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普通本科
聊城大学
毕业生数据

5836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聊城大学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传承百年办学传统,独立办学近半个世纪,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5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4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1038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26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61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12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5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

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省部共建研究平台、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9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6个。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39项,省部级课题9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3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6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5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在校生每年获得奖励5000余人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3亿元。图书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263.5万册,现订购中外文期刊204种,电子图书368万种,电子期刊143.7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50个。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教学相长、学风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最美校歌”“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广播电视学
  • 口腔医学技术
  • 交通运输
  •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 动物科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园林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日语
  • 车辆工程
  • 秘书学
  • 汉语言文学
  • 地理科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土木工程
  • 制药工程
  • 英语
  • 工商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生物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建筑学
  • 历史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经济学
  • 通信工程
  • 金属材料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知识产权
  • 人工智能
  • 网络工程
  • 教育技术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小学教育
  • 汉语国际教育
  • 环境科学
  • 西班牙语
  •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 园艺
  • 物理学
  • 植物保护
  • 应用化学
  • 药学
  • 护理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哲学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标准化工程
  • 金融工程
  • 软件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程管理
  • 会计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旅游管理
  • 生物制药
  • 法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生物科学
  • 应用心理学
  • 质量管理工程
  • 动物医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学
  • 行政管理
  • 智慧农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策划、编辑、播音、节目主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报社等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主干课程

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与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节目主持、新闻评论、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教学可使用的实验室面积2100多平米,实验教学设备总值 1000多万元。设有专业新闻摄影实验室、电视摄像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室、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实验室、电声实验室、广播节目录制室、特技实验室、演播厅系统、虚拟演播室、音像资料库等。还拥有 358 平米的中型电视演播室和多功能教室等教学设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办学特色

专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的建设思路和“新闻+技术+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传播技术实验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和遍布各地的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

办学成果

学生组织策划的活动,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学生及作品先后50余人次在全国专业竞赛中获奖,有近百人考取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985”、“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山东卫视、齐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录用,并成为单位骨干记者、编辑、主持人。

就业前景

当前,传媒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随着传媒业迅猛发展,国家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广播电视学专业就业方向广阔、发展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新媒体等媒体机构从事编辑、记者、制作、策划、主持、管理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各类口腔修复体制作工艺的流程,具备基础医学、材料学、艺术美术、制造学、口腔修复工艺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义齿加工企业及大专院校从事各类义齿的生产加工、教育及企业商业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目标1.综合素养结构要求 1-1.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学事业服务; 1-2.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较强团队意识和健全人格;具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3.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国际化的视野和现代意识,以及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专业素质:受到科学思维与技能训练,掌握较扎实的口腔医学技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1-5.身心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标2.知识结构要求 2-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 2-2.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及其操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 2-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力学、制作、机械、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4.专业核心知识:具有口腔修复工艺制作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5.专业发展知识:具有口腔修复工艺制作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知识。 目标3.能力结构要求 3-1.获取知识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2.应用知识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专业实践能力:义齿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3-4.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进行创新的初步能力; 3-5.交流合作能力: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进行合作的初步能力,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主干课程

系统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临床医学概论、口腔修复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固定义齿工艺学、可摘局部义齿工艺学、全口义齿工艺学、活动矫治器工艺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有教学、实验场所面积1000平方米。校内建有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室,包括:口腔工艺技术实验室、口腔仿真头模实验室、齿科数字化教学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4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3台(件),价值180万元。聊城大学第一医院建有牙体牙髓病学实验室、口腔修复实验室。仪器设备280余台(件),价值480余万元。专业图书2万册,专业期刊20余种。 建有校外实习基地6个,包括:聊城大学第一医院、聊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青岛华新华义齿技术有限公司、青岛东和义齿制作有限公司、深圳市康泰健牙科器材有限公司、深圳市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可承担专业见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任务,保障了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

办学特色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创新采用外聘教师双重管理制度,即公共课、基础课由聊城大学教师任课,专业课程聘任第一医院相关专业人员及义齿加工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教师能够把实践经验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将口腔医学技术理论与口腔医学临床实际、企业生产加工技术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口腔修复工艺的各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起了学校-医院-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办学成果

2018年,医学院首届毕业生27人,其中3人考取研究生(含推免1人),1人考取河南省公务员,8人网签或省外三方协议就业,11人以劳动合同或灵活就业证明方式就业,初次就业率达85.2%。 2017-2018学年,医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获英才奖学金1人次,聊城大学校级一等奖学金2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人次。 2018年10月,医学院组建的赴山西灵丘“医”心助力青春行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获评国家级优秀团队。

就业前景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正规的高素质技师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机构、义齿加工企业及大专院校从事各类义齿加工生产、教育、科研及企业商业运作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交通规划、运输组织、交通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交通运输行业从事交通规划设计、运输组织、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工程力学、运筹学、电工及电子学、工程制图、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等课程,接受交通工程师和汽车运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办学条件

该专业有专任教师16人,拥有4个多媒体教室,汽车与交通工程、机械基础2个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汽车驾驶实训中心2个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汽车与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有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规划与仿真、智能交通等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03万元;专业图书1.2万册,国内外期刊120种;在聊城交通汽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办学特色

该专业针对未来道路运输工具、道路运输管理将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特点,在汽车运用方面重点结合汽车的安全研究其安全管理控制;在交通管理方面重点研究采用先进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的车载路径导航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以确保道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控制,并形成特色。

办学成果

交通运输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多项。现在已经有12届毕业生共771 人,他们中有3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就业率100%,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业前景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的亟需。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营与管理、汽车技术使用与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等方面工作,能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政治为本、经济为要、哲学为纲”的专业发展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掌握基本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政府机关、社会管理部门培养素质高、学识深广、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领导型人才,并为国内外社科研究机构输送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

主干课程
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经济学说史、政府经济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行政学、公共组织学、地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专业依托于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基地、中外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基地,设有加勒比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专业设有政治学一级硕士点。在聊城市及周边多个企事业单位建有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导向,不断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第一,本专业立足专业特点、社会需求与学生诉求,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指向,注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培养输送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后备人才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每一个学生在多元和共有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潜力,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方法论的培养,教学要求严格、严密、细致、系统。

办学成果
近年来,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中国干部选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专著10余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多家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专业英语四级六级一次通过率、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在全校均名列前茅。学生多次在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佳绩。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外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用哲学思维来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技能,具备杰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出国留学、国内升学、直接就业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毕业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文秘工作,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小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学制学位
四年法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基础扎实,掌握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试验、设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动物科学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目标1:具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 目标2:具备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国内外动物科学(畜牧)发展现状、趋势,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规程)分析并解决畜禽养殖较复杂问题; 目标4:能在畜牧兽医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与管理、经营与推广、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

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猪、牛、禽、羊、特种经济动物等)生产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定、动物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动物生产学、兽医学、畜牧企业经营管理。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45.5%;其中教授1人,占9.09%,副教授7人,占63.6%。与本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机构有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聊城市驴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聊城市驴疫病防控工程技术中心、德州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中心。围绕驴产业领军人才,组建了27人的“驴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提供1580 m2实验室、1315万元科研启动费;设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处,就业实习基地6处和产学研基地5处。

办学特色

1.专业优势:本专业在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鲁西地方黑猪的提纯、复壮和鲁西白山羊的选育及产业化推广等领域成果显著,今后将着重发展地方畜禽的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 2.专业亮点:2014届~2017届连续三年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均为100%,2018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为96%,本专业学生供不应求。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30.9%、23.33%和30%,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输送了优秀人才。

办学成果

1.已培养毕业生331人,大多数开始成为畜牧兽医行业的骨干力量。其中,2014届~2017届连续三年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均为100%,供不应求。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30.9%、23.33%和30%,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输送了优秀人才。 2.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SRT项目10项。 2015级学生赵聪慧、孙英霞、蔺娇、李挺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 2017年聊城大学开始获得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2018届毕业生中首届推荐学生中动科专业学生赵祖艳以第一名成绩获得推免资格并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 2015级学生赵聪慧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获得推免资格并被陈化兰院士录取。 2016年:2015级学生赵聪慧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2016年:2015级学生赵聪慧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山东赛区)三等奖 2016年:2015级学生赵聪慧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初赛二等奖 2017年:2015级学生赵聪慧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3.动科专业在聊城毛驴、鲁西地方黑猪、鲁西白山羊、鲁西黑凤乌鸡的资源保护、提纯复壮和产业化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4.教学奖励 (1)2018年6月朱明霞老师的科研成果(规模化养殖肉鸡呼吸道综合征病前信号、致病因素及传染源研究)(No.J14LF03),该项目形成的肉鸡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前信号检测预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018年6月朱明霞老师的科研成果(提高鲁西地方黑猪繁殖效率的综合技术研究)(No.3180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近几年来,动物科学专业教师获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8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

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1)考研深造后可到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能在动物科学相关行政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3)能在动物科学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及创新创业等工作。 2. 就业前景分析: (1)动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动物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动物生产类,其中动物生产类共3个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在动物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1。 (2)动物科学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档肉类饮食需求,主要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的研究。 (3) 动物科学更偏重对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研究方面则需要注意统筹布局;同时热爱动物,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4) 动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各种动物的养殖包括养牛、养羊、养鹅、观赏动物饲养等,动物营养、遗传、繁殖、兽医学、牧草学、生态学、农业机械、农区规划、肉制品加工学等。 3.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 2018届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率30%,就业率96%。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工作。 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以每年召开的聊城大学农学专场招聘会为例,每年3次招聘会,对于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企业都超过150家,累计达到1000人以上。在近几年的校内招聘会上,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最大,部分毕业生被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和正大集团等央企或上市公司录用。 4. 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近年来,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对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比较认可,通过来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其他奖励吸引学生到该单位就业。包括:山东农标普瑞纳奖学金助学金、青岛润达助学金奖学金、通威集团“订单式培养”、新中新奖学金、聊红槐奖励基金、三叶奖励基金和泉林奖学金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包括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座谈、邀请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及时反馈了我院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能力状况和思想状况,为在校生的进一步培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在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计算机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以及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计量地理学、遥感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测量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GP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分析、GIS二次开发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2017年用于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多媒体更新、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与研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图书资料购置以及学生活动的办学总经费投入94万元。 2.教学设备 本专业现有8个多媒体教室和9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另配有多间专用教室。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现代测绘技术、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生态、区域与城乡规划、科技活动室等实验室常年对本科生开放;拥有大型绘图仪和扫描仪,遥感影像处理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类综合性图书、工具书30000余册,订阅相关学科中文杂志100余种,英文杂志14种。另有各类教学光盘、软件、声像资料300余件。 3.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19名(含外聘教师4名),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合理。师生比为1:22;在专任教师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9%;教师队伍的老、中、青年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其中30-50岁教师的占79%,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职称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比例37%,中级职称比例63%。建成了“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和“遥感教学团队”两个院级教学团队,骨干力量服务于东平湖研究科研团队,凝练了专业特色,拓宽了应用方向;培养了肖燕、马雪梅2位聊城大学教学新星,成为参选校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 4.实习基地 本专业非常注重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多机制培养体系。与多家GIS业界知名企业签订协议,截至2017年,本专业已建成11个实习实训基地(表8),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个。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毕业不需长时间培训即可上岗工作,缩短了上岗适应期,不断积累的良好口碑大大提高了聊城大学GIS专业的办学声誉,相当部分学生经过实习实训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数年建设所构建起的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使得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办学特色

多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实行卓越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以赛代练相结合;理论培养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师教学与业界精英培训相结合;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2级自从入学以来,一直坚持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求目标导向一直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的重要指针。从2006年开始,本专业加大开设技能操作和编程实践系列课程比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9年,明确要求GIS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中,必须选修GIS应用型课程或开发实践类课程,总学分应在10分左右,“课内课外相结合、必修选修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基本形成。2014级入学伊始,紧盯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更新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典型的教改有:在实践基地用人需求调研中,应实习基地要求适时在专业核心课中加入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并更新了主要实践课程的软件版本(ArcGIS10、SuperMap7c、MapGISk9、ENVI5.0)。 2. 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本专业成立“环境与规划学院GIS协会”,以“GIS照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实践创新竞赛活动,广泛吸引了院内外、专业内外的同学,积极推动GIS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2010年该协会升级为“聊城大学GIS协会”,以此为桥梁和纽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即接受到GIS专业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GISER。

办学成果

1.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每年都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2项。学院采取各种策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全国GIS开发大赛。2014级102名学生,有40%的同学参加各项比赛,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转化。四年来获国家级奖励8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且连续三年获得最佳组织学院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并由专业教师指导获批1项国家级和4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2.毕业生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0%。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GIS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到中学就业。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毕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因其在实习期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家企业如东方道迩、四维图新、中科宇图进入校园进行招聘。2018届毕业生有20%的同学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且90%的毕业生其就业岗位性质与本专业背景相符。通过访谈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本科四年期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就业单位满意度 研究生导师:导师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很多学生到研修学校,在学校GIS实验室担任业务骨干,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研活动。 全国GIS大赛组委会评委:参加全国GIS大赛的学生,其作品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受到大会组委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很多作品中体现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了受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的水平。 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聊城大学的GIS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能力与水平上突出,专业外语水平高,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对各种岗位的适应力强,具有创新思想与很强的动手能力,后劲足,发展潜力大。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本专业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山东省第一位,培养出了素质过硬、社会反响强烈的当代GIS人才。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

就业前景

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应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信息科学为监测预报地球空间环境变化,预防自然灾害,统筹规划人类活动和合理开发资源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3S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出,变得社会化、产业化,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015年11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中,“地理信息服务人员”是新版《大典》中为数不多的新增类别,首次在国家级权威标准中确立了地理信息职业的地位归属,地理信息从此成为国家新职业。新版《大典》新增6个地理信息职业,其中,新增“地理信息系统”“导航与位置服务”和“地理国情监测”等3个专业技术职业,归入“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类别;新增“地理信息采集”“地理信息处理”和“地理信息应用作业”等3个专业技能职业,归入“地理信息服务人员”类别,实现了地理信息新兴职业与传统测绘职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且被标示到“环保、低碳、循环”的绿色职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经统计,近3年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供不应求。可以预测,随着GIS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GIS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空间仍将持续扩大。

培养目标

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和创新”的办学理念与模式,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具备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园林植物繁育栽培,风景区、公园、城镇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目标1:能够运用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园林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备园林专业的实践能力,运用现代工具从事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质量控制等工作。 目标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具备园林领域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等能力。 目标4: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深造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干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林美术、画法几何、生态学、测量与遥感、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绿地建植与养护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占61.1%;其中教授2人,占10.5%,副教授7人,占36.8%。“双师型”教师8名,占校内专任教师总数的42.10%。外聘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3人。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 拥有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新建园林虚拟仿真实验室、园林模型实验室、园林工程实验室、园林生态实验室、园林植物实验室和植物标本室,扩建园林制图和规划设计、园林美术室等实验室,拥有实验室、准备室、科研室面积共1109.6平米,仪器设备265台(件),仪器设备价值420万元。 园林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有3000平方米聊大花卉园、4000平方米的植物生态园,6万余平方米的校内植物生产园等实习基地,截止2017年已建设7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1.专业优势: 种质资源选育与开发、园林规划设计优势突出。国槐新品种 ‘聊红’槐选育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与生命科学院共同选育的“黄金冠”桃新品种选育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两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聊红’槐获得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认证,成为聊城市市树,并在全国四省区推广应用;规划设计方面专业教师设计的名人岛已建成为聊城的标志性景点,第八届中国(常州)花博会展园“北京园”设计荣获设计金奖等。 2.专业亮点: 园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考研率每年在30~40%,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五年后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通过科技服务培训、科技特派员服务等方式,为鲁西北地区培养专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技术骨干300人以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0余人次,服务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产学研结合特点: 园林专业应用性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培养机制,产学研相互促进,推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面发展。本专业教师积极服务社会工作,与企业合作攻关课题等,横向课题项目4项,课题经费达60余万元。老师们把自己科研工作的新进展、新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上,使教学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分解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提供给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现场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压缩理论讲授的学时,更多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解析成功案例来融汇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理解设计方法。《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部分课程通过现场演示教学、到现场到基地和案例式教学等不同组织方式开展教学。 探索“三三一四”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行校内外“双师型”双导师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园林专业通过外聘教师,外聘教师把丰富的实践知识带到课堂上,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初步建立一批与行业紧密联系的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逐步探索形成高校与行业和地方合作办学途径,创新与行业优势企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成果

1.培养毕业生 已培养毕业生约1000人。近三年考研率在30%~40%。近三年就业率,2016年95.45%;2017年95%;2018年91.38%。 2.学生获奖、社团活动 2005年“新农科技社”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绿苑创业小组”6名学生创作的《绿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15年~2018年获得华东地区CAD竞赛、全国3D数字建筑设计竞赛、山东省风景园林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等奖项共计20余项。 3.搜集的种质资源 国槐新品种‘聊红’槐选育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黄金冠”桃新品种选育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两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红果’椿新品种正在选育中。 4.精品课程、教材等 出版专著1部,主编园林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副主编园林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现有在线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花卉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生物化学》等。 5.专业荣誉称号 2012年园林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聊城大学优秀教学团队,4名专业教师被地方政府和企业聘为科技特派员,1人获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人获评“聊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6.教学奖励 2018年园林专业教学团队“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334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数字科技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专业教师到园林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荣获中国花卉博览会展园设计金奖、特别金奖各1项。 近三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校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全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精品课程3门。 7 教研项目 教研论文 园林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共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2项,总经费1723.5万元;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篇,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项,厅级1项,校级2项。

就业前景

1. 就业方向: 1)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相关部门从事生产技术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3)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2. 就业前景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园林正处于一个紧缺并蓬勃发展时代。据预测,今后的5年内将产生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园林工程等企业;届时将需要一大批出身于园林类专业的高层次的管理及技术人才。因此,对于无论是向往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好的机遇。总的来说这个专业的就业是非常紧俏的,人才供小于求的幅度跨越70%以上。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园林专业人才成为亮点,逐渐成为职场新宠。 3.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上升,继续保持着以公司签约保障就业,以考研提升就业的传统优势,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元化。2018届考研率47.46%,就业率达90.62%。 学院组织辅导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家访等形式,开展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90%的学生对自己升入大学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认为自己在学习、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10%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化工制图与CAD、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等。

办学条件

1.发展历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依托化学学科始建于1993年,1994年开始招收“精化化工”专业专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精细化工专业本科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规划专业设置,把化学工程、化学工艺(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橡胶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化工、能源化工等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此,我校于1998年将精细化工专业更改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999年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已培养了1700余名本科毕业生,现有在校生1280名。该专业2012年被聊城大学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被山东省确定为高等学校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2018年被确定为山东省2019年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高端化工核心建设专业。 2.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13名,讲师1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1%。专职教师中年龄在35岁(含)以下的有12人、36-50岁之间的有16人,50岁(含)以上9人;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7人,兼职教师12名,“双师型”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43.2%;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以及中科院系统,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爱岗敬业、具有进取心,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3.教学设施 该专业现有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4个基础化学实验室,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如仪器分析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有机精细合成单元反应实验室,化工热力学实验室,化工技术装备见习室以及精细化工工艺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化工工程技术创新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具有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专业实习(实物)仿真化工厂,同时配合学校工科专业虚拟仿真平台建设,该专业具有化工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室,化工装备拆装虚拟仿真实验室,化工原理虚拟仿真实验室,化工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型精密化学分析仪器虚拟仿真实验室。另外具有科研实验室面积达到1.32万平米,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仪器设备总价值约一千万元,保障了实验、实习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整合实验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构建了基础化学实验-化工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仿真模拟-化工专业实验、见习-化工创新实验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三实一创”(实验-实训-实践-创新)加“一虚一模一实”(虚拟仿真-模型见习-工厂实习)的实践教学格局,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拥有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21个,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采用自制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建设开通了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网站;另外专业图书资料也较为丰富,专业有关图书共13274册,专业有关期刊共605种,其中中文 396 种,外文209种,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实习基地 依据学校省级工程实训中心,结合学院实训室和仿真化工厂建设,加强校内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仿真实习等实习环节,实现了校内实习;与鲁西化工集团、华泰化工、奥克特化工、阿华制药等当地知名化工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6处,保证了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实施,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格局,完全可以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业见习和生产实习工作。

办学特色

1.特色鲜明的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外工程教育实践平台突出 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培养高级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初步构建“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和“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始终以培养本科化工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为本,兼顾社会的需求,进行自愿分类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很有多人已经成为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托校级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依托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能力;依托化工综合实训室、化工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化工实验实训室和化工实物仿真工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依托产学研基地等,打造以化工企业为主阵地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及产品研发与推广能力。 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师着眼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务实求新的敬业精神,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培养中。形成了教学和科研并重的良好学术氛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在化工分离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储氢与储能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优势。教师的科研方向与主讲课程紧密结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建立院级“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科研平台,打造化工科学研究特色。

办学成果

已培养2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成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科研、教学、技术或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化工、化学、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5年起,本专业与鲁西化工、潍坊润丰化工、聊城东泰农化等多家企业联合,进行培养化学化工人才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此基础上,2011年与鲁西化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培养高级化工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化管理,联合编写实验讲义,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5和2016届170余名毕业生,已全部进入企业工作,迅速成为企业一线骨干力量。 本专业与鲁西化工、阳谷华泰化工、聊城阿华制药等当地知名化工企业联合建立了6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聊城市质检局联合成立了“聊城大学—聊城市质检局技术协作中心”、与阳谷华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中心—聊城大学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形成了“多方联动”的产学研长效机制;近五年承担8项企业横向课题,为企业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联合开发了新产品、新技术等,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 本专业(群)建设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紧密对接,通过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雄厚的日语专业知识储备、熟练的日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宽阔的中外文化视野,能熟练地运用日语胜任学术、教育、经贸、服务外包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涉外经贸、服务外包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目标1 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应有扎实的日语听说读书写译基本功,能熟练使用日语,借助现代工具完成专业工作、开展基础研究,并能得出有效结论; 目标2 跨专业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应具有把己经学过的语言知识应用到新工作领域的能力,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目标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应具有全球化国际视野,能够将专业相关社会文化知识运用到有关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研究,并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目标4 个人发展方面,学生应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热爱祖国,拥有自主终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目标5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运用所学转而知识进行开拓、创新工作,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

主干课程

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

办学条件

日语专业拥有外籍专任教师1名、专任教师9人,其中包括2名副教授、2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其他教师均具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深厚、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

自2011年日语专业又开设了日语服务外包方向,借助青岛软件园产业发展的优势,突出对日软件人才的培养,有意愿的学生可以赴日就业,起薪13000元,也可留在国内考编、就业、考研。聊城大学与日本骏河台大学、国立广岛大学、城西国际大学、冈山商科大学等日本高校签订校际协议,近半数日语专业学生可赴日留学。日语专业还与聊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签订了实习协议,有意愿的同学可以赴日实习,通过留学与实习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真正实现了国际化办学目标。

办学成果

日语专业成立于1998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招生1050人,其中本科977人,现有在校生285人。现有师资团队出版著作20余部;承担教育部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3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2项,近五年累计到位科研基金53万余元。

就业前景

。日语专业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学生毕业后多去政府外事部门、外资企业、教育部门工作,或到中日高校继续深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汽车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汽车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汽车制造行业从事汽车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研究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及电子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汽车试验学、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课程,接受汽车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办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智能制造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拥有16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讲师7人。50%以上专业人才具有海外经历。

办学特色

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车辆工程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

办学成果

本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每年培养车辆工程本科生90余人,研究生10余人。本专业科研成果突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5余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具有在汽车制造行业从事汽车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研究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工作的能力。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25%、就业率95%以上。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专业化秘书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秘书+技能+人文”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素养,掌握扎实的秘书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的实际需求,从事办公室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会议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秘书人才。 目标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敬业自律,积极进取,视野开阔,团结合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修养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信念坚定、品质高尚、勤勉奋进的专业化秘书。 目标2:掌握系统的秘书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秘书工作的原则、规律、特点、方法和规范,并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专业素养深 目标3: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具备现代秘书的职业观念,了解汉语言文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具有自我全面发展的意识和终身研究学习的能力,成为社会适应性强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化秘书。

主干课程

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文档管理、秘书礼仪、办公自动化技术、秘书文化、秘书心理学、中国秘书史、现代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英语、中国文学简史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2017-2018学年,本专业投入总经费为109.33万元,生均经费为0.696万元。 2.教学设备 学校投入较大资金用于秘书学专业的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秘书学专业现拥有可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仿真办公实训室”和“礼仪实训室”,配有电脑、多动能一体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为学生进行各种实训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有纸质藏书总量30万多册,各种中文期刊杂志500余种,电子图书190万册。 3.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学生117人,生师比为8.4:1;职称结构合理,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9人;学历结构完善,全部拥有研究生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9人,占到64%;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5%以上;学缘结构良好,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与争鸣,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专业还聘请聊城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延勇等为特聘专家和课程讲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并担任《档案管理学》、《中国书法》、《秘书实务》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4.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必经之途。近年来,本专业在校外与东昌府档案局签署实践基地协议,并积极联系其他实习单位;校内拥有聊城大学校办、党办、宣传部、《聊城大学报》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实习实践机会,学生实习成果丰富,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文学院现有容纳130人的多媒体教室10个,容纳90人的多媒体教室2个,小教室多媒体教室1个,现代化语音室1个;本专业所使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电脑速记

办学特色

生物科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2016年生物科学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为省内各地市高级中学培养优秀师资。2017年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本专业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教育,与美国、韩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高校均有留学、交换生项目合作。

办学成果

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有效就业。该专业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87.84%,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80%,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87%,多人考上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制;该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每年均在67%以上。2016年,在武汉大学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与武书连大学评价排行榜这两个评价体系中,秘书学专业均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前10%的行列。从招生来看,经过多年发展,秘书学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颇具影响的专业之一,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极大关注,报考本专业的考生也越来越多。

就业前景

秘书学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大且相对稳定的专业,不管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外企、民企、中小企业,都需要从事办文、办事、办会、公关策划、商务咨询、信息收集、计算机文字处理等能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秘书工作人员。相关调研报告表明:文秘作为职业在社会和市场中需求量十分可观,在各类求职招聘类网中的需求量也名列前茅。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素养,师德高尚,系统掌握地理学知识、理论与方法,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地理教学能力,能够创新性开展中学地理教学的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计量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研究等。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完善:将教学经费投入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经费投入机制上,采用“基本运行+专项”模式,教学基本业务费及校内教学专项经费可统筹统一安排,同时重点支持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条件改善以及教学改革等教学专项经费的申报。 (2)教学经费支出稳步增长:近年来,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及教学改革、教学实习实践、教师培训和其他教学专项经费等支出逐年增长,加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以及山东省骨干学科建设、省特色名校建设等、省高水平立项建设专业专项经费支持,2017-2018学年地理科学专业共获得380.6万元的经费支持,确保了日常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3)教学经费分配、使用合理:学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有严格的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教学基本运行经费投入由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运行经费由教务处依据学生人数、承担实验实习教学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分配,每年年初一次性拨付。教学专项经费方面,组织相关部门编写项目申报书,经评审后下达项目预算,并纳入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2.教学设备 地理科学专业建有7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教育实训室以及5个小型教室。建有10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地球科学馆和地理科技园,2017年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实验室立项,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970余万元。 拥有专业图书资料22689册、总价值86.2万元,专业学术性期刊5167册。学校图书馆购置了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学校图书馆检索中英文电子文献。在学生入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练习,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 (1)地理科学专业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校聘百人计划1人,13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职称比占73.3%;硕士1人,博士11人,50岁以下教师的博士比为100%。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董杰教授、李红教授、张重阳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刘子亭副教授被评为大学生良师益友、师德标兵。 地理科学专业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了国家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世永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等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朱秉启研究员为产业教授,聘请了河南大学秦耀辰教授、山东省教学能手马春玲等18位优秀教师作为本科生校外指导教师,来校指导团队建设,与本专业教师一道指导学生发展,实施了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 (2)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地理科学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4支校级教学团队。派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工作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派出刘加珍博士赴美访学,提升学术水平。 (3)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专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共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果获得省级科研奖励多项。东平湖湿地科研团队在湖泊湿地环境演化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在山东省处于领先地位。 4.实习基地 地理科学专业设有河北秦皇岛、豫北太行山区大型野外实习基地2处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在聊城市、泰安市建立了40余所教育实习基地、聘请25位优秀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实习校外指导教师,为地理教育类师范生为期半年的集中教育实习提供了保障。形成了理论、实践、职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5.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 (1)全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地理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学习,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 (2)网络教学:利用校园网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学》校级网络教学师范课程的功能,实施网络教学,师生在线交流和答疑; (3)教学资源建设:专业课程资料均上网发布,利用学校电子文献资源建成了课程电子文献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课程资源。

办学特色

1.开展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增强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竞争力 (1)建立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资源库、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了与地方政府间人才协同培养协议。大力实施了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 (2)构建了“一二三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指地理科学专业以优秀中学地理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二”是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三”指以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四”是通过课堂教学、野外与实验室实习实验、中小学教育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四条途径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3)通过分段培养、专业分流和专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学生在第一学年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在第一学年末,根据学业成绩和志愿,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规模等因素,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专业选拔,选择品行端正、成绩优秀、志愿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学生进入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学习。在第二至第四学年,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实习、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开展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2.实施了卓越中学地理教师计划,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创新“一二三四”模式,实施优秀人才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学地理师资人才的需求,构建了“一二三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优秀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目标,将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二者充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野外实习与课程实验、中小学教育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四个途径,实施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 (2)课堂教学、实验操作、野外实习三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实验分析方法;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测量和分析,验证和深化专业知识理论,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并培养学生形成专业思维。通过三者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地理科学专业素养和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养成。。 (3)突出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优秀职业品德的培养。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有着崇教尚学的光荣传统,扎根于齐鲁大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地理科学专业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示范效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向优秀教师师德作风学习活动。在教育实习工作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学生家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形成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在95%以上。

办学成果

1.毕业生就业率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思想上积极上进,业务上肯钻研,善于吸收新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一些学校提前1年来校与学生签订工作协议。同时,140余名学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以人民教师职业为荣,在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勇于进取,为基础教育贡献力量。其中,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小学领导和教学骨干。以聊城市为例,毕业生中有36名任校长、副校长职务,2人被评为聊城市十佳校长,获省级教学能手5人、获省优质课9人、获水城名师7人,地、市级教学能手数十人。 对2018届地理科学专业79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100%;就业率为93.7%,其中考取研究生45.6%、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及考取选调生占48.1%。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学教学和读研究生,也有部分毕业生考取选调生等到党政部门就职;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1.1%。 3.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有140余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生。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中,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或教学骨干,其中获省级教学能手5人、获省优质课9人。 4.就业单位满意度 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大多在中学任职教师,工作发展普遍良好。很多中学校长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教师职业素养高、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出色,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谦虚好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对于考取了研究生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科院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表达了较高的认同。他们认为,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培养潜质。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聊城大学特色专业。地理科学类在2013-2017年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中分别位居全国同专业类高校中的前20%,分列第48位、第37位、第49、第44位和第38位。在2018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地理科学专业列第48位。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地理科学类在全国140多所高校中属于B+水平,地理科学专业均在山东省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二位。

就业前景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地理教学能力,能够创新性开展中学地理教学的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 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 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

5.初步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含形体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构运动与动力设计原理、 结构与强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与技术(含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含机械电 子学、控制理论、传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技术)、热 流体(含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40+32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理论力学(60学时)、机械原理(56 学时)、机械设计(56学时)、电路理论(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0学时)、数字电路(32学时)、 微机原理(40学时)、机电传动控制(64学时)、工程材料学(32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0学 时)。

2.示例二:理论力学(64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机械工程制图(48 +64学时)、机械原 理(64学时)、机械设计(64学时)、电工技术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工程材料 (32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64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

3.示例三

(1)工程机械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发动 机构造与原理(32学时)、液压与液力机械传动(48学时)、工程机械底盘(40学时)、现代工程机 械(48学时)、工程机械设计(32学时)、工程机械运用技术(32学时)。

(2)机电一体化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控 制工程基础(40学时)、机械电子学(48学时)、机制工艺学(48学时)、机电传动控制(40学时)、 液压传动(40学时)、CAD/CAM(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技创 新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 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土木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成为拥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较好办学条件、报考率和就业率双高的聊城大学特色专业,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高级专业人才1700余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11人,国家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等注册师资格教师12人,外聘兼职教师6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山东省教研项目6项。建有结构与检测、土木工程材料、力学、土力学、工程测量五个实验室,建筑面积3500m2,设备总值480万元,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2个。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居全校各专业前列。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现开设建筑工程和地下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或地下结构等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并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在工作岗位上能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以选择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深造。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制药及相关行业和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药学、生物和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工程设计、产品与质量管理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更好的胜任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工作岗位,取得相应工作岗位的专业资质、职称或认可,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具体培养目标: 目标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2.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创业等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目标3.系统掌握制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安全、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就业竞争力。 目标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终身学习途径拓展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化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学专业英语、文献检索、药品营销学等。

办学条件

★ 2011年,获批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分子生物学与抗体药物工程” ★ 2012年,遴选为聊城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第一层次“单克隆抗体药物工程”。 ★ 2012年,获批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专项

办学特色

★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研企”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实践、校企联合的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

办学成果

★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纳米与释药系统应用技术中心(筹) ★聊城大学重点建设第一层次建设项目“单克隆抗体药物工程”

就业前景

2017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有50名,其中有10人考取研究生,1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39人到相关企业就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良好,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也充分说明了我院对学生的软、硬技能培养成效显著。但用人单位也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外语水平方面应加强。综合各方面来看,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素质要求也不同,这就对我院的就业工作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加强毕业生在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聊城大学设立最早的6个专业之一。1981年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2000年发展为聊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3年确立为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专业。本专业起步于师范教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以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培养一流中小学英语教师、翻译、外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办学传统,为社会输送了近6000名毕业生

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英语教学法等

办学条件

英语专业拥有一支学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任教师5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后3人,博士(含在读博士)17人,38人具有海外任教、访学、学习、进修经历,已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从学缘结构来看,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队伍分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名校。

办学特色

英语专业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课程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及英语学科教学和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英语专业还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省培计划”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聊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是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同时具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三级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资格的专业。英语专业除完成本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外,还面向全校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形成了硕士与本科、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关注中外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连续多年被“武书连国内大学专业排行榜”列为五星级专业,在山东省内英语专业排名中位居TOP 3。

办学成果

近五年来,英语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3项。

就业前景

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以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培养一流中小学英语教师、翻译、外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办学传统,为社会输送了近6000名毕业生,培养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申长友、临沂大学党委书记李喆、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禄、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辛斌、苏州大学王军、山东大学刘振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教学、科研、外事、外贸、新闻、政府等部门与机构。聊城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中的70%都毕业于英语专业,其中姜玉莲、贾天成被评为英语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张涛担任山东省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全省17地市的英语教研员中有9人毕业于英语专业。2017年近100人次英语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和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截至2018年10月,英语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80人,双学位本科生230人,学术学位及专业学位研究生140人。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思想史、财政与税收、沟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治理等。

办学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是聊城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中起步较早的专业之一。200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12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已培养十余届毕业生。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1人,教师学位实现硕士化。经过不断努力,师资结构日益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另有外聘专家6人,其中学术型专家2人,实践型专家4人。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学型”+“实践技能型”+“实习实训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采用“三三式”实践教学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实践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整体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中,进一步借助山东省软科学基地、聊城发展研究院以及各级企业管理咨询组织和有关实践基地等平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大大促进了专业教学工作,丰富了教学内容,完善了专业老师专业知识体系。借助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培训和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更是本专业发展的靓点,先后为当地各类企业开展培训上百场,培训管理人员、基层员工上万人。

办学特色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本科专业三个学段、两次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新模式。三个学段,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学程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分类培养三个学段构成;两次分流,即通识教育基本结束后的专业分流和专业教育基本结束后的分类培养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即学术方向型、专业应用型和特殊需求型人才的分类培养。

办学成果

1山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宋士云、付景远、布茂勇、张西勇、孙金锋、于东阳2014.7 2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通用管理能力概论》宋士云、孙金锋、张西勇、布茂勇、付景远2016.7 3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陈莹2016.6 4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劳动经济学》吴连霞、张福明、刘建峰、付景远、陈美2014.11 5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人员素质测评》吴连霞2015.11

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等应用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教育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微处理器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数据与算法、MATLAB语言及应用、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等。

办学条件

(1)教学设备 本专业教学设备丰富,价值2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2500平方米,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 (2)教师队伍建设 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2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博士10名,硕士10名;外聘教师5名。 (3)实习基地 本专业作为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从办学开始,学院就加大对实习实践的支持,现有固定实习基地山东神绘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太平洋(聊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实习基地研发、生产实力强,有固定的实验室,生产车间,管理队伍,完全能满足本专业的实习要求。 (4)现代教学技术与应用 本专业教学紧跟教学改革步伐,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方法方式改革,教室全部建为多媒体教室,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EDA技术》等,同时开展网络化辅助教学,建设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科研水平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4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十余项,在Opt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Optics Communications,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转化专利成果1项。分别承办了“泰山学术论坛”、 “国际光纤传感学术前沿论坛”等会议,参加国际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100余人次。

办学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本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科技攻关计划等,在创新中让实时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可以参加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的协同创新教育中,学生在参与技术改进创新中不但锻炼了自己,还增加了找工作的机会。 (2)合作办学 学院以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紧密校企对接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三二三”培养模式,自2010年开始与鲁西化工集团、青软实训两个单位合作办学,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行“3+1”订单式培养,利用企业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提高了应用和实践能力,更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3)教学管理 学院认真落实聊城大学教学规范、聊城大学实验教学与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学院又建立并实施了《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和系部主任听课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间随机听课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考勤管理规定》、《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老教师观摩课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学生导师制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开展教研室和实验室活动的意见》等20余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使得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有章可循,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监控教学质量的氛围,发挥了稳固教学中心地位,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各个方面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内容,在省内外开展广泛调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成果

(1)在校生规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20年来,累计培养1300余人,该专业2018年招收新生15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79人。 (2)毕业生发展情况 纵观毕业生发展情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相对广泛,其中,就业单位包括山东联通市场部、山东电信、中通客车等。其中大型企业(1000人以上)占22.2%,中型企业(200-1000人)占约40.8%,小型企业(200人以下)占12.3%,其他占24.7%。 (3)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从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9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十分认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工作比较稳定。我院配备创新实验室,该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2017-2018学年,本专业学生在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等赛事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同时,获得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立项11项,部分单位对我院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积极评价。

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大致有以下发展方向,微电子产业、通信产业、光电子产业、计算机硬件、数字家电、互联网产品、物联网产品、大数据硬件产品、嵌入式应用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方向都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行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专业,正朝着信息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所以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员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人格健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生物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法律环保意识。能够从事生物工程领域产品生产、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经营等关键岗位工作,适应国家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和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生物工程导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艺学、生物反应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厂设计、化工原理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生物工艺学实验、发酵分析实验、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啤酒发酵模拟实训、青霉素发酵模拟实训、啤酒生产工艺实训等。

办学条件

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具有海外留学及学术研究背景的教师2人。学院教授、副教授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拥有国家双语教学课程项目、多门校精品课程。聘请南京医科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涌为特聘教授,聘请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还聘请山东齐鲁味精集团等5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生物工程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现拥有设备先进的化工原理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工艺学实验室、发酵分析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啤酒生产工艺实训中心、金工实习厂等教学实验实训室,并与省内多家科研单位及知名生物工程相关企业共建专业实习基地,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以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支撑,培养应用型工程实践人才。与9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训)基地。安排专业教师与集团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习方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教育,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并于2018年迎来首批留学生。

办学成果

本专业自1998年设立以来,依托高水平师资力量,结合学校化工、制药、环境、材料等工程技术强势学科,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择业面,使本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0年,获批教育部“聊城大学与韩国建国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于2014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格评估。 2013年,“聊城大学-山东齐鲁味精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单位。 2018年,获批国家生物工程一级硕士点。 2018年本专业考研率在41.89%。

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热爱中学数学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能在中学以及相关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秀中学数学教育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数值分析和计算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三字一话、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微格教学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职业技能实习与见习、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拓展等。

办学条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高等数学为山东省基础学科,基础数学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拥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占50%,每年均为本科生授课。博士及在读博士26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此外,石忠慈院士,魏木生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 拥有一个数值代数理论及其应用实验室,一个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实验室、一个不确定理论及应用实验室、一个大数据处理中心,两个数学建模竞赛中心、两个维格教学训练中心,能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科研、教学、竞赛、实训等活动。 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和系统科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课程教学论,以及1个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教学(数学)。系统理论学科为山东省“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各一个。拥有山东省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和《拓扑学》。

办学特色

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以“三二三”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创新实验平台”和“中外合作”培养为重要支撑的“一体两翼”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特色。

办学成果

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037人(含136名免费师范生),在“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培养要求下,专业学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专业的数学建模与数值计算实验室和师范生从业技能训练中心,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专业学生每年的考研率在30%以上,2018年考研率为36%。毕业生基本素养和专业素质过硬,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以教师教育型为主,学术型、专业应用型为辅的三个发展方向。其中,“教师教育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师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管理及其它教育工作。“学术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进入高校等科研机构深造。“专业应用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在IT、经济等部门从事应用及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

0635-8239327

建筑学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为聊城大学唯一的五年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筑学专业已成为拥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较好教学条件、报考率和就业率双高的聊城大学热门专业。依托本专业,学院设有风景园林学(景观建筑设计方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各一个。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国家注册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兼职教师5人。以本专业获批聊城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基础,成立“运河沿线城镇规划建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所”,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项目二十余项。建有建筑模型、建筑物理、建筑CAD设计与建筑摄影等四个实验室,建筑面积500m2,设备总值100余万元。本专业具有专业图书2000余册,期刊20余种,对全体学生开放借阅。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居全校各专业前列。

本专业全部实行小班授课辅导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高年级可参加实际工程实践的锻炼。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勤奋、务实、博学、创新的进取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在校学生设计方案获得省级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毕业生能在建筑设计院所、房地产开发、城镇建设及管理等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鲁西、面向山东、辐射全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具有史学理论基本素养,掌握历史教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为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术潜质和学术志向的优秀硕士生源。为政府机关、文化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政治坚定、理论厚实、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导读、西方历史典籍导读、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文献检索与利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办学条件

本专业始建于1984年,2007年获批为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列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中国大学评价》高校专业排名中,本专业列山东省高校同类专业第二位。本专业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历史学)。 本专业拥有专业而现代化的教学场地,2017年度该专业教学经费投入230万元。配有图书资料室,硬件设施齐备,在全校最优。 本专业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博士3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本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注重成人与成才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原则,建设“孟真学堂”,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与首都博物馆、聊城运河博物馆等文物基地建立稳定联系,构建切实有效的、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山东省重点高中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协议,通过专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办学成果

目前,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近年来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6项。 本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达99%、六级过关率为47%。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历史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在35%以上,最高超过50%。 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奖项。2017年4名学生荣获第五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二、三等奖,3名学生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二、三等奖,2018年3名同学荣获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均为第1名),位列全省第一,4名学生荣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后,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85%以上。各届考研深造学生考入985、211、双一流等高校,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省、市、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教坛新秀等,成为山东省中学历史教育界的中坚力量。2018年,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素质较高,社会美誉度较好。

培养目标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主干课程

主要理论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主要实践课程有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工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办学条件

1.发展历程 化学专业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六个专业之一,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分析化学学科是“九五”以来山东省强化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1%,2016年1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 2.教师队伍 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6人,小于45岁43人;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2008年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2年可再生能源化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3.教学设施 该专业现有9个专业实验室,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基础实验室、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面积达到1.32万平米,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千万元,保障了实验、实习课程教学的需要,化学专业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21个,保证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均采用自制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建设开通了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网站;另外专业图书资料也较为丰富,专业有关图书共13274册,专业有关期刊共605种,其中中文 396 种,外文209种,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在聊城二中、聊城三中、聊城四中、莘县一中、茌平一中、茌平实验高中、阳谷一中、东阿一中,冠县一中等9所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在鲁西集团、阳谷华泰化工、阿华制药以及山东昌裕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化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1.学科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 5个二级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DNA氧化损伤以及损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光电化学仪器研制、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化学与相变储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与器件、新型药物制剂研发中的热力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学科整体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本专业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均在这些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以聊城大学为牵头单位,以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联合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正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该协同创新中心对管理体制和机制整体设计,打破协同单位之间的体制壁垒,形成责权利明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构建多层次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校研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化学储能与新能源技术创新人才。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更加丰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资源。

办学成果

2007-2017年,共获得国家级课题9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ESI数据显示,近十年化学学科发表SCI文章1663篇,平均每篇被引用6.26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化学专业一级教学平台上分层次教学改革”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方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邵学广、逯乐慧、董焕丽、孙庆福等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逯乐慧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首席科学家;马春林、窦建民、肖明胜为高校校长(书记)或副校长,任海涛为山东省团省委副书记,崔传鹏为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副市长,李海平为中通集团董事长等;更多的毕业生走上了中学化学的教学岗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 本专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本专业实力强、学风正、培养学生质量高,值得学生和家长信赖。2018级化学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为100%,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就业前景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踏实肯干,为人朴实,功底扎实,学以致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反映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工作中,指导工作;个人工作能力突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学习,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注重团队合作。就业单位满意率高。

培养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目标2: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及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 目标3: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相关复合材料为主)行业发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专业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未来几年可成为就业领域内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机械制图、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性能、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一)、材料科学基础(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二)、压电物理、材料合成与制备、无机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原理、新型结构材料。

办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聊城大学教学楼、实验管理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和材料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实验室总面积3000 m2。本专业拥有ZEISS-SUPRA 55场发射扫描电镜、SPA-300HV多功能可控环境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D8)、Netzsch同步热分析仪、PerkinElmer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岛津UV36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日立F7000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TF Analyzer 2000铁电分析仪、TDL-F40型光学晶体生长炉、HTRH 70-30018型多功能炉、激光干涉仪SP-S、宽频介电和阻抗谱仪Concept 40、激光器(Surelite EX)等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基本建成包括“材料合成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等科研与教学公用的实验平台。并依托材料学院各专业科研实验室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保证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的80%以上,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见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单位包括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峰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泰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欣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缆有限公司等企业。

办学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1、落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引派结合、校企互通”,通过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建设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搭建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平台,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保证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的80%以上,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见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通过“校企互聘,双向流动”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教学规范化管理,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逐步完善。为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适时监控,根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组建以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导、考核与评价。 4、重视专业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思想生活的认识起到很好的帮助。

办学成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聊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大赛等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30多项,承担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50余项,参与学生近200人。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20%,其中考研录取率达40.56%,支援西部计划占0.7%,专业对口率达85.03%。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50%,其中考研录取率达45.75%,专业对口率达87.67%。考研率稳居聊城大学前列。

就业前景

随着人类进入新世纪和科学的发展,无论是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医用领域还是航空领域,材料学都面临着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发展机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能在化工、建材、光电、能源、航天及军事等领域从事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也显得异常活跃。很多日用化工类、机械加工类、石油化工、钢铁制造类企业都需要材料及相关工程方面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喷涂与包装材料、陶瓷、水泥、家用电器、电子电气、汽车厂、钢铁企业、石油化工、制造企业、航天航空等企业从事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及贸易部门工作,也可以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还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管理手段,从事经济分析与预测,参与经济管理与决策,能够施展专业才华与技能,胜任经济分析、金融保险、财政税收、投资理财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资本论》选读、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证券投资学、发展经济学、保险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等。

办学条件

聊城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学院以“育经世致用英才,做富国裕民文章”为办学理念,以“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为办学方针,着力于培养“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创造思想、创造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到2018年9月,经济学全日制在校生600余人。 学院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拥有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协同发展软科学基地,校地共建科研平台——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获批校级“产业质量升级协同创新中心”,设有产业经济研究所和劳动经济研究所2个研究所。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4人,硕士生导师17人,拥有博士(含在读)37人。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3人,校级教学新星6人。另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与北乔治亚州立大学、林肯纪念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逢甲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和教师、学生访学交流机制。自2018年起,学院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联合培养留学生。目前,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50余名留学生在读。

办学特色

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扎根鲁西,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质量+”引领学科和专业建设,培育学科和专业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商学院。

办学成果

1.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软科学项目20余项;主持横向课题20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编、副主编高校教材20部,发表CSSCI、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政府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1项、省社科科研奖励二等奖8项、三等奖10余项。 2.在服务社会方面,依托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两个平台,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到位资金350余万元,出版蓝皮书三部,撰写研究报告200万字,研究成果获省级领导批示多项。 3.近年来,商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5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8篇。学生主持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共11项,荣获实验教学竞赛奖7项。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

就业前景

经济学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系统、财政税务等各级各类公务员、大型国企和咨询机构等,就业质量高。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能够从事有线、无线和光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够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发现、研究与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核心技术人员。 2.具有较强的通信工程实践能力,从事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并成为所在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中高级管理人才。 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可从事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或教学科研。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工程图学、电子信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信息论、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微处理器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atlab语言及应用、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

办学条件

聊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于1996年,隶属于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本专业所在学科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硕士点1个。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双聘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10人,占到教师总人数的25.6%。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此外,还聘请中国联通聊城分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多名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及行业发展专题讲座。近几年来,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2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发明创业奖”和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各1项,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多项优秀科研成果在社会中得到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高速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研究所、通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价值2400余万元,建有高频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4G LTE移动通信实验室等25个专业实验室并拥有11个校外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1) 专业建设的学科平台支撑强,科教融合好。本学院拥有的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使通信工程专业在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培养方向上特色鲜明。本专业教师能够较好地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包括学科前沿新进展、专业领域发展趋势、新技术创新与利用等融入课堂讲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通信工程专业注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内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出题及答辩,外聘企业兼职教师给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及工程管理课程,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和横向课题,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2) 突出实践和能力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突出实践和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单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思想转为“育才”的观念。通过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增设课程设计、电子工程师认证考试、申报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办学成果

本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19届,总人数2400余人,目前该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60余人,研究生34人。本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近三年来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各项赛事一、二等奖50余项。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超过25%,其中很多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通信工程专业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6%以上,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从事通信和电子系统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优秀校友成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教育、文化、科技、管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学院赢得了社会荣誉。2008届毕业生梁庆祥,毕业5年后成立山东奥网通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4届毕业生唐恒志毕业后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柳园村大学生村官,一年以来,带领当地百姓修起了一条致富之路,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和赞扬,事迹被中组部、团中央指定网站“大学生村官之家”及多家媒体的报道。2011届毕业生商宏亮毕业后到华为担任硬件工程师,凭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带领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多款新产品,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受到公司领导的称赞。

就业前景

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互联网、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仪表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具体的就业岗位可涉及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射频工程师等。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需求,满足国家金属材料产业发展,特别是满足山东省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艺术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企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从事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成分-工艺及设备设计、组织和性能检验、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金属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目标2: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适应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 目标3:立足山东尤其是鲁西、冀鲁豫交界区域,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金属材料行业发展,能够在金属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未来几年可成为就业领域内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金属学原理、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加工原理、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物理化学、材料腐蚀与防护、热处理设备、固体物理、有色金属加工等。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队伍10人,其中博士10人,博士后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5人,均具有高级职称。 教学条件 本科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较为完善。目前,本专业实验室占地总面积约为1000m2,建成包括“材料合成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等科研与教学公用的实验平台 实践基地 拥有校内金工实习实训基地,基地设有完善的材料加工设备。与本地规模以上企业合作建立十余处实习基地,涵盖金属材料制备和加工的全部工序。

办学特色

创新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实习环节;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吸收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优化,改革和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保证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的80%以上,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见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

办学成果

自本专业设立以来,学院每年组织本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每年均获得二等及以上奖项若干人次;学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本专业的考研率持续提高,2018级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达到近40%。 毕业生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深受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欢迎。社会上普遍反映,该专业的设立对提升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国内对于一般的金属材料来说,加工技术基本还跟的上,而且对于工业来说主要的还是如何实现工控自动化以尽量节省能源.对特种金属材料研制,尤其在研究所所需的高级工程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仍是十分缺乏的。 对于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逐步由专业型向素质型转化.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使材料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在材料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提高现有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型材料正迫在眉睫,现在我国各行业对于金属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仍处于供不应求,金属材料工程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 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子 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和技术光学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 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 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光电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 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 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 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工程技 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 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 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内l—2个专业方 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计算 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光电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初步 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7.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由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 光电子技术类知识组成。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光学和光学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 等核心基础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信息技术、光电仪器原理和光电检测 技术、光纤与光通信技术、光电传感与系统等知识;光电子技术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子技术、激光 原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光学及实验(136学时)、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48学时)、光纤技术(48学时)、 光电图像处理(48学时)、光电信息综合实验(4周)、光电信息物理基础(48学时)、通信原理(48 学时)、激光原理(32学时)、信息光学(32学时)、光学系统CAD(48学时)、光电传感器应用技 术(32学时)、量子光学基础(32学时)。

示例二(方向一为偏重经典光学,方向二为偏重现代光学):工程光学及光学基础实验(184 学时)、激光技术及应用(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光电信息导论(英语授课)(40学时)、 光电检测技术(48学时)、光电系统设计(3周)、薄膜光学(方向一)(32学时)、光度与色度学 (方向一)(48学时)、光纤技术与应用(方向一)(48学时)、像质评价技术(方向一)(32学时)、 光学CAD课程设计(方向一)(3周)、传感器原理(方向二)(48学时)、光纤通信理论基础(方向 二)(48学时)、信息物理基础(方向二)(48学时)、现代成像技术(方向二)(32学时)、光电传感 器设计实验(方向二)(1周)、傅里叶光学(48学时)、光学零件工艺学(4周)、实用图像处理方 法及软件(48学时)、视频技术基础(48学时)、微机接口技术(32学时)、微机接口技术实验 (32学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8学时)。

示例三:仪器零件设计(56学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48学时)、误差理论与仪器精度 (学时)(40学时)、仪器制造工艺学(32学时)、工程光学及实验(144学时)、光电检测技术(56 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激光原理及应用(40学时)、仪器光学概论 (48学时)、光学设计及CAD(48学时)、光学仪器总体设计概论(48学时)、光学零件加工技术 (48学时)、薄膜光学与技术(32学时)、微纳制造技术(学时)、光通信技术基础(32学时)、光 电子技术及器件(32学时)、光学信息处理技术(32学时)、干涉测试技术(32学时)、傅里叶光 学(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或电工实习、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或生 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实验与创新和社会实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应用光学实验、物理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光电技术实验、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成长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能胜任以下领域不同性质工作岗位:1.从事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中知识产权利用、分析与开发的骨干力量;2.从事知识产权司法工作,成为知识产权司法机关中能力突出、业务过硬的骨干力量;3.从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成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的负责人或重要骨干;4.从事知识产权保护中介工作,成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中业务骨干;5.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法律职业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

办学条件

1.专业教师30人,其中副高以上17人,博士16人,全部教师毕业于985、211高校。2.拥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验室、电子证据实验室,设备先进,拥有9间多媒体教室。3.办学经费充足。4.与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东昌府区人民法院、京师(聊城)律师事务所等15家公检法单位签有专业实习培养协议。5.聘有王人博、焦洪昌、董和平、郭明瑞等法学名家和法律实务精英担任兼职教授。

办学特色

1.大法学专业招生,一年后分流出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同时在法学专业选拔出一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重点培养,实行拓宽加深培养。2.注重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同步培养,不仅设有8门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15%;而且还有实践教学选修课“法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有法律实践第二课堂,包括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法律援助、法律辩论、法律戏剧等。3.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包括经济学导论、政治学导论、社会学导论等,多数学生成长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自2004年,每年都有50名左右同学考入全国法学顶尖高校。

办学成果

一次就业率为88%左右,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在94%

就业前景

立法机关、法院、检察院、监察委员会、律所、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银行、金融证券公司、学校、新闻单位、非政府组织和自行创业。

专业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基于用户兴趣的智能算法推荐技术。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问题表达与求解》、《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I》、《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就业方向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网络工程专业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网络工程专业思想与工程意识,具备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实施、分析与测试、运维与开发、安全保证与管理以及其他IT相关的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基本工程能力,具备学习与创新、沟通与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基本能力与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力和适应力,能够在IT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信息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网络规划、设计、部署与实施、测试与运维、安全保障以及应用开发等工作,独立胜任网络工程师或其他IT工程师岗位职责与要求的应用型高级网络工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物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路由与交换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通信原理、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协议分析与应用

办学条件

依托软件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和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网络工程专业筹建了网络工程和网络安全专业实验室,同时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还有中心机房、移动开发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有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档计算机等仪器设备,学院实验中心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基地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办学特色

专业培养方向特色。网络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优势,在山东省信息安全大赛中连续多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山东省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市网络监察、信息安全部门多次到学校招聘人才。多名毕业生在安全局、保密局等安全相关公司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14年新增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与中兴通讯教育共建),以满足社会对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多名学生在全国和山东省物联网技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专业培养模式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一个体系、三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层次”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条主线”,围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开发三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个平台”,覆盖了Windows、Linux、Android三大操作系统平台;“四个层次”,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阶梯培养模式,结合华为、思科等多种主流产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办学成果

专业培养方向特色。网络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优势,在山东省信息安全大赛中连续多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山东省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市网络监察、信息安全部门多次到学校招聘人才。多名毕业生在安全局、保密局等安全相关公司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14年新增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与中兴通讯教育共建),以满足社会对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多名学生在全国和山东省物联网技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专业培养模式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一个体系、三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层次”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条主线”,围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开发三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个平台”,覆盖了Windows、Linux、Android三大操作系统平台;“四个层次”,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阶梯培养模式,结合华为、思科等多种主流产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就业前景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外卖、快递等基于网络的应用项目层出不穷,同时网络工程也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本专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本专业培养网络规划与开发、物联网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高级网络工程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可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信息产业以及金融、邮电、交通、能源、贸易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运用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也可继续攻读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基本教育学、理学知识和艺术学素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及培训领域从事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系统使用维护,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包括高校教育技术学课程、中小学技术类课程和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的教师,以及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宣传,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设计、 教育软件开发、教育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教育技术人员。

主干课程

本专业主要开设多媒体技术、摄影技术与艺术、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二维动画设计、计算机三维建模设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课程。

办学条件

教育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10人;2人入选聊城大学百人计划,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聊城大学师德标兵,1人获得校级“教学新星”称号。 本专业实验教学环境优良,是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音频、摄影技术、通用技术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米。实验中心设备配置先进,拥有数码单反相机、调音台、高清摄像机、多媒体工作站、交互式电子白班、3D打印机等设备,总值700多万元。

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聊城大学特色专业,聊城大学重点学科,设有山东省教育学会通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10月的聊城师范学院电化教育教研室,自1993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拥有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三个硕士点。累计招收和培养各层次学生2000余名。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师资培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优势特色。

办学成果

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项,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MOOC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3部、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宽泛。在信息技术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站开发与维护、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近三年来,近40%的毕业学生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其余学生主要在中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和培训工作,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学生多次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全国Itech教育应用创新大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及省级大赛中获奖。

就业前景

毕业后担任高校教育技术学课程、中小学技术类课程和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的教师,以及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宣传,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设计、 教育软件开发、教育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教育技术人员。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学生掌握大数据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大数据平台以及云平台搭建、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技术,经历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大数据问题的能力,能在教育、科研、企事业、行政管理等行业领域从事大数据分析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Linux操作系统、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导论、大数据原理与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数学建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机器学习算法、离散数学、统计软件、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统计学、数字图像处理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在读博士2人,特聘教授2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人,教师水平在全校位居一流。可用于专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300余套,价值300多万元,实践教学场所丰富,配有多种模拟实验与教学软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实验室于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办学特色

强调数据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将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具体课程之中。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自主探究,用多种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办学成果

本专业于2017年开始立项建设,2018年开始招生,办学成果尚无。

就业前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相当广阔。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快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截止到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一跃PB,EB乃至ZB级别,数据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时代,专业的大数据人才必将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当下,大数据从业人员的两个主要趋势:1.大数据领域从业人员的薪资将继续增长;2、大数据人才供不应求。另外,大数据专业毕业生岗位非常多,涉及:Java大数据分布式程序开发、大数据集成平台的应用与开发、大数据架构涉及,Java海量分布式编程,数据可视化等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及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扎根鲁西、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简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小学班主任工作。 学科教育课程: 主教语文、数学二选一,语文方向:中外文学简史、古今汉语概论、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汉语拼音与诵读教学、经典文学评论与鉴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方向:高等数学二级、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游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主教数学)。 兼教艺术、科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四选一,学科基础课及教育教学研究。

办学条件

建有教师通用技能实训中心,面积2200平方米,仪器价值800万元;小学教育专业实验室:小学语文智能化实训室、小学数学智能化实训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书画技能实训室、电子钢琴室、舞蹈技能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等。小学教育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另外聘请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名校长、全国优秀班主任、水城名师等优秀一线教师8名进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与辅导。本专业与聊城实验小学、聊大附小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与聊城市教育局等5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设立37个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了稳定条件。小学教育专业依托公共课教育学国家教学团队、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基地“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教育学专业和聊城市教师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等专业平台、校地合作基地开展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工作

办学特色

小学教育专业始终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社会教育发展”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突出“校地合作三位一体”、“全科培养”、“实践贯通”、“国际视野”为基本特征的专业培养特色。

办学成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综合素质强。近几年来,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均保持在85%,六级通过率在15%左右,学生考研录取率平均在40%左右。有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如温琳等5名同学获得全国小学教育专业诗文与绘画比赛一、二等奖,刘冰等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刘洁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教师从业技能大赛小学英语组二等奖,还有一批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每年有近85%的学生获得优秀实习支教生称号,学院毕业生二次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来,专业专职教师共获得各级奖励15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专业教师获批各级各类项目共计13项,其中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2.5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专著35项,其中核心期刊18篇,CSSCI检索5篇。

就业前景

学生考研录取率平均在40%左右,学院毕业生二次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

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汉英双语教学为特色,以汉语表达能力、语言分析能力、协调交际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全面的汉语及语言学知识、文化知识和优秀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跨文化交流及其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目标1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优秀的汉语表达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 目标2跨专业学习能力。学生应具备优秀的语言教学技能,具有能把己经学过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相关工作领域的能力,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目标3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应具备协调交际能力,具有前瞻性视野,全球化国际视野,能够将专业相关语言文化知识运用到汉语国际推广、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其他需要具备汉语和外语能力的管理工作; 目标4个人发展。学生应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 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拥有自主终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研究活动的能力; 目标5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跟踪国际理论与研究最新动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开拓、创新工作,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

主干课程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

办学条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并充分依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文学院中文系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等多方师资力量,聘请多名中英文兼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内建有多所教学实践基地,国外建有萨摩亚孔子学院以及约旦孔子学院2所教学实践基地。

办学特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并充分依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文学院中文系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等多方师资力量,聘请多名中英文兼职教师,突出汉英双语教学与面向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实践教学,强化双(多)语、双(多)文化的熏陶,合力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成果

2007年以来,本专业共招收本科生505人。现四个年级共有7个教学班,在校生236人。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多样,主要有政府机关、中小学、汉语培训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出国充当汉语教学志愿者或留学、国内攻读研究生等,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在40%左右。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单位等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与保护、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等领域的工作以及继续深造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大学化学I(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概论、环境土壤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基础、环境数据统计分析、环境遥感、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学概论、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该专业2015-2017年教学经费投入约为98.2万元、98万元和95.2万元,主要用于实践教学经费、教学改革、教学日常运行、教师培训进修、学生活动经费、多媒体教室增加或更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省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特色名校建设等方面。 2.教学设备 学院现有10个标准多媒体教室,配备微机、投影仪、嵌入式多媒体终端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图书资料室拥有环境科学专业图书、年鉴、工具书等2万余册,拥有环境科学专业期刊24种。在办公室、宿舍楼、图书馆等布设校园网络和WIFI热点,随时可登陆维普、CNKI、万方、Springer Link、EBSCO等多种中英文数据库,能满足教学、科研文献检索需求。该专业拥有校内教学科研基地3.5亩。 该专业拥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农业与生态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2200m2,仪器设备总值860万元。拥有环境生态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土壤学实验室、环境土壤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5个本科生专业实验室和原子吸收、气相色谱和C/N离子分析3个科研实验室,生均面积7.8m2,拥有紫气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仪、同位素分析仪、Agilent气相色谱仪、离子分析仪、TOC分析仪等精密分析仪器及膜/生物反应器、SBR活性污泥、废水自由沉淀等20多套水及大气环境治理的实验演示装置,价值达450万元。 3.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12人,硕博比100%,博士比例近80%,另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6名,承担了该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海外访学2人,引进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1名;现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6人,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10人,拥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山东省生态规划资质,其中生态规划资质是山东省高校中仅有的两家之一。 4.实习基地 本专业建有聊城市环保局、聊城大学污水处理厂、聊城市污水处理厂、国环污水处理厂、聊城市垃圾处理中心,鲁西化工6个实习实训基地。在山东邦华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倍杰特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高唐科林环保公司、鲁西化工等公司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加强毕业生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质量提供保障。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1)现代教学理念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旨。实现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独立性、师生合作性教学为主转变,进而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例如,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等实践性较强课程可有由双师型、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承担,以专题式、讲座式教学为主。 (2)现代教学平台建设 以微课、慕课(MOOC)和网络平台资源等建设为引导,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指导、指定教材与参考书、作业习题等方面方便学生课外学习,还可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课程答疑、学习评价等。 (3)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该专业以实现标准多媒体授课,《环境学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环境土壤学》为学校天空教室视频公开课。按照应用型特色建设专业的要求,加强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中以工程模拟实验、仿真实验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和操控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办学特色

1、雄厚的学科基础。 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定位目标,该专业科研上紧靠学校第二层次重点支持项目“黄河下游河湖系统与生态安全”,依托东平湖湿地研究所和生态环境规划与研究中心,为“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黄河下游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学科平台提供强力支撑。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生态环境、湿地环境与生态过程、环境评价与生态安全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已形成学士、硕士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2、可靠的实验平台。 截止目前,该专业已获得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大力支持,在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农业与生态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大力支持下,学院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平台得到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学院在农业生态方面的科研要求。 3、良好的学术梯队。 学院已初步建成环境科学专业学术梯队,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后)10人,硕士5人,硕博比100%,博士生比例接近8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4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人,外聘教师7人,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或行业专家。团队中所有成员均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可以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准确、高效利用。 4、坚定的服务社会 该专业拥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和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资质,其中生态规划资质是山东省高校中仅有的两家之一。近五年来主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规划项目近450项,项目经费达300万元。

办学成果

1.毕业生就业率 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养高,知识能力全面,实践能力突出,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2008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已有152学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其他科研院所研究生,以及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届环境科学专业83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98%,就业率为90.2%,其中考取研究生35.2%。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学教学和读研究生,也有部分毕业生考取选调生等到党政部门就职;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1.1%。 3.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中有152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生。 4.就业单位满意度 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职业素养高、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出色,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谦虚好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对于考取了研究生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科院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研究生院、生态环保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表达了较高的认同。他们认为,聊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培养潜质。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实行学生的对口引导,与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倍杰特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路科公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聊城市环境监测中心、潍坊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济南市环境科学院研究院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毕业后跟踪联系,并设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一方面,跟踪调查学生毕业走向,另一方面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跟上企业需求步伐。另外,学院还积极组织环境科学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项目,每年积极组织学生支援服务西部,做西部做美丽的彩虹。

就业前景

环境专业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这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很丰富,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专业课都会涉及。其次,该专业还训练人的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相结合的能力,比如有的污染物浓度小到以纳克/升的单位来计量,但是它存在的空间却非常广,一大一小,正好培养了人的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 其次,该专业还培养人的整体优化意识。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污染物的种类非常多,有的污染物持久性非常强。环境问题往往还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时间性,比如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问题不同、10年前和10年后的问题也不一样,单单靠技术往往是解决不了的,还要依靠管理、行政、社会学等人文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处理环境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优化意识。 再次,该专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应用方面很有前途,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从业人员考考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雄厚的西班牙语专业知识储备、熟练的西班牙语及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宽阔的中外文化视野,能熟练地运用西班牙语以及英语胜任学术、外语教育、国际经贸、翻译等领域工作的西英双语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涉外经贸、涉外翻译工作的西英双语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西班牙语法、西班牙语阅读与写作、西班牙语听力、西班牙语口语、西班牙语视听说、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西班牙社会与文化、拉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西班牙文学、拉美文学、西班牙语普通语言学导读、经贸西班牙语等。

办学条件

西班牙语专业目前专任教师2人,西班牙语外籍教师2人。预计到2020年,该专业专任教师数量达到8人,外聘兼职及双师型教师4人,其中专任教师中专业带头人1人,博士4人,硕士8人,45岁以下师资人数达到80%以上

办学特色

新上专业

办学成果

新上专业

就业前景

西班牙语专业成立于2018年,该专业着重培养具备雄厚的西班牙语专业知识储备、熟练的西班牙语及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宽阔的中外文化视野,能熟练地运用西班牙语以及英语胜任学术、外语教育、国际经贸、翻译等领域工作的西英双语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涉外经贸、涉外翻译工作的西英双语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主义意识和执着的职业道德情操,掌握扎实的世界历史基础理论等专业素养,熟练掌握主修外国语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能够胜任政府或各类企事业单位涉外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为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性研究潜质和专业与外语能力俱佳的优秀硕士生源。

主干课程

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专业英语、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历史典籍导读、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硬件设施齐备,2017年教学设备投入总额共计120万元,全校一流。 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RCCSE)等推出的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本专业在2016-2017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排行榜中被评为4星级专业。 现有专业教师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者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88%。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学术带头人1人,聊城大学师德标兵1人。 数名教师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精通英语、韩语、希腊语等外语,熟练运用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办学特色

本专业为教育部特设新型跨学科专业,仅北京大学和聊城大学两所高校获准设置招生。依托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北冰洋研究中心、国际维和行动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注重外语与专业结合的实践能力训练。 注重合作办学。聘请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外高校教授,萨摩亚驻华大使夫人等,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高校教授开设“西方古典文明”、“太平洋岛国研究”、“西方社会史”等高级研修课程。 外语与历史学融会贯通,着重培养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突出外国历史、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适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体需求的社会专门人才。

办学成果

教师科研成果卓著。近几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近年来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6项。 学生专业素养过硬。本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达99%、六级过关率为47%。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奖项。2018年1名学生荣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5年1名学生荣获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016年1名学生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综合素质高、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国际文化、商务和政务交流人才,并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后备研究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而熟练的园艺学相关的基本技能,能在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设施园艺、园林绿化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发展潜质、有较宽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园艺学学科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标1:富有人文情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目标2: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生物学及农学基础,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了解园艺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目标3:具备运用园艺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园艺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的能力; 目标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目标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深造或其它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干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导论、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以及观赏植物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占33.3%;其中教授1人,占8.3%,副教授10人,占83.3%。拥有实验室、准备室、科研室面积共864.8平米,仪器设备275台(件),仪器设备价值565万元。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有3000平方米聊大花卉园、4000平方米的植物生态园,6万余平方米的校内植物生产园等实习基地,另外还建立了6处校外教学实习、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1. 学生参与科研 园艺专业教师在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达169万元,学生成立科研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园艺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型论文占90%,2017年和2018年考研率分别达到43.48%和44.94%。 2. 产学研结合 专业教师通过社会服务带领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找课题做论文。多年来,园艺专业与多家园艺企业、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园艺专业与园艺企业、农业场站与农业推广部门等单位的合作。通过科技特派员和教师们的社会服务和横向项目实施等途径,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带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建立一批与行业紧密联系的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逐步探索形成高校与行业和地方合作办学途径,创新与行业优势企业结合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机制。本专业先后有8名教师被聊城市政府和山东省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或扶贫科技特派员,其中1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获聊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多年连续被聘为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农业技术顾问。同时本专业教师积极服务社会工作,与企业合作攻关课题等,横向课题项目4项,课题经费达50余万元。

办学成果

1.本专业教师自编《土壤肥料学》教材一部,建成《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两门校内精品课程。获批校级教改项目1项,获聊城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2.近三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发表论文4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3篇,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

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民脱贫致富都离不开园艺专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各级农业、林业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能直接为市民和农民提供专业服务的园艺专业技术人才,成了非常稀缺的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园艺教育、科研、事业单位与园艺园林等相关的技术岗位工作;农业科技推广、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和都市园艺的相关技术员等。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县(市)农业、林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乡镇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旅游度假区(观光果园和菜园)及生态园的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大中型果品、蔬菜和花卉批发市场的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还有自主创业,创办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 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上升,继续保持着以公司签约保障就业,以考研提升就业的传统优势,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元化。2018年就业率86.96%,考研录取率44.94%。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工作。 3.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园艺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反映整体上达到良好,突出体现在:学生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能力。本专业与相关部门相配合,将园艺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课程在劳动部门和行业组织注册,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06园艺本科1班获得2009年“全国高校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美誉度都在90%以上。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毕业后能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服务, 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力热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还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开设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获得比较扎实的物理知识、坚实的实验技能、较高的教学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

办学条件

专业历史:物理学专业设立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6个专业之一。197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2003年获批光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批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物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4门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3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2016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可招收部分公费师范生。 师资力量:物理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博士29人,博士生导师2人,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双聘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聊城大学教学名师3名。 科研水平: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1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9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实验条件:本专业依托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和科研设施不断改善。物理学专业现有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微格教学训练中心和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内和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办学特色

物理学专业秉承“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成人成才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专业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先进、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办学特色。

办学成果

本专业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四十余年来,培养了5000余名师资和其它社会各类人才。许多毕业生就职于高校、中科院所、企事业单位、中等教育等单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物理学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从业技能大赛、教具制作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来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有200余人次奖。其中国家一等奖25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6项,省级特等奖4项,优秀奖7项,省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14项,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能力。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大大增强。

就业前景

四十余年来,物理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也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每年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在35%左右,考研学生多数被录取到“985”“211”等国内外重点高校。自2016年以来,本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这些学生毕业取得学位证和教师资格后定向分配就业任教,有编有岗。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植物保护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和防控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能够从事植保专业的教学,各级植保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和行政工作,能在农业、园艺、商贸、粮食储藏与食品安全等行业从事与有害生物相关的生产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标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目标2: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生物学及农学基础,掌握主要农作物、蔬菜、果树、园林植物有害生物诊断、鉴定、监测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能够运用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及运营过程中复杂的专业问题; 目标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植物保护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目标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目标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深造或其它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具备适应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微生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栽培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导论、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杂草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占16.7%,副教授6人,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占66.7%。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后研究出站3人;国外访学研究2人,国外短期培训3人,国外短期工作2人,获国外博士学位2人。新聘任“外专千人计划”、白俄罗斯根际微生物学专家德米特里•巴扎诺夫为本专业教授,进一步强化了本专业的国际知名度。拥有有完备的昆虫学实验室、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和显微互动实验室,可供本专业实践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总值达540万元。拥有聊城大学校内种植基地10亩,建立了6处校外教学实习、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1.专业优势: 聘任“外专千人计划”、白俄罗斯根际微生物学专家德米特里﹒巴扎诺夫作为本学院专业技术教授。依托巴扎诺夫博士组建土壤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承担“土壤微生物对农药污染的降解和修复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除草剂阿特拉津及其代谢物的生物降解的土壤修复策略的研究。 2017年获批“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对教育教学起到较好促进作用。2017年整合植物保护专业现有科研队伍和科研资源,重点建设“生物防治”科研平台,平台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木霉菌及其产生的Peptaibols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鉴定。。 2.专业亮点:连续11届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超过40%,其中,2012届毕业生考研率为56.9%,居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之首;考取985、211等全国重点院校研究生的比例达到58.7%。 3. 科学研究:教师现主持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博士基金3项;市厅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4项。3名专业教师被地方政府和企业聘为科技特派员。 4. 实习实训:拓展多处植物保护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于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区、寿光蔬菜博览会、莘县蔬菜生产基地、冠县果树种植基地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使同学们充分见识了植保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带来的巨大就业创业空间。

办学成果

1. 植物保护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止目前已培养毕业生近千人,毕业生平均考研率高达40%,其中,2012届毕业生考研率为56.9%,2018届毕业生考研率为50%,居于全校前列。人才培养中注重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就业质量较高。 2. 在校学生依托“新农科技社”,组织并参与了多项社团活动,2018年6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还获得了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中荣获“优秀协办单位”称号,及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爱故乡行动中被评为“十大杰出团队”称号。 3. 专业核心课程中《普通昆虫学》为自主开发特色课程,被评为聊城大学精品课程,并实现在线开发,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4. 经过14年的建设,植物保护专业团队成果显著。已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二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5 2017年王桂清老师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334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专业老师近年发表的各类教研论文4篇。

就业前景

1. 就业方向: 1)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植物保护技术的相关部门从事生产技术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3)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2. 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中,随着国家对农产品食品安全及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视,对植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广“科学植保、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逐步推广植保的法制化、机械化、专业化以及互联网+植保。近几年,农用航空植保服务发展迅猛,我国是农业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的国家,植保作业专业化,植保器械机械化、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普及使用,适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和种植大户,对病虫害防治的需求。作业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节水、节药、环保型的大中型植保机械和农业航空植保无人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植保作业的主力军。而具备合格植物保护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上是较为紧俏的。因此,对于无论是向往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好的机遇。植物保护专业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待遇较高,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植保专业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 3.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三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为86分,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95%左右,六级通过率30%左右。2018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50%左右,其中考取985、211等全国重点院校研究生的比例达到44.4%,就业率为90.6%。 4.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植物保护专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密切关注农业发展新动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就业工作重心前移,根据不同学生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实效性与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注重校友资源、集聚校友力量,积极培育学校就业创业知名品牌,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都已经参与实习和实训,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毕业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美誉度都在90%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及其他 工作的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与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综合 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2.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 行业需求;

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工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 源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4.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5.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 能力;

6.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

核心知识领域:物质的结构层次、形态与构效关系,化学键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 方向、限度、速率和机理,无机和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分离、分析与表征、反应与性质,化 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技术,常用化学与化工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化学品的开发、规模制备、加 工与应用方法,化学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方法。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无机化学(96学时)、分析化学(80学时)、有机化学(96学时)、物理化学(128学 时)、化工原理(32学时)、工业化学(32学时)、高分子科学导论(32学时)、生物化学(32学时)、 绿色化学(32学时)、化学信息学(48学时)、无机化学实验(96学时)、分析化学实验(120学 时)、有机化学实验(144学时)、物理化学实验(96学时)、化工原理实验(16学时)、应用化学综 合与设计实验(96学时)。

示例二:普通化学概论(90学时)、元素无机化学(36学时)、分析化学(108学时)、有机化学 (108学时)、物理化学(108学时)、化工基础(54学时)、化工制图(36学时)、应用高分子化学 (36学时)、精细化学品化学(36学时)、基础化学实验(98学时)、仪器分析实验(56学时)、有机 化学实验(9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84学时)、化工基础实验(28学时)、应用化学实验(112学 时)、应用化学综合与设计实验(56学时)。

示例三:无机化学(64学时)、定量分析化学(48学时)、有机化学(96学时)、物理化学(96 学时)、仪器分析(48学时)、化工原理(112学时)、化工设备机械基础(48学时)、精细化学品工 艺学(64学时)、基础化学实验(I、Ⅱ)(312学时)、综合化学实验(160学时)、化工原理实验(48 学时)、探究性化学实验(64学时)、应用化学专业实验(6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化学实验、化工实验、物理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基础化工实验、研究性化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0704 天文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在药学领 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药学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接受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具备药物研究与 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掌握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技术;

3.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

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了解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6.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 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

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物学。

核心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动力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见习、医药企业(或研究机构、医院、 社区药房)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生物化 学实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生药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 理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物动力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护理学及相关的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 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 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护理学及相关的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接受临床护理及护理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识;

2.掌握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4.具有应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配合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具有与护理对象和相关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7.熟悉防治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

8.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及健康促进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9.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10.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11.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

12.具有创新思维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 理念;

13.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14.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15.具有尊重他人、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16.树立依法执业的法律观念,具有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 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学。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 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及护理伦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一定量的教学实践(临床见习)以及不少于40周的毕业实习,以 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护理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含手术室)、妇产科、儿科、 急诊科、精神科等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保健机构。此外,安排一定时间的科研训练以培养学生基 本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可以采取个案报告、综述、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

在学习期间,还应安排一定量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基础医学实验和护理学专业技能实践两部分,主要有人体形态与机能实 验(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免疫等)、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健康评估技能实践以及内 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精神科和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技能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机电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PLC控制技术等课程,接受机械电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占教师总数的50%,具备博士学历14人,占教师总数的78%。45岁以下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总数近80%。教师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有电工电子、单片机、CAD/CAM、机电创新等10个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1600多万元。

办学特色

本专业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以农产品精选、机械电子为研究优势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与省内外企业联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校校合作”模式,实现校校之间师资、设备、课程建设、人才需求信息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共享,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成果

本专业现有校级教学新星1人,校级优秀实验教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技基金1项,863计划子课题2项,省厅级项目10项,横向开发项目11项,教师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山东赛区)一等奖5项,山东省机器人大赛高校组比赛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山东赛区二等奖11项。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考研率26%以上,就业率在85%以上。毕业生大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技术开发、维护及经营销售工作。

培养目标

哲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系统哲学基础理论素养和良好学术科研潜力的理论型人才,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服务机构从事宣传教育、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相关哲学问题的独立研究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哲学素养处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与文化问题。

主干课程

哲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和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等。共计62学分,992学时,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哲学专业目前有教师16人,生师比达到8:1。年龄结构较为合理,50岁以上5人,40-50岁6人,40岁以下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教学人员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科研经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缘广泛。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出站博士后4人,从而为哲学专业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哲学专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获评校级师德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十一五’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从而保障哲学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条件—— 哲学专业拥有较为充分的教学条件。在教室方面,拥有仅投入使用三年的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专人管理,拥有30件仪器设备,合计价值40万元;拥有教研工作室1个,教研活动室1个,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在图书资料方面,本专业中文藏书量约为2万余册,外文藏书2千余册。学院拥有各种专业期刊多种,其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哲学专业期刊20余种,《Journal of philosophy》、《The ethics》等外文期刊10余种。学院还拥有以往教案汇编30余册,教学资料汇编6册。在特色藏书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投入约18.5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不含学校投入),现拥有与现代中国哲学(含台湾哲学)有关的杂志六十余种,购买或复印珍贵稀缺的学科书籍5000余册,除上述所列大陆解放后出版的期刊外,另有解放前和台湾出版的杂志多种,如《哲学评论》、《哲学月刊》、《文史月刊》、《民铎》、《学艺》、《再生》、《文化先锋》、《清华周刊》、《哲学教育》、《国论》、《社会科学季刊》、《岭南学报》、《新青年》、《新潮》、《东方杂志》、《鹅湖月刊》、《哲学与文化》、《读者论坛》等多种。在现代中国哲学方面藏书也较为全面,其中包括许多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文集和哲学专著等2000余册。 实践教学—— 哲学专业目前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等院内其他专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拥有聊城大学团委、聊城大学学生工作处等进行实习实训,校外拥有东昌府区行政服务中心、聊城二中、聊城四中、东昌中学等供学生观摩、见习,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办学特色

与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已经发展和积淀形成特有的优势与特色。总体上,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符合专业规律和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即“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与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考研与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哲学本科毕业生”。具体来说,本专业的特色有: 第一,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学科基础课层面上,除了哲学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结合学院特色开设了管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等院内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通过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设置,针对哲学专业规律,系统设置了哲学学科的重要课程;再次,为了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求,专门开设了哲学专业提高性的选修课程,以及公文写作、行政能力测试等等针对性强的选修课程。相比较而言,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知识面宽、针对性强等特点。 第二,专业日常教学管理有创新。一方面,专业教师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遵守教师考勤、调课停课、听课督导、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试讲、老教师授课观摩、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以及教案讨论和检查制度;实施学生评教制度、督导组和主管领导听课制度以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在教学后实施课后辅导制度、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以及网络教学更新制度等。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为哲学专业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加强了针对性强的动态管理。例如,每年新生入学,我们专业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哲学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活动”,为新生召开“学业导航会”。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学生讲解哲学专业特点、课程设置、课程特点、就业与考研、未来设想等等疑难。在日常活动中,我专业教师都会共同研讨彼此教学心得,了解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活动,培育有潜力的人才。在考研期间,专业教师都会通过“研讨会”等途径解答报考、专业问题以及复试等环节的疑难,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种日常动态化、穿插式、有目的的教学管理活动大大推动了专业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三,学科科研与专业建设同步发展。专业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语》诠释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校第三层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聊城大学论语学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教师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高层次论著20多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孔子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3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有6项成果获得二等奖,10项成果获得三等奖,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通过学科与科研工作的进展,专业教师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哲学专业的建设。

专业代码:080414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等。

相近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生物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2.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初步能力;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英语水平考试;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勇于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应用;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代码:120702T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主干课程:管理学、标准化基础、应用统计学、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现代质量工程方法、标准化技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企业标准化管理与实务、标准化工程实践。 相近专业: 工业工程 质量管理工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标准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偕同合作和组织实施能力,能够从事有关标准化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标准化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标准化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标准化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具有面向产品、工程和服务等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力;3.具有常规标准制订及标准文件起草能力;4.具有标准实施监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能力;5.具有质量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以及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市场分析技能和业务素养,能够制定金融问题解决方案,开发、应用新型金融产品,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能在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信托与租赁等。

办学条件

1.多学科协同。聊城大学现有的多学科协同优势为打造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了基础条件。可以充分发挥我校在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等多方面多学科资源协同优势,利用良好的工科背景,推进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建设,达到为社会培养多样化金融人才的目的。 2.实验教学设备齐全。拥有教学实验中心(室)26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20个。实验室总面积17.8万平方米,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270余万人时数,实验课开出率达到100%。 3.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验室,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我校金融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人才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实训课程占比合理,建立仿真试验中心,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学生参与国内外企业金融行业流程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新增金融工程专业奠定基础。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证券投资模拟、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计量、国际经贸实务、经济学沙盘、实用会计等实验教学等平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验教学需求,正在筹建创业教育教学实验室、商科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金融投资模拟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教学中心、企业财务决策实训中心。这些实验室将为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模拟操作提供良好教学实施。同时,学校已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华夏银行、齐鲁银行、中信证券、招商证券、中泰证券和国都证券以及一些普惠金融机构、集团财务公司等30余家省内外大中型金融机构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聘任50名左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师资、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场所等教学资源,将为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模拟操作提供良好教学实施。

办学特色

作为应用型特色专业,金融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我院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成为我院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对于优先发展社会亟需人才,培育聊城大学优势学科,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办学成果

新上专业,成果正在积累中。

就业前景

毕业生能在金融监管部门从事金融监管工作,也可以在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可以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从事金融工具岗、风险管理岗、资金财务岗管理研发类等岗位,也可以在企业财务部门从事对冲风险工作,更能帮助家庭理财。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掌握计算机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及相关领域的开发、测试、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具有不断创新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物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职业实践、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与面向对象技术、团队激励与沟通、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

办学条件

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沙盘模拟实训室;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中心机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有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档计算机等仪器设备,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基地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办学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高智能移动计算三个方向上设置面向应用的特色专业课程和项目实践环节,突出工程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级软件应用型人才。先后与济南齐鲁软件园、上海(美国)杰普软件产业公司、青岛软件园、惠普公司、达内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合作,2013年新增高智能移动技术方向(与青岛软件园共建),2014年新增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个方向(与慧与(原惠普)公司共建),以满足社会对软件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办学成果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2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201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武书连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中,聊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近三年连续评为“B+”等级,位于山东省前列。

就业前景

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包括海外留学),大部分同学选择进入就业岗位(包括考取公务员)。就业去向主要是各大IT企业,主要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适应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化学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标1:系统掌握化学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目标2: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适应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 目标3: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未来几年可成为就业领域内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加工工程、化工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

办学条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设置于2006年,现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每年招生100人左右。 本专业30名专任教师中有6名教授,12名副教授,24名具有博士学位,13名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专任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研发项目12项;承担各类教研项目8项。此外,本专业外聘1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内实训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聊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实验室与实训中心面积达5000m2,仪器设备总值2600余万元,建立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改性”、“性能测试”、“结构表征”等工程实践平台,并依托各科研实验室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充分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鲁西化工集团、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东信塑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学生实习基地,同时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企业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机结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共融协同育人。

办学特色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比较突出。 (1)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教学条件一流,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高。 (3)构建并完善了三个学段、两次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先进,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成效显著。 (4)突出工科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新体系,增加实验学时数、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强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加了开放实验项目。构建了具有工科特色的教育和教学管理体制,大力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5)学科支撑专业发展,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高,所承担的研发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为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参与开放性、设计性和系统性的实验提供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6)重视专业老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专业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生活的进步提高提供帮助。

办学成果

专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并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斐然。近5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金宇杯”高分子技术实用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33项;承担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44项,参与学生近200人,结题项目成果共计28项,其中发表论文24篇,申请专利4项。

就业前景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在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为鲜明指向,围绕山东省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已发展成为高分子合成与工艺和聚合物加工与改性的重要科研开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和企业的领军人物。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考研率一直在40%左右,名列学校前茅,一次就业率92%左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管结合、经法交融的复合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人,博士6名。有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8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山东省教研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6项。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工程模拟实训室,配备先进微机100台,有广联达算量计价,上海普华项目管理、北京浪潮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多种专业软件,能从事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土建工程计价、安装工程计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土建工程计价实训、安装工程计价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毕业生能够在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投资、造价咨询等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具备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事务管理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经济法、国家税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

办学条件

学院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拥有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协同发展软科学基地,校地共建科研平台——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获批校级“产业质量升级协同创新中心”,设有产业经济研究所和劳动经济研究所2个研究所。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4人,硕士生导师17人,拥有博士(含在读)37人。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3人,校级教学新星6人。另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办学特色

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扎根鲁西,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质量+”引领学科和专业建设,培育学科和专业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商学院。

办学成果

本专业自98年设立以来,已培养三千多名,在校生600多名。毕业生除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外,许多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工作。

就业前景

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级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学校等教育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当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的理论、工具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工作岗位分析、员工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统计学、会计学、劳动法、组织行为学、薪酬管理、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等。

办学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已培养十三届毕业生,共1200余名;现有在校生427人。本专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效果良好,已打造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2人,教师学位实现硕士化。该专业人才培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经过不断努力,师资结构日益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有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新星1名。聊城大学第二层次优秀人才1人,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新星1人;另有外聘专家6人,其中学术型专家2人,实践型专家4人。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学型”+“实践技能型”+“实习实训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本专业已经建成为省级成人教育品牌专业,拥有省级成人教育特色课程2门。

办学特色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本科专业三个学段、两次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新模式。三个学段,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学程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分类培养三个学段构成;两次分流,即通识教育基本结束后的专业分流和专业教育基本结束后的分类培养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即学术方向型、专业应用型和特殊需求型人才的分类培养。

办学成果

1山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宋士云、付景远、布茂勇、张西勇、孙金锋、于东阳2014.7 2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通用管理能力概论》宋士云、孙金锋、张西勇、布茂勇、付景远2016.7 3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陈莹2016.6 4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劳动经济学》吴连霞、张福明、刘建峰、付景远、陈美2014.11 5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人员素质测评》吴连霞2015.11

就业前景

人力资源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的理论、工具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工作岗位分析、员工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具备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能够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专业导航、高等数学Ⅲ、旅游学、管理学、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游统计学、中国旅游史、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英语、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旅游文化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始建于2002年,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以本专业为主要依托获批山东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是聊城大学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专业之一。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博士5名、硕士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名。均毕业于国内、省内名校,如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研究方向包括旅游文化、旅游规划、民俗旅游、酒店管理等。同时聘请来自旅游企业事单位、国内知名高校的8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本专业拥有一个特色学科平台——地域旅游文化,专门史硕士点下设旅游文化研究方向,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下设经贸旅游研究所。硬件、软件设施齐备。拥有酒店管理模拟教学实验室和3D导游模拟实训室,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教学需求。在北京瑰丽酒店、北京柏悦酒店、北京东方君悦酒店、上海万怡酒店、上海诺富特酒店、青岛鲁商凯悦酒店、济南富力凯悦酒店等数家国外五星级连锁酒店建立实习基地。 本专业推行国际化办学理念,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学子赴韩国、台湾等国(境)外院校交换学习,每年都会邀请美国普渡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学校的旅游专家前来授课。

办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以“重能力、求创新”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旅游企业、社会机构等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形成含课程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厚基础、宽口径”思想为指导,依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学校其他文科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拥有多媒体课件制作优秀团队,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在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改革。积极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办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省级科研奖励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4项、省级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1项,编写高水平专业教材4部。 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4名同学荣获山东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三等奖。2名同学在2015年第七届“神州视景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获得三等奖。2018年4名学生“鼎盛诺蓝杯”第十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普通话讲解服务和英语讲解服务两个项目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慕课课程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2012年本专业学生在微软办公软件核心技能大赛(中国赛区)中获得两项团体冠军、两人获单项冠军,2人应邀赴美参加世界总决赛,2013、2014年再创佳绩,获得了多项一等奖。自2009年以来,连续8年在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多名同学分获“挑战杯”“创青春”省级金奖、全国铜奖。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一般有三个去向: 其一,就业。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职业类旅游院校等机构从事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营销、教育等工作。 其二,创业。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兴旅游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毕业生可以在旅游领域积极从事旅游创新创业工作,成长为旅游创新创业人才。 其三,深造。毕业生依据个人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考取旅游管理及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涉及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文化、人文地理、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等。。 本专业已经培养毕业生共计1000余人,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18届毕业生共34人考取研究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达25%。毕业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和招生院校的广泛好评,用人单位满意度居全校前列。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创新思维; 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制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生物制药工程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清楚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状况与所从事研发产品市场需求,且具有一定的团队协调与科研组织能力,能够从事微生物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生物制品、抗体药物、保健品等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研制、工艺与工程设计、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生物医药领域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将来能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性型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药工艺学、蛋白质分离工程、抗体工程、药学专业英语、文献检索、药品营销学等。

办学条件

★ 2011年,获批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分子生物学与抗体药物工程” ★ 2012年,遴选为聊城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第一层次“单克隆抗体药物工程”。 ★ 2012年,获批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专项

办学特色

★“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研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成果

★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纳米与释药系统应用技术中心(筹) ★聊城大学重点建设第一层次建设项目“单克隆抗体药物工程”

就业前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需要,掌握现代生物制药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生产、产品技术研究开发、质量检测和企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017年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有42名,其中有15人考取研究生,2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25人到相关企业就职。电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本科毕业生有90.2%表示很满意,有9.8%表示满意,无企业表示不满意。说明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良好,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但用人单位也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外语水平方面应加强。综合各方面来看,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素质要求也不同,这就对我院的就业工作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加强毕业生在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目标

目标1:法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 目标2: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目标3: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宽广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

办学条件

1.专业教师30人,其中副高以上17人,博士16人,全部教师毕业于985、211高校。2.拥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验室、电子证据实验室,设备先进,拥有9间多媒体教室。3.办学经费充足。4.与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东昌府区人民法院、京师(聊城)律师事务所等15家公检法单位签有专业实习培养协议。5.聘有王人博、焦洪昌、董和平、郭明瑞等法学名家和法律实务精英担任兼职教授。

办学特色

1.大法学专业招生,一年后分流出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同时在法学专业选拔出一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重点培养,实行拓宽加深培养。2.注重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同步培养,不仅设有8门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15%;而且还有实践教学选修课“法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有法律实践第二课堂,包括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法律援助、法律辩论、法律戏剧等。3.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包括经济学导论、政治学导论、社会学导论等,多数学生成长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自2004年,每年都有50名左右同学考入全国法学顶尖高校。

办学成果

1.自2004年,每年都有50名左右考入全国法学顶尖高校。除北大、清华、复旦等几所顶尖名校,其他学校都有录取: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华东政法、西北政法、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等。考研率维持在25%左右。2.每年有40-50名左右同学顺利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3.一次就业率为88%左右,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在94%。4.毕业率为98.8%。每年有较多同学(20名)考取公务员,每年有20名左右参与西部人才项目及选调生。5.每年有4-5名同学被境外名校研究生院录取。6.法学本科办学实力处于山东省属高校6-7名。7.曾获得山东省模拟法庭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学宪法、讲宪法”山东赛区二等奖。

就业前景

立法机关、法院、检察院、监察委员会、律所、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银行、金融证券公司、学校、新闻单位、非政府组织和自行创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质,具有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工作,具有宽广知识面、多领域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目标1:能够运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品质控制、质量检测等工作。 目标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等能力。 目标4: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深造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干课程

食品添加剂、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发酵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一)、肉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食品包装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二)、乳品加工工艺学、果蔬贮运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占52.9%;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占11.8%,副教授7人,占41.2%,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另有2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形成了职称比例合理、学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人才培养队伍。通过进修培训、社会实践、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等措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专业教师队伍。2017-2018年承担学校和学院教学、实验研究项目共计,其中校级教改项目4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 本专业拥有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实验室、果蔬加工科研团队,本科生实验拥有动物、植物性农产品加工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安全与评价实验室、层析实验室和中试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配备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流式细胞仪、流变仪、质构仪、凯氏定氮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层析柜等在内的先进的食品检测、分析设备和包括超高压杀菌装置、超高温瞬时杀菌装置、真空浓缩装置、均质机等在内的食品加工设备,同时还建立了包括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旺利达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集校外教学实习、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自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级本科生,目前已发展到在校生近350人。近几年,本专业结合我省、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为82分以上,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通过率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以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入职食品生产加工检测企业多重出口的模式,每年考取国内知名大学研究生的考取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始终保持着以公司签约保障就业,以考研提升就业的传统优势,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办学成果

1. 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1200余人,不少毕业生通过考取研究生深造后,就职于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在内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2. 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项目7余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校级教改课题、校企合作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经费总额200万元以上。 3. 专业教师指导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参加包括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在内的省级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得二等奖、三等奖5项, 4. 专业教师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

就业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15万亿以上,位列全球第一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符合我国、我省的产业发展需要,并属于聊城大学热门专业,每年为我国各级食品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疾控中心等国有事业单位和食品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单位输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发展良好。

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和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之一,是培养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优秀人才的摇篮。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高尚的师德和先进的教育观念,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具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主干课程

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微格教学训练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兼职教师8人,具有海外留学及学术研究背景的教师9人,博士2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聘请中国科学院魏江春院士(双聘院士)、张新时院士为特聘教授,还拥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外聘兼职教授8人,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及年龄比例优化合理。本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专业,办学经费充足,教学设备完善,实验室生均面积9.6平方米,达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要求的生均2.5平方米以上标准,并实现开放运行、网络智能化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发挥主导作用,教学多媒体、在线课程、MOOC等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良好;实习基地设置合理、利用率高,有4所实践教学基地和7所大学生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训练要求。第二课堂活跃,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从2年级起就有机会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和科研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大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实现对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

办学特色

生物科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2016年生物科学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为省内各地市高级中学培养优秀师资。2017年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本专业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教育,与美国、韩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高校均有留学、交换生项目合作。

办学成果

近几年本专业新生平均报到率达98%以上,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30%左右,就业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学生能拥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本专业的毕业生,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行业内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

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面向学校及其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从事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也可通过继续深造进入国家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或进入企业从事生物领域中高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推广,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和科学素养深厚,掌握1门外语,熟练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潜质,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心理产品与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学史、管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心理与教育测量、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咨询心理学。

办学条件

依据学校具备的条件举办

办学特色

分设人才测评与管理 、心理健康与教育两个方向

办学成果

考研率创新高

就业前景

未来3-5年,毕业生能在教育、商业、卫生、司法、行政、社会组织等领域,胜任心理教育、测评、咨询、培训、辅导、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并取得相应成就。

  培养目标

  目标1 培养系统掌握质量管理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目标2 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领域的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质量关键技术与方法、及“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核心理论,对各个质量领域内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优化与创新;目标3 培养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和决策分析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质量法学、质量文化、质量管理概论、计量学基础、标准化概论、认证认可概论、质量检验基础、工业工程概论、质量工程导论、可靠性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运筹学、系统工程、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办学条件

  聊城大学质量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16日,由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山东省质监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聊城市委市政府和聊城大学五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依托学院科研力量同时成立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是山东省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专注于质量管理领域的学院。2018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其中,质量学院成功入选创新领域重点建设平台。聘请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卓慧、山东省质监局原巡视员谷源强等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接受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及其分支机构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的业务指导。学院现有教职工3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博士学位教师18人,兼职教授11人,同时依托商学院及其他相关学院师资,与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鲁西质检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培训、实验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办学特色

  质量学院以“精益求精 以质取胜”为办院理念,在五方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四大基础理论为支撑,立足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领域,着重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围绕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组织等发展中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办学成果

  学院成立三年来,招收本科生200人,研究生5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8项,出版质量专题蓝皮书1部,为政府部门提供质量发展专题咨询报告10万字,参与制定地方政府质量提升政策的系列文件,主办高层次质量论坛6次,承办五方合作质量强市联席会3次,培训政府及企业质量专业人员600余人。质量学院被授予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省质监局质量培训基地、聊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就业前景

  学院现设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招收质量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质量分析与改进、供应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产品和技术标准制定与推广等工作;在科研机构或企事业研发部门从事质量策划和质量设计工作;在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质量认证和质量咨询等机构从事质量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质量审核、质量认证及质量咨询等工作。


培养目标

动物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掌握系统而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较扎实而熟练的动物医学相关的基本技能,能在兽医预防与医疗、兽医管理与执法、兽医技术服务、兽医教育与科研等相关部门从事动物医疗、执法监督、管理、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目标1:富有家国情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 目标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或继续深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目标3:具有扎实的数学、化学、生物学及动物医学基础,掌握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了解动物医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目标4:具备运用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兽医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动物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 目标5:能在动物医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与管理、技术与推广、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

普通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与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动物检疫学、畜牧学、禽病学、兽医影像学、动物福利、专业导论、兽医法律法规和犬猫疾病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占71.4%;其中教授2人,占14.3%,副教授7人,占50%。拥有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聊城大学畜禽疫病研究所、山东省中兽医学会聊城分会、聊城市驴疫病防控工程技术中心、德州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3处校外教学实习、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习基地。有8位教师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80%以上的教师获得技能考评员证书。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良好,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另有外聘教师5人。新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长法教授,组建高层次学术团队。 校内实习基地是聊城大学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兽医研究所(聊城)和教学动物医院;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处。另外,还有6处就业实习基地和5处产学研基地,也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教学实习。

办学特色

1.专业优势:在家禽传染病防治特别是AIV分子机理研究领域、驴病研究领域和中兽医药领域具有研究特色。以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省财政建设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立项建设为依托,从从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精品课程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卓越人才培养、教学体制机制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国际化水平提升和招生就业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2.专业亮点:近三年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均超过96%,本专业学生供不应求。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30.9%、23.33%和30%,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输送了优秀人才。

办学成果

1.已培养毕业生800余人,大多数开始成为畜牧兽医行业的骨干力量。其中,2014届~2017届连续三年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均为100%,供不应求。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30.9%、23.33%和30%,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输送了优秀人才。 2.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SRT项目10项。 2016级学生隋志远等四名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 3.收集了家禽MDV、驴腹泻型大肠杆菌、益生菌等种质资源,并按照规定进行了保藏。 4.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聊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5.专业教师获批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2)发表教研论文8篇。

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1)动物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可面向国家农业政府部门或到地方各级畜牧兽 医职能部门从事兽医行业管理工作;到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动物相关的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 (2)作为专业的兽医人员或执业兽医师到著名跨国动物保健品公司、国内 大中型畜牧养殖企业、兽药和动物生物制品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或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和咨询、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工作以及动物医院或宠物门诊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工作等;能在畜牧兽医相关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 (3)或作为教师或研究人员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职院校等从事动 物医学、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的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自主创业、考研及出国继续深造。考研深造后可到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 就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新发和再发人兽共疫病如人感染禽流感、猪链球菌等频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如瘦肉精、抗生素残留问题等日益突出,加上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动物医学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在世界发达国家,兽医是一份收入高和受到高度尊重的职业,民众可以认知到兽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动物福利、食品安全与食品保障做出的卓越贡献。 按照国家规定,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兽医资格证书,而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我国自2009年开始实行执业兽医资格全国性统一考试。随着国家对动物医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动物医学的从业门槛、相关职业待遇、从业人员地位也都将逐渐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物医学界,目前已有8位突出贡献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或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女院士1名)。由此可见,动物医学类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 2018届本专业毕业生考研率30%,就业率96%。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工作。 对本专业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以每年召开的聊城大学农学专场招聘会为例,每年3次招聘会,对于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企业都超过150家,累计达到1000人以上。在近几年的校内招聘会上,毕业生的需求量最大,部分毕业生被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和正大集团等央企或上市公司录用。 4. 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近年来,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比较认可,通过来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其他奖励吸引学生到该单位就业。包括:山东农标普瑞纳奖学金助学金、青岛润达助学金奖学金、通威集团“订单式培养”、新中新奖学金、聊红槐奖励基金、三叶奖励基金和泉林奖学金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包括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座谈、邀请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及时反馈了我院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能力状况和思想状况,为在校生的进一步培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在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计算机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外语、数理、电子等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 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和集成、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和适应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Java与面向对象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等。

办学条件

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沙盘模拟实训室;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中心机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有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档计算机等仪器设备,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基地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办学特色

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 ★聊城大学鼓励性发展(A类)专业; ★“厚基础、强应用、重工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立体人才培养; ★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

办学成果

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1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2016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和聊城大学鼓励性发展(A类)专业。武书连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中,聊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B”等级,位于山东省前列。

就业前景

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包括海外留学),大部分同学选择进入就业岗位(包括考取公务员)。就业去向主要是各大IT企业,主要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政治教育优质师资需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情怀,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具备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成长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能够胜任中学政治教学、班级管理、中等教育改革、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的一线骨干教师。

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概论、教师口语(普通话)、当代社会思潮、中国哲学史、当代资本主义、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办学条件

1.硬件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本专业作为我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学校教学经费划拨的基础上,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支持力度。目前,该专业教学经费充足,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设备:本专业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我院的所有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公放设备,学院还拥有移动多媒体一体机、录像机、数码相机和专业建设软件等资源。此外,给专业教师配置了相应的办公室、办公桌椅、电脑、网络等,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备课;给各专业教师配备了扩音设备和翻页笔,保证教学效果。 2.软件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博士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百名理论人才2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新星4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2)实习基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参加了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合作开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学院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实践教学基地有聊城三中、聊城四中、东昌中学、东昌府区郑家联校、东昌府区沙镇联校、茌平蔡屯联校、临清尚店联校、东昌府区委党校、阳谷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东昌府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 (3)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本专业所有课程全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定期更新和优化,保证教学效果。

办学特色

1.师范教育特色,培育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始终把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定位为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过教师基本技能考核,此后被分配到聊城市区及下属县区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职顶岗支教。 2.突出社会需求,实施“3+2”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过专业调研与分析,结合我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实际,确立了本科专业三个学段、两条路径的“3+2”人才培养模式。 3.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才培养质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始终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贯穿于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毕业生整体表现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典型特点。

办学成果

1.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该专业教师的努力,目前,共建设有校级精品课程9门,并编写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教材8本。 2.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办学四十余载,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60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各个工作领域。毕业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和招生院校的广泛好评。其中一些人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一批人走向重要领导岗位。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思政系教师的积极指导下,曾获得“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同时还获得师范生教学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此外,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曾获得2012年山东省政治优质课一等奖等诸多荣誉,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有四种职业面向:从事中等以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工作,升学攻读硕士学位,考取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在学校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事业编,还有十余人成为西部计划支援服务者,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保持在40%左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近五年来有120余人进入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学术深造。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素养比较全面、教育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包括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为各级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输送教育科研人员、为各类教师教育机构输送教育学类师资、为教育管理部门输送合格后备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学与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

办学条件

各项软硬件条件相对齐全,办学实力相对较强,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类图书和期刊。共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本专业公共课教育学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基地“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教育学专业等专业教育与发展平台。

办学特色

聊城大学教育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立项建设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0年10月获教育部批准,2012年开始招生,现设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等5个学科专业方向。

办学成果

教育学专业是聊城大学的传承优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教育实践能力较强。目前本科生在校人数已达342人(含大类招生学术)。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平均为85%,六级通过率平均为32%,学生考研率达到32%,其中不少毕业生被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学生就业率达到95%左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就业前景

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考取教师编制和事业编,从事和教育相关的教学、培训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和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之一,是培养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优秀人才的摇篮。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高尚的师德和先进的教育观念,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具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主干课程

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微格教学训练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兼职教师8人,具有海外留学及学术研究背景的教师9人,博士2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聘请中国科学院魏江春院士(双聘院士)、张新时院士为特聘教授,还拥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外聘兼职教授8人,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及年龄比例优化合理。本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专业,办学经费充足,教学设备完善,实验室生均面积9.6平方米,达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要求的生均2.5平方米以上标准,并实现开放运行、网络智能化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发挥主导作用,教学多媒体、在线课程、MOOC等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良好;实习基地设置合理、利用率高,有4所实践教学基地和7所大学生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训练要求。第二课堂活跃,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从2年级起就有机会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和科研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大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实现对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

办学特色

生物科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2016年生物科学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为省内各地市高级中学培养优秀师资。2017年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本专业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教育,与美国、韩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高校均有留学、交换生项目合作。

办学成果

近几年本专业新生平均报到率达98%以上,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30%左右,就业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学生能拥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本专业的毕业生,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行业内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

本专业是适应现代智慧农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专业。

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智慧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智慧农业与信息技术、农业模型学、智能农业装备、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农业气象与物候学等。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45    本科毕业人数:5791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工程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 生物科学 英语 口腔医学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金属材料工程 化学 软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经济学 广播电视学 汉语言文学 交通运输 应用心理学 地理科学 法学 园林 动物科学 智慧农业 教育学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会计学 工商管理 制药工程 历史学 日语 秘书学 车辆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生物工程 旅游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行政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通信工程 质量管理工程 植物保护 小学教育 西班牙语 汉语国际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标准化工程 护理学 药学 园艺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哲学 教育技术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动物医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网络工程 人工智能 环境科学 应用化学 知识产权 机械电子工程 金融工程 物理学 生物制药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3 4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5 0 5 3 3 4 5 5 5 5 5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5 0 4 0 0 0 0 0 0 0 0 6 3 3 4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3 0 0 0 0 3 3 3 3 3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5 0 3 5 0 0 5 0 0 0 3 0 4 0 0 0 0 0 0 0 3 0 0 3 3 3 3 3 3 4 5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3 0 0 0 2 0 3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2 3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3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3 0 3 0 0 0 0 0 3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2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3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3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3 0 0 0 2 0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4 5 0 0 0 0 0 0 5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2 0 3 3 0 3 0 0 0 3 0 0 0 0 0 0 0 3 0 3 0 0 0 0 0 0 0 0 0 3 0 2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3 0 0 4 0 0 4 0 0 3 0 3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3 0 0 0 3 3 0 0 0 0 4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50 219 119 87 54 98 68 103 152 142 94 70 201 53 25 59 111 66 77 29 23 71 30 66 24 75 127 67 34 56 128 115 72 93 93 60 69 61 69 38 108 36 20 22 30 30 34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60 72 75 80 80 80 80 80 80 110 120 121 148
河南 0 0 0 3 0 3 0 5 3 3 0 0 4 0 0 3 3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5 0 3 4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2 0 0 0 0 0 0 3 0 3 0 0 0 0 3 0 3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广西 0 0 5 5 0 0 0 0 0 0 5 0 6 4 3 5 6 0 0 3 3 0 6 0 0 0 6 0 0 0 0 0 0 4 0 3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海南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3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3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5 0 5 0 0 0 0 0 0 5 0 0 0 4 0 0 3 3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5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6 3 5 0 0 0 5 0 5 8 0 3 6 5 5 0 0 3 6 6 5 5 0 6 0 0 0 0 0 0 5 0 3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0 0 0 0 0 0 0 0 0 5
云南 0 0 4 0 0 3 0 0 0 0 4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3 0 0 0 2 0 3 0 3 0 3 0 0 0 0 0 0 0 0 0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5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3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