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普通本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毕业生数据

2613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最具汽车特色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也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一、学校发展概况

1.因车而建,多科协调发展

学校创建于1972年,前身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经过近50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覆盖工、管、经、理、法、文、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9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20万册,电子图书总量105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9万余人。

2.与时俱进,持续转型升级

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高等学府,学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1988年学校开始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中央财政、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共建院校,2006年学校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首批高校,同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二、办学定位与特色

1.植根产业,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服务社会,“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学校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0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5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湖北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参建“湖北隆中实验室”,“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连续两年评价为“优秀”。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1.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职教科研人员7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者占比超过60%。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名,聘用外籍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和“湖北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0余人。有十堰市政府津贴专家、“十堰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市级荣誉称号30余人。学校设“东风学者”“东风学子”18人,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5人。

2.“双师”建设,实践能力突出

学校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5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积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不断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近20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科学研究与贡献

1.强化创新,科技成果丰硕

学校近五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市厅级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1400余项。获授权专利600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100余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

2.聚焦应用,转化效益显著

学校聚焦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乘用车双离合变速器换挡毂高精度复合加工生产线示范工程”“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地面测试方法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获批立项,“汽车用铝合金高频焊管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入选省科技厅揭榜制项目成果发榜名录。学校多篇资政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批示采纳。以省科技创新群体为代表的1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8位优秀专家被纳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共同服务十堰“双百行动”。

五、人才培养与质量

1.质量立校,工程教育扎实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44个本科专业,有2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2门湖北省一流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3个。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4%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为止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1万多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2.开放办学,教育资源丰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2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近40人。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访学深造;学校聘请了200余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先后以柔性方式引进6名海外学者。长期聘请9名外籍博士,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深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组织学生赴德、美、法、英等国家参加双学位、交换生及本硕连读项目、国际竞赛、海外游学等活动。

3.多彩校园,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近100余项竞赛。学校获批省人社厅“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科技厅“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人社厅“创业学院”、省发改委“双创基地”、市人社局“创业学院”、市“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202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创业社团”。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评比等方面表现优异,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1000余项,其中各类国家级奖项700余项,获奖学生达3000多人次。学校在2017—2021全国大学生竞赛榜排名232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我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作为国内顶尖级大学生车队,在2012年、2015年、2017年三次问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参赛,成为了在德国F1赛场上第一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2022年,东风HUAT车队获得世界大学生虚拟方程式汽车大赛燃油车组第2,电车组第3,无人车第5的好成绩,刷新了同期中国大学生在国际比赛上的记录。

六、发展目标与愿景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之路,正有力推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大学更名;再用五年的时间,在2030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2035年达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竞进提质创一流,策马扬鞭促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克难奋进、开拓进取,以新理念、新姿态、新作为,书写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奋进之笔!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机械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统计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学工程
  • 车辆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力学
  • 车辆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机械类
  • 物联网工程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自动化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材料物理
  • 新能源汽车工程
  • 智能制造工程
  • 汽车服务工程
  • 工业设计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流管理
  • 信息资源管理
  • 财务管理
  • 市场营销
  • 法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旅游管理
  • 英语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概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车辆工程(中英合作)专业实现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波尔顿大学汽车性能工程专业的深度融合。双方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双方人才培养方案的解析、融合和提升,双方共同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引进英方优质的师资、教材、课程、实验教学条件以及创新平台;通过外方派遣英方教师授课讲座、我方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双方合作开发课程等形式,建设了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打造新工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化汽车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英方提供授课,第4年学生可自愿选择赴博尔顿大学学习,完成规定的课程并获得所需学分后,可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和博尔顿大学颁发的汽车性能工程工学学士学位,该学位获得全球认可。
核心课程: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英方提供授课,第4年学生可自愿选择赴博尔顿大学学习,完成规定的课程并获得所需学分后,可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和博尔顿大学颁发的汽车性能工程工学学士学位,该学位获得全球认可。
专业概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在校本科生约300人,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导1人,硕导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人。本专业与国内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德国Leibniz Univeristät、Max Planck Institute及Albert Einstein Institute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深度的交流合作。科研方面,主持多项国家、省部和市校级科研及教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和市校级科研成果,出版专著1部,研究论文15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Nature、物理领域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三大检索收录90余篇。校企共建方面,与北京大恒光电、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东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十堰广播电视台四方山发射台、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等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并建设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本专业设有光学、光电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光学检测等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拥有光刻光源、光电精密测量和机器视觉等科研实验室。雄厚的师资、优良的实培资源、稳定的校企联培基地、优异的科研平台等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光电设备、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
(1)宽口径,学科交叉融合:光电信息科学是由光学、光电子、信息处理、显示技术等多门学科综合形成的交叉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是目前加工制造业、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产业、激光技术等领域的急需人才。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多层次的实践实训环节训练,能够在光学、光电子、通信、显示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产品研发及制造、质量管理等工作。

(2)高素质,科研能力培育:以科研项目训练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学生可在本科生阶段进入科研实验室,跟随导师在光刻光源研发、光电精密测量设备研制、智能机器视觉软/硬件开发等项目中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目前该做法已深得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好评及肯定。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电/数电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理论基础、光学、信息光学、光纤光学、光电技术、光电传感与系统设计、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图像处理、太阳能光伏技术、光学设计与CAD、光电综合课程设计、光电器件封装与测试实训、电子类课程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出完备的人才培养平台,已与中国建设银行十堰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十堰分行等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即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考试,进而进入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
专业概况:
专业优势:依托“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所、十堰城市发展研究院、大数据实训心三大平台,培养熟悉大数据管理技术与方法,善于商务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就业方向:毕业生服务于商业、金融、制造、服务、医疗等领域及政府机构,从事大数据运维、数据预测分析、企业数据管理、信息架构开发、数据仓库研究等工作。
就业方向:
毕业生服务于商业、金融、制造、服务、医疗等领域及政府机构,从事大数据运维、数据预测分析、企业数据管理、信息架构开发、数据仓库研究等工作。
专业概况:
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和在汉法资企业的大工程背景及工程师教育试点学院改革,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方向上的产业及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等领域为切入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入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利用校企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全面实施以“项目为主线、校企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人工智能原理、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大学物理、深度学习、JAVA程序设计、智能驾驶原理、Python程序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学生可从事自动驾驶、网联汽车以及智慧出行领域的企业研发岗位工作,也可在信息通信领域、互联网领域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学生可选择报考计算机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乃至车辆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或者在相关领域出国深造。
专业概况: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学院本着服务汽车产业和湖北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2004年首次面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招生,目前在校生约240人;本专业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目标: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毕业生以踏实、进取、动手能力强、工程意识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大多服务汽车相关行业,为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开发、改性及成型等领域输送应用型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汽车相关行业,培养具备系统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内,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
软件工程是研究大规模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和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开发按时并在有限预算下生产高质量软件的系统模型与可靠技术。软件工程寻求计算机科学中的科学与工程原理的结合,以有效地开发和管理软件系统。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于2004年。2016-2017年度本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00余人,共有专职教师15人,博士4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9人,硕士学位13人。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2%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毕业生因专业功底扎实、动手编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软件工程师摇篮。

培养目标:
适应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知识,具备一定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项目组织和汽车行业应用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软件工程领域内的软件开发、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测试在内的服务等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素质较高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逐步能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承担项目管理、系统分析、架构设计、领域专家等工作。
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A、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设计模式、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实现、人工智能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软件工程领域内的软件开发、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测试在内的服务等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素质较高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逐步能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承担项目管理、系统分析、架构设计、领域专家等工作。
专业概况:
围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等前沿方向,学院与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UCA)合作开展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中法本科双学位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经验,探索工程师教育新模式。本专业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式培养模式,通过“2+2”两地办学模式,即十堰本部(前 2 年)+武汉基地(后 2 年),培育新一代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汽车工程师人才。本专业学生可获得中法双学士学位(入学即同时在湖北汽院与UCA大学注册学籍),三分之一以上课程由法国UCA教师授课,学生还可选择赴UCA进行交流学习。
核心课程: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数据库(高级)和Web技术、图论、运筹学及其工业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工业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物联网概论、智能驾驶概论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学生可从事自动驾驶、网联汽车以及智慧出行领域的企业研发岗位工作,可在信息通信领域、互联网领域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也可选择在外资尤其是法资企业工作。学生可选择报考计算机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乃至车辆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或者在相关领域出国深造。
专业概况: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厚的自动化系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国际化视野、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主要在汽车与智能装备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集成、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汽车和智能装备行业,也可选择在其他涉及自动化技术的企业、设计院、研究所等,从事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五年平均薪酬全校所有专业排名第一。还可继续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核心课程:
电路、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电气与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汽车和智能装备行业,也可选择在其他涉及自动化技术的企业、设计院、研究所等,从事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五年平均薪酬全校所有专业排名第一。还可继续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1)就业于大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公司,如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特斯拉公司、法雷奥集团等;

2)就业于智能控制与智能装备大型国企与外资企业,如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瑞士ABB公司、日本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日本SMC公司等;

3)就业于大型央企,如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
专业概况: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0年首次招生;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湖北省学位委员会下达通知本学科具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本科生240人左右,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其中1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其余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另外还聘请共建高校和企业的高级专家10多人为兼职教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电子器件与电路设计与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
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汽车总线应用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电子综合设计系列等传统必修课程,还包括人工智能导论、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Python程序设计等人工智能方面的现代化课程。
就业方向:
最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据第三方权威机构麦可思调查统计,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毕业当年的月收入分别为4525元和4721元,排名位居学校所有专业中第四。毕业生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高,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孚汽车技术(浙江)有限公司、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武汉高德红外、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深圳市昭恒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格陆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专业概况: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正式招生;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湖北省学位委员会下达通知本学科具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本科生480人左右,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其中1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其余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另外还至少聘请共建高校和企业的高级专家10人为兼职教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精神,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处理该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电子信息或汽车电子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检测与分析、试验与研究、制造与生产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电子综合设计系列等传统电子信息类必修课程,还包括汽车传感与测控技术、汽车总线应用技术、汽车电子与电器、功率电子技术等新能源汽车电子方面的课程。
就业方向:
最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高,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孚汽车技术(浙江)有限公司、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武汉高德红外、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深圳市昭恒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格陆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专业概况: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科学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等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组织管理、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能在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工业电气与控制技术、继电保护原理
就业方向:
1、主要就业岗位:主要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大型发电公司以及省一级的电力公司、地市一级的供电公司或供电局,大型垄断国企,待遇高福利好,工作稳定。

2、次要就业岗位:与电网和电力公司相关的行业,主要就业单位为电力设计院、电力设备供应商、电力施工单位等。比如:中南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华南电力设计院、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实验研究院、东电集团、哈电集团、上电集团、西电集团、二次设备制造的公司有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四方集团等

3、其他就业岗位:汽车、船舶、铁道、照明、通讯、建筑设计院、房地产、IT等需要电气岗位。
专业概况: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均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对相关方向的人才需求十分庞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原是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也是诸多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目前该方向的在校学生人数已达 160 余人,已有一支23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5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100%,7名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另有企业教师2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部分见刊于Nature, Nat. Commun., Nano Energy, ACS Nano等世界顶级期刊,成果先后获ESI高被引论文,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本专业已与东风公司、晶科能源、中汉动力新能源等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此外,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方向学生科教融合成果突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比例达到45%,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部分成果见刊于世界高水平科研期刊,先后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00余项。人才培养成果被湖北日报、秦楚网等媒体正面报道。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东风公司等企业,专业课全博士师资,以“研究型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理念,以“从学校到企业”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的“新工科人才”。
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学、固体物理、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分析与测试、电化学基础、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化学电源工艺、纳米材料及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电池原理及制造技术、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类课程设计等。
就业方向:
主要培养能够在能源、材料、汽车、航天航空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相关的研发、测试、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师
专业概况:
能源、信息、材料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基石,社会对相关方向材料物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材料物理专业创办于2012年,目前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开办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250名;有专任教师19人,外聘教师5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学者各1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研究生18人。教师多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约1/3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年龄上多处在30-45岁之间,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阶段。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发表SCI科研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见刊于Nat. Commun.,Nano Energy,ACS Nano,Phys. Rev.系列,J. Phys. Chem. Lett.,Carbon,J. Power Sources,Nanoscale等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本专业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出完备的人才培养平台,已与晶科能源、中汉动力新能源等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即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进而在中南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就职于晶科能源、联想、奇瑞等著名企事业单位,综合能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就业率及薪酬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经过7年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渐完善,办学经验逐年积深,是我校最为朝气蓬勃的专业之一。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能够在半导体、新材料、微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从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测试、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师。
培养特色:
(1)宽口径,重基础,就业广泛:本专业以材料科学、物理学为基础,综合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形成宽口径的交叉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在相关领域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分析、测试、模拟和应用等实践环节受到良好的训练,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性能测试、科学研究,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2)强实践,精电子,术有专攻:本专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专业方向,学生能在相关领域得到系统的实践、创新及科研能力训练,能在电子、材料、物理、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等方向的产品设计、性能测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核心课程:
普通物理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学、固体物理、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分析与测试、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模拟与仿真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类课程设计等。
就业方向:
主要培养能够在半导体、新材料、微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从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测试、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师。

专业定义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车辆工程为主干学科,培养能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零部件开发、生产、实验、运用过程知识和能力储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例如: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研发、试验、生产装配、检测、运维等。

课程体系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及能量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结构与原理》、《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技术》、《汽车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电路分析》、《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原理》、《充电原理与检测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理论》、《新能源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等。

就业方向

新能源行业: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研发、试验、生产装配、检测、运维。


专业定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专业概况:
汽车服务专业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依托,以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企业实践基地等教学平台为支撑,围绕现代汽车产业链,培养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服务工程的专业知识,熟悉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售后服务部门从事汽车技术服务、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运用与评估、汽车保险理赔、汽车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着力培养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守护专家,毕业生“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主要面向汽车行业的汽车设计制造、汽车诊断与检测、汽车营销服务、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评估与鉴定等领域就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以上,主要就业去向包括汽车公司、汽车零部件公司、二手车评估公司、汽车保险理赔行业、汽车销售公司、汽车质量检测部门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经营管理能力,能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售后服务部门从事汽车技术服务、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运用与评估、汽车保险理赔、汽车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业概况:
本专业于2000年成立并招生,截止2018年4月在校生达108人。经过八年专业建设,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共15人,来自8所大学。其中本系专任教师11名,外聘4名;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1人;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4人,30-50岁有5人,30岁以下有2人;双师型教师有3人。

本专业已配备工业设计实验室(摄影室、图形工作站、汽车模型制作室、3D打印室、工业设计综合模型室和汽车车身部件与材料工艺实验室)等,并设有配套设备280万元。系内共建设4间专业教室(每班一间)、教师工作室、教具保管室、教学档案保管室、专业图书阅览室和作品陈列室等。建设了东风汽车、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产学研合作和实践教育基地。校图书馆及系图书阅览室均配有一定数量专业图书,为师生教学、科研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专业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各级别创新创意设计竞赛,先后获得一批国际、国家级竞赛奖励,其中获国际级奖励9项,国家级15项,省级20项,并获得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组委会“最佳人才贡献奖”。在就业创业方面,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93%以上,先后有近10个学生创业创新团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且运行良好。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汽车设计研发产业和相关产品领域的工业设计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熟悉汽车基本结构与工艺,熟练掌握汽车造型设计基本方法与语言,社会责任感强,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准确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够在汽车造型设计和开发领域从事车辆外观造型与内饰创意设计、造型设计工程化应用、相关产品领域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设计研究能力

有运用机械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及熟练的造型设计技术和方法,完成汽车产品形态系统设计与开发乃至展开复杂产品问题研究的能力;

目标2:创新设计能力

具有丰富的形态美学应用设计经验,掌握设计需求变化方向和审美趋势,熟悉设计行业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就不同汽车造型工程项目提出专业且独立的设计见解,成为汽车外观造型和内饰设计及汽车外围产品造型设计的骨干人才。

目标3:组织协作能力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工作责任感,深刻了解所属行业、工作部门的特点、管理体系架构,有管理工作团队及协调项目的活动能力,能够负责制定系统工作方案并组织有效实施;

目标4: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

能应对科技发展挑战,适时掌握新兴造型设计技术与方法,勇于技术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拥有自主的终生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艺术设计、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电工电子、材料工程、市场营销等相关理论于工程项目,善于主动学习,能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拓展专业领域,成为汽车造型设计项目管理、市场研究及相关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型跨领域复合型骨干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强大的产业背景为依托,以学校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平台,注重校内外教育合作和协同创新,德才并重,长期坚持以汽车工程基本理论方法为支点,以艺术设计美学素养为基础保障,以汽车造型设计方法与技术为核心展开外观造型设计工程实践和教学,结合工科学生严谨、逻辑思维能力突出的特点,优先强化创新设计在汽车形态创意设计中的工程化应用与实现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本专业学生理论基础坚实,治学严谨,熟悉各种军用车辆、民用车辆、特种车辆、新型概念车辆外部及内部造型特征,对时尚与潮流审美趋势敏感,创意创新意识突出,擅长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并精于造型设计的工程化应用技术,肯于吃苦耐劳,系统思维严谨周密,工作责任心强,为人谦虚,乐于团结协作,环境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强,工作踏实,勤奋好学,长于跨行业领域的自我学习,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培养特色。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8 年即可有望成为领域中的业务骨干,能独立承担项目并成为汽车造型设计领域高素质领军人才。多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汽车行业企业和社会设计单位中均得到了高度评价。
核心课程:
5.1专业主干课程

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A1~A2、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设计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色彩、设计心理学、汽车人机工程学、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1~2、计算机辅助汽车造型设计、汽车模型制作、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结构设计、车身结构与工艺、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造型设计概论、汽车概论、汽车造型设计1~2。

5.2核心专业课程

产品系统设计、汽车造型设计1~2、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车身结构与工艺、汽车模型制作。
专业概况:
为适应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对新型金融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面向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2012年经申报批准,理学院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基于源自美国的学习产出(OBE)教育模式,进一步融入经济与金融学基础知识和实务,使学生具备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国家机关等其他经济部门从事证券投资、公司理财、金融管理等工作的专业能力,成为服务于金融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为有志于进一步在数学、经济或金融类专业深造的同学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基础。目前本专业在校生约130人。
培养目标:
本专业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出完备的人才培养平台,已与中国建设银行十堰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十堰分行等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即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考试,进而进入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
就业方向:
本专业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出完备的人才培养平台,已与中国建设银行十堰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十堰分行等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即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考试,进而进入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
专业概况:
我校于2002年在工商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2009年7月,在工商管理(物流方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并获批通过。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2013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也是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物流管理是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四个主要方向之一;2014年本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立项建设专业。

物流管理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100%,有博士与在读博士2人。本专业还从其他高校与企业聘请了10多名教授、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耗资100多万元建立的物流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中心的一部分。近年来,本专业与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东风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充分利用背靠东风汽车公司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与共享双师型师资,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较系统地掌握物流学科相关专业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政府、企业(汽车行业)和物流行业从事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管理学概论、会计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物流中心设计和管理、物流管理概论、生产与运作管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管理。
就业方向:
本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40余人,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方面有着优秀表现,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稳定在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主要就业企业有: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吉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湖北三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芜湖奇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竹溪县人民政府、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国邮政集团甘肃省分公司、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日野分公司。
专业概况: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信息分析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管理知识和信息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在信息数据化的背景下,以“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知识形成”为培养体系设置相关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大数据开发能力。

以“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大数据实践教学,以国际国内大数据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外专家作讲座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

培养特色:
本专业紧跟学科前沿,依托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所和大数据实训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本专业有三多教师(高级职称多,博士多,SCI论文多),培养三高学生(竞赛技能高、技术起点高、薪资待遇高)
核心课程:
管理学模块: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管理学

经济学模块:信息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Python编程、大数据开发、spark开发、J2EE技术基础、信息采集、搜索引擎原理与应用、预测与决策分析模型、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分析。
专业概况:
本专业自1997年开设以来,已有20多年建设历史,原专业名称为理财学,2000年更名为财务管理。现有在校本科生13个教学班次,学生人数达到423人。现有任课教师23人,本专业专任教师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比41.7%;中国注册会计师(CPA)2人,占比16.67%;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人,占比16.67%;拥有会计师职称的教师4人,占比33.33%;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2人,占比16.67%。现可供本专业使用的实践平台有:湖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示范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财会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综合实训中心以及信息工程实验室和多个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可为广大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近五年来,本专业50%以上的学生在机械工程及汽车制造行业就业;50%以上学生实现了湖北省内就业;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93%以上。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创新、组织管理和终生学习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金融、保险等工作及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资金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将财务管理融入业务活动各环节,并参与管理决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支撑专业,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工程背景,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本专业根植于培养学生财务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注重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会计规则训练,同时注重学生对全价值链业务流程的认知以及学生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核心课程:
西方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投资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应用技术。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其中近半数集中在机械制造及汽车行业。
专业概况:
市场营销(汽车营销)专业是我校2011年在原工商管理(汽车营销)专业的基础上获批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目前在校学生253人,专任教师11名,兼职教师6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7人,达到了63.6%。该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拥有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研究”1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1个,稳定的优质实习实训基地6个。2018年我专业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福田戴姆勒营销订单班”。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汽车营销》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汽车文化》为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市场营销》为学校精品课程。专业设置符合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营销必备的专业知识,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为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了解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建立并巩固与车企、媒体的长期联系机制,增强市场营销(汽车营销)专业在汽车行业及同类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1—2019年市场营销(汽车营销)专业全体学生连续九年开展以“大学生评车团”为主的认识实习系列活动。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汽车及相关行业从事管理、策划、咨询、销售等工作。
专业概况:
法学专业创办于2005年,属人文学院法学系下设的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民商法。现有专兼职教师17人,教师多毕业于国内知名政法高等院校,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6人,高级职称6人,博士研究生3人,兼职律师3人,专利代理人1人,多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标兵和优秀教师,部分教师受聘为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十堰市人民检察院特约监督员、十堰市“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十堰市仲裁委仲裁员等。目前,聘请了西南政法大学孙鹏教授、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张彦林、十堰市司法局局长顾世英、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余敬海等为兼职教授。

本专业成立十余年来,一直遵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学生积极上进,学风良好,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多年来在全校始终占据第一,司法考试通过率超过30%,在大学生“挑战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次。在2018年“民基律师杯”省属高校法律实务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法学专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设有十堰市法律援助中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工作站、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机构,校内设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课堂,常年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与服务工作,赢得各方面好评。2016年,我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荣膺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国家司法部表彰。法学系设有校级知识产权研究所一个,2016年,依托本专业的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十堰)基地荣获“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人才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共建十堰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携手打造地方特色“智库”。

培养目标:
法学系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注重与地方实务部门协同培养法治人才。目前,本专业与十堰周边公、检、法、司以及律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部分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基地。
专业概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试办于2001年,正式招生于2005年,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2016年被列为湖北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专业,2018年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有博士与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100%。本专业还从其他高校与企业聘请了10多名教授、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近五年,在汽车经济、国际汽车贸易、汽车金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多维一体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校内实习主要依托经济管理湖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OCIB外贸技能联合培训基地、金融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综合实训中心以及信息工程实验室等。校外实习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湖北省示范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东风公司,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的国际贸易企业签订了20多份产学研合作协议,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国际经济为主体,以汽车贸易和汽车金融为两翼”,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国际知识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在外经贸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第一线从事汽车贸易与汽车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生产管理、外贸业务、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商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管理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双语)、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汽车贸易、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WTO规则与运行机制、金融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
就业方向:
本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80余人。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学位授予率在92%以上,毕业生之间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比例基本做到全覆盖,各类获奖比例维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专业学生毕生五年后,在创业、薪资方面居省内第一梯队。
专业概况:
湖北省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可概括为“一江两山”战略,其中“两山”(指武当山、神农架)与我校毗邻。我校所处在的十堰市是秦巴山区区域中心城市,以“三张名片”著称,分别是“仙山”(武当山)、“秀水”(丹江口水库)、“汽车城”(东风汽车工业旅游),均涉及旅游业。由此可见,旅游业在十堰市逐渐成为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服务于区域旅游产业的背景下于1998年开始办学的。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旅游企业核心岗位的相关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出境领队、国际旅行社、国际高端品牌酒店基础管理岗位,能在政府文化与旅游局及旅游相关企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
我国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导致目前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虽然学生未来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我校旅游专业更加强调旅游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非常着重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上采用英语专业的标准,以培养为“外国人入境旅游,及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涉外旅游产业为目标。在教学上形成了“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到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已在浙江上海等地区建立起一批稳定的跨国企业实习基地,学生带薪实习一方面提升了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全补贴自己四年的学费。
核心课程:
管理学概论、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各级政府的文化与旅游局、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国际旅行社、涉外国际品牌的高星级酒店从事运营、策划与管理等岗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迫切需要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深入的商务知识,能在与商贸有关的领域和部门从事翻译、研究、 经济、管理及教学工作,既精通英语、又通晓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原则,实施外语+专业方向(文学、翻译、商务经贸、法学等)、辅修相关专业或第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规范建设,拓宽专业方向,突出教学特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外贸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与商贸英语相关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外事、翻译、旅游、涉外文秘、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开放性知识结构和可持续性职业发展前景、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阅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贸函电、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英美国情、主要英语国家文学作品选读、跨文化交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进出口业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WTO导论、市场营销、商务交际与谈判、国际商法等。
  学制四年,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90    本科毕业人数:2423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统计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车辆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力学 车辆工程 机械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汽车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 工业设计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材料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物联网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旅游管理 物流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英语 法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7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9 16 5 3 4 4 7 4 4 3 4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9 4 3 0 0 0 0 3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7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3 13 5 0 0 0 0 5 0 0 0 5 4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3 15 5 0 0 0 0 5 4 0 0 0 3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10 37 6 0 4 5 4 4 4 4 4 0 4 3 4 4 4 4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148 287 28 46 39 62 20 4 35 38 5 2 31 2 61 36 46 60 62 73 70 80 75 138 85 80 71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4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4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3 23 4 4 0 5 5 7 4 7 4 5 4 4 5 4 4 5 0 0 0 0 0 0 0 0 4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12 15 0 0 0 0 4 4 0 4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3 23 4 4 3 4 4 4 0 4 4 4 4 3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0 6 5 0 4 0 0 4 4 4 4 4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2 0 5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10 27 0 3 4 4 4 4 0 0 0 4 4 4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4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2 0 0 2 2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