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大学

双一流
上海体育大学
毕业生数据

1151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上海体育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名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原为国家体委直属高校,2001年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17年以来,入选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202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坚持探索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开放发展的体育特色创新发展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秉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校训,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践行“为了师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

党和国家始终关心支持学校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我校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中心,给在我校驻训的巴新学员复信,在2022北京冬奥张家口赛区视察我校师生团队科研创新项目情况。

学校现有杨浦、徐汇、松江3个校区,及江湾、黄浦教学点。占地面积超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

学校于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已形成以体育学为主干,高水平交叉融合理学、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获得A+最高等级。现有本科专业24个。其中,国家级、省市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国家级、省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基本覆盖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现有体育学、心理学、医学技术、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体育、旅游管理、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所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自设体育管理、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学、反兴奋剂学、体育传播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00人左右。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职工党组织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贯彻“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和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发展方针。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近三届(2014、2018、2022年)教学成果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上海市级27项,实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序列全覆盖。2022年,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运动健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包含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NAK)外籍院士、国际兴奋剂检查机构(ITA)独立理事、美国俄勒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控中心(CDC)首席科学家、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原主席、国际软式网球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等高水平师资力量。教师队伍中多人荣获“东方学者”、“浦江人才”等,入选“曙光计划”、“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表彰。教师队伍中包含世界冠军、运动健将,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

学校积极推动“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率先建成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并被国际乒联认定为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篮协、中国田协、中国羽协、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铁人三项协会分别共建中国篮球学院、马拉松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和铁人三项学院,是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大力培养体育特色创新创业人才,是首个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乡村振兴奖”的体育类高校,并在主赛道实现同类高校零的突破获得全国银奖。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蕴瑞学苑”。学校和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共建绿地申花上体女子足球队。历年来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

学术创新水平位居领先地位。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处于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是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体育类高校,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1项。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主动健康”等重点专项的项目主持单位和20多项课题研发单位,是唯一荣获“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的体育类高校。建立世界顶级体育学术期刊平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影响力位居SCI学科库第二、SSCI学科库第一,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排名第一。体育学、心理学和反兴奋剂上海研究院,分别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IV类高峰学科。建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设在我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含体育产业)基地7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

一流体育大学高质量推进社会服务。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模型、体质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和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等,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等提供重要指引。“运动健康师”项目获得各方好评,纳入国家和上海市体育“十四五”规划。“运动戒毒”模式获司法部肯定并转化为国家标准。三人制篮球国家队、钢架雪车国家队驻训基地设在我校。建有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上海高校智库各1个。牵头起草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中心、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秘书处设在我校。主动服务海南深化改革开放,发起成立海南自贸创新体育产业研究院。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

大力建设体育文化传承新高地。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学校设立奥林匹克学院。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建有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上体(武术)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设立中国传统体育非遗研究院。我校首任校长吴蕴瑞先生入选上海市“社科大师”。建有国内首家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学体育书店,建成体育教育博物馆。

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截至2022年底,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9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QS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开展学分互认项目共19项。培养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名学生。与国际兴奋剂检查机构(ITA)合作共建全球首个、中国唯一的学术中心,与卢森堡大公国合作建立了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与美国怀俄明大学共建设立“上体-怀大海外中心”(驻美国),与越南北宁体育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体育学博士、硕士联合培养。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运动人体科学
  • 体育管理
  • 医学技术
  • 体育赛事运作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心理学
  • 体育
  • 新闻与传播
  • 旅游管理
  • 新闻传播学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体育艺术学
  • 运动康复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新闻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英语
  • 医学技术类
  • 工商管理类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于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办学,是国内最早面向体育领域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是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于2019年9月开始首届招生。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0%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体育领域的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应用型及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掌握体育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将智慧体育系统应用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数据思维和数据价值发现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类大数据挖掘、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的软件工具,在与智慧体育系统应用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大数据的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展示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Python程序设计(II)、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应用统计学与R语言建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体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体育公共与广告公司、体育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如: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维护工程师、大数据研发工程师、大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高级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专家、大数据挖掘师、大数据算法师、大数据运维工程师等岗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新闻方向的新闻学专业,1985年试办,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批准设置新闻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创办三十多年来,已经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版、文汇报等新闻媒体输送了上百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二十一世纪,网络传播兴起,新浪网、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和体育新闻自媒体领域,活跃着许多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树文、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五星体育总监翁伟民、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杨毅、乒乓球世界冠军丁宁等都毕业于我校新闻学专业。
如今的体育新闻专业拥有新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在体育学博士点招收体育新闻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教学设施堪称国内一流,建设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播音主持教学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体育数字媒体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2014年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现在有在校学生500多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新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科学以及体育知识,熟悉国家新闻法规,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能胜任新闻出版、新闻宣传以及网络公司、传媒公司等单位新闻采编制作和新闻管理相关工作,也能从事体育公关广告、体育媒介策划和自媒体领域的工作。
  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体育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新闻摄影与摄像、新闻事业管理以及相关体育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 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 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及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 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 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讲比较 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

3.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汉语言文字及其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 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写作、外国语(各语种)。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外汉语教学实习、中华才艺训练、汉语语言现象以及对外汉语教学 热点问题的研讨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简介: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是应社会对专门英语人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国际体育特色的英语专业,自成立之初已经发展为培养专门化英语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国家首批进入双一流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高校,是国内最早开始培养体育英语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目前英语专业在校生200多人。
本专业秉持“博学与精专”的办学理念,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本专业以英语+国际体育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精通体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11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9人,同时常年聘请外教2-3人授课。与境外高校合作,走国际化合作和办学道路,开展形式多样的海外学习交流项目和短期访问交流活动。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先进办学路径,无论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上都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本专业的服务区域面向上海和华东,辐射全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四、专八通过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茅;在各项英语专业大赛中荣获多种荣誉;国际体育赛事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服务志愿者活动广受赞誉,1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毕业生对口就业单位大致分布在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良好的学生素质使英语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备受青睐。他们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教育机构等部门担任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职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其优秀的专业素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令人瞩目的创新精神广受赞誉。
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精通体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泛读、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选读、(体育)英语笔译、(体育)英语口译、跨文化交际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体育中介咨询机构、体育行政部门、国际体育组织、新闻媒体、科研单位、学校和培训机构。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641    本科毕业人数:510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新闻传播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艺术学 运动康复学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管理 医学技术 体育赛事运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心理学 体育 新闻与传播 旅游管理 医学技术类 新闻学 工商管理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汉语国际教育 英语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2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2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4 4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4 4 18 6 4 4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8 4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 2 4 4 2 2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0 4 12 4 4 4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4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2 0 0 2 2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0 4 4 4 4 4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3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4 3 4 4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1 4 12 0 0 4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3 2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4 4 4 2 0 4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6 4 10 0 0 4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 4 4 0 0 4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0 4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 0 4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