合我校“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应用型理科人才的培养。通过构建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校企合作、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拥有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专业负责组织开展的本科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各专业学生广泛参与、具有较高获奖质量的科技竞赛活动。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 、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运筹学、数值分析、数学模型、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科学研究部门、设计院所、IT企业及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科学与工程计算、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或继续攻读数学学科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算法设计与数据处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具备算法设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时由于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本专业学生在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时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将管理与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结合、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该专业在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26所参评的信管专业中位列第5,跻身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20%行列。目前本专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拥有“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精品课”1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课程1门。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本专业拥有“辽宁省教学名师”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1名、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入选“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1人,“沈阳理工大学优秀教师”1人。本专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团队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团队承接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教改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并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
主干课程
数据结构、管理学、数据库系统原理、管理统计学、IT项目管理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运筹学、ERP系统、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综合开发等。
就业面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能在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系统设计或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工业企业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包括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等相应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 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 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
5.初步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含形体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构运动与动力设计原理、 结构与强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与技术(含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含机械电 子学、控制理论、传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技术)、热 流体(含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40+32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理论力学(60学时)、机械原理(56 学时)、机械设计(56学时)、电路理论(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0学时)、数字电路(32学时)、 微机原理(40学时)、机电传动控制(64学时)、工程材料学(32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0学 时)。
2.示例二:理论力学(64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机械工程制图(48 +64学时)、机械原 理(64学时)、机械设计(64学时)、电工技术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工程材料 (32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64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
3.示例三
(1)工程机械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发动 机构造与原理(32学时)、液压与液力机械传动(48学时)、工程机械底盘(40学时)、现代工程机 械(48学时)、工程机械设计(32学时)、工程机械运用技术(32学时)。
(2)机电一体化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控 制工程基础(40学时)、机械电子学(48学时)、机制工艺学(48学时)、机电传动控制(40学时)、 液压传动(40学时)、CAD/CAM(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技创 新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 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在上世纪90年代,我院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曾经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后来经过国家对本科专业的调整,合并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个大专业中,成为该专业的一个方向(机电方向),该专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1995年机电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新增专业,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各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和机械电子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相应的实践环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机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结构设计方法、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制定并实施了“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涵是:突出设计在教学中的主线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根据机电产品或系统生命期的各个阶段及相应的能力要求,构建以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以机电产品设计各阶段所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设计性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测控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机械制造领域的工艺设计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更加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设计训练,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基础、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B、机电系统结构设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建筑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机器人工程 | 自动化 | 车辆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武器发射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金属材料工程 | 环境工程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通信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电子信息工程 | 安全工程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 应用化学 | 信息对抗技术 | 装甲车辆工程 |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网络工程 |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业设计 | 英语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电子商务 | 翻译 | 俄语 | 金融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经济学 | |
---|---|---|---|---|---|---|---|---|---|---|---|---|---|---|---|---|---|---|---|---|---|---|---|---|---|---|---|---|---|---|---|---|---|---|---|---|---|---|---|---|---|---|---|
北京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天津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河北 | 2 | 4 | 1 | 3 | 6 | 1 | 4 | 8 | 3 | 1 | 2 | 1 | 1 | 1 | 1 | 1 | 3 | 3 | 4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6 | 0 |
山西 | 0 | 3 | 1 | 5 | 5 | 5 | 5 | 8 | 3 | 2 | 4 | 5 | 1 | 2 | 1 | 1 | 2 | 3 | 3 | 2 | 1 | 1 | 1 | 2 | 1 | 1 | 1 | 3 | 4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内蒙古 | 1 | 2 | 1 | 3 | 10 | 3 | 8 | 8 | 2 | 1 | 1 | 1 | 1 | 2 | 1 | 1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5 | 0 | 6 | 1 |
辽宁 | 39 | 100 | 37 | 124 | 106 | 79 | 124 | 250 | 50 | 34 | 82 | 77 | 36 | 36 | 8 | 56 | 69 | 58 | 75 | 57 | 38 | 36 | 37 | 26 | 34 | 6 | 8 | 15 | 11 | 6 | 31 | 37 | 34 | 7 | 16 | 9 | 14 | 13 | 10 | 41 | 19 | 92 | 14 |
吉林 | 0 | 2 | 1 | 5 | 5 | 2 | 4 | 4 | 1 | 1 | 1 | 1 | 1 | 3 | 1 | 1 | 3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2 | 1 | 1 |
黑龙江 | 1 | 3 | 1 | 5 | 6 | 3 | 1 | 5 | 1 | 1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3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0 | 2 | 1 | 2 | 11 | 1 |
上海 | 0 | 1 | 0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0 | 1 | 1 | 0 |
江苏 | 0 | 3 | 1 | 2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0 | 0 | 1 | 2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6 | 0 |
浙江 | 0 | 2 | 0 | 2 | 1 | 2 | 1 | 4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6 | 0 |
安徽 | 2 | 2 | 1 | 4 | 12 | 1 | 5 | 7 | 3 | 1 | 1 | 1 | 1 | 3 | 1 | 1 | 2 | 3 | 1 | 4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2 | 1 | 0 | 1 | 0 |
福建 | 1 | 3 | 0 | 2 | 1 | 2 | 1 | 6 | 3 | 1 | 1 | 2 | 0 | 1 | 1 | 1 | 2 | 2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1 |
江西 | 0 | 5 | 1 | 2 | 5 | 1 | 1 | 8 | 3 | 1 | 1 | 2 | 1 | 0 | 0 | 1 | 2 | 1 | 2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山东 | 1 | 5 | 1 | 1 | 5 | 3 | 1 | 7 | 1 | 1 | 1 | 2 | 1 | 4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1 | 4 | 1 | 2 | 1 | 5 | 4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2 | 3 | 0 | 6 | 1 |
河南 | 0 | 7 | 2 | 10 | 15 | 1 | 12 | 20 | 1 | 2 | 1 | 1 | 2 | 6 | 2 | 2 | 1 | 2 | 7 | 1 | 1 | 1 | 1 | 5 | 1 | 2 | 1 | 8 | 8 | 1 | 2 | 2 | 1 | 1 | 1 | 3 | 1 | 1 | 2 | 2 | 1 | 12 | 2 |
湖北 | 1 | 3 | 1 | 3 | 2 | 2 | 1 | 3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0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湖南 | 1 | 3 | 1 | 1 | 2 | 1 | 1 | 3 | 2 | 1 | 1 | 2 | 0 | 2 | 0 | 1 | 2 | 1 | 1 | 1 | 0 | 1 | 0 | 1 | 2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广东 | 0 | 1 | 0 | 0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广西 | 1 | 3 | 1 | 1 | 3 | 1 | 1 | 4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海南 | 0 | 1 | 0 | 1 | 2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重庆 | 0 | 3 | 1 | 4 | 1 | 1 | 3 | 5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2 | 1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0 | 2 | 2 | 0 | 0 | 1 |
四川 | 3 | 5 | 1 | 5 | 19 | 1 | 2 | 8 | 1 | 1 | 1 | 2 | 1 | 3 | 1 | 3 | 3 | 1 | 2 | 2 | 1 | 2 | 1 | 4 | 1 | 2 | 2 | 5 | 6 | 1 | 3 | 2 | 1 | 1 | 1 | 0 | 1 | 1 | 1 | 3 | 1 | 1 | 0 |
贵州 | 0 | 5 | 2 | 9 | 8 | 1 | 7 | 11 | 1 | 2 | 5 | 5 | 3 | 4 | 1 | 2 | 4 | 3 | 2 | 3 | 1 | 4 | 1 | 2 | 2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3 | 1 | 1 | 1 |
云南 | 0 | 3 | 1 | 5 | 7 | 1 | 4 | 2 | 1 | 1 | 2 | 2 | 1 | 2 | 0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0 | 1 | 0 | 1 | 3 | 0 | 1 | 0 |
西藏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陕西 | 1 | 3 | 1 | 1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甘肃 | 1 | 4 | 2 | 2 | 7 | 1 | 3 | 15 | 3 | 1 | 4 | 3 | 1 | 3 | 1 | 5 | 3 | 3 | 2 | 2 | 1 | 4 | 4 | 1 | 2 | 1 | 1 | 3 | 3 | 1 | 1 | 2 | 2 | 1 | 2 | 1 | 1 | 1 | 1 | 2 | 0 | 1 | 0 |
青海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宁夏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新疆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0 | 1 | 1 | 0 | 1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台湾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香港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澳门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外籍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