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部省合建
南昌大学
毕业生数据

9886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江西省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3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321亩,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江西医学院、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分别溯源于1921年创建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江西工学院。1993年江西决定将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南昌大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原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2021年2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32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设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以食品科学为主)进入全球排名前0.577‰;食品学科在“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位。

学校本部现有在编教职工4326人(其中专任教师2712人,高级职称15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近年来,学校涌现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工人先锋号”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等先进集体;3人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涌现出了江风益、谢明勇、张伟、祝新根、邹德凤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江西省模范教师”王雨、“博导妈妈”石秋杰用生命诠释了南昌大学教师“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四爱”精神。

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5895人,其中国(境)外学生1321人,各类研究生17557人,其中国(境)外学生113人。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三制、三化、三融合”为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入选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3项。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获批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连续两届共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含一项联合申报)。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25枚金奖。1名研究生获得2022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冠军。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1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1个中央网信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1个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5511”重大科技创新培育平台,7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不含附属医院),24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江风益院士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之后又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不断突破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助力江西打造“南昌光谷”。2019年,经中国照明学会鉴定,高光效黄光、绿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等5项成果中,有4项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谢明勇院士团队“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立足江西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在益生菌发酵果蔬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形成示范效应,建立了我国首个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学校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先后发表在Science等高质量期刊上。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12项,其中优秀青年基金4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稻渔工程”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学校加入了“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是“南亚—东南亚高校联盟”创始高校之一,“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成员单位,是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全国汉语水平HSK网考先进考点,是江西省唯一一所获批简化因公出国手续的高校。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建立了中德研究院、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食品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与俄罗斯高校共建了江西省首个俄语中心。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效益及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学校分别在法国、西班牙与印度尼西亚设立了4个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在俄罗斯设立了汉语研究中心。拓宽学生国际交流渠道,近几年共有5000余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进入新时代,南昌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落实“人才强校、特色创新、产教融合”三大战略,遵循“育人为本、创新引领、合建驱动、改革攻坚、实干兴校、拼争一流”的发展思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朝着创建具有“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麻醉学
  • 材料类
  • 临床医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德语
  • 英语
  • 电子信息类
  • 土木类
  • 智能制造工程
  • 生物科学类
  • 自动化
  • 水产养殖学
  • 儿科学
  • 日语
  • 会计学
  • 水利水电工程
  • 哲学
  • 金融数学
  • 法语
  • 公共关系学
  • 工程力学
  • 档案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车辆工程
  • 物理学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化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公共事业管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建筑学
  • 基础医学
  • 俄语
  • 康复治疗学
  • 智能医学工程
  • 生态学
  • 生物工程
  • 工业设计
  • 西班牙语
  • 应用心理学
  • 金融学
  • 历史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业工程
  • 建筑类
  • 临床医学类
  • 公共管理类
  • 旅游管理类
  • 药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工商管理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法学类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数学类
  • 化工与制药类
  • 计算机类
  • 口腔医学
  • 预防医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眼视光医学
  • 医学影像学
  • 经济学
  • 护理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新闻传播学类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拥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麻醉学专业及相关行业的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疼痛诊断与治疗、全科医师临床治疗和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外科学各论、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疼痛诊疗学、危重病医学等。

▪3.就业面向

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和医学院校,从事临床麻醉、科研、教学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创办的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于2012年获教育部批准;2013年秋季正式面向全国招生;2015年正式成立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2、师资队伍


学院授课教师由中英双方学校优秀教师组成。英方教师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师,主要负责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英方的实验教学;中方学科基础课程教师经我院严格选拔进行英文授课;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临床实习工作由南昌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教师生授课。另外,学院单独聘请外籍教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English Support小班英语教学,专门教授英语口语、阅读、写作和欧美文化等内容,提高英语水平。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学院目前设有9个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更利于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我院还投入经费与解剖教研室共建解剖3D实验室、与基础医学院共建生物信息教学设施、与实验教学中心共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力争202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所建教学设施将成为玛丽女王学院与基础医学院及临床医学教学共享资源。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学院以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结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优势学科生物医学专业,充分利用南昌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教学资源,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课程均由南昌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双方优秀教师教授。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前三年主要由英方派联合项目专职教师来南昌大学执教,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由中方老师讲授,完成英国生物医学学士学位课程及我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所必需的基础医学课程。


学院致力于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科研交流,加强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合作,实现科教合一的培养计划。我院每年承办南昌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中英生物医学研讨会、中英合作项目学生科研论文演讲比赛。每年度,我院三年级学生需进行160学时的科研项目训练,由中英双方教师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提交英文科研论文并用英语进行答辩。另外,学院不断积极开拓国际合作项目,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举办暑期夏令营以及选派优秀学生交换学习一年项目,与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签署互派医学生短期实习项目。


暂无此专业简介
1、省内最早的德语专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创建于 1996 年,是江西省内最早成立的德语

专业。现有在校生 119 人,专任教师 6 人,其中副教授 1 人、讲师 5 人,平均年龄 39 岁,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外籍教师 2 人,分别拥有德语语言学硕士学位和经济交际&传记与创意写作双硕士学位。

2、教学硬件设施完善
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智慧教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室、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教学音视频网站。

3、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框架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德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德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具体方案是:

让学生在一、二年级打下夯实的德语基础,顺利通过专业四级考试;三、四年级在培养学生德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让其顺利通过专业八级考试的同时,一方面针对打算读研继续深造的学生,开设了一系列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德语文学概况、语言学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等;另一方面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设置了旅游德语、经济德语、报刊德语、机辅翻译等实践性强的专业选修课。同时,本专业鼓励学生选修汉语文学、国学类课程以增强文学功底、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翻译水平,并支持学生选修或辅修外贸、金融、商务类课程,以“德语+”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1、历史渊源

本专业源于 1975 年创办的江西大学外语系,恢复高考之后,1978 开始招生, 是江西省创办最早的英语专业之一。2020年本科培养计划开设三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日、英西。在专业建设上,始终抓牢人文 底蕴这一专业阵地,在重视文学、语言学等学术基础的培养之外,加强以课程为引领,以各种省级和国家级英语比赛为激励,通过翻译(口译和笔译)、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课程的开设,不断地促进专业基础的夯实和输出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理想的人文底蕴内力养成并延伸至实用能力的打造。 2002年以来,在该专业的基础上,已发展形成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共 4 个硕士学位点。

2、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本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均衡,年龄分布理想,学 术实力强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任教师 34 人。其中,有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分委 员会委员 1 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2 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人、在读博士 3 人、硕士学位教师 14 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20 人;有硕士生导师 7 人、外籍教师 4 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10 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在学术力量的发展方面,本专业教师致力于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自从 2008 年以来,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 7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3 项、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项目 2 项,以及多个省级人文社科项目、省级教育科学课题和教改课题、多篇 CSSCI、SSCI 期刊论文及国内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著作和译著等。本专业还打造了本地学术平台,建立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交流活动。

此外,本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资源共享课程一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3 项。在2015年江西省普通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本专业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本专业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并获得南昌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持;2019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智慧教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室、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教学音视频网站。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院训,践行“语言与文化融合,专外与二外并举,知识与实践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适应、重创新”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厚实的专业知识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双外语方向(英日方向和英西方向)旨在培养同时具有扎实的英语和第二外语(日语或西班牙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学术、外事、教育、企业、经贸、文化、科技、旅游、军事、新闻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双外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专业的学生,在保研、考研和出国深造方面,数量和质量具有明显的提升。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本专业的学生多选择申请外国文学专业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其次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和跨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四年来,毕业生升学率(考研、保研、留学)达到近40%,一次性就业率达95%。
◾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本专业源自1958年建校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首批专业。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主持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专业和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近10余项教育部和江西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全省第一,部省合建高校第二,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新材料方向。

◾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与科研人员互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队伍互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实验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占50.70%。其中,教授20人,校聘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经历15人。国家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1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5人、江西省双千5人等高层次人才。在优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年轻教师,近年来引进多名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柔性任职。本专业组建了《低频电子线路》、《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等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以及省部级教改课题。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嵌入式工程中心和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实验中心,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以企业联盟生态圈为典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了“南昌大学-美国NI图形化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基地”、“南昌大学-美国Xilinx FPGA综合创新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TI联合创新实验室”(TI大学计划优秀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罗德&施瓦茨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中兴通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南昌大学与用友、德赛西威、鸿泰公司等10个校内联合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中国广电总局五六一台、江西移动、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培养方式与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大类专业涵盖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大类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知识、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应用能力,能够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系本着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作为创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施“面向需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机制、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改革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分段递进化”、“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化”、“实践教学平台立体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手段+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四位一体”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能从事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以及信息类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电子信息大类应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按大类招生,并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五学期末进行专业分类,在校生人数一般在800-1000人之间。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定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暂无此专业简介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自动化专业与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在同一个年代成立,1958年为了国家和江西工业的发展,建立了江西工学院电机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现归属于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现有工业控制工程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自动化专业近五年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110 余人,已经累计培养本科生4000余人。目前自动化专业在校本科生 468 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专业)161人,已成为江西省自动化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师资队伍

自动化专业具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 3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 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 人。在任教师中长江学者1人、IEEE Fellow 1人,江西省“井冈学者”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入选者2人和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省杰青)2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 18 人,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师有28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合作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 30项左右,江西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共 50余项。

为自动化专业教学提供实验保障的国家、省部、学校平台包括: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空间位置智能感知技术工程中心(培育)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条件建设项目--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等国家级实践平台,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以及南昌大学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车”和“智能制造”竞赛基地等实验实践平台。

近三年来,自动化专业获得近500万元一流专业建设经费和综合改革试点经费的资助,打造了一个集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科研训练一体的专业实验室,包括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等专业实验室,为自动化专业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实践平台保障。



4、培养方式与特色

自动化专业是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获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提交国家工程认证申请,已经受理。自动化专业坚持按照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自动化专业重点打造专业“新工科”建设,改革课程体系,跟进时代发展需求,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个主线,围绕机器人控制和人工智能进行人才培养,使培养的人才更接近市场需求。

培养特色: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做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让学生理解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在大学四年中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给出参与途径的指南。其次,在大一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通识课,通过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再次在大二时,依托“智能车”和“智能制造”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重要赛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通过卓越班计划,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总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 “厚德修身、格物致知、改革创新、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基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办学思想,近三年南昌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教育部主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教育部自动化类教指委主办的两类大学生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学生成绩斐然,获得国家奖励60多人次,每年都被保送到985高校中读研的学生近10%。
1、历史渊源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南昌大学生命学科中的优势特色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农学的交叉学科方向,也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水产学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本专业创立于1973年,是江西省高校最早创立的水产类本科专业,也是南昌大学最早的专业之一,由邓宗觉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办至今,在学校三代人的努力下已形成较为独特的专业优势,不仅在江西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在全国近百所高校水产学科中排名大约13-14名,为全国特别在江西的相关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水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2013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并入选江西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16年江西省本科专业评估排名第一,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具有江西省目前唯一的水产科学类省级重点实验室。



2、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和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百千万人才2人,赣鄱“555”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等,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以上的占95%以上,67%以上为45周岁以下,学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南昌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有8个专业实验室,2500多万实验仪器和设备。其中用于本科专业实验教学面积有2000 ㎡,用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科研实验室有3000 ㎡,在南昌大学生物园建有水产养殖试验专用基地。具有校内国家级南昌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平台外,还与省里外20余家水产养殖企业建立卓越水产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有4家被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人保厅、江西省信工委等省直单位联合授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称号。聘请了一批校外指导老师,涵盖了本专业培养的所有技术领域。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南昌大学水产养殖卓越班实行“小班化”和“双导师制”,进行模块化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立“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学生开展自主调研和国内外学生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特色在于围绕鄱阳湖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和产业经济发展,在大生命科学类教育背景进行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实现生命科学和水产学深度交叉融合,打造宽口径、通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四结合两应用一融合”育人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将南昌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相关资源充分应用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产教深度融合。
1、历史渊源

江西医学院于 1955 年设立了江西医学院儿科系,顾毓麟院长担任首任儿科系主任。后因历史的原因医学院曾停办了儿科系,之后1982 年恢复儿科系,儿科系主任由江西省儿童医院院长担任,并在儿童医院办学,学生的住宿和教学管理由儿童医院承担;儿科专业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全部在儿童医院完成,授课老师包括医学院儿科系老师和儿童医院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每年培养儿科系本科学生 40 人。儿童医院有 134 人被江西医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正教授 43 人、副教授 61 人、讲师 30 人。1996 年,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儿科学》为“江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医院 1988 年成为江西医学院儿科学硕士学位培养点,并开展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99 年教育部停止了儿科专业招生,2003 年撤销了儿科学专业,之后医学院曾实行了数年的医疗系儿科分流。当年的医学院儿科系老师全部调入我院工作,医院科教科及教师们参与了儿科分流学生的教学和管理。2017 年 6 月我院被批准为南昌大学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018 年 3 月,为响应国家号召,培养更多的儿科医学人才,江西省儿童医院启动报请南昌大学增设儿科学专业程序。2019 年 7 月,南昌大学同意江西省儿童医院冠名“南昌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并成立“南昌大学儿科医学院”。2019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新增设立儿科学专业。南昌大学儿科医学院于 2019 年开始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生。



2、师资队伍

医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我院现有儿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5 名(陶强、陈强、杨玉、黄金狮、傅睿),

儿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41 名;高级职称专家 215 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 300 余名,卫健委批准的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

人培养对象有 32 名。目前我院教学队伍中:有儿科学科带头人陶强、陈强、杨玉、黄金狮等;有原江西医学院儿科系老师何玲、陈勇、邹时朴、李维君、袁爱群、钟云莺、傅睿、万盛华、李岚;有曾担任儿科系本科见习带教(全脱产)的儿童医院兼职老师段君 凯、朱庆雄、陈霞、刘洪、陈丽萍、吴欣乐、徐维、杨明、熊斌, 吴欣乐、王保利等仍是我院的骨干师资。还有百余名毕业于全国高等院校(包括原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医学院)儿科系本科或儿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带教老师。师资队伍的延续,必将优良教学理念薪火相传。
1,、历史渊源

本专业成立于1986年,当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3年开始本科招生,是江西省开设时间最早的日语专业。2003年学院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开始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6年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智慧教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室、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教学音视频网站。

2、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语专业已拥有一支年龄分布合理,学术能力扎实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含外籍教师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4人,日本留学归国人员9人,具有一年以上日本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00%。2020年,日语教研室荣获“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设有“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多个教学科研团队,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4门;获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教改课题4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国家级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37项。

本专业依托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组建导师指导组,吸引青年教师进入指导组共同指导硕士生;聘请“985”高校日语专业二级教授到本专业组建科研团队,成效显著。近年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专著10余部。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与日本武藏野大学、山梨学院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每年资助约20名学生赴日本交流学习一年,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本专业拥有江西高校日语专业最佳的生师比,最先进的教学条件,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精细化人才培养;本专业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日语风采大赛、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译大赛、日语角等活动,吸引了本专业学生和日语爱好者踊跃参加,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汤显祖国际戏剧节”、“江西省与岐阜县友好交流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世界VR产业大会”等大型活动的外语志愿者工作,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打造可良好的平台;本专业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获批“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译著1部;学生参加“‘中华杯’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笹川杯’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12项。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熟悉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掌握现代财务会计方法,精通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英语应用娴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操守;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财税、审计等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金融证券机构等单位工作的国际会计人才。该本科班在教学上的教学特色是:

(1)课程设置。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FM)、管理会计(MA)、财务报告(FR)、审计与认证(AA)、战略商业领袖( SBL)和战略商业报告( SBR)等课程,其中包含 ACCA 资格全球考试的 13 门课程设置,该套课程体系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由 ACCA 总部组织国际范围内顶尖会计专家拟订,确保了其科学性;

(2)教材选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ACCA 每年都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修订,确保了教材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3)教学特色。注重英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ACCA资格考试课程教学为双语教学。

(4)学制学位。南昌大学会计学(ACCA专业方向)本科班学制为四年。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取如下三个资格证书:学习期满后,各科成绩合格,可获取南昌大学毕业证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若全课13门资格考试通过,可获取全球统一认可的ACCA资格证书。
1、历史渊源

本专业办学可追溯至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水利专业,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水利工程系科,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70年恢复水工专业办学至今,1998年获批江西省品牌专业,2010年获水利工程学科一级硕士点,2014年获批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先后培养学生近3000人,涌现出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院士、原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教授等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社会精英。

2、师资队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育师资45人,本科生师比约7:1;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0人,专职教师中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杰青6人,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共39人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0 %,外聘专家、客座教授等15人,外聘兼职教师27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5年专任教师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及重大工程项目300余项(含国家重点基金1项),经费约1.5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ESI/SCI/EI期刊论文5/156/297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0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次。

目前,水利学科设有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5个学科方向;内设有水工教研室、水资源与水信息教研室、遥感与测绘教研室3个教研室和水土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水利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拥有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实验中心)、江西省尾矿库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科教平台,水利系还得到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等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建有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等1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1)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基础、强实践、研究型”和以“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建立起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价值塑造、智慧教学、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培养的特色创新计划成果显著,近3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达100余人次。

(2)绿色引领的育人文化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利用江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契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发展需求,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

1、历史渊源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工作者的数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数学系于2011年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数学方向,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受到社会好评,并于2018年获批设立金融数学专业,成为我校理工学部中唯一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专业。



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赣鄱“555”领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杰青等骨干教师4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金融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金融数学与风控管理科研团队,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



4、培养方式与特色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数理金融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的系统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具备金融信息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能综合运用数学方法、金融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解决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评估、金融风险控制等问题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 专业小贴士:

1、金融数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金融数学是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寻求金融经济系统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是一门数学与金融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具体应用。

金融数学专业主要目的是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融数据分析、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评估、金融风险控制等。



2、核心课程有哪些?专业研究方向有哪些?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Python程序设计、多元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基础会计、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融、金融时间序列、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保险学、保险精算、证券投资学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和投资风险管理等。

专业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数学建模、金融数据分析等。



3、就读金融数学专业需要你具备什么特质?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具备金融信息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数学方法、金融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解决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评估、金融风险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4、社会上对专业的刻板映像、理解误区?

误区:金融数学专业就是金融经济学专业。实际上这两个专业不是同一个专业,金融数学是一门数学与金融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是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具体应用,偏向于理论和数学;金融经济学是研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更偏向于应用。金融数学可以算是金融经济学的工具。



5、专业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本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数学类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学好统计和金融类的相关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统计和金融类知识的欠缺而对专业课程理解得不够透彻。



6、有哪些精彩的学科竞赛或国际化交流项目?

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数学竞赛以及校级、省级、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

南昌大学与很多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关系,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参加学校组织的交流生选拔活动,通过选拔获得赴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7、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金融数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金融数学专业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国家金融政策的制定及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业务的处理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数学人才完成。



8、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数学专业具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1. 历史渊源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需要小语种人才,各个经济发展的省市区因此早已储备了大量外语人才。但是江西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小语种人才的培训变得极为迫切。南昌大学外语学院的法语专业应运而生,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届的招生,填补了江西法语界的一个空白。从次,本专业一直保持1-2个班的招生规模。2008开始,每年为各个专业领域输送优秀的法语人才。



2. 师资队伍

法语专业的师资队伍也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成功的保障。本专业总共拥有6 名教师,其中副教授 2 名,讲师 4 名,外籍教师 1 名(均为硕士学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法语专业一直以来也在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师培训,鼓励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并从教师保持不断学新知识、锻炼新本领的需求出发,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努力使我系教师队伍成为数量充足、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 这为今后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性人才提供了思考和实践机会。2010-2018 年,本专业教师发表核心刊物 10 篇左右,翻译专著 8 篇 左右,并成功立项三个省级课题和一个校级教改课题。此外,还有多位老师的获得授课质量奖,其中包括李砚芳《法语视听》、陈晶《学科导论》、《高级法语》,外教 Pierre《法语写作》、罗灵琦《基础法语》、罗冬香《基础 法语》、葛莉《法国电影赏析》。与此同时,学生和专家等都可以通过网上评教和课堂听课等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来督促其不断的进步。



3.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外国语学院在教学中要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语专业根据学院提出的教学方法,实行了系列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班导”模式,由具有渊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高资历教师们作为班导来为学子们引路,让教师、管理干部发挥“一岗双责”育人功能,通过班级导师的形式与本科生班级保持经常性信息沟通和联系,对学生起到人生导航、专业领航、心理护航、职业助航作用。法语专业共有 4 位老师作为 15、16、17、18 级法语班级的班导师,她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体恤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学生们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上的朋友。

同时,除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外,我们还很注重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而的作用,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法语专业在过去的几年组织了各种比赛,如:法语演讲比赛、法语歌唱比赛、中法建交 50 周年法国文化大赛、法语诗歌翻译大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提高,通过 参加比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的学子也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好的人才质量,集中体现在“招得进,培养得好,送得出”的良 性循环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督导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专业人培养得以可持续发展。



4. 培养方式与特色

法语专业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有着长远的规划。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到语言学的特点,将学生实践和实验学分的课程比例调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例如,在主干课程部分,本专业安排了《口译》和《认知实习》这门课程,选修课中有《法语笔译》、《外贸法语》、《商务法语会话》等实战课程,在实训课程方面也设置了与学生的专业主修能力息息相关的各种课程。本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法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法语基本技能、实践技能和跨文化交际 能力,在校期间,除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外,依托本校资源优势,拓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知识 面,强化和创新社会实践。 具体要求如下:①具有系统、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应用能力;②掌握法语语言学、法国文学、法国社会、法国历史等相关知识,能运用法语进行中法文化知识的交流;③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知识和相关的应用能力,熟悉外经贸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熟练运用法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

除了课上教学之外,我们还注重与企业进行合作,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一般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掌握市场行情, 进行实地训练。本校法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地点均为依法设立的、正规的单位和部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固定的 200 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能为实习生提供计算机、 工具书以及翻译软件或专业指导等工作条件。本校法语专业已有 12 个较为固定的、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实习基地,例如:江西必特翻译有限公司和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开设于 2008 年,是中部地区开设最早的本科专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在 211 及以上学校开设的公关本科专业。目前全国仅有 23 所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且大部分是在二本和三本院校。因此,与全国开设公共关系学本科院校的对比看,南昌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4名教授,11名副教授,10名讲师。师资结构合理,具备较好的人才梯度。本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科背景,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中博士17人(包括2名海外博士),博士率为68%。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年来,南昌大学公共关系学教师团队科研获得长足进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课题3项、省级课题 28项、横向课题1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与教材8本。南昌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充分发挥集管理学、社会学与传播学于一体的学科融合优势,着眼于培养充满人文情怀且具备复合型专业知识技能的国际化传播型管理人才,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阅读经典、科研训练、实践实训、专业赛事四轮驱动训练学生能力成长,近5年成绩斐然:学生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7篇(含3篇CSSCI),在专业赛事中,荣获37人次国家级奖项、32人次省级奖项,特别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表现突出,多人获得学校破格推荐保研而进入985高校深造。

公共关系学专业积极创造机会助力学生能力培养,开发了多个特色项目:定期与国内外大学展开本科生交流项目;本科生进驻公共关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训练;百村(社区)调查;创新创业孵化等。特别是公共关系与传播研究所,作为学科训练的重要平台,借助专业优势,围绕公众舆论、声誉管理、危机预警、传播效果调查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撰写各类舆情报告,举办公共关系学术论坛,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相关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4、培养方式与特色

(1)复合培养:本专业以公共关系学为核心,综合社会学与传播学理念,辅之管理学与市场学技术,建立起来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框架。通过建设固定的专业读书会制度、独具特色的社会调查与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努力培养具备人文关怀、全科视野、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适应未来人才需求新形势。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受到行业领导企业与组织的广泛欢迎。

(2)赛事驱动:以未来职业演练为导向,通过公共关系学专业大赛锻炼、检验学生的实务技术能力是本专业的特色优势所在。在建立专业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一对一训练与激励基础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五年来,本专业师生团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讲好中国故事大赛等多项全国性专业赛事中获得突破性成就与优异成绩,综合赛事获奖率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3)国际合作:围绕公共关系前沿知识与问题,积极鼓励本专业师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已成为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专业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海外知名高校长期学术访问背景,与台湾世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暑期实习项目,与香港浸会大学开展了本科生联合培养与硕士生推荐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与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与训练。近年来,本专业每年都有多名毕业生赴国外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是依托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筹建起来的。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的前身是原江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的力学教研室、力学实验室和机械工程系的理论力学教研室,它们于1958年创建。1985年学校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1993年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并将材料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研究所合并建成工程力学实验中心。2019年成立工程力学系。

2003年,学校为了提升南昌大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对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在南昌大学前湖新校区建成面积达6025平方米的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大楼,第一批实验设备投入940万,第二批实验设备投入近1000万元(日元贷款),大大改善了实验条件。之后,又先后投入共1000多万。目前拥有3000多万的仪器设备。

2007年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南昌大学固体力学学科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江西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经过几年的筹建,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新增工程力学本科专业,2015年正式招生。现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师资队伍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系建立了一支以“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井冈学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创新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现拥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系拥有国家级力学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江西省力学学科示范硕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等学科建设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具有土木(桥隧)及工程学科专业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力学和工程专业人才。注重对学生的力学建模、计算与实验的全面训练及与力学和桥隧工程相关的工程软件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在各工程领域尤其是土木工程的桥隧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计算、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方面工作,也可以从事中、高等学校的力学教学工作。

档案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政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档案、信息政策法规,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1、 历史渊源

本专业起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2002年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入选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2016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械类大类排名第一,2018年受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优势专业,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属机械工程学科,1990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十一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在“十二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58 人,其中教授 16 人、副教授 22 人,具有博士学位 75%,海外留学经历 60%,工程实践经历 80%;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骨干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等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人才 22 人次。



3、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先后被评为省品牌专业、省特色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械大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本专业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所属机械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作为工程学科之一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机械工程B-,入选“新材料技术”世界一流学科群;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4、 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面向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江西制造业发展需要,目标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理论、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成为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教协同激发创新思维,学科竞赛增强创新能力,产教融合提升工程能力”多层次、立体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比例达 50%以上。

1、 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2005年,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20年受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所属机械工程学科,1989年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进入ESI排名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入选“新材料技术”世界一流学科群。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占64.7.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76.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人(占52.9%);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9人(占52.9%)。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超过23.6%、专职实验岗人数2人。



3、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南昌大学车辆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立足于汽车工业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在设计、制造与控制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基于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设计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与此同时,组建了以“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为背景的强化实践、研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平台,供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并制定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激励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



4、 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学制四年,实施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后,可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选择并制定选修方案。其中一、二年级以人文、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为主,诸如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器电子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及汽车设计类课程等。



5、就业前景

近五年来,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约35%进入国内省外知名汽车企业(一汽、上汽、东风、广汽及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工作,约5%进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约18%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攻读硕、博士学位,约38%进入省内汽车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另有约4%自主创业。

1、历史渊源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1996 年获批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相继获得了物理学、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物理学获批为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2017年物理学专业获江西省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2018年被评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中物理学类唯一优势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央赛道)。目前在校本科生六百多人。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4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杰出青年)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3人,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



3、教学科研平台

本专业现有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信息智能感知技术;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地球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聚变能与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雷达与信息技术;1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近地空间环境与信息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空间科学与技术高水平重点实验室。

目前拥有4个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现有7个科研团队:太赫兹物理与器件、低维物理与器件、纳米光子学与量子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天体物理、量子统计物理、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科研团队。



4、培养方式与特色

1)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毕业设计“四项融合”,培养创新能力;

2)坚持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依托南昌光谷支柱企业、开展技术夏令营活动,夯实实践能力;

3)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省级教改项目34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业教材25部。

本专业培养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总设计师李华旺等杰出科技人才、华为副总裁邓飚等技术领军人才和汉毅电子总裁杨义根等优秀自主创业者,引领了江西高校物理专业人才培养。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2年创办。历经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前隶属于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现有工业控制工程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与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招生)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近年来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余人,已经累计培养本科生1000余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本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也为我们专业学子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通过认证的专业将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



2、师资队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在任教师中有IEEE Fellow 1人,江西省“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6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1项,江西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共30余项。本专业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提供实验保障的国家、省部、学校平台包括: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空间智能感知技术工程中心(培育)、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条件建设项目--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等国家级实践平台,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以及南昌大学“智能车”和“智能制造”竞赛基地等实验实践平台。本科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中。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南昌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本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也为我们专业学子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通过认证的专业将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本专业一直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持续推进质量改进,以培养优秀卓越的国际上认可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做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让学生理解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在大学四年中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给出参与途径的指南。其次,在大一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通识课,通过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再次在大二时,依托“智能车”和“智能制造”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重要赛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通过卓越班计划,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总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厚德修身、格物致知、改革创新、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基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办学思想,近三年南昌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教育部主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学生成绩斐然,获得国家奖励60多人次,每年都被保送到985高校中读研的学生近10%。
1. 专业实力强

化学学院施行化学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下设化学、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化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两个专业在江西省高校化学类本科综合评估中连年排名第一,是省优势专业和特色一流专业。近三年来,化学类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95%左右,考研升学率34%左右;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得2个国际级奖项,29个国家级奖项,66 个省级奖项。同时,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开展Summer School集中授课,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高校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邀请海内外专家来院开展“智汇讲坛”系列学术论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2. 培养有特色

化学类本科生第一、第二学年按大类培养,第三学年开始分为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培养。根据“一流定位,国际视野,名师引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院的“1+8+N”育人特色(1名导师,8名学生,培养学生的N种专业能力),从第三学年起,设置不同的个性选修课程模块体现不同的特色方向,并配备相应方向导师给予个性选修课建议和全程专业、职业发展指导。



3. 科研教学软硬件好

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制药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覆盖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学院设有3个二级单位、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非独立科研机构,和3个校级独立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亿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69人,具有博士学位79人,并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井冈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师资力量。
◾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系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创建的电机工程系,该系为江西工学院首批设置的四个系之一。当时的电机工程系开设了电机、电器、无线电和工业企业自动化等专业,1972年增设了发配电专业,1988年发配电专业更名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98年,电机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合并,更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师资队伍

能源与电气工程系现有一支以省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人才,以及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工30余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6人。此外,本学科还聘有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具有行业背景的国有企业多名技术骨干为兼职硕导。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设有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及自动化2个教研室,教学科研用房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微电网和新型与特种电机等3个科研实验室、近2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1个“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基地,以及智能电网、智能配电网工程应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以及新型与特种电机等4个研究团队。

该学科拥有电机与电器(1986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993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00年),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13年)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电气工程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及同等学力研究生。

◾培养方式与特色

能源与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个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该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2008年)、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0年)。本专业生源质量较好,2017年-2019年录取分数线高出一本线分别为49、56和54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等大型国企,以及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工作。

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76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500人,硕士研究生260余人。几十年来,本专业为国家在电气装备、电力行业,以及能源领域培养了大批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学科始终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电气学科的发展前沿,坚持电机、电力系统,以及电力电子等多学科方向协同发展并交叉渗透的发展思路,依托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电机基本理论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以及新型电能变换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历史渊源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是与建筑物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学科。建筑学学科领域涉及建筑观念、形态或艺术,以及建造的技术,知识结构宽泛、研究领域广阔。

南昌大学建筑学专业是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专业、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始创于1959年的江西工学院,1961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中途停办,1981年恢复招生。1993年新的南昌大学成立,专业学制由4年改为5年,2003年开始由老校区搬迁至南昌大学前湖新校区,2006年全部搬迁至新校区,教学条件迈上新台阶。本专业2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于1996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师资队伍

建筑学专业专任教师共3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含工程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3人在读),具有硕士学位者20人,具有学士学位者5人;现有注册建筑师12名,注册规划师11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30.6%。;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人员24人,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专业课程教学人员4人,主要从事建筑技术课程专业教学人员5人,其他3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教学:充分利用“大土木”综合平台的优势,努力推动校内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资源统筹;近三年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教材建设项目多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生竞赛奖励50余项,试验和实践教学平台5项,各类教改课题5项;在建筑设计及原理教学中对应引入建筑技术专题,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性地邀请建筑技术相关老师参与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类型的特点,积极邀请各大设计院建筑骨干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实际工程中建筑设计的特点。在毕业设计阶段则开展专业交叉试点,由建筑、城规和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三方教师组成导师组,统一整合各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期针对目前面临的学科设置的单一性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来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法,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学科建设平台:以项目为依托、以专业为导向培育建设“赣鄱古建筑研究中心”﹑“城市物理环境研究中心”及“参数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这三个科研平台,面向地方建设实践,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这一工程实践平台,整合科研力量,打造科研团队,统筹科研资源,逐步试行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师工作室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产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成果。



4、培养方式与特色

(1)夯实专业基础。建筑系开设有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个建筑类本科专业,具有学科共性。依托学校和学院教学力量,一年级建立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共享的建筑类基础课教学平台,二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从事一般类型和规模的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2)强化实际应用。整个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力求解决学生从建筑与城市基础认知,到基本的建筑设计理论及手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强化对设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注重设计的安全性和技术可行性,使学生获得合格建筑师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训练。

(3)适应特定环境。通过主干课程和相关知识教学,强调建筑设计应适应中国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的热工环境,适应以江西省为代表的以河谷平原为主的建成环境和建设场地特征。

(4)掌握适宜技术。基于专业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高新技术主要以一般了解为主,要求学生应切实掌握适应地方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适宜技术。
1、历史渊源

基础医学院前身可追溯至原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于1934年设立的教务处基本系,历经80余年的风雨历程,目前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现设5个系(结构与发育生物学系、病理与法医学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生理与神经生物学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12个教研室(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



2、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55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63人,博士占比54%。目前,学院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3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49人。学院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外校占比37%,其中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49人,占41.9%。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学院的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生理学、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基础医学先后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现拥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自主神经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生殖生理与病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肿瘤病原学和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南昌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南昌大学司法医学鉴定研究所等省级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南昌大学基础医学2017年首次招生,每年招生30-40人,专业采取小班制精英化培养,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和过程考核制,从大一开始到毕业全程由导师指导,接受科研和教学训练。学院定期开展“强基引航”学术大讲堂,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拓宽知识面。学院为基础医学专业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条件和导师团队,并积极与海外大学建立合作培养,以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医学复合型人才。学科重在加强基础医学未来师资培养,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已经将基础医学纳入“六卓越一拔尖”里的拔尖计划,致力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医学教育家。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系俄语专业创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本科四年制俄语专业。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5人,外籍教师2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人;博士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1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年来俄语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贡献突出,专任教师获得国家社科中华外译项目一项,横向科研项目两项,校改课题2项,出版专著一部,共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十余篇。与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共建江西省唯一俄语中心,为学科发展建设建立了优质的国际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育人方针,贯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夯实基础,重在应用”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掌握俄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知识与能力,广泛了解俄语国家的国情、文化,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俄语在学术、外事、教育、文化、经贸、科技、旅游、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5就业前景:就业、升学、留学比率

俄语专业学生毕业选择多样性,就业率达到100%,其中直接参加工作50%、升学20%、留学30%。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医学基础教学实力和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临床基地资源优势,依托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点、硕士点教育基础,于2014年申报并获得批准,自2015年招生,学制四年。现有在校生160名、毕业生21名。该专业制定符合《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本着早接触临床、重创新实践教育及与国际接轨等教学理念,不断壮大突破,在2020-2021年“中国科教评价网”全国155所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11名。

2、师资队伍

康复医学教研室现有康复专业教师45名,专业带头人是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现有博士5名、在读博士4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50%,多次荣获全国康复临床技能大赛、吞咽障碍技能大赛、江西省康复临床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特聘海外客座教授2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且,教研室已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康复医学教研室重视医、教、研并举,近年来,获得各项科研立项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核心期刊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信的、有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拥有医学人文精神和敬业的专业态度,具备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能肩负社会责任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方式与特色:本专业基于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包括:(1)重视实践能力:早期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有机结合、暑假实践见习、3周康复技能训练与测试、48周实习时间,帮助学生在理论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2)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康复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创新创新实践课程以及康复科研训练项目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重视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参与义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培养有责任使命感的医者。
1、专业背景:智能医学工程是指以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先进的脑认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医学工程是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旨在建立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南昌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颁发工学学士学位。

2、学科特色:智能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以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深度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物联网、脑与认知科学、医疗大数据挖掘、医疗云计算、医疗虚拟仿真指导等相关技术,为医疗相关的所有领域提供信息人才的储备。

3、专业基础:学院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作为此学科的有力支撑,而且率先利用“互联网+医疗”、5G 技术在全省开展医疗服务,实现VR 远程医疗,并与东华软件、中国联通、 上海森亿三家优势企业联合,整合医疗资源优势及技术优势,在虚拟现实、医疗物联网、医疗大数据平台及人工智能四个方面结合5G场景进行示范探索,建设《基于5G虚拟现实诊疗协作平台及大数据 AI 的智慧医疗生态示范》 项目。 同时依托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相关学科基础,引入阿里、百度、腾讯、HTC、优必选、旷视、今日头条等高端产业资源,搭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已开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物联、VR/AR等领域前沿方向课程及实训。

4、就业面向:毕业后可以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及有关医疗信息相关的所有领域。既能在紧缺智能工程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应用开发和研究工作,又能在高校、研究院所、及智能医疗相关企业中从事研发及管理等工作。例如:各级政府及医院的信息相关部门;阿里医疗云、腾讯等网络平台;中国联通、东华软件、上海森亿等企事业平台。
1、历史渊源

生态学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江西省内高校唯一的生态学本科专业。

2、师资队伍

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生态学专业有专任教师28位, 9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拥有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生态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生态科学与技术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4、培养方式及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发展动态,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以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同时,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强调以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发展,以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动力,重视基础,强化实践,以人为本,结合江西区域特色,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隶属于食品学院,始建于1984年的原江西工业大学食品工业学院粮食工程和发酵工程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适应21世纪生物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能服务地方建设的,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生物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家国情怀、具有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踏实严谨、耐心专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承担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教育服务等能力,能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具有深造基础和发展潜能,毕业5年后达到工程师从业能力。主要课程有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近3年本学科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向我国生物工程行业领域培育和输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国内生物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食品、医药、环境等行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高级职称占75%,博士学位占80%,45岁以下教师占50%,50%教师具有国外访学、工作一年以上经历。师资队伍中获得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团队成功入选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学科研团队。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设立于 1993 年,是江西省高校最早设立的工业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于 1993 年首次工科招生,2004 年工业设计专业被授予江西省品牌专业。依托该专业,工业设计系 2000年获设计艺术学(现为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获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领域,2009 年获艺术专业硕士(MFA)授予领域,2016年获“艺术管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设计艺术学科被授予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在2018年江西省首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江西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南昌大学进行“部省合建”、“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助力江西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确保长期保持全省高校的领先地位。

2020年以南昌大学设计学学科、材料学“双一流学科”、理工一部和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平台为依托,在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设立首个以照明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智慧照明设计方向”。以家居智能照明、公共智能照明、智慧城市照明以及跨学科整合设计等泛照明产品为指向,构建特色鲜明的交叉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硕导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在读博士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老中青搭配合理,职称和知识结构组织合理。近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主创或指导学生获得红点奖、iF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教学工程项目。开设《设计工作坊》等特色课程,以市场为导向,引入校企合作的实际课题,聘请资深工程师、设计师进行联合授课和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转化。建立研究方向明确的导师工作室,结合特色课程,学生参与从研究、实验、制作,到成品的整个过程,替代了或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

提升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举办专题讲座、研讨、竞赛,设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承担政府部门的研发项目,逐步建立产、学、研、政、商合作的实践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制度,使教学与科研在产业基础上得到更好的连接,增强了师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科研建设,融入社会服务。成立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致力于工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方法论研究,强调与不同学科领域及产业的协同、整合和渗透。在江西提出工业强省和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政策利好下,在中部产业链逐渐完善的环境下,以“赋能创新”为导向,以地方产业为需求,促进研究成果孵化、转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和学术讲座,主办、承办学术会议和展览。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以“学科交叉”、“产业需求”、“重大课题”为导向的三大平台建设,为加强学科建设赋能。

2019年成为内地20所发起高校之一,参与发起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大学。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大学的宗旨是“大学与大学联合、大学与产业联合”,是全球第一所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大学,充分发挥成员优势资源,助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构建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机制的新动能平台。平台以企业和社会的真实需求、真正项目为工作内容,课题采用合同制,管理和使用来自企业和社会的真实研发经费。研究团队以各高校本科以上在校学生为主,以跨学校、跨学科的学生混编共创为特色,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和人才交流。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立足于设计、艺术、工程相结合,统筹科技、文化、资源、环境、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全面,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尤其能够熟练掌握科技原理,注重工程技术运用,具备良好表达、沟通和管理能力,并具有前瞻性、国际化视野,跨界交叉思维和整合创新理念,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研发、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1)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本专业在省内率先树立了直接面向市场、深度融入产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产业需求引导教学方向,教学成果回馈产业需求,同时研究成果转化教学资源。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理念,成立了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2)实施“品牌专业”驱动战略

本专业为首批江西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是省内高校最早设立的工业设计专业,在2018年江西省首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

长期以来,紧紧围绕“品牌专业”进行内涵建设,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3)构建交叉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学校综合性、多学科的优势,进行深度交叉与融合。达到兼容并蓄、融合共生、协同创新、整体提升。完善的学科体系、专业结构使培养模式和教学机制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特色化。
1、历史渊源

本专业创建于2009年,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在2016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全省第一。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含外籍教师2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教师6人,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智慧教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室、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教学音视频网站。

本专业教师立足国情、深入基层,注重实践创新成果的理论概括,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在论文和课题方面均有所收获。多位教师获得过学校“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优秀奖”的荣誉,“优秀班级导师”和“优秀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称号。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熟练运用西班牙语,对西班牙及拉美国家社会及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本专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第二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外语言实践四个方面凝练出了自身的特色,具体为: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合理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改革创新;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与保障;与国外优秀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1、历史渊源

1988年,原江西大学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此为江西省第一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机构,是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前身。2003年成功申报硕士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方向之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200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教育学院(今体育与教育学院前身)教育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于同年成立(与心理咨询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11月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05年,江西医学院应用心理专业并入。2006年成功申报“应用心理学”硕士点(学术型),2009年成功申报教育硕士点(专业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2018年7月成立心理学系,转入公共管理学院。

2、师资队伍

目前应用心理学系有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0人。专职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兼职教师2位均为教授,其余8皆为实践领域的导师 。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心理学系现已形成“强学科支撑、雄厚师资、既重理论又突出应用性”特色。目前拥有:(1)“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应用心理学”学术型硕士点。(3)教育硕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点。(4)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在读本科生2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及在职硕士约50人。2017年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在全省本科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基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遵循专业规范,我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按照“实践者+研究者”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结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系统的实践能力促进为主要途径,发展出一套能够整合专业知识、科研过程、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的、规范化的行之有效的“重应用、强实践、兼科研”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5、就业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广泛,有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调查的,如阿里巴巴、苏宁、小牛资本等;有在相关教育及科研单位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如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在部队、武警、监狱系统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及管理工作的;有在各级各类教育与咨询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以及其他各行各业。

部分学生通过推免或考试方式进入了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如美国、英国的大学、香港理工、香港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金融学专业(含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两个方向)已纳入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群。

本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高,博士化率高达70%;就业率高,高达96%。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系统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要求,能在各类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国际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投资项目评估、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项目融资、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等。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要求为:修满160个学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除了选择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读研求学以外,主要的就业去向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企业财务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新闻媒介等机构单位。

历史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科理论基础和广博的历史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源于1975年创建的原江西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南昌大学是江西省设立该专业的唯一本科高校。1998年获得化工过程机械硕士授予权,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专业、2012年获得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专业、2019年申请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并已通过专家认证。



2、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目前,本专业有一支年龄、专业及学历血缘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还聘请工程实践经历丰富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做教学指导。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安全学科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教学名师和金牌教授、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杰出教师。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承担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共50余项,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两项江西省科技成果奖。本专业教师主持承担和完成省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十多项,荣获两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拥有国家级MOOC课、江西省精品课程和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十余篇和教材多部。拥有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授权点(化工过程机械和流体机械与工程二级学科授权点)、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它成为江西省该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是横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培养具备扎实宽厚的过程装备、过程工艺和过程控制的理论基础,以及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在过程设备、流体机械、控制仪表、化工、炼油、能源、环保、制药、食品、轻工、安全工程及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与安全监察等部门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检验等工作。专业围绕江西省过程装备制造产业的特色,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专业紧跟产业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培养的学生受产业的高度认可,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很多学生已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江西、服务全国,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和数理科学等理论,拥有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实践能力,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组织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综合评价、管理决策、系统优化等工作的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

2.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并能应用本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应用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并能利用相关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工具;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2)能力要求: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工业工程专业领域问题的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和改善的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并发挥系统集成作用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人际交往及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基于工业工程知识的创新创业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以及开发的法律、法规,具备正确分析评估工程与管理方案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备独立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和宽广、方法的视野。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问题导向及持续改善的专业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II)、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I)、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系统创新方法、统计学、管理学、Python程序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制图(II)、电工电子学(II)、工程训练(II)等。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因工程、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历史沿革

2000年 药学专业开始招生,挂靠原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部

2002年 成立江西医学院药学系

2005年 药理及临床药理教研室划入药学系,随学校合并更名为南昌大学药学系

2012年 更名为南昌大学药学院



2、学科建设

南昌大学药学学科源于1984年由老一辈药理学家冯高宏教授等创建的江西省第一批药理学硕士点,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学科得到较快发展,药理学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药学一级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批准为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药学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药学本科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并成立药学系,2012年升级为药学院。药学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3、培养方式与特色

药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发现和评价、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量控制、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药事管理学、医药商品学、临床医学概论等。

(三)药学专业特点和优势

本专业依托南昌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结合扎实的化学学科基础和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给药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平台。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及药学自身特点,我院培养了大量知识结构完整的毕业生走进药学行业,改变了以往制药工业领域生产和研究人员单纯由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知识结构组成的传统,为药学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时在全国拥有60多个实习基地及联合培养单位,给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机会。通过近二十年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医药健康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始于2001年,2013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后改为四年制。本专业采取科系合一的模式办学,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学院和两所大型附属医院检验科人才、教学条件,在2018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40余家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高校中综合评价排名位于前列。

2、师资队伍

除了公共卫生学院以外,两所附属医院都是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检验科都通过了国际标准的ISO15189实验室认可。教授、副教授50与人,有本专业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0名,专业教师中有20余名博士、60余名硕士。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专业教师获得多项教学、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40余项,学科建设平台有省级学会挂靠、单位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医学领先学科。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充分利用科系合一的办学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基础扎实、功能齐全、既有良好的示范性。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跟随专门老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多名学生取得好成绩。
本专业依托南昌大学与法国高校 20 余年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外语基础尤其是能够熟练应用法语、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专门人才。

本专业 4 年在南昌大学完成,在教学上突出国际化特色,学生同时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法语(大二开始学习法语),毕业时颁发南昌大学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学生可以在大四这年参加我校合作学校法国普瓦提埃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国际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通过者在本科毕业后即可被录取,随后第一年继续在国内进行法国国际企业管理硕士专业一年级的学习,由法方派遣包括企业管理学院院长在内的多名法国著名学者、以及部分南昌大学高水平教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第二年学生赴法国留学并完成实习,合格者颁发普瓦提埃大学国际管理硕士文凭,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 本专业的教学特点:

(1)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国际接轨,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和国际性;

(2)在不降低英语学习要求的同时强化法语教学,学生本科毕业时的法语水平达到攻读法国硕士学位的要求;

(3)在法语及高年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中引进国外教材和师资;

(4)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国际交流活动。

1、 历史渊源

本专业及学科的主要发展历程:

1958年锻压专业招生

1993年获得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7年增加焊接(潘际銮院士领衔)和塑料成型模块

1999年合并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00年建立全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形与模具实验室”

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获批“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0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0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

2011年获批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

2012年获批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

2013年获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6年获批江西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

2017年获批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8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2018年本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为国家“一流学科”

同时,本专业依托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是国家“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由潘际銮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引领的一支教研能力突出、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8人(7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78%),具有国外留学经历16人(70%),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百千万人才5人。



3、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一)教学平台: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昌大学-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二)科研平台:

“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先进成形与模具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

“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4、 培养方式与特色

(一)培养方式:

4年制本科教学,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学分最低要求169学分,非学位学分最低要求6学分(含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第二课堂2学分、生产劳动2学分),同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特色:

(1)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与专业建设基础扎实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潘际銮院士领衔的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职教师中省级教学名师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86.9%,博士学位82.6%,海外访学经历65.2%,获国家基金人均1.5项。

(2)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形成了较明显的产教融合区域特色优势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江铃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卓越计划实验班”等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江铃集团中高层干部约50%为我院毕业校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历史渊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985年,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分别成立计算机科学工程系并开设计算机与应用专业。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荣获首批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2009年荣获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即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荣获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荣获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江西省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是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单位,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7名,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19人、讲师16人,博士生导师6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江西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获得者1人、江西省高等学科学科带头人获得者3人、南昌大学“十佳”教师获得者2人、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获得者1人。本专业还拥有江西省“青年千人”获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在优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年轻教师,近年来引进多名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柔性任职。

本专业组建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数据结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其中《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线,入选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以及省级教改课题。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拥有全省唯一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南昌大学计算中心。支撑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实验室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认识实习实验室、软件开发技术实验室、可视化技术实验室、微机接口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卓越班实验室、航天班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实验设备超过721台(套),实验设备投入资金1500万余元。本专业拥有校内的云-移动互联基地、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北京学佳澳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等多个实习实训场所,拥有包括江西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物联网与智能计算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等支撑学科建设的平台。



◾培养方式与特色

1) 人才培养

本专业面向国家地方发展需求,本着“坚持通识、拓宽口径、个性培养、强化实践、面向世界”的基本要求,采用大类培养、完全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级制等措施为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软、硬件设计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和能力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工程及各种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和“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本专业培养有社会责任、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有健康身心、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系统掌握计算机理论、方法与技能,能胜任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工程及各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并具备研究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行业骨干或项目管理人员,代表性职位包括软件研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等。

本专业按大类招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本专业在校生人数一般在800-900人之间。



3)主要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学科导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等。本专业为学生提供诸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Web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一系列精品课程。

江西省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小组主要由任经验丰富的任燕副教授、王命延教授和冯豫华副教授组成。三名教师在南昌大学各年的授课质量评价中年年荣获优秀奖,优秀提名奖,深受学生好评。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组老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建设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和超星平台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在线教学平台。课程主讲老师包括徐苏教授、白小明副教授、张乐讲师和唐祎玲博士等,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好评。



4)专业的主要方向

本大类专业主要包括的专业方向包括软件开发、计算机可视化、信息安全、大数据、数据挖掘、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项目

Ø 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

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荣获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试点专业成立以来,专业建设围绕贯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进行开展。结合本专业的优势课程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用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该项目在第三学年从计算机大类选拔,独立成班,采用实训基地单独授课和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该项目累计已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200余名,就业率每年都为100%,并且大多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Ø 航天实验班项目

为满足航天卫星应用领域对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南昌大学与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联合创办航天实验班。航天实验班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大三下学期在学校学习企业定制的理论课程,大四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航天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教学内容的技术发展变化,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提高实验课时的占比和参与公司的实际研发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航天实验班培养目标为:面向软件技术前沿,培养适应新兴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航天实验班至今已经连续开办7届,已向航天公司输送了200多名优秀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公司研发骨干、优秀员工。一些优秀毕业生担任班组长,承担起业务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实行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西省口腔医院、江西省口腔病研究所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培训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前身系创建于1980年的江西医学院口腔医学系,2003年增名“江西省口腔医院”,2005年由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名为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2、师资队伍

口腔医学院现有教师94人,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讲师29人,博士8人、博导7人,硕士67人、硕导3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津贴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江西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口腔组织缺损数字化修复研究所、南昌大学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研究所。



4、培养方式与特色

自2000年起,口腔医学院开展了多项国内外交流活动,以期不断促进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从而给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氛围和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

2000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签订协议,合作结为姊妹院校,2004年成为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为首的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协作组成员,2014年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此外,就国际交流方面,我院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派出多名访问学者和研修人员。例如,1987年我院与日本国九州大学齿学部建立了友好校际合作关系,2016年与美国天普大学牙学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院也举办多次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完成多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凭借独特的“精英教育”——小班式教育优势,“一帮一”制度应运而生。

所谓“一帮一”制度,是指每年秋季开学初,每一名大一新生都会被匹配一位大二的学长或者学姐。大二的学长或者学姐会在新生报名当天迎接新一届的小萌新,并为新生解答关于学校和入学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在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萌新们的“一帮一”会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的帮助,让萌新们感受到口腔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从此阡陌多暖春”的医路。
1、历史渊源

预防医学专业,创建于1959年的卫生学教研室,后因教育部调整高校专业停办。1984年复办,1985年招收首届预防医学本科生。沐改革开放之良机,三十余载稳发展,荣获省品牌、省特色、省一流众多专业称号,2018喜收省专业评估第一之硕果,塑公卫科硕、专硕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之高地,孵育莘莘学子三千余,热衷公卫事业呈栋梁。

2、师资队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伍不在大,精锐则行。39位专职教师中,9位教授挑大梁,10位副教授是中柱,20位追军赴前程;博士占比46.2%,71.8.%海外经历、省学科带头2人、省中青骨干2人、省“双千”2人,省“青双千”1人,四头并进,路路显威,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项目、省部级及其科研项目100余项,项项反哺教学;累积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滴滴孕育学子;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SSCI收录60余篇),篇篇滋养学生。江西省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奠定您起航高飞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逐步实施了“院政合作,多方联动、互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导向性与引领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业规范性与权威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不断形成了“一融、二实、三结合”的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特色。 “一融”,即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二实”,即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真实的工作环境;“三结合”,即教、学、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1、历史渊源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源于我校1978年设立的“内燃机”和1993年设立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根据新专业目录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2011年先后被教育部、江西省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专业第一。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导1人,硕导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 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专业对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1989年开始招收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学科研究集中在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与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三个方向。专业相关平台有:南昌大学-江铃汽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西省汽车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学制4年,要求修满169学分。专业本着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使学生既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形成一定的专业方向特色与专长。专业在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学科基础上,设置有三个专业方向: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动力机械方向(汽车发动机);以制冷空调及建筑环境系统设备为主的制冷空调方向;以热力发电厂系统设备为主的热能工程方向。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引导下与江铃汽车、吉利汽车以及空调企业合作开设实验班,形成特色鲜明校企合作模式;制冷空调等学科竞赛和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84年的原江西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和原江西工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08年至今多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重能力、求创新”,具备化学、生物学、工程原理与设计、产品开发、分析检测等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食品加工、流通及与专业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质检监督等部门,从事产品科研、开发、工程设计、销售、 品控、检验、经管、教育等工作的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达到工程师从业能力。主要专业课程有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置,是江西省一流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毕业5年后达到工程师与质量安全管理从业能力,能够在食品和营养健康领域及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质管、品控与检测、卫生监督管理、安全评价、开发、销售、经管、科研、教育等方面工作,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监管等。

本专业类具有红色文化思政教育、OBE工程教育理念、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鲜明特色,具备一流平台、一流学科和一流教师团队方面的优势。拥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中加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10个省部级平台。所属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江西省唯一A类(全国第三),2020年3月南昌大学农业科学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建设了一支以国际食品科学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1、历史渊源

2016年,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举办眼视光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2017年开始招生,由眼视光学院开设。

2、师资队伍

学院(医院)现有职工218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博士11人,硕士5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赣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眼视光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眼视光专业教材国家评审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1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江西省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所、江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江西省红十字眼库、南昌大学眼科研究所、南昌大学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研究平台落户医院(学院)。江西省眼科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江西省视光学学会挂靠医院(学院)。学院设有“南昌大学眼科学与视光学实验中心”。

4、培养方式与特色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眼科学和视光学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在医疗机构从事眼科学、眼视光学诊疗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大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眼科学与视光学教学体系。南昌大学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举办临床医学卓越眼科班(本科)、眼视光医学(本科)、眼视光学(本科)、眼视光学(硕士)、眼科学(硕士)、眼科学(博士)教育的高校之一。

学院以学生为本,大力强化实践技能教育。学院推行“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本科生自大一暑期开始就可进入临床学习;学院本科生实验设备总值600余万元;学院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时占比39.4%,实验室进行日常开放;学院在两个校区均设“眼视光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学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原有的眼科显微手术实验室基础上,2020年新增眼外科白内障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眼底镜虚拟训练系统。通过训练,学生可掌握眼科基本手术操作。

学生可参加江西省人社厅“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南昌市人社厅“洪城杯”职业技能竞赛、江西省视光学学会“视光杯”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成绩优异者可免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

5、主要课程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视光应用光学、眼科学基础、眼病学、眼屈光学、眼镜学、接触镜学、双眼视觉学、斜弱视与双眼视学。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卫生医疗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2、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影像物理学、断层解剖学、医用电子学、内科学、外科学各论、超声诊断学、放射诊断学、影像核医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医学成像技术、影像设备与技术学等。

▪3、就业面向

各级各类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和医学院校,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治疗、科研、教学工作。

经济学专业(下设三个方向:现代经济学方向、经济统计学和国际经济学方向)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具备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经济数据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既可以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进行扩展和深造,又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部门、企业和教育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高等数据分析、金融学、财政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人文素养、有创新思维,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工作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与研究的护理专业人才。

2、办学条件

护理学院下设6个教研室、1个护理学实验中心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实验中心设计理念先进,临床模拟环境温馨,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高仿真护理教学模型、交互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等,较好地满足多层次教学需要。现为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国家级医学仿真实验中心参与单位之一。学院还有9所省内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所精神病医院和2个社区服务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师46名,其中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含在读博士)达5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占25%。博、硕士生导师49人(含兼职导师)。教师中有南丁格尔获奖者 1 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级以上课题82项,科研总经费超600万元;发表论文215项,SCI 论文26篇;主编教材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科技奖3项;连续5年累计14次获国家级授课比赛及技能比赛奖;获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共5门。

4、主要课程

英语、护理伦理学、人体解剖学、医院微生物与医院感染、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

5、服务方向

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工作。就业方向为三级甲等医院或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718    本科毕业人数:8168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新闻传播学类 经济学 临床医学类 麻醉学 临床医学 材料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旅游管理类 生态学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公共管理类 预防医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类 数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 法学类 建筑类 生物科学类 土木类 物理学类 会计学 工商管理 计算机类 口腔医学 基础医学 应用心理学 西班牙语 法语 儿科学 历史学 哲学 水产养殖学 金融数学 工程力学 公共关系学 英语 工业工程 医学检验技术 生物工程 德语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自动化 药学 金融学 日语 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制造工程 医学影像学 俄语 水利水电工程 档案学 智能医学工程 工业设计 眼视光医学 建筑学 公共事业管理 康复治疗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护理学
北京 1 1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4 0 0 0 2 3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6 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2 5 10 5 0 2 6 0 0 4 4 6 8 2 0 0 4 2 0 4 3 2 2 5 5 3 2 4 13 2 2 2 2 2 3 3 3 4 4 5 5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6 0 0 0 0 4 5 2 4 0 0 4 4 5 4 0 4 4 4 0 4 3 4 3 0 4 4 5 4 5 14 0 0 2 0 0 0 2 0 0 0 0 4 4 2 2 2 2 3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3 0 5 2 3 4 0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3 2 3 3 0 0 0 2 0 0 2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3 2 0 3 5 0 2 5 0 2 5 0 0 3 2 3 5 2 2 3 3 0 0 2 4 2 3 2 2 18 0 0 0 0 0 0 0 0 0 0 5 3 0 3 0 2 0 0 3 0 0 3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2 2 3 7 6 4 2 2 0 0 2 3 3 2 3 4 4 4 4 3 0 0 3 3 2 3 3 0 3 18 0 0 2 0 0 0 2 0 0 0 0 3 6 0 0 2 3 2 2 4 2 2 0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2 2 8 6 5 2 6 3 2 3 0 6 4 0 4 5 3 0 6 4 2 0 0 6 5 3 4 2 24 0 0 2 0 0 3 0 0 0 0 0 0 4 0 2 0 0 0 0 0 3 2 0 0 0 4 5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4 0 0 4 5 0 2 3 3 0 0 0 6 0 0 0 3 0 0 5 4 4 3 2 4 4 0 2 2 0 0 0 0 0 0 3 4 0 2 0 0 0 4 0 0 0 0 0 5 4 0 2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4 4 10 6 10 5 4 2 5 0 0 2 5 6 0 2 0 4 3 4 5 3 4 2 5 5 4 4 2 3 5 0 0 2 2 2 0 2 2 3 0 0 0 5 3 0 3 0 0 4 5 4 4 4 0 4 2 5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7 2 8 0 9 4 8 2 2 2 0 0 3 4 4 0 0 6 2 3 4 2 2 3 2 5 4 4 0 4 9 0 2 0 2 0 0 0 2 4 2 2 4 5 0 2 0 0 2 0 4 4 0 0 2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3 0 0 7 4 0 2 2 0 0 4 2 4 4 0 0 3 3 2 3 3 3 4 2 3 4 3 0 3 10 0 0 0 0 2 0 0 2 4 2 2 3 6 0 0 0 0 0 6 4 3 0 3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江西 56 52 25 45 885 99 68 27 76 35 24 52 72 59 66 91 35 80 65 35 80 46 38 35 0 66 104 51 94 62 297 225 10 19 13 13 26 22 23 37 32 15 36 77 26 137 28 15 23 47 190 59 23 32 16 246 12 35 10 15 17 37 48 50 55 60 320
山东 8 0 65 5 10 10 5 2 5 0 2 5 2 0 4 0 0 10 2 0 4 0 2 3 3 5 3 3 3 6 15 2 2 0 2 0 0 0 2 3 0 0 0 0 0 0 2 3 3 3 6 4 2 0 0 0 2 0 0 3 0 6 0 0 3 0 4
河南 7 3 0 0 0 4 5 0 2 4 0 2 4 4 3 0 3 5 3 3 4 2 5 2 0 3 5 4 4 4 16 0 0 0 0 0 0 2 0 0 2 2 3 3 0 0 0 0 3 3 3 0 0 5 2 0 0 5 0 4 2 0 0 0 0 0 4
湖北 0 8 10 0 12 9 0 2 6 3 0 6 5 0 7 4 4 10 9 4 4 0 4 3 7 5 6 5 7 5 27 2 2 2 2 0 3 0 3 5 2 0 0 0 4 3 0 0 4 4 5 3 0 0 0 4 0 0 4 8 0 0 0 0 0 0 5
湖南 0 4 10 0 10 5 0 3 3 4 3 0 5 0 7 0 4 10 5 5 5 0 2 2 0 3 8 6 7 8 16 2 0 2 2 0 3 2 0 8 3 0 0 4 0 2 0 0 2 5 5 2 0 0 0 0 0 0 0 8 0 0 0 0 0 0 5
广东 0 6 0 0 2 0 0 2 3 0 0 0 4 5 6 0 0 5 0 5 4 4 3 0 2 0 5 0 3 4 14 0 0 0 0 0 3 0 0 0 3 0 4 0 0 0 2 0 0 5 3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广西 6 0 0 3 4 6 5 2 2 0 0 4 4 5 0 2 0 3 3 3 4 0 4 3 2 3 3 3 2 2 10 2 0 0 0 2 0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4 2 0 0 0 4 0 5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6 0 2 0 5 0 5 2 4 2 3 2 4 0 2 0 0 5 2 3 4 2 2 2 2 3 4 0 0 1 11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3 0 0 3 0 0 0 0 3 0 0 0 0 0 4
重庆 0 0 0 0 0 4 0 2 5 2 0 0 2 4 0 0 0 0 0 2 3 0 2 2 0 0 3 0 2 3 4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4 0 0 0 0 4 0 3 0 0 0 5 0 4
四川 4 0 10 3 10 5 0 2 4 2 0 7 4 3 6 2 2 4 3 0 6 0 5 2 5 5 6 0 2 2 16 2 0 2 0 2 0 0 3 0 0 0 0 6 3 3 5 0 3 4 6 2 0 0 4 5 0 0 4 0 0 10 0 0 0 0 7
贵州 4 0 0 0 0 8 4 0 2 0 0 2 2 5 3 0 2 3 2 0 3 3 2 0 0 4 3 3 2 2 6 0 0 2 0 0 0 2 2 0 0 0 0 2 2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4
云南 8 0 10 4 10 4 8 0 2 3 0 4 2 0 2 3 0 5 2 0 5 2 3 0 0 0 4 0 2 0 13 2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2 0 2 4 5 0 0 0 0 2 0 5 0 0 3 4 0 0 3 0 7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4 0 10 5 10 5 6 2 4 2 2 6 3 0 4 2 4 2 4 0 4 0 3 0 0 4 3 0 3 0 14 2 0 2 0 2 0 2 3 0 0 0 0 2 0 3 0 2 2 5 4 0 0 3 4 4 0 5 0 0 0 2 0 0 4 0 7
甘肃 5 0 0 3 5 3 4 2 2 2 0 5 4 5 3 2 4 3 2 0 4 3 3 0 0 4 3 4 0 3 8 2 0 2 0 0 0 2 2 0 0 0 0 0 2 2 0 0 2 0 4 0 0 0 0 3 0 5 0 0 0 2 0 0 0 0 5
青海 0 1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2 2 0 0 0 0 3 0 2 2 0 0 0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4 0 0 0 5 0 0 0 0 0 0 2 2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2
新疆 1 3 0 0 0 0 2 0 0 3 0 0 0 0 0 0 2 0 0 0 4 0 0 5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