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985院校 211院校 双一流
兰州大学
毕业生数据

7787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和新型学科生态。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稳培引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3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29人。有研究生导师2294人;在站博士后286人;临床医学教授120人、副教授237人。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神农青年英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女科学家奖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07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0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75人;陇原青年英才21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70人,硕士研究生13958人,博士研究生4221人。有106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8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经济学类
  • 化工与制药类
  • 广告学
  • 应用物理学
  • 应用化学
  • 生态学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经济学
  • 法学
  • 历史学类
  • 俄语
  • 生物科学类
  • 材料类
  • 计算机类
  • 地质工程
  • 医学检验技术
  • 农林经济管理
  • 政治学类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物理学类
  • 化学类
  • 药学
  • 英语
  • 德语
  • 地理科学类
  • 预防医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电子信息类
  • 大气科学类
  • 数学类
  • 数字媒体技术
  • 临床药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生物信息学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民族学
  • 日语
  • 知识产权
  • 汉语言文学
  • 基础医学
  • 口腔医学
  • 哲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社会学
  • 地质学类
  • 临床医学类
  • 法语
  • 水利类
  • 工商管理类
  • 草业科学
  • 土木工程
  • 护理学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广告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广告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和创作能力,熟悉我国新闻与宣传政策法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能在新闻、出版、影视、广告部门、文化产业部门等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广告策划与创意、 广告文案写作 、 公共关系学、广告调查、广告经营管理。

特色课程:新媒体广告与数字营销、广告心理学、有效沟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实践 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新技术开 发与应用以及管理工作的人才。本专业部分毕业生适合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和特定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基本实验技能与 技术,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 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较为系统地掌握物理学和特定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 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职业安全意识;

3.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掌握其他 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

4.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技术管理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 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活动策划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了解应用物理学相关专业方向的前沿、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状况。

主干学科:物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运动现象与规律、热运动现象与规律、电磁和光现象与规律、物质微观结 构和量子现象与规律、凝聚态物质结构及性质、时空结构、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经典力学(64学时)、热学(48学时)、电磁学(64学时)、光学(64学时)、原子物理 学(48学时)、数学物理方法(64学时)、电动力学I(48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48学时)、 量子力学I(48学时)、分析力学(32学时)、固体物理(64学时)、电工电子技术(电路80学时+ 模电60学时+数电56学时+实验48学时)、计算物理(56学时)、半导体物理(48学时)、光电子 学(64学时)、光电技术及其应用(32学时)。

示例二: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80学时)、普通物理学(电磁学,64学时)、普通物理学(光 学,56学时)、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56学时)、理论力学(48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56学 时)、电动力学(56学时)、量子力学(64学时)、固体物理学(56学时)、数学物理方法(64学时)、 计算物理(48学时)、模拟电路(40学时)、数字与逻辑电路(4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8学 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48学时)、智能仪器原理(40学时)。

示例三:大学物理(136学时)、固体物理(51学时)、量子力学(68学时)、模拟电路(51学 时)、半导体物理(51学时)、热力学统计物理(51学时)、电动力学(68学时)、原子物理(51学 时)、数理方法(6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应用物理方向专业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并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训练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学、电工电子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环境化学、放射化学基础、核材料仪器分析等及相关实验、实习。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厂矿企业和行政部门工作。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现代生态学既重视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应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该学科必将具有更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兰州大学生态学专业紧扣我国西部寒、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聚居、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特点,结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旨在培养生态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使之具备系统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技能,能胜任生态、环保、生态规划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办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1985年)和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7年),具备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连续3年蝉联国内主流媒体网站(中国科教评价网、新浪网和中华排名网)生态学本科专业排名第一。本专业建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国家生态与环境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生态学专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齐全,拥有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台站、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及国家级农林人才实践基地多处,形成了从分子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鲜明优势的完备的基础生态学学科体系,以及寒、旱区草地恢复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为独具特色的应用生态学科体系;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活跃,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准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Ecology Letters、Ecology、Evolution、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等国际生态学顶尖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引起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本专业学生可推荐免试生态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可报考本院其他11个硕士点和8个博士点的研究生,还可报考地理科学、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各专业的研究生。本专业连年读研比例在50%以上,近年来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不断增加。

我院所开设三个专业的学生均有机会进入教育部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兰州大学“萃英学院”(萃英生物班)学习,在学期间或毕业后将被选送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

一、专业介绍

我院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甘肃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在武汉大学全国高校学科排序列中为该专业第一位。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开展分析计算、设计和应用研究,也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适于在工程领域、研究单位和高校从事相关工作。力学是一门应用性与交叉性强的应用基础学科,是连接工程科学(如土木建筑、机械、桥梁、铁路、化工机械、航空航天、造船、武器装备和仪器仪表等)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桥梁与纽带。

本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拥有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水平教授队伍。在培养出的高水平人才中,毕业生3人当选为院士、3位国家杰青、2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分获国家授予的“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专业围绕力学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置其课程,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计算力学、计算程序与操作、力学与工程概论、工程制图与CAD、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等。毕业生可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优良者可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等学科的高层次硕(博)士学位。

二、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数理基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力学和结构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专门人才。

通过力学科研研究与工程应用所需基础知识在本阶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各环节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从大量实际问题中观察、发现与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探索性研究的解决途径等,经本专业学习后学生将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激情与从事力学专业相关职业的热情。毕业学生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本专业积极发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能和作用,开展与国际知名学府合作培养,并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专业的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精神,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走与工农群众,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3.热爱科技事业,培养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业务方面

1.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力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开展力学科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激情。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与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科学观察、分析和推演能力。

3.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和科学计算;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力学建模方法,对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获得现有知识与知识自我扩展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基础。

5.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熟悉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三)体育方面

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四、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 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55,其中必修课94学分,选修课23学分(其中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38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学分,其他教学活动实践环节: 28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学分)创新实践学分分配细则见后。

(三)学位: 完成本专业学业,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力学与工程概论,线性代数

(二)特色和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弹性力学,计算力学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面较广、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核技术各个方向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简介

兰州大学经济学专业起源于1941年的政治经济学系,历史悠久。多年来,本专业已培养数千名高质量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担负重要责任。本专业作为经济学类一级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金融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区域经济学等。

经济学是本院重要的本科专业,设有普通经济学班和经济学基地班。2001年,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需要,学院建立兰州大学经济学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获批为甘肃省省级经济学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经济学基地班”。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地班学生以培养具有比较专门的经济学研究基础的高水平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着重训练学生具有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研究工作的素质,包括广博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沟通和写作能力,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能够适应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要求。普通经济学班学生以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训练,能够熟练应用外语、经济数学、计算机操作、理论联系实际的适应性面广的人才为主,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经济预测、经济分析、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工作,能够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激烈的时代变革,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法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环境资源法学等。实践课程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实战演习、法律事务技能、案例研讨、刑事侦查学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系统掌握俄语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具有丰富的俄语国家社会文化和文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俄语精读、俄语语法、俄语泛读、俄语听力、俄语口语、俄语写作、高级俄语、俄汉翻译、汉俄翻译、俄罗斯文学、俄文报刊选读、现代俄语通论、俄语视听说、俄语国家概况、俄罗斯历史、中俄文化关系、中国文化概论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一、专业简介

1.1 学科属性

按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地质工程专业属工学地质类,专业代码081401,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2 历史沿革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隶属于地质系),创建于197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随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106Y)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802)两个专业。1999年随地质系一道与地理科学系和大气科学系共同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年地质工程专业独立组建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5年6月,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与力学系共同组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地质工程系,下设地质工程专业。

1.3 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1)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特聘教授1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此外,本专业有兼职教授7人(其中院士2人)。

本专业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

(2) 实验实习平台

本专业拥有齐备的实验实习平台,室内实习由学院本科生工程实验中心完成,包括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制图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基础地质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岩体力学实验室和工程地质勘察实验室。此外,与本专业培养相关的全校公共实验室有CAD多媒体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大学化学实验室等。

本专业建设有两个野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地质野外实习基地和地质工程综合实习基地,以保障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3) 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料,有齐备的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满足学生在各类教学环节中查阅所需的资料。

1.4 优势与特色

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2.1 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在土木、水利、电力、交通等各类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等单位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源勘探与采掘技术和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

通过本科阶段良好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1 知识要求

(1)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熟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基本知识;

熟悉摄影与素描的基本技能;

了解心理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数学和工程力学的知识;

熟悉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3) 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

熟悉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

了解电工电子学、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规划、建设法规。

(4) 专业工具知识

掌握一门外国语;

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的知识;

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

(5) 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熟悉地球物理、遥感、测试试验与监测、地质灾害等的知识和方法;

熟悉本专业常用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地球系统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地理学、3S技术、环境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文物与遗迹保护、机电设备和可持续发展等;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能力要求

(1) 自然科学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基础,能熟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地质工程中相关技术问题,包括试验(测试、监测)的设计、试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机理解释。

(2) 工具熟练应用能力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外文技术文献;

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和文献检索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办公、图形图像),完成各类信息检索和日常办公文件编写;

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水平,能编制简单程序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 工程科学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运用工程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地质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开展地质工作中的测绘与测量、放样与定点,熟练完成工程地质所需各种图件的编制。

(4) 专业综合能力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地质工程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熟悉常用的专业软件和计算分析工具,熟悉各类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具有针对各类工程的特点和建设阶段(规划、设计、施工)确定相应地质工作内容和重点的能力;

具有独立开展地质工程工作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本专业及工程科学的相关手段和方法,独立开展各类工程的勘察(测绘、勘探、室内试验、现场试验、测试与监测),包括地质工程工作的设计、实施、资料处理与分析;

具有从事各类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地质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完成各类计算,分析和解释地质工程工作中的各类现象,并做出相应评价;

具有编写工作报告(勘察报告、设计文件、研究报告等)的能力。

3.3 综合素质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能乐观而正确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勇于承担技术责任;

(4)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5)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7)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8)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以及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4.1 学制

本专业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4年。

本专业允许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8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6年。

4.2 学分

本专业规定毕业时的最少完成学分为155学分。

4.3 学位

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相关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5.1 专业主干课程

基础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5.2 特色课程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土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科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结构、工程建设)、岩土体工程(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地质灾害。

5.3 精品课程

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基基础工程等。

培养具有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具备草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草畜产业开发与管理、草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草业系统生物、非生物和社会活动等因子群中诸要素的活动规律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等流程,可在草畜产品加工、营销、策划、高尔夫运行场、自然保护区以及草畜产业领域的科研、教育、推广和各级政府部门等从事草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在药学领 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药学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接受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具备药物研究与 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掌握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技术;

3.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

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了解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6.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 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

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物学。

核心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动力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见习、医药企业(或研究机构、医院、 社区药房)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生物化 学实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生药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 理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物动力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视听说、口语、阅读、写作、口译、英译汉、汉译英、语言学导论、英语词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诗歌选读、英美侦探文学概论、英语文体学、西方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等。

培养系统掌握德语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熟悉德语文化和文学知识,从事德语教学,德企商贸翻译以及德中文化交流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德语精读、德语泛读、德语听力、德语语音、德语口语、德语写作、德语语法、高级德语、德译汉、汉译德、德汉口译实践、德国文学史、报刊选读、商务德语以及旅游德语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流行病学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现场科研工作能力,并能承担预防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儿少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微生物学、环境医学综合实验等。

毕业生适宜在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部门、医药企业、医药行政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数字 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 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 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字媒体 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了解数字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 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为数字媒体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基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具备设计、开发 数字媒体系统的基本能力;

5.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强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 术、新知识、新创意的能力;

6.了解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具备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信息技 术以及艺术创作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具有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利用、经营等创业意识;

8.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 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程序设计、网络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音频处理、计算 机动画、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2+32学时)、造型基础(16+32学时)、图像信息处理(32+16 学时)、数字摄影(16+32学时)、计算机图形学(32+16学时)、场景设计与表现(16+48学时)、数 字媒体资源管理(32学时)、数字视音频处理(40 +16学时)、计算机动画(32 +16学时)、计算机 视觉(32学时)、人机交互技术(32学时)、角色形象设计(32+32学时)、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48 学时)、数据结构基础(32+16学时)、数据库系统原理(32+16学时)、计算机网络基础(48 +16学 时)。

示例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2+16学时)、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40 +16学时)、数字信号 处理(48 +1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32 +16学时)、多媒体原理与应用(32 +16学时)、现代电 视技术(40+16学时)、信息论与编码原理(48学时)、媒体内容安全技术(32+16学时)、计算 机图形学(32+16学时)、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32+16学时)、多媒体系统设计(16+ 32学时)。

示例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32学时)、媒体制作软件(32+24学时)、3D图形程序设计 (32+16学时)、多媒体画面艺术(24+8学时)、游戏架构设计(16 +16学时)、三维造型与动画 技术(32+24学时)、计算机图形学(40+8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0+8学时)、实时虚拟现实 技术(32+16学时)、游戏开发(64+32学时)、动画设计(64+32学时)、影视制作与合成(32+ 1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需要设置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动画原理与设计实验、数字视音频处 理实验、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多媒体原理与应用实验、数字媒体制作实践、网络应用技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100703TK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修学年限:五年/四年

开设课程: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物理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细胞生物学、药物毒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临床见习、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药物经济学、医院药事法规与GCP、医学伦理学、药学信息检索等。

相近专业:

药学 中药学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藏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 药事管理 蒙药学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接受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基本培训,掌握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临床合理用药与安全用药的基本理论知识;3.体液中药物浓度测定的原理、方法与实验技能;4.新药及药物新剂型、新制剂的临床药理观察与评价的初步能力。

本专业是一个软硬件结合、兼顾应用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开发基本技能和方法,受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实际训练,能从事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及系统管理、维护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面向对象技术、软件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实验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接受严格科学思维、专业技 术和技能的训练,掌握生物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能在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 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基础、生物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接受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扎 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信息处理和技术研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数理、生物学和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3.掌握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技术;

4.具有运用生物信息技术解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医药等实际问题的初 步能力;

5.熟悉生物信息学相关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7.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社会需求、 继续深造的潜能,以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8.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计算机科学。

核心知识领域: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因与基因组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生物信息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

核心课程示例(以下课程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

示例一:普通生物学及实验(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生物化学(理论课64学 时,实验课32学时)、分子生物学(48学时)、生物信息学(48学时)、序列与基因组分析(32学 时)、蛋白质组学(32学时)、系统生物学(32学时)、发育生物学(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 学时)等。

示例二:普通生物学(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遗传与进化(56学时)、生物化学 (48学时)、分子生物学(48学时)、数据库原理(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8学时)、Perl程序设计 (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数据结构(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生物统计学(理 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生物信息学(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基因组学(40学 时)、蛋白质组学(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4学时)、生物信息程序设计(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 24学时)等。

示例三:动物学(48学时)、植物学(56学时)、微生物学(48学时)、生物化学(88学时)、遗 传学(64学时)、生物统计学(56学时)、UNIX/LINUX(48学时)、分子生物学(64学时)、数据库 技术(64学时)、基因工程(48学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生物信息及数据处理实践、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学数据库及实验、计算机网络 技术与应用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保障核科学与技术在生命、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应用的专业人才。

培养适应我国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创新意识、业务、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现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广,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专业专门人才。

一、专业简介


民族学(西方又称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在20世纪初舶入中国,现已形成以本土研究为主要取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2011年升列为一级学科。


民族学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的学科,以田野调查方法为基石,主要研究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族群的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聚焦于族群历史、社会认同、组织结构、政治制度、交往仪式、文化变迁、民族心理、社区工作、文化产业、移民与文化传播、乡土社会与城市化、传统与现代性、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地方性与全球化等主题。基缘于该学科的田野经验性、实践性、地方性、反思性、前沿性、理论性等特征以及并置于微观与宏观的深描文化视野,使民族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显学。


兰州大学民族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之梯级发展的完整学科体系,不仅拥有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系和五个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史研究所、民族社会学研究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而且拥有结构合理、学术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目前有16名教师,其中1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13位教授,3位副教授,有13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重要奖励。多年来,民族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人才。现已成为中国民族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根据民族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新趋向,立足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前沿性的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全面地理解、掌握民族学学科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民族志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使之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人才,不仅具备进一步深造与从事民族学科学研究的良好素质,而且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民间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

培养系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日本国家文化和文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得到日本“协力”等组织在师资、资金、培养留学生等方面的支持,已建立日语专业专用语言实验室、学生图书室等。

主要课程:日语精读、听说、会话、写作、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实务日语、日语语法、高级听力、日本文化、高级视听说等。

知识产权专业通过系统地讲授知识产权、相关法学学科以及一定的管理学、理工科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学生进行法学思维和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保护等实务技能的训练,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卓越法律人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知识产权法原理、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许可、机械制图基础、大学化学、现代生物技术等。本专业开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有:知识产权模拟法庭实战演习、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代理实务、知识产权案例研讨、知识产权评估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写作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研讨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理论基础、较强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及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和 现代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医学教育教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医学科学和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医学基础各学科的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医学基础学科 教学实践和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及相关生命科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和相关生命科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具备基础医学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 法以及医学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 3.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 自我发展潜能,创新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一定的承担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实践的能力,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一 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了解生物医学和相关学 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了解临床医学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了解疾病 防治与发展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密切关系; 6.了解国家教育教学、卫生、科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细胞生物 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及科研训练、基础实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及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免 疫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实验、实验动物学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1002 临床医学类

培养具有丰富的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学制5年,前5学期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第3-7学期学习口腔医学课程,8-10学期为口腔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毕业后应达到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能,具有深厚的口腔医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口腔操作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口腔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毕业生适宜在高校及科研机构、口腔专科医院、各综合性医院口腔科以及社区口腔诊所从事口腔临床、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工作。

兰州大学哲学专业由一批真正执着于思想事业的老一辈学者担纲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学家高尔泰先生,以及诸如刘文英、韩学本、杨子彬等知名学者。学院师生坚守“容天地,纳百川,独守青山秀景色;求真知,筑正义,共举德贤扶中华”的精神,形成了勤恳朴实的学风。现阶段实行的新教学体系着力培养高端人才,并注重学生德性、审美、人格、人性的全面均衡发展,使学生兼具理论研究、分析现实、参与实践的能力素养。

核心课程:哲学概论、中、西哲学经典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基础等。

就业前景:本科哲学教育为人才的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多数学生都能攻读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硕、博学位。哲学专业毕业生的直接就业多数选留高校、研究所、党政机关、企事业管理层、新闻出版等单位;间接就业的领域更广,任何人员、管理、社会事业领域的中坚人士都有这样那样的哲学背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 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 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 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公共管理技 术与方法等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胜任各级公共管理组织中的 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 识更新的能力;

2.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5.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 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子政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就的进程中建立的。目前已经在网络社会、城乡社区与民族关系、环境与社会、社会不平等与反贫困、西部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文化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领先优势。在科学研究领域,同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国际化、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扎实的专业和训练、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使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受到国内外众多一流大学的青睐,40%左右的毕业生有机会升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SPSS使用、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等。

就业前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对社会学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备受欢迎,用人单位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的就业行业包括党政机关、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军队、社团组织以及新闻媒体、外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策划与市场调查公司,广告、游戏与网络公司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系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法语国家文化和文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以及能熟练运用法语从事汉翻译、教学、商贸、管理、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法语语音、法语精读、法语泛读、法语视听说、法语写作、法译汉、汉译法、法国概况、法国文学史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具有草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天然草地规划与利用、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农区草业、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草坪绿地与运动场建植与养护,以及草畜产品加工和草原保护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开发、生产、规划等工作,具有较宽领域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 专业简介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工工程等,这些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的主干学科为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重要基础支撑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群体。有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注册师,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点。

二、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 专业的基本要求

(一) 政治思想要求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二) 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若干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普通化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4. 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 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三) 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四、 专业的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工学学士 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兰州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五、 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二)特色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三)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土力学

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4002    本科毕业人数:3785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历史学类 经济学类 数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生物科学类 化学类 计算机类 电子信息类 物理学类 法学 材料类 化工与制药类 应用化学 土木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理论与应用力学 应用物理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 工商管理类 大气科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药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生态学 俄语 广告学 日语 政治学类 经济学 农林经济管理 地质工程 水利类 生物信息学 公共事业管理 法语 社会学 哲学 药学 草业科学 地理科学类 地质学类 医学检验技术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口腔医学 德语 民族学 知识产权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护理学
北京 3 3 3 3 4 4 4 4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5 3 3 0 4 4 4 5 2 3 3 3 3 3 3 3 3 3 4 5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11 10 5 8 8 8 10 15 5 9 6 0 0 0 9 0 5 5 14 12 13 2 3 3 2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2 0 3 2 0 0 3 3 10 2 5 0 2 4 2 3 2 3 3 3 5 0 0 0 0 0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5 5 5 6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2 2 1 2 3 4 0 2 0 0 3 0 0 0 5 4 4 4 4 0 2 0 0 0 0 0 0 5 0 2 1 0 3 2 0 0 0 0 0 0 3 6 3 4 2 2 0 0 0 0 0 0
辽宁 0 4 0 4 7 0 5 0 5 4 0 4 0 0 0 0 0 0 4 12 6 4 0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吉林 2 0 0 2 0 0 0 3 0 0 0 0 0 3 0 0 0 2 0 4 3 5 0 0 2 0 0 2 2 0 2 0 0 2 0 0 2 2 0 0 0 0 0 2 4 2 4 0 0 0 2 2 0 0 0
黑龙江 2 0 0 2 0 0 0 3 0 0 0 0 2 3 0 0 0 2 2 3 2 6 0 0 0 0 0 2 3 0 6 0 0 2 0 0 2 0 0 0 0 2 0 2 4 3 0 0 0 3 0 0 2 0 0
上海 0 5 0 3 0 0 0 5 5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5 8 8 2 6 4 6 10 18 4 7 5 5 0 0 6 5 3 3 11 5 6 0 2 2 0 6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3 0 0 0 0
浙江 6 8 8 6 8 10 8 9 17 4 0 6 0 0 0 6 0 0 6 13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5 0 0
安徽 2 0 0 2 0 3 0 4 12 0 4 0 3 5 2 0 2 3 2 2 3 4 0 3 3 15 0 2 2 0 4 0 2 2 6 0 0 0 0 0 3 2 3 3 6 6 4 3 0 3 0 0 0 0 0
福建 0 9 6 3 6 6 5 7 8 0 6 4 0 0 3 0 5 0 0 10 0 4 0 0 3 15 0 0 4 0 0 4 3 4 0 0 0 6 4 0 0 3 0 0 0 0 0 0 0 4 0 0 3 0 0
江西 0 0 0 2 0 0 0 2 8 2 3 0 0 4 2 0 0 3 2 2 5 11 0 2 3 0 3 2 2 0 5 0 0 2 0 0 3 0 2 0 0 0 3 5 5 3 4 2 2 0 0 0 0 0 0
山东 9 10 10 8 8 10 8 8 22 0 0 6 0 0 0 8 0 6 9 11 12 19 0 0 0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0 0 0 0
河南 4 0 2 2 2 2 0 3 12 0 4 0 2 5 0 0 0 3 2 5 2 0 0 0 0 23 3 2 0 0 5 2 0 3 6 0 4 0 0 0 3 0 6 5 7 6 4 2 6 0 3 0 0 2 10
湖北 0 8 6 4 5 6 4 7 15 0 10 0 4 6 2 5 3 3 7 13 10 7 2 2 4 0 6 0 0 0 0 0 0 4 0 0 0 5 3 0 0 4 0 0 0 0 0 0 0 2 3 0 3 0 0
湖南 6 0 5 3 5 6 5 6 15 0 6 0 0 0 2 6 0 3 6 12 6 7 0 0 3 0 6 0 0 4 0 0 0 4 0 0 0 5 0 0 0 3 0 0 0 7 0 0 5 3 0 0 3 0 0
广东 0 9 6 4 5 4 0 7 12 0 7 0 5 0 5 0 4 3 5 4 9 12 2 0 5 10 4 0 5 3 0 3 3 5 0 0 0 0 4 0 0 0 4 0 0 0 0 0 0 4 3 0 3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3 0 0 0 6 0 3 0 9 0 0 2 0 3 2 0 0 3 0 2 3 0 6 0 0 2 0 0 0 0 6 5 0 4 4 0 2 0 2 2 2 0
海南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重庆 0 6 5 3 0 5 7 0 8 3 0 5 0 0 0 0 0 0 4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四川 2 0 0 2 0 2 0 3 11 0 4 0 3 3 0 0 0 5 2 8 5 10 0 2 4 0 3 2 0 0 2 0 0 2 4 0 3 0 0 5 4 0 5 4 4 5 5 0 0 2 0 0 2 0 7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3 0 0 0 0 0 0 3 0 0 0 3 0 0 3 0 5 3 0 0 2 0 2 3 5 2 5 4 2 0 0 0 0 0 2 7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5 0 7 0 5 4 0 0 2 0 2 3 2 0 2 0 0 3 0 0 0 0 0 0 5 6 2 4 2 0 0 2 3 0 0 8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4 0 0 0 0 0 0
陕西 3 0 4 0 0 2 0 4 8 0 3 0 4 4 3 0 0 5 4 3 6 20 0 2 6 0 3 4 0 0 5 2 2 2 3 3 4 2 3 4 2 5 5 17 5 8 6 0 5 5 0 2 2 0 0
甘肃 16 15 11 17 14 23 10 17 41 9 16 11 5 10 6 4 4 15 25 42 27 214 4 8 11 10 14 8 6 3 16 8 4 10 4 11 12 8 4 14 4 11 13 26 23 23 24 8 0 5 4 5 4 6 43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2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4 2 0 3 0 0 0 0 2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3 0 6 0 0 4 0 0 0 0 0 2 0 0 3 0 0 2 0 0 0 0 2 0 4 5 0 0 2 3 0 0 3 0 4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5 2 4 3 0 0 0 0 0 2 0 0 2 4 3 0 3 0 3 3 4 0 7 0 2 4 6 7 5 6 3 0 0 0 2 0 2 6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