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部省合建
海南大学
毕业生数据

8196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学校秉承“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的校训,弘扬“自强敬业 厚德弘毅”的校风。2008年12月,经国家批准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行列,先后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建设支持;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海南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在周恩来总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光辉题词的激励下,“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范围内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使我国从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学校由此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名。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准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校以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岚清、尉健行、刘延东、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学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历届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怀备至、倾力支持;社会各界和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项目,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6013亩,全日制学生4.2万人,拥有36个二级学院,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9个本科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作物学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专任教师26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42人。在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院士工作站,11个省级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两年,学生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首次问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SIAM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为战略目标,以当好“参与者、参谋部、孵化器和后备队”为战略定位,以“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为战略思路,以“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和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为战略路径。依托海南区位优势,凝练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营造“知行合一、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求知治学氛围。近年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全力推进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三项重大改革,力求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强化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思路,聚焦“自贸港发展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个重点研究领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支撑、引领学校相关领域或学科成为“海南急需、国家一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发挥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优势,国际合作交流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交流为重点、深耕热带国家和地区为特色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学校实施“一院一校”国际合作交流行动计划,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21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规模达到2470人。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建成国际学生教育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2017年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立“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是旅游学科全国唯一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海南大学因国家战略需求而立,因改革开放而兴。面向未来,海南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坚持扎根海南大地办教育,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支撑引领海南自贸港发展的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把海南大学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示范。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会计学
  • 材料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日语
  • 审计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土地资源管理
  • 车辆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商务
  • 人工智能
  • 物联网工程
  • 法学
  • 农学
  • 园艺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传播学
  • 生态学
  • 软件工程
  • 信息安全
  • 旅游管理类
  • 环境科学
  • 动物科学
  • 动物医学
  • 林学
  • 英语
  • 药学
  • 海洋科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技术
  • 农林经济管理
  • 自动化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金融学
  • 风景园林
  • 思想政治教育
  • 汉语言文学
  • 植物保护
  • 俄语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园林
  • 物流管理
  • 应用物理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土木工程
  • 水产养殖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酒店管理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建筑学
  • 戏剧影视文学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行政管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应用化学
  • 工商管理

一、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坚持立足海南,放眼世界、服务重点行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等专业知识技能,精会计、懂管理、能决策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主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投资学、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估值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毕业生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升学(含研究生推免)、出国留学、创业及就业等。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旅游、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在内的各类行业;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等相关财务工作,或大中专院校财会类专业的教学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与法律法规,认识与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突出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全球视野,较为完备知识体系和创新意识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世界经济概论、经济法、国际商务谈判。

core_1640937841_1137.png

图2: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实践活动获校心理情景剧冠军

core_1640937865_7811.png

图3:学生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志愿者服务政要组荷兰团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成立于2004年10月,2005年起招收本科生,2009年起招收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起招收日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地方重大战略,在相关国家政策研究、南海区域文献研究、外文海南文献研究、南海文化译介与传播等方面特色鲜明。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平台强大,科研成果丰硕,与国内外多个单位签署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本专业学生有机会赴日本东北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交换留学,可参加多个海外实习项目,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环岛自行车赛等各种国际会议、赛事的志愿者活动。本专业学生荣获众多国家级、省级赛事的奖项,毕业生对母校及专业满意度均在95%以上。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外籍教师3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4%;教授2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教师中有教育部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名,国务院特贴专家1名,海南省高层次人才9名,海南大学十佳教师2名,海南大学教学名师1名。教师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以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一流大学;所有教师均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国际化程度高。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两项,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海南省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各一项。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为指导理念,以培养创新意识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践能力,高级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在传统的外语课程之外导入中国文化、海南地域文化以及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内容。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又掌握中国国情和语言对象国的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语人才。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日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主要课程有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写作、日语阅读、日本概况、日语演讲与辩论、高级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等。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每年有10%以上的学生实现跨国就业。主要就业方向为外企、银行、旅游、航空、IT、学校及公务员等。

core_1640932627_7773.png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优势

海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我校2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本专业于2002年开办,至今已培养15届约1500名毕业生,服务于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行业。本专业依托海南省唯一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掘海南区位优势,聚焦先进制造技术、热带海洋工程装备和热带作物智能装备等特色方向的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讲话的指导下,力争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建成国内一流、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

2、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师38人,其中教授10人(占26.3%),副教授14人(占37%),拥有博士学位者24人(占6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农业农村部岗位科学家1名,海南省领军人才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海南省拔尖人才9人,海南省其他类高层次人才12人,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等内涵式的建设促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涌现出宝钢优秀奖教师1人、海南省教学十佳1人、海南省教学能手1人、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奖者1人,海南大学十佳教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3、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兼具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具备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主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机械制造装备技术、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方法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工程材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测试技术、热工基础、流体力学。

5、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拥有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公差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实验场所共计约3000 m2,此外,与海南省内外多家企业如海南玉柴机器有限责任公司、海南洋浦丰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海南金鹿实业有限公司、海南钧达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宇龙科技有限公司、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海南圣庄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可充分保障本专业实验、实践的顺利开展。

6、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就业竞争力达93.31%,教育质量指数达82.55%、职业期待吻合度66.67%,就业薪酬水平排学校前5名,就业满意度96.3%,工作稳定性稳定率77.77%,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在政府机关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就业,同时涌现出由毕业生创办的多家优秀的科创企业

7、授予学位

本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9992_2218.png

机电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core_1640940004_1715.png

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

core_1640940020_6303.png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


培养目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全面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品质、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无悔的事业追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素质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等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具有土地测绘、遥感技术应用、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基本技能。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修课程:本专业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开设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法学》《不动产估价》《地籍管理》《城市规划》《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环境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机会,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管理、规划、农业、房地产等领域从事政策法规、土地调查、国土空间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评估、资源评价、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具备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

发展情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3年设立,是国家在海南省唯一控制布点,从两年制专科到三年制专科,发展到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四年制本科,2019年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海南省土地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开展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专业优势上,本专业作为海南省特色专业和唯一设点专业,是海南省土地学会依托专业,所培养的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素质是海南省土地行业重要的人才输出平台,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在攻读更高学位的推免或考研环节也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在师资力量上,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1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的10人;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科研课题近三十项,多位专业老师省、市县等各级职能部门长期从事政策咨询顾问,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1、专业优势

海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于2005年开办,至今已培养13届约1000余名毕业生。本专业立足于“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全域推广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全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示范区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专业贯通、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拥有“海南省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教平台,建有一批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践基地,为海南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发展产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车辆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教授3人(占14%),副教授13人(占59%),拥有博士学位12人(占55%)。其中海南省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10人,“南海工匠”1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5人。

2014年获批“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获批“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近5年依托教学平台共获得“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海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3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海南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车辆工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视野开阔,具备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在毕业五年左右能够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成为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能够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并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2:能够跟踪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双创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解决车辆工程领域设计、开发、生产等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具备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培养目标4:具有尊重科学、民主决策、团队合作、协调组织的决策意识和能力,能够在跨文化和多学科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4、主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振动学、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电子学、车用动力基础、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工程经济与管理。

5、实验实践条件

实验室面积2500余平米,实验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拥有功能齐全的智能车联网、新能源汽车、汽车动力测试、汽车检测、发动机结构、汽车底盘结构、汽车电控、汽车仿真、汽车电器、新能源仿真控制等专业实验室。2019年7月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获批“海南省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此外,本专业与海南省内外多家企业如海南钧达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佛山市华盛洋模具塑料制造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可充分保障本专业实验、实践的顺利开展。

6、就业情况

近三年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就业行业分布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等部门,近3年的平均升学率为25%,升学高校主要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流高校。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在政府机关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就业,部分有实力的学生自主创业。

7、授予学位

本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7476_5020.png

教师指导学生汽车四轮定位测试实验

core_1640937494_4205.png

教师指导学生汽车混合动力测试实验

core_1640937509_3397.png

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实验实习

core_1640937523_9774.png

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海南钧达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实习

core_1640937547_1054.png

智能车联网实验室

core_1640937564_5915.png

汽车构造拆装实验室

core_1640937579_7666.png

赛车车架焊接

core_1640937591_2624.png

学生制造的赛车在比赛中

core_1640937606_2162.png

2020年11月海南大学南海车队在湖北襄阳参赛

core_1640937638_1782.png

2020赛季海南大学南海车队成绩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概述:

海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从2021年开始首届招生,其前身是2019年设立的海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面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国家新兴产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立。修业年限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学科群牵头学科,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A类),拥有博(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智慧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大数据与智慧服务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嵌入式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海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专业拥有海南大学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基地、华为新工科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华为创新人才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与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美国Digilent公司、是德科技(原安捷伦)和英国Labcenter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电(海南)联合创新研究院、赛灵思公司(Xilinx)、ARM中国、安芯教育、泰克教育、立创EDA、上海睿赛德(RT-Thread)、广州风标教育等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和中外科技教育合作模式探索。

培养方向:

针对新兴产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系统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络、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实际工程问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线性代数、场论与复变函数、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设计、专业创新实践、计算机体系结构、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及深造:

毕业生培养计划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接轨,就业前景良好,能在科研、教育、高新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工作。毕业生可以报考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被推荐成为本校或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直博或硕博连读研究生,部分学生以交换生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出国留学深造。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一、专业优势

法学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法学学科2017年获海南省A类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在全国法学院校中并列第29位;以法学学科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学科群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优势学科;在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法学学科排名第18位。法学专业现在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法学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建立3家海外实习基地及国内建立近70家实习基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师资队伍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专家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2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海南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一级研究会会长1人、副会长2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创新团队”入选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民法学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法学教师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邀请国际知名的国际法学者、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庭原法官高之国教授担任特聘院长。

三、培养目标与特色班级

(一)培养目标

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实际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敢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法律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二)特色班级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法学专业每年从本科新生中遴选一批优秀学生组建涉外法治人才班和/或卓越人才班,按照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特色培养,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制。

四、主要课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五、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一)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二)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学位。

六、就业情况

法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在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就业比例较高,占海南省员额法官、检察官总人数的近50%,另有较高比例毕业生从事专兼职律师、公安、政府法务、公司法务等工作,多位毕业生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办案标兵、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能手、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律师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升学率和法考通过率逐年上升,2017届本科生升学率达39.2%,2021届本科生“法考”通过率达43.9%,深造就读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近三年,法学专业多名学生赴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马来亚大学等境内外高校进行访学或校际交流,学生有机会获选拔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专业实习或见习。法学院秉承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多位毕业生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2003届校友郭帆执导的电影《流浪地球》被称赞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

法学专业咨询电话:0898-66270367


历史沿革:始建于1958年农学是海南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前身为热带作物栽培专业,1999年,热带作物栽培专业调整为农学专业2007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和原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农学专业合并成海南大学农学专业;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海南大学农业科学进入世界ESI前1%

专业优势:专业依托“作物学”世界一流学科有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热带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部省共建天然橡胶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可为本-硕-博人才培养提供最优质的科研条件;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外国专家局“热带作物绿色健康生产理论与技术引智创新基地”(111引智基地)和学校“双一流”交换生计划,可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培养的舞台。本专业立足热区,服务“一带一路”热带国家,为热带农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科教和产业人才。

师资队伍:专业有76名专任教师,其中68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89.5%。在76名专任教师中有2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为海南省515人才,7人是海南大学D类以上引进人才。生师比为4:1。

实验教学:专业13间完整的农学教学实验室学生可利用教学实验室开展实验学习、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如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能力训练与先正达集团中国控股的三北种业有限公司、深圳诺普信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众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多家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实践实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产业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专业立足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国家和热区农业及作物学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相结合,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作物科学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耕作学和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等核心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整合生物学、农业气象学、分子生物学和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主要课程;学科导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专业英语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创新(创业)课程。

就业情况:近三年,本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约有40%留在海南创业就业,“珠三角”、“长三角”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到政府机关工作。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道德素养、敬业精神、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文化素养满意度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境内外深造率在35%-50%,大多被中科院、双一流高校、985高校及211高校录取。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热带作物特色实践教学

农学社会实践

农学专业学生实习



1.专业优势

海南大学园艺专业是新中国热带园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点,是教育部首批建设特色专业,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园艺作物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果蔬冷链技术周远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园艺学特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本专业立足海南、聚焦“热带”,瞄准园艺学科的国际前沿与核心产业技术,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园艺产业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对口服务优势,是我国一流热带园艺人才培养基地,是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战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东南亚园艺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支撑的重要平台。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位教师占80%以上,50%的专业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专业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50多人次,其中宝钢优秀教师3人,“南海名家”及海南省“领军人才”6人,海南省“515”人才5人,海南省拔尖人才17人。建有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个。近五年荣获海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3.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传承原“两院”“草房创伟业,丹心耀南疆”精神,创新“大学-研究院-农场”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园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在园艺全产业链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生产与推广、经营与管理及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4. 主修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园艺学

核心课程:植物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园艺植物栽培学(双语课程)、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分子生物学导论、园艺植物贮藏运销学、工厂化育苗、园艺植物研究法、园艺科学进展、园艺装备与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热带观赏花卉学、康养园艺等。

5. 就业方向

国内外继续深造,园艺卓越班考研率40%以上。在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科教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区、旅游风景区、城镇园林绿化等单位从事园艺植物的栽培、繁育管理,植物造景(含插花与盆景制作),园艺技术开发,景观规划、设计、施工、概算、评估、养护等相关工作,以及在农业基层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等。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2%以上,就业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涌现出了“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邢福甫,“创富好青年”“新农人”吴家元,“海口市最美扶贫人”李线花、“柚子夫妇”安烁宇、黄晓玲等一大批热带园艺行业领军人才。

6.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四年,农学学士

core_1640940767_7302.png



1.专业优势

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源于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园艺专业(1981年),2006年设立本专业,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专业授予学位由农学调整为工学。本专业是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海南省高校中唯一培养热带设施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新兴农科专业,也是全国同一专业中少数授予工学学位的专业。本专业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东南亚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支撑的重要平台;是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人才摇篮,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和对口服务优势。本专业形成了热带岛屿的防雨、降温、抗台风设施设计建造和高效生产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工农融合的办学特色突出,专业师生已成为海南设施农业行业主力军。

2.师资队伍

近三年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6名,新增4名“南海名家”及海南省“领军人才”。本专业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45岁以下教师占71.4%,博士学位教师占82.2%,已建成了设施园艺和设施农业工程两支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力强。

3.培养目标(或培养特色

坚持“立德树人,聚焦热带”,贯彻“铸就能力,热区立业”专业理念,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以设施园艺学为核心、以设施设计与建造、设施作物生产原理和环境调控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园艺学、农业工程学、农业信息学、管理学等完整的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现代农业设施结构设计、设施环境调控装备开发与应用、农业园区规划、工厂化种植、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方面工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级工农交叉复合型人才。

4.主修课程

建筑概论、建筑制图、温室建筑与结构设计、农业设施学、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设施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园艺生产装备与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工程概预算、设施农业物联网、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设施作物栽培学、设施作物育种学、康养园艺学。

5.就业方向

3年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以上,其中2018年就业率100%,升学率也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通过推免、招考进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生主要从事现代农业设施结构设计、设施环境调控装备开发与应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工厂化种植、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另有部分毕业生进入省市政府机关单位及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科研工作。

6.发展情况

本专业是新兴的工农交叉专业,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专业发展势头良好。

7.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2936_1134.jpg

core_1640932945_1107.jpg

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硕士点,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训计划”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海南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于2020年6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成立于1997年,系海南大学首批校级重点学科和“211”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首批重点学科并于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验收;2016年再次入选海南省首批特色重点学科。2009年本学科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学科拥有包括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中心、海南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平台。

本专业已招收35届本科生,已毕业30届,约2600人。现有本科生527名,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7人,占专任教师的90.2%。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南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南海名家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专家人才称号近20人次。

本专业作为海南省唯一培养化工工科领域本科以上人才的专业,始终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良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过硬的优秀人才;同时具有较高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促进海南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专业近三年来的学位授予率都在99%以上,一次就业率基本在95%以上,进一步深造的比例都在20%以上,就业范围较为广泛,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皆有就业。毕业生在工作2-5年以后,能够承担企业新产品与技术研发任务,能够承担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从事管理、技术岗位所占比例在80%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始建于1986年,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学科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海南,面向华南沿海地区,辐射全国,服务于南海区域经济建设和海洋油气、绿色化工、轻工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安全、健康、环境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海洋油气化工、海洋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具有专业优势,能到化工、医药、材料、能源、轻工等行业就业,从事工程设计、企业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程制图、化工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教学与科研结合,我院学生共获国家级奖励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00多项。


培养目标:

传播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政府宣传部门、事业机构、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媒介研究公司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比较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知识,具备较强实务操作技能,熟悉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悉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运作机制,掌握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技术。

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研究方法、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演讲与修辞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就业情况:

本专业2019-2021年就业率分别为98.72%、61.22%、82.14%;考研(升学)率分别为16.67%、18.4%、16.1%;保研率分别为8.97%、5%、5.4%。


生态学专业(专业代码:0713)

生态学专业为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建院后设立的二个一级学科专业之一(另一个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海南大学生态学专业于1990年获批生态学硕士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博士点、2018年生态学开始本科招生、201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海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生态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从本科到博士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涵盖生态学与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尤其注重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内容,特别聚焦中国热区生态环境问题和东南亚国际合作与交流。

海南大学生态学专业紧扣我国热带岛屿与海洋、少数民族聚居等特点,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贸区(港)等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旨在培养生态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系统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技能,能胜任生态、环保、生态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

本专业建有海南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联合研究网络、海南省邹乐明院士工作站、海南省李百炼院士工作站、海南省“引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工作站(海南大学环南海陆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为海南省及中国热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特别是环南海区域合作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高聘教授)10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人员14人、讲师等中级职称人员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海南省“515”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二层次3人;省领军人才1人、省拔尖人才4人。

师资队伍

正高:杨小波、谭正洪、任明迅、杨帆、刘文杰、李卫东、胡中民、毛伟、赵洪伟、唐亮

副高:王旭、戚春林、唐敏、何禾、赵洪伟、徐文、何春生、丁琼、李东海、杨秋、章杰、孙仲益、乌兰、余瑞

讲师等中级职称人员:张翔、刘毓海、夏福君、李剑碧、杨国姣、吴凯、沈瑶、戴黎聪、白磊

自主编著教材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实验与经典案例》

《农村生态学》

教学科研平台

海南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海南省李百炼院士工作站

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联合研究网络 (http://united-csfe.com/)

海南省“海智计划”海南大学工作站(环南海陆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www.tbscs.org

科研

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8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海南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其它各类省部级课题及教改项目等20余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

Fungal Diversity、Biotropica、Plant and Soil、Ecological Research、Acta Oecologica、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主流期刊上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现有热带森林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修复生态学、环南海区域植物迁移与演化等特色研究方向。

教学成果

l 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城市生态学》,负责人:杨小波教授

l 海南大学教学名师工作室(2019-2022):负责人:杨晓波教授

l 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2012)

l 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建设项目(2013-)

l 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l 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l 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软件工程(080902)

二、学院简介

海南大学软件工程(NIIT班)2018年起正式招生,该班采用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简称安艾艾迪)合作办学的模式,引进安艾艾迪教育资源和前沿课程体系,采用双语教学和项目式实习实训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与互联网创新人才。毕业生除取得海南大学毕业证外,还可获得安艾艾迪认证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于海南区域特色与优势,围绕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凸显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学历层次培养专业基础坚实、综合素质优良、实践技能出众、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本专业拥有一支教研和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参与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区块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21个,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与中电科(CETC)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联合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三亚遥感所、海南生态软件园、印度NIIT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

core_1640936281_1661.png

2019级软件工程(NIIT班)开学典礼

办学合作方安艾艾迪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简称,面向40多个国家/地区的公司、机构和个人提供多学科的学习管理和培训交付解决方案,在印度,每三名软件工程师中就有一名接受过NIIT的教育培训。NIIT公司建立了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教育软件、教学模式和课程于一体的开发部门。属于NIIT公司自有品牌的多媒体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拥有了数以千计的世界级用户,包括波音、麦道、美国银行、嘉吉、沃尔玛、劳斯莱斯、英国通讯、安达信、威尔士大学等等。

NIIT公司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Training Industry, Inc.在过去的连续7年都将NIIT公司列在前20位培训外包公司的名单中。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并跟国内众多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在软件工程和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采用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方式,成效显著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图片为NIIT荣誉奖项)



三、办学特色与优势

1.高品质的双证书:学生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符合毕业条件者,颁发海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海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修完NIIT嵌入式课程并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NIIT软件工程师(DNIIT)国际认证证书。

core_1640936336_6154.png

(图片为NIIT软件工程师(DNIIT)国际认证证书)

core_1640936359_7432.png

学生实践项目

2.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学院与安艾艾迪共享优质教学课程体系及实习实训基地。软件工程(NIIT班)采用安艾艾迪最前沿的课程体系,开设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热点技术专业课程,学生享受“中英文”和“小班化”的教学。

3.优秀的师资队伍:软件工程(NIIT班)基础课程由海南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团队授课,专业课程由安艾艾迪派遣软件工程开发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承担。

4.先进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有大量实训环节,强化课程设计、仿真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素养与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部分安艾艾迪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由外籍教师担任主讲,培养效果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5.更广阔的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是就业率高、薪酬高的专业之一,软件工程(NIIT)班通过开设前沿热点技术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获得NIIT软件工程师(DNIIT)国际认证证书,毕业生就业与薪酬会更好。

core_1640936402_3702.png

NIIT实验课堂


四、学制:四年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4年大学教育包含3年校内教学、1年企业实践。学生前6个学期在海南大学系统学习基础课程和安艾艾迪专业课程,第7学期在安艾艾迪培训基地参加仿真环境下的企业实训,第8学期进入国内知名IT企业实习。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信息安全(080904K

二、培育目标

core_1640934818_7341.png

本专业旨在满足政府、国防、交通、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部门和行业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巨大需求,培养在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信息安全科技研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海南和全国提供高素质人才输出。

三、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

(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海南大学于2008年设立信息安全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海南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同时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拥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二)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数据库原理及安全、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现代密码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网络攻防技术、计算机数字取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区块链安全、舆情分析及预警、大数据安全等。

实践课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微机系统课程设计、信息安全基础课程设计、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课程设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计、网络攻防实践。学院与国内知名信息安全企业联合建有网络安全实验与实训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和实训环境。

(三)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含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省“515人才工程”、南海名家等人才称号的一流师资队伍,同时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专业课程。

(四)特色重点实验室

学院建有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密码基础设施、海南省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海南省第一个网络安全靶场等科教平台,并与华为、中电科(CETC)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海南生态软件园等机构/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每年组建信息安全(密码学方向)理科实验班,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亲自担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保研率全校居首。

四、就业面向

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党政机关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奇安信、安恒、绿盟等信息安全研发公司,以及其他软件开发及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其中升学率约为20%。毕业生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方机构评估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高达89.32%,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评价达到8分以上。

core_1640934850_7857.png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优势:

环境科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环境经济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农林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海南 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海口市环境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和多个院士工作站等科教平台, 拥有设备齐全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和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

环境科学专业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主要支撑专业,多次承办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班、生态环境部培训班等国内外生态与环境保护研修班,学员来自我国各省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为全球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core_1640934699_6582.png

师资队伍:

环境科学系现有教师 37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19 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 30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中 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二届“科技创新人才奖”1人,“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人,海南 省“515 人才工程”专家 2 人,海南省“教学名师”1 人,海南省“优秀教师”奖 1 人、海南省领军 人才、拔尖人才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及海南省教学成果奖、中华农业科技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等。

core_1640934717_4336.png

core_1640934730_7877.png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引领环境科学领域发展并服务国家生态环境 保护重大需求,具有良好社会道德修养、科学创新素养、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掌握系统、扎实的环境保护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和 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胜任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项 目设计与实施管理、环境监测分析与监理、环境规划管理与咨询决策、环保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等工 作,并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创新意识。

主要课程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 毒理学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数据分析、环境管理 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土壤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工程原理等。

就业情况:

我专业毕业生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研究、产品研发、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专家或骨 干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良好评价。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 93%以上 超过 30%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 985、211 高校硕士研究生。

授予学位: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海南大学开始招收动物科学本科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畜牧专硕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core_1640934936_1637.png

动物科学专业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师资雄厚的教师队伍。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60%,其中,博导1人,硕导11人,海南省杰出人才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1人,海南省拔尖人才6人。现拥有海南省热带动物繁育与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海智计划”工作站等研究平台。针对海南黄牛、海南地方猪、文昌鸡等珍贵的动物遗传资源挖掘和利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等重大命题,学院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社会服务,在热带动物遗传资源、热带特色饲料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等领域具备了扎实的研究积累,形成了鲜明的热带特色。在国际专业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院还和巴西圣保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动物科学专业始终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600余名,部分同学到中国农大、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继续深造。2021年,动物科学考研过线率达到48%,其中3人被保研到中国农业大学,1人被保研到中国农业科学院。

core_1640934959_6623.png

本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开设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育种学、家禽生产学、牧草栽培与加工、动物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畜牧微生物与生物制品学、畜产品加工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等课程。本专业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理基础扎实,掌握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生产与管理及信息化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与饲料、生产与管理、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畜牧及其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海水澄碧,帆影点点,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将成为莘莘学子梦想启航的理想港湾。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欢迎致力于动物科学事业的学子加入,开启自己事业和梦想的新篇章。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理基础扎实,掌握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生产与管理及信息化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与饲料、生产与管理、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畜牧及其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新农科背景下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海南省重点产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社会竞争力、身心健康的人才,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主修课程

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生理学、饲料学、动物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牛生产学、牧草栽培与加工、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等。

就业方向

2021年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达61%以上,其中大部分学生被“211”大学、“985”大学、“双一流”大学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国家及省市畜牧行政管理机构、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和世界畜牧业正处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生物技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大批专门人才从事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以及产品贸易等工作。此外,随着基因编辑、动物克隆、动物干细胞等生物技术的日益成熟,以畜禽生物反应器开展大规模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动物生物技术新兴产业正在全球快速崛起,这是未来本专业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方向。



海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入选为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动物健康养殖)、兽医专硕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动物医学专业五年修业年限获批。

海南“无疫区”、自贸区(港)、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及动物疫病的流行、伴侣动物产业的方兴未艾也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责任和要求。海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需求及社会责任保持高度统一,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学院及教师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以“百丈竿头、更进一步”的职业精神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动物医学专业拥有一支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博士学位比例超过90%,超过1/3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其中,博导2人,硕导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海南省杰出人才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2人,海南省拔尖人才4人,海南大学十佳教师1人。现拥有海南省热带动物繁育与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口市动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针对海南珍贵动物遗传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先后承担国家及海南省重点课题数十项;在国际专业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院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内科学、小动物疾病学等专业必修课和23门专业选修课程;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及创业训练,建立了数十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院还和巴西圣保罗大学、军事医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海南省农科院、罗牛山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700余名,部分同学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海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21年动物医学本科生考研过线率超过68%。

海水澄碧,帆影点点,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将成为莘莘学子梦想启航的理想港湾。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欢迎致力于动物医学事业的学子加入,开启自己事业和梦想的新篇章。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培养具有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主要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含经济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课程

1、森林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森林土壤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生态学、林木种苗学、造林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病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测树学、普通微生物学、森林昆虫学、林业经济管理、森林防火、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城市林业等。

2、植物学实习、树木学实习、测量学实习、生态学实习、森林培育学实习、林木遗传育种实习、普通昆虫学实习、普通病理学实习、病虫害防控实习、森林动植物检疫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科技创新实践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林业、环保、园林、规划设计、国土绿化、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经济林培育与加工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园林绿化、公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生产、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近三年初次就业率90%以上,95%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及相关工作,升学率41.41%。60%毕业生主要到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40%毕业生进入日本东京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数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院校读研。

四、发展情况

林学系拥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教育部热带特色林木花卉遗传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海南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唐守正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热带特色花木资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珍稀名贵树种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海南大学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培育科研基地;2个理事长单位国家创新联盟:海南林业科技发展国家创新联盟、热带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国家创新联盟;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热带特色森林资源培育创新团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424人,其中,2017级99人,2018级86人,2019级100人,2020级139人。近3年,林学系获得农科基地基础教学中心第一期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在林学专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实验器材、教学、办公设备等,设备总值达553.3万元,组建了“林学院儋州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及“林学院农科基地”,包含35个实验室、4间田间实验室及1栋组培楼,实验室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林学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发展国际、国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林学院、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学人员总数的43.48%,博士以上学位占专任教学人员总数的95.65%,所有教师均毕业于全国985、211、双一流等重点高校及国外知名院校。2017~2020年间,林学专业教师共获得科研项目118项,科研经费共计1625.03万元;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95篇,中文核心收录期刊论文72篇,教改项目24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通过这些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深化了教学改革,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为指导理念,以培养创新知识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知知和实践能力,高级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在传统的外语课程之外导入中国文化、海南地域文化以及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内容。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又掌握中国国情和语言对象国的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包括语言技能类课程(听说读写译、二外等)、英语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语言学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及英语应用类课程(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旅游英语、礼仪文化与实践、英语教学法等)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core_1640931816_4248.png

就业情况:近三年就业率为95%左右,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新闻单位等。近三年研究生升学率稳定在22%左右,升学高校包括墨尔本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core_1640931852_2434.png



专业优势:药学本科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院拥有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热带生物与医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物医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1个、海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设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药学学科是海南省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学校博士点培育学科

师资队伍:目前有专职教师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10人;拥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等。

培养目标: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依托海南丰富的热带药用动植物资源及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培养医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扎实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药学领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药学学科、制药工程、生物与医药、生物工程等硕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动力学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情况:毕业生可到医院、政府医药管理部门、药物检验所、制药企业和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研究开发、药物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品检验、药品监管及医院药学相关岗位等技术工作。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读研率为46%,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学习。


国家实行海洋强国战略,南海首当其冲。丰富的海洋生物与矿产资源、独特的热带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国际休闲旅游中心以及全球深远海研究中心的策略均需要大批海洋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海南大学部省合建、“双一流”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流科研平台建设,以“经略南海、国内一流、国际前沿”为专业定位,服务国家热带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环境保护事业。专业以海洋生物学与海洋化学为拳头方向,物理海洋学与海洋地质学为支撑聚焦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等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专业设有热带海洋生物学与生态修复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南岛水动力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南海大陆架沉积地质学重要方向,服务热带生物医药、生态安全、资源增殖、碳汇交易、能源矿产等领域

培养目标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以国家战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宽口径培养,在夯实高等数理化知识的基础上,设置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四个培养方向,搭配学科前沿讲座、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以及不同层次的野外实习,实行本科全程导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知识学习与科研素养培育等在培养过程中的深度融合。通过本科四年学习,学生将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监测管理等方面所需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时拥有正确的海洋观、广阔的海洋视野及优秀的实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1)具备良好的科学与文化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

2)具备正确的海洋观以及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理念,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储备和优秀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3)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学相关理论知识,具有海洋基础生物学、海洋化学等方面的实验技能,以及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从事海洋相关研究与分析工作实践技能

4)了解海洋科学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具备较强的再学习与一定的科研协作能力。

主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学、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藻学、海洋浮游生物学、鱼类学、海洋底栖生物学、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学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增养殖学、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专业实习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知实习、热带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实习、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实习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与地方涉海行政管理部门、涉海科研院所、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海洋保护区等行政和事业单位从事涉海业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海洋高新技术、海洋旅游观光和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行业或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此外,可以继续攻读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以及海洋管理等学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发展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5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97%,45岁以下教师占82.5%;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近3年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10人次;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奖励20项,省级奖励26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

2007年以来培养毕业生606人,60%以上在海洋科学领域攻读硕士学位或海洋相关行业工作,为推动我国尤其是海南海洋科技发展做出贡献。2018-2021年,毕业生升学率平均41.8%,80%以上被985高校或中国科学院录取;就业率为85.4%。2018-2021年学生网上评教对本专业评价平均93.05分。对58名本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毕业生对本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率依次分别为96.8%、93.5%、96.2%和94.8%。

本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高,职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对12个主要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单位发挥“很大”作用的占100%;在职业道德、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10项评价指标中评为“好”以上的占95.2%,综合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占95.8%。

core_1640935819_7806.png

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学实习采样

core_1640935834_8616.png

学生出海实习进行气象参数观测

core_1640935854_5359.png

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轻潜》课程

core_1640935875_3720.png

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珊瑚移植苗圃监测

core_1640935898_9368.png

海洋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学生作品



专业优势: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5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理科实验班。所在生物学一级学科,201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所在学院建有科技部“热带生物与医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基础生物学公共教学平台”。主持建设了“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共建了“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级职称14人;拥有博士学位37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宝钢优秀教师3名,还拥有一批海南省百人专项、南海名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515人才等优秀专家。总体上,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数量充足、专业、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业务水平优良的师资队伍。

培养目标: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面向海南健康岛、全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自贸港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生物学问题的需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政治素质高,理论知识厚,实践技能强,且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在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环境等领域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生命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理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殖生物学、从基因到药物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情况: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0%;考研率38 %;其中理科实验班的考研率为95%。深造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985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此外,一些优秀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还可通过学校的各种留学项目到国内、境外名校交流、学习和深造。一些本科生毕业后到生物科技、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环境、食品、工业、农业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生产或行政管理等工作。

core_1640932418_3238.png

core_1640932446_8232.png

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参观实习

core_1640932471_5447.png

在学院教学实验室开展实验

core_1640932488_5686.png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实习




专业优势: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9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成立生物技术系,2001年开始招生,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特色专业,具备坚实的专业教育基础。2019年申报并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目前,在以实现海南岛“全健康”的大背景下,将进一步建成为以理学为基础,与医学、药学交叉发展的复合型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团队,获得2项省级精品课程,学生获得多项国内外比赛奖项。此外,我们还拥有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医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院士工作站等实验实习教学基地。

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级职称14人;拥有博士学位37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宝钢优秀教师3名,还拥有一批海南省百人专项、南海名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515人才等优秀学者。总体上,生物技术专业具备了数量充足、专业、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业务水平优良的师资队伍。

培养目标:三全育人为指引,以热区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融合海南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理医药”交叉的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医学基础、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与蛋白质工程、蛋白组学、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免疫学等。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0%;考研率为38%,学生多就读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双一流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部分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部分学生毕业后到生物科技与工程、环保、医药、食品、工业、农业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或生物医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或行政管理等工作。

2020级生物技术专业新生赴博鳌乐城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新生导学实习

core_1640931060_2498.png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张永清研究员给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




一、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立足于热带农业特色,服务于乡村振兴、海南自由贸易港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完整的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体系,了解国际前沿、中国发展与热区实践;具备发现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并通过研究加以分析、解决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胜任各级政府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相关研究机构等专业岗位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主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与食品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热带农产品运销学、热带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农业经济史、农村调查与研究、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导论、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分析、农垦企业管理、创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等。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涉农部门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继续深造考研,包括研究生推免;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等。


1、专业优势

海南大学自动化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于2013年开办,至今已培养4届约200名毕业生,服务于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行业。本专业立足于海南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结合航天、深海、热带智慧农业、智慧海南等海南战略需求,打造“自贸港”和“新工科”背景下特色优势专业,建成国内一流、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教师22人,教授6人(占27%),副教授7人(占32%),拥有博士学位者10人(占45%),其中海南省领军人才2名,海南省拔尖人才4人,海南省其他类高层次人才6人。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等内涵式的建设促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涌现出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1人、海南省教学能手1人、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奖者1人。近5年共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海南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海南大学教学成果奖1项。

3、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控制科学知识基础、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技能、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与国际视野,能在系统控制、信息处理和相关交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工程应用、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主要课程

基本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系统、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模式识别导论、运筹学、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

5、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拥有机械制图室、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智能机器人装备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物联网创新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电子实验室、先进控制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实验场所共计约3000 m2,此外,与海南省内外多家企业如海南美亚电缆有限公司、海南晓晨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省气象台等联合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可充分保障本专业实验、实践的顺利开展。

6、就业情况

近三年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就业行业分布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等部门,近3年的平均升学率为21.6%,升学高校为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在政府机关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就业,有部分有实力的学生自主创业。

7、授予学位

本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7940_2259.png


core_1640937959_1098.png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密码科学与技术(080918TK

二、培养目标

core_1640935315_9680.png


面向国家安全及密码产业人才需求,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能够掌握密码理论与技术、密码管理、密码应用、密码测评等专业综合知识,熟悉密码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业视角和国际视野,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密码测评、密码管理、密码系统设计与研发等密码领域专业复合型密码人才,为海南和全国提供高质量密码人才输出。

一、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

(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海南大学在密码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宝贵的先行示范经验:2019年海大成立全国首个密码学实验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亲自担任(密码学方向)理科实验班班主任,该实验班保研率居全校第一。海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拥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打造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

(二)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密码科学与技术导论、密码学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对称密码理论、公钥密码理论、密码协议分析与设计、密码工程与应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密码分析与应用、密码测评与管理、密码芯片分析与设计、密码管理系统分析及应用、密码学法律与标准。

(三)优秀的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条件雄厚,拥有一支含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省“515人才工程”、南海名家等人才称号的一流师资队伍;同时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专业课程。

(四)特色重点实验室

产学研用科教平台完善,拥有密码攻防实验平台、密码科研实验环境平台、国家和省级科教实验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国际化联合办学;定期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每年举办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二、就业面向

年就业率在93.3%以上,其中升学率在30%以上。根据第三方机构对密码学实验班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和分析,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为100%。

就业行业: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互联网行业、金融业、教育、制造业。

就业单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奇安信、安恒、绿盟等信息安全研发公司,以及其他软件开发及电子信息类相关单位。

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海南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

就业方向:从事密码算法与协议设计、密码产品与系统研发、密码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测试、密码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密码和网络空间安全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例如一些毕业生选择在美国西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学习。

三、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5374_4046.png


▉ 专业背景

海南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系成立于2015年,是根据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应运而生、也是海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本科专业。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快速启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方针的实施,海南省的海洋经济产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对海洋工程学科的人才需求越发迫切。海洋工程与技术系也主动调整了学科发展方向,依托“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融入海南大学三个一流学科群之一的“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

此外,2020年国家级跨学科交叉“热带海洋工程与技术”新工科的成功立项及顺利启动,也为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海洋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能在国家和地方从事海洋工程结构物规划、设计、管理和教育以及港口与航道工程、海洋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程制图等。

专业课程:海洋工程环境、海洋建筑物、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物理海洋、水工混凝土结构原理、水工钢结构原理、工程水文学、海岸动力地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就业范围

毕业生到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洋局、海事局、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船厂、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生物医学工程(082601

二、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为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对探索生命现象和改善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本专业培养工程和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在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电子、计算机、光电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具有多学科视野、国际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高水平医疗健康创新和创业人才,未来成为海南以及全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界及工程领域的精英之才。

三、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

(一)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信号与系统、工程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影像、生物医学传感检测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

(二)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院已建成一支以骆清铭院士为带头人的多学科交叉、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院士1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97%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0%的教师来自985高校

(三)专业优势

学院目前已有两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298人(含博士)。学院申报了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均已在教育部公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入选海南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A类)。2021年获批8.6亿建设资金建设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大楼,2022年8月投入使用。同年获批海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院积极拓展与其他双一流高校以及头部企业的合作,成立了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运动健康联合创新实验室、海南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联影生命科学临床前影像联合实验室。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基金5项,省重点项目3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第十届“挑战杯”斩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海南省银奖1项。

四、授予学士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金融学专业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导向,培养系统掌握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综合素质服务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金融英语、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事业的需要,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科学知识,熟悉城乡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扎实设计综合能力,能胜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等工作,并具有相关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及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

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建筑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学、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课程: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三、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

近三年初次就业率96%以上,95%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及相关工作,升学率16%。毕业生主要在国内上市公司及企业、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园林部门、规划设计院等就业。部分毕业生进入伦敦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发展情况

本专业1989年开始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林系创办,拥有海南唯一的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硕士点和风景园林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城市生态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风景园林学”校重点学科等,是华南地区同类院校中专业创办较早的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热带风景园林教育的发源地,以及我国研究热带风景园林最为集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13人(其中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向上、创新性强的学术团队和师资队伍。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轫于1958年建校之初的马列教研室,现为海南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六部门与海南大学共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海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5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我院唯一的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既能在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教学、宣传、组织、管理工作,又可以继续深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人才培养

本专业在全校率先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形成了“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位本科生提供“研究生待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项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开展“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网络评论写作培训、举办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等,学生在海南日报上发表网评文章150多篇;创办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学“习”宣讲团、“悦享”读书会、“研途沙龙”等学术活动平台。学院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和海南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多名同学入选海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次。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学校“大思政”人才队伍资源,着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正高24人、副27人,博士64人。伍中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中宣部四个一批“青年英才”,中央“马工程”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马理论专业类教指委员、海南省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教师52人次;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等获得者25人次。

四、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

五、就业情况

本专业注重人才全方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形势好。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保持全校所有专业就业率前三名,连续四年荣获学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学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处于学校前列,2020年考研录取率达到57.8%,其中90%的学生进入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硕士学位;也有通过公务员考试、选调生招考等途径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六、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文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广阔的人文背景知识背景、熟悉学科发展动态、具备良好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本专业主要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教育文化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中文学科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比较文学、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古典文献学、写作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就业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2021年就业率分别为88.04%、60.55 %、72.03%;考研(升学)率分别为21.74%、20.18 %、19.5%;保研率分别为6.52%、6.42%、6%。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植物保护(090103

二、培育目标

core_1640936487_9450.png

core_1640936497_7265.png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掌握植物保护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运用植物有害生物诊断识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等知识技能,解决热带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等问题,能胜任热带植物保护、植物医学及生物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三、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

(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植物保护专业是原华南热带作物原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即两院)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成立于1959年,伴随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需求而诞生是热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现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植物保护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专业和海南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依托本专业,植物保护学科成为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

(二)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植保生物技术、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热带农业病理学、热带农业昆虫学等。

(三)优秀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6人,中教授19人,副教授20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和拔尖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9海南大学“十佳教师”2名优秀教师3人。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76%。本专业拥有国家创新科研团队1个,海南省教学团队1个,海南省创新科研团队2个。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网络金课1门

(四)特色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现拥有热带农林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制工程中心、部省共建天然橡胶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热带作物病虫监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区域性实验室等科教平台。

四、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农林科研院所、中高等农林院校、海关(植物检疫)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制药企业等单位,以及农林行政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农药创制、农资生产和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农业、生物安全等与植物保护或医学研究相关的教学、研究、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一直以来,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以上。

五、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学位

植物保护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培养服务于国家“一路一带”倡议、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core_1640936609_5571.png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为指导理念,以培养创新意识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俄语人才为培养目标。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践能力,高级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对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传统的俄语课程之外导入中国文化、海南地域文化以及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内容。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又掌握中国国情和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俄语人才。

主要课程:

基础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俄语语法、高级俄语、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情况: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银行、机场和星级酒店等。近三年研究生升学率均超过30%,升学高校包括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普希金语言学院、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交学院等国内外名牌大学俄语专业,以及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其它专业。

//www.hainanu.edu.cn КАФЕДР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ХАЙНАНЬ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В ноябре 2006 года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м департамент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ровинции Хайнань Институт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Хайнань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открыл специальность??Русский?язык?и?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в сентябре следующего?учебного?года?был?проведён?первый набор студентов. За период с 2007 по 2011год кафедрой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был?выпущен?141 студент. В настоящий момент на кафедре обучаются 115 студентов. Кафедр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придает первостепен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ориентации на реформы в сфере учебного содержания и методики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строению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гармонично соединяющей теорию и практику, формированию у студентов прочной базы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 устойчивых языковых навыков, которые они смогли бы проявлять в разных сфера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таких ка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торговля, культура, СМИ,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бизнес и проч. Кафедра стремится сформировать у студентов крепкие знания, опираясь на которые они могут успешно заниматься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й переводческой, естественнонаучной и другими видами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ский состав?насчитывает?8?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и одного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я,?60?%?из?них?имеют?научную степень доктора. В теч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х нескольких лет члены кафедры выступали руководителями или исполнителями в 10 проектах провинциального уровняопубликовали 10 учебных пособий и 30 научных работ в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х и зарубежных печатных изданиях. Основные предметы, преподаваемые на кафедр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это базовый и продвинутый курс русского, чтение, аудирование,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 устный перевод, а также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для гидов-переводчиков,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для делового общения,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для гостиничного бизнеса и ряд факультативных предметов. Дисциплины, предлагаемые для изучения, носят ярко выраженный целевой, локально-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ый характер. Преподавани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о как на теоретическую лингвистику, так и на языковую практику. Согласно заключенному договору, студенты факультета проходят языковую практику на базе коммерческой компании ООО ?Пекин-Восток-Сочи? что дает им прекрасный шанс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ть свои языковые навыки. Кроме того, факультет плодотворно сотрудничает с выдающимися китайскими организациями переводчиков такими как ?Северное сияние? и другие. Кафедр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полной мере использует богатые ресурсы провинции Хайнань, предоставляя студентам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принять участие в работе Азиат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Боао, в работе крупных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й и спортивных соревнований, где они с успехом проходят языковую практику и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ют свои навыки общения на иностранном языке. Кроме того, прекрасны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ться в иностранном языке предоставляет практика на телевидении, на площадках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гольфа Mission Hills, на базе местной гостиницы ?Шангри-ла?.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придается на кафедр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му общению, факультет участвует в программа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с Московски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м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и Астрахански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м, каждый год 10 студентов отправляются в Россию по программе языкового обмена. Ежегодно приглашаются выдающиес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и зарубежные ученые для чтения лекций и участия в работе науч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й. Высокие результаты работы кафедры со всей очевидностью проявляются в успешном трудоустройстве более 95 % выпускников, которые после окончания курса работают в таких сферах ка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торговл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муниципальные органы, гостиничный бизнес, банки,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е и авиакомпании, аэропорты, учебные заведения и пр.

В среднем 18 % выпускников поступают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у, в 2011 году эта цифра достигла 25%. Выпускники кафедры поступили?в?магистратуру?Москов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а, Нанька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Фудань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Пекинского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Цзилинь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итайского политики и права и других высших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 Начиная с 2010 года, кафедра ежегодно отправляет одн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на обучение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е и аспирантуре за рубежом, а также в Цзилинь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 прочие высшие учебные заведения страны, общим числом 985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 Студенты кафедры добиваются прекрасных результатов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и всекитайских научных олимпиадах и конкурсах.

core_1640930637_3406.png

一、培养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外语水平、严谨的科学思维、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能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按照“2+2”培养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修读公共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进行分方向课程的研读。

二、主要课程

基础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专业核心课程:数理统计、数学模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基础、抽象代数、计算方法、运筹学、常微分方程等。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成两个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数值解、调和分析、数理金融等;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专业方向课程包括:随机过程、数据分析、统计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情况

在本专业中,相当部分学生应以直博、本硕连读或报考国内外研究生为具体目标。同时,通过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生能较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独立科研素质,能在科技、教育、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数学研究、统计应用、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

四、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

五、授予学位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达到规定要求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林学”、“风景园林”为依托,聚焦国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开放思维”的一流园林人才为办学目标,旨在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掌握植物和生态核心知识,具备园林规划设计与建造、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等技能,能在园林及相关行业从事规划与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等专业工作,具有较强创新实践意识、规划设计技能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主修课程

1)规划设计类课程: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2)园林植物及应用类课程:园林植物学基础、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热带观赏花卉学、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历史理论类课程:园林概论、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主要实践性环节:园林生产综合实习、园林植物综合实习、园林设计综合实习、园林工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模块。

修业年限:学制为4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风景园林、园林、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林业、市政交通、教育等相关政府部门、事业部门、地产公司以及相关施工设计咨询专业公司(中外公司)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工程管理施工等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

毕业生主要在国内上市公司及企业(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奥雅设计等)、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园林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等就业。部分毕业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

四、专业发展

园林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89年成立的园林系,2007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园林专业的师资及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热带观赏花卉学”省级精品课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树木学”金课,拥有热带特色林木花卉遗传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南省热带特色花卉资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华南地区同类院校中专业创建较早、影响力较大的院校之一;是我国热带风景园林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热带园林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自创办以来已培养本科生4200余名,研究生100余名。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立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掌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模型和工具,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经济学和服务管理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研究素养、良好的数理基础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面广、适应性强,能够从事各产业中涉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物流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主修课程

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会计学、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大数据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运营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国际物流、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港口物流等。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发展方向包括:升学(含研究生推免)、出国留学及创业、就业。

主要就业方向: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配送中心、港口、货物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供应链管理、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与策划以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专业立足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专业分为微电子、光电信息技术方向,以新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践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宽广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较强的数学和逻辑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验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能在应用物理学及物理与光电信息、微电子、生物医学等相关交叉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主要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双语教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基础物理实验、应用物理学专业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验、光电信息专业实验、近代物理实验、高级算法和程序设计、科研训练、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应用、生物光子学、量子光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微纳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工艺、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固体光源与照明、显示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情况

主要在应用物理学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如微电子、光电子、电子技术、照明、显示、生物医学技术等行业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可在应用物理学及物理与光电信息、微电子、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等交叉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

四、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

五、授予学位

学生完成就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达到规定要求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海南大学1985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8年设土木工程系,1989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2007年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和2010年分别获批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成为“海南省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海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建造与管理三个方向,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各个方向学科基础课相同,专业必修课各有侧重,专业选修课相互交叉。面向国家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需求,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从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和工程管理方向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人才逾3300余人,在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有良好的声誉。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海南省、东南亚及“一带一路”、“一区一港”发展战略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拥有海南省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带海岛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海南省唯一的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内设3m×3m MTS地震模拟振动台),共建了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土木工程系专业教师55人(博士化率80.0%),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专业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每年培养学生180名左右,其中约100名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40名以上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约有60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约50名学生独自或者合作申请专利或者发表论文。本专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目前海南省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中超过1/3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立足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生态文明建设和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曾先后入选海南省重点学科、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改革项目,同时也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世界一流学科群支撑专业。水产学科具有水产养殖本科专业1个水产学一级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渔业发展)1个,同时也是水生生物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的培养单位及,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拥有海南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水产种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

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学系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农情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具有审辩思维、理学素养和水产专业能力以及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交流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够胜任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水产生产管理、技术服务、渔业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海洋牧场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卓越水产人才。

主修课程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体育类、外语类、国防类、计算机类、文化类、数学类、化学类。

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普通动物学、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养殖水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鱼类学、营养学、增养殖学、遗传育种学、疾病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必修课程。选修课设置水产种业、养殖工程、经济管理、渔业文化、水产医学、水产营养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模块。

实习类课程包括近海调查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南省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农业种质中转(海南)基地建设,为水产人才提供了历史机遇。毕业生可选择海洋渔业行政部门、动物检疫部门、水产企业、休闲渔业基地等单位就业,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水产学、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60%以上在水产相关行业工作,为我国水产业发展贡献显著。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待遇高,近3年平均就业率为90%,在琼水产行业龙头企业的主要技术与管理人员中,30%以上为本专业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升学途径优良,平均升学率为30%,其中80%被985高校或中国科学院录取。

发展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93%,45岁以下教师占85%,国外工作或学习1年以上教师占45%;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名;海南省教学名师1名;海南省“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南海名家”系列专家8名;“双聘院士”4名,知名行业导师4名;海南省级精品课程4

core_1640939289_3228.png

实验公开课

core_1640939311_4859.png

水产繁育基地参观实习

core_1640939341_5915.png

国外专家指导水产养殖系学生实验

core_1640939360_4716.png

珍珠养殖基地参观实习

core_1640939378_4550.png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

二、专业优势

本专业侧重旅游规划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理念和视野,熟悉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程序,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规划与管理人才通过引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重点学科“公园与休闲管理”(Parks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课程体系,精选英文原版教材,保障专业课程的国际前沿性和跨学科性,为适应城乡建设和旅游业飞速发展需求,实现人口、环境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协同发展目标而培养专才。

本专业引进并融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园与休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熟悉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程序、国家公园管理及遗产管理,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

三、核心课程

旅游概论(Introduction to Travel and Tourism)、旅游地理学(Tourism Geography)、城乡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旅游景区管理(Tourist Attraction Management)、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休闲规划与设施开发(Recreation Planning and Facility Development)、社区服务与职业(Community Services and Professions)、休闲与生活质量(Leisure and Quality of Life)、旅游、休闲与体育营销(Tourism, Recreation and Sports Marketing)、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ies)、项目规划(Program Planning)、计算机制图(Computer Graphics)、领导力与职业发展(Leadership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旅游规划(Tourism Planning)、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

四、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具备城乡规划、景区与休闲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从事旅游目的地、景区、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以及区域旅游规划工作;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可在房地产公司、国际规划公司或咨询公司从事开发、设计、城乡建设策划和规划工作;

熟悉国内外旅游景区、国家公园与休闲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家公园、国际度假区、各级政府旅游部门从事管理、经营和项目规划工作;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可进一步攻读国内外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酒店管理120902

二、专业优势

本专业引进并融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旅游发展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熟悉旅游及款待业国际运营与管理规则,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侧重国际度假村管理方向,注重学术的国际前沿性和跨学科性,通过引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重点学科“旅游发展与管理”(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课程体系、特色教学资源和精选英文原版教材,借助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优势(丰富的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和国内外众多战略合作伙伴所提供的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理念和视野,熟悉款待业国际运营规则,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计

度假村及酒店管理概论(Introduction to Resort and Hotel Management)、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Front Office and Housekeeping Management)、酒店餐饮管理(Hotel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领导力与职业发展(Leadership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休闲与生活质量(Leisu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旅游、休闲与体育营销(Tourism, Recreation and Sports Marketing )、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旅游规划(Tourism Planning)、社区服务与职业(Community Services and Professions)、会议管理与营销(Convention Sales and Management)、美国荒野与公园(Wilderness and Parks in America)

四、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对国内外国际品牌酒店、度假村和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现状有较深的认知,具有能够对相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可在国际酒店集团总部或在国际品牌高端酒店、国际度假村从事中高层管理和管理咨询工作;

熟悉国际品牌酒店内各部门的操作及运行机制,能够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发和拓展产品线,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可在邮轮公司、航空公司、温泉会所、高尔夫俱乐部等高端服务机构从事管理、规划和产品开发工作;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国际旅游集团、各级旅游相关政府部门、国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国际旅游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关系和品牌营销工作;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可进一步攻读国内外硕士和博士学位。


专业优势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多、类型全、规模适中,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MTA、中外合作办学(中国-爱尔兰合作办学)、留学生项目等。本专业隶属于旅游管理大类下属专业,被海南大学列为“文化 旅游世界一流学科群”。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于 2021年3月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致力于建设立足海南、放眼世界,培养学术型、 专业型及学术与专业相结合的会展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 其中博士7人,硕士7人,正高2人,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6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师资底蕴丰厚,专业涉及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

培养特色

培育“会展+”多学科融合型会展管理人才

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大背景下,将会展学与经济、管理、信息、人类行为等学科进行融合,会展体验、智慧会展等 “会展+”多学科相融合,专业特色突出。

“以研促教”、“产教融合”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依托于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团队和业界导师团队,“以研促教”、“产教融合”,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展概论、会展营销、展览策划与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财务管理、会议运营管理实务、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会展风险管理、会展法规与政策等。

就业情况

毕业生主要在会展行政管理部门、会展企业、教学科研与咨询机构、会展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等各类单位从事管理工作。近年,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是旅游学院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单位受到普遍好 评,其中,一些毕业生在各自的行业中担任重要职务,或成为行业青年才俊甚至领军人才。

授予学位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1年3月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会展方向)。2018年3月获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core_1640932026_7971.png

17会展1班班级聚会留念

core_1640932041_7422.png

17会展1班旅游风采节活动留念


2021年招生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招生规模为300人,并逐年增大招生规模。四年本科制,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随着海南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海南深化改革发展的瓶颈之一。海南大学为更好地扛起服务海南的责任和担当,利用自身学科、人才等方面优势,成立海南大学农业农村学院,大力培养“三农”人才,服务海南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

主要课程:涉及到公共基础与学科知识;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党建、三农政策与基层管理;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乡村传统文化与美学基础;生命健康与安全防护意识提升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课程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期间,根据课程的实际,安排相应的实习学时。

社会实践:学院注重学生在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原则上社会实践的时间在1学年至1.5学年期间,到市县农业相关行业部门管理岗位、乡镇管理岗位、乡镇企业、合作社、村副主任、村主任助理和村官等岗位任职历练。

四、图片资料

core_1640940121_9086.png

农林大道

core_1640940138_8694.png

一号教学楼

core_1640940153_6442.png

新七号教学楼

core_1640940166_9660.png

农林大道

core_1640940185_4401.png

东湖

core_1640940201_8503.png

溯源湖

core_1640940216_5118.png

农业农村学院新生军训剪影

core_1640940244_6774.png

农业农村学院第一届友谊篮球赛

core_1640940264_2893.png

农业农村学院新生代表参加论坛

core_1640940283_5873.png

农业农村学院专题讲座活动

core_1640940315_4740.png

农业农村学院第一届班委座谈会

core_1640940343_5284.png

农业农村学院第一届团代会

core_1640940362_4411.png

农业农村学院在乐妹村课堂实践


一、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培养,兼顾全球化时代建筑学发展趋势和中国城乡建设发展需要,以“综合化、国际化、研究型”为核心理念,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本土意识、兼具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未来建筑学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为5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4年,最长不超过7年。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达到规定要求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掌握本学科相关的基本方法论;熟悉一般的科技研究方法,熟悉科技写作。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哲学、经济学、法律、社会发展史等方面必要的知识;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了解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若干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熟悉相应的高等数学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力学、材料学、测绘学、信息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

4.专业知识

1)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设计表达方法;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2)熟悉建筑艺术表现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熟悉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设备(水、电、暖)、建筑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经济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相关的法规、方针和政策。

3)了解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了解建筑管理与施工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自主学习并不断提升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根据相关知识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

3.创新的能力:具有开放的视野、批判的意识、敏锐的思维及相应的创新设计能力。

4.表达和协调的能力:具有图形、文字、口头等表达设计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组织、协调、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理论、历史及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建筑学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认知与调研能力:掌握对现实空间环境进行观察、认知和记录的现场调研方法,掌握案例调研、文献检索及阅读、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调研的方法;

4.分析与研究能力:掌握建筑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对于建筑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5.设计与表达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掌握运用绘图、实物模型及数字工具等表达建筑设计的方法,并对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等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6.基本素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素养、健康的身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积极的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意识;

7.职业素质: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掌握或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四、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

(一)学科优势

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读学生约277人,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人。教师中有6人拥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建筑专业的知名学府,具有国内各大设计院、房地产公司从业经历和海外名校留学经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设计能力,办学强调建筑专业的社会责任,从业已毕业学生的情况看,均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并在社会上具有较好的口碑。建筑系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砌块构成国际竞赛和每年一次的学生毕业作品展都受到媒体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二)办学特色

建筑系培养学生的着眼点有其独特的地方,在掌握建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前提下,加强建筑设计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实际工程构思和技术实现能力的养成,要求学生具有求异的精神、踏实的态度和开放的视野;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能在建筑设计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并能承担房地产项目开发、策划、管理和组织的角色,也能在城市建设行业从事管理工作,满足了高度专业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市场需求。

五、课程设置

(一)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基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类、体育类、外语类、国防教育类、计算机类、高等数学、通识类选修课等等。

学科基础包括:建筑概论与设计基础Ⅰ-Ⅱ、建筑艺术表现基础Ⅰ-Ⅱ、建筑制图Ⅰ-Ⅱ。

专业主干课包括: 1)核心主干课程:建筑设计Ⅰ-Ⅵ;2)建筑历史与理论类主干课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3)建筑技术类主干课程: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4)专业方向选修课。

(二)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三)实践课程

包括认识实习、建筑艺术表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生产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50周左右。

六、毕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设计院所、施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建设工程的项目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研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建筑系历届毕业生有多人先后通过推荐、保研、考研等方式,进入国内外一流学府继续攻读硕、博士学位,院系每年向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985”、“211”院校定期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好评率连续多年位列海南大学前茅。

七、学科前景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在海南建设国际设计岛,建筑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中的龙头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设计岛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设计人才支撑,海南大学作为目前海南本地唯一开设建筑学专业的211学校,承担起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送建筑专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有志于建筑设计专业的青年,欢迎你选择海大,与我们一起实现中国梦!

从建筑学科的自身发展看,建筑学科目前处在信息化转型期,学科交叉趋势明显,出现了智慧建筑等新的学科方向,扩大了建筑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学科的外沿正在不断扩展,选择建筑专业将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建筑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欢迎思维活跃并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及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报考本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戏剧影视创作的基本技能及史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戏剧团体、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

影视剧发展史、影视剧创作、影视剧制作、影视剧分析、视听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影视剧本写作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就业情况: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9-2021年就业率分别为100%、71.83%、80%;考研(升学)率分别为16.42%、12.7%、20%;保研率分别为7.46%、5%、5.4%。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行政管理(120402)

二、专业优势

本专业引进并融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熟悉公共服务与旅游公共政策制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侧重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方向,培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接受系统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通过引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Public Service and Public Policy)课程体系,精选英文原版教材,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监督管理、旅游公共服务、旅游政策制定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核心课程

旅游概论(Introduction to Travel and Tourism)、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nagement)、社会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法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Jurisprudence)、政治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公共管理学( 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应用统计学(Applied Statistics)、21世纪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 (Public Service & Public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公共伦理学 (Public Service Ethics)、领导力和变革 (Leadership & Change)、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公共服务研究方法 (Public Service Research Methods)、包容性社区发展(Inclu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公共领导力(Public Leadership)、领导力构建(Building Leadership Skills

四、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掌握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并运用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快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熟悉国际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能够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旅游行业组织及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业务管理、旅游政策制定、旅游项目规划等工作;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事国家公园、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国际社区管理工作;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可进一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专业特色

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海南大学“211工程”和“中西部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立足于海南区域特色与优势,围绕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海南省“海洋强省”战略、国际旅游岛与智慧岛战略目标,面向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瞄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以计算机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为中心,优化团队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致力于为国家和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科研与应用人才,成为支撑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智库”和区域创新中心。

二、师资优势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研和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杨天若教授是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现有院士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省领军人才5人、省千人专项2人、省南海名家4人、省515工程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正高级教师14人,副高级教师24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82.6%。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4100余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教学成果奖4项。

三、支撑保障

本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参与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区块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21个,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与中电科(CETC)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联合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三亚遥感所、海南生态软件园、印度NIIT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并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64位)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1位)签署备忘录。此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热点领域,正通过多个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洽谈,意向高校有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1位)、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57位)、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2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90位)等。

四、主要课程

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

五、培养成效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凸显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学历层次培养专业基础坚实、综合素质优良、实践技能出众、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从事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共464人,统计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且87%的毕业生认为从事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就业单位包括腾讯、中国移动、银行等各类国企、民企、合资企业,部分学生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从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和就业去向看,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优秀,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还拥有推荐和接收优秀本科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4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推荐至“985”高校和中科院等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年均30%左右

六、授予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海南大学和国际高校双学位。

七、招生计划及录取批次

2022年招生180人,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在一本批次录取。详细分省招生计划见各省招办公布或到学校招生信息网https://www.hainanu.edu.cn/zhaosheng/查询。

八、收费标准

学费:4600元/学年。新生报到时,需缴纳当年全部费用后方可办理入学手续。

九、联系方式

办学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海甸主校区。

海南大学网址:https://www.hainanu.edu.cn/

海南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s://www.hainanu.edu.cn/zhaosheng/

海南大学招生电话:0898-66266469,66260171(传真) E-mail:zsjyc@ hainanu.edu.cn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招生与就业处招生科(邮编:57022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话: (0898)662760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址: https://hd.hainanu.edu.cn/cs/

core_1640934238_4573.png

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core_1640934255_1078.png

学院学生在2016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摘获金奖

core_1640934276_1303.png

学院迎新晚会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安全、健康和环境意识,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宽厚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分析科学与技术、合成化学与资源利用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培养学生专业扎实、口径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能在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企、事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专业操作、技术管理、化学检测与质量控制等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合成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仪器分析、专业外语等课程。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广泛在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环保、轻工、生化、食品和消防等行业就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艺操作与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或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四、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

五、授予学位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达到规定要求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立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道器并举的培养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国际化为特点,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拥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能够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主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经济法、程序设计、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商务与经济统计、商务数据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学、工商管理研究方法、自由贸易港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运营管理等。

三、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方向包括:升学(含研究生推免)、出国留学及创业、就业。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既可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行业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工商企业、跨国企业等领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从事工商管理学术研究。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390    本科毕业人数:6806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法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药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土地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应用化学 材料类 思想政治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土木工程 密码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类 自动化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应用物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农林经济管理 旅游管理类 会计学 工商管理 日语 行政管理 酒店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软件工程 农学 物联网工程 建筑学 园林 林学 动物科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园艺 环境科学 生态学 海洋科学 风景园林 电子科学与技术 传播学 俄语 英语 汉语言文学 水产养殖学 植物保护 审计学 电子商务 戏剧影视文学 动物医学 海洋工程与技术 农业资源与环境 少数民族预科班
北京 1 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3 3 3 2 2 2 2 2 2 2 2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4 6 4 4 2 10 12 7 6 6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4 0 0 0 0 0
山西 3 3 2 5 4 3 3 6 4 3 6 2 7 3 7 3 3 4 3 9 4 4 4 2 3 2 10 7 7 1 6 4 3 2 10 4 4 0 2 7 2 2 6 10 4 2 6 4 2 2 4 3 6 5 4 3 2 0 0 0 0
内蒙古 1 3 2 3 3 3 4 1 1 2 3 0 2 1 3 0 0 2 1 3 1 1 1 2 4 2 7 3 4 0 3 0 0 0 6 1 1 0 1 0 0 1 2 2 0 1 1 1 4 2 2 2 0 3 2 2 0 0 0 0 0
辽宁 2 2 2 1 2 1 1 2 1 2 2 0 2 1 2 1 1 1 1 1 1 1 1 1 2 2 5 2 3 1 2 2 1 0 4 2 0 0 2 0 1 0 0 1 0 0 2 0 1 1 2 2 0 2 0 0 0 0 0 0 0
吉林 1 2 2 2 1 1 1 0 1 1 2 2 2 0 2 1 1 2 1 2 1 1 1 1 1 2 1 2 2 2 2 3 0 0 4 2 1 1 1 1 1 1 2 1 1 2 0 1 2 2 2 2 0 2 2 2 0 1 0 0 0
黑龙江 3 3 3 2 2 1 1 2 1 2 4 0 4 0 2 1 1 2 2 2 3 2 2 1 2 2 4 3 2 2 3 0 0 0 10 2 0 0 2 0 0 0 0 1 0 0 2 0 2 3 2 2 0 3 0 0 0 0 0 0 0
上海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2 2 2 2 1 1 1 2 1 2 4 1 2 1 2 1 4 2 3 3 1 2 3 1 1 1 4 2 2 4 2 0 0 0 11 3 0 0 1 0 0 0 0 5 0 1 1 0 2 1 4 1 0 1 0 0 3 0 1 0 0
浙江 4 2 2 2 4 2 5 4 3 4 10 2 7 2 6 2 6 8 4 7 5 5 8 2 5 2 6 6 6 2 4 4 2 1 11 4 6 2 2 8 3 6 8 5 7 4 2 6 3 2 4 2 4 8 5 5 3 0 2 0 0
安徽 7 5 5 14 12 7 10 12 4 6 20 4 12 3 10 5 8 20 4 20 10 5 20 3 8 8 21 15 15 9 14 17 8 6 20 10 7 5 4 16 3 14 12 11 14 8 8 7 3 2 14 8 12 10 7 7 4 0 4 0 0
福建 4 4 3 9 2 4 4 6 1 4 9 4 8 3 4 3 8 10 4 10 5 7 7 1 2 2 13 6 7 5 10 4 3 3 15 4 7 2 2 5 4 4 6 6 8 2 2 10 5 3 7 3 6 8 4 6 3 0 2 0 0
江西 5 4 4 6 5 6 4 5 6 4 6 4 16 3 6 4 8 8 4 6 5 4 4 4 8 3 11 8 8 4 9 7 5 5 10 8 5 2 3 8 3 8 10 3 6 8 4 8 6 2 6 4 6 9 6 6 3 4 3 0 0
山东 5 4 2 5 4 5 1 8 2 2 12 2 4 2 4 4 7 6 3 12 4 4 3 2 6 3 12 6 5 4 10 14 8 6 14 3 5 2 2 4 2 5 5 6 8 5 2 10 3 3 10 3 4 8 6 7 5 0 4 0 0
河南 7 5 3 12 4 7 7 10 10 5 15 3 20 3 8 3 8 22 4 19 8 12 12 3 10 4 16 7 7 4 14 15 12 11 20 16 6 0 6 18 4 14 12 8 10 14 14 8 5 2 10 5 11 12 6 7 4 0 2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6 8 4 8 8 3 2 4 3 4 6 4 12 2 10 3 6 10 3 4 3 6 5 2 12 6 16 12 10 9 5 12 10 10 12 3 0 2 2 2 3 6 6 5 2 2 3 0 3 6 10 6 4 4 0 0 4 0 3 0 0
广东 3 4 3 1 2 1 2 1 2 1 2 1 1 1 1 1 2 3 2 2 2 2 2 1 1 2 3 3 3 2 3 5 2 2 6 1 0 1 1 0 1 0 0 4 0 1 1 0 2 2 2 2 1 1 0 0 1 0 1 0 0
广西 5 5 3 2 3 4 2 3 2 2 3 2 6 1 4 2 3 2 3 3 2 2 3 2 3 3 6 6 6 3 3 0 0 0 8 2 9 1 2 5 3 3 4 4 10 3 2 8 2 2 6 2 4 4 4 4 2 0 2 0 0
海南 6 11 7 25 12 6 10 13 10 10 17 3 15 4 16 13 21 6 9 41 14 11 10 7 11 10 34 13 11 9 12 1 1 1 22 20 61 21 8 55 6 32 51 14 32 16 7 43 6 5 13 4 15 16 42 69 6 0 8 300 0
重庆 2 5 2 4 4 2 2 3 1 3 4 3 7 0 8 3 3 10 3 5 3 2 3 2 4 4 6 4 4 3 5 8 5 4 10 2 2 0 2 0 4 8 5 4 6 2 4 2 3 1 6 2 3 4 2 2 2 0 0 0 0
四川 5 5 4 6 5 4 5 4 2 5 14 2 13 2 10 4 4 4 3 8 8 9 10 3 4 2 6 4 4 4 7 7 4 6 12 4 10 1 1 6 5 8 9 9 8 4 3 10 6 2 10 3 4 6 6 6 5 0 4 0 0
贵州 7 5 4 6 4 4 6 3 5 6 10 3 8 3 4 4 8 1 3 6 5 4 8 3 6 3 4 4 3 3 4 3 2 2 10 8 8 0 3 10 2 8 8 10 6 8 5 8 4 3 6 3 8 4 3 4 2 0 2 0 0
云南 4 3 3 4 1 2 3 2 4 2 4 3 6 2 9 3 6 2 3 5 2 2 2 2 3 4 3 3 3 3 4 2 2 1 7 8 6 1 2 15 1 6 8 4 6 4 2 6 1 1 8 3 4 6 6 6 1 4 2 0 4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4 5 3 10 10 3 2 4 8 4 21 2 8 5 12 2 4 2 3 3 6 12 10 2 6 2 3 3 3 2 3 0 0 0 8 8 0 3 2 0 3 6 6 6 0 5 3 0 3 3 8 3 2 4 0 0 2 0 2 0 0
甘肃 4 3 2 8 3 2 2 3 4 2 8 1 4 3 6 3 8 2 4 3 3 4 5 3 4 3 5 4 3 2 6 3 2 3 8 3 6 3 1 14 1 6 8 6 6 4 1 6 4 2 8 3 5 6 6 6 3 0 2 0 0
青海 1 0 0 2 2 1 1 0 0 1 2 0 2 0 4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1 0 0 2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1 0 1 1 0 0 1 1 0 0 3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1 4 4 6 3 2 1 2 2 3 2 2 2 0 6 4 7 1 2 3 3 2 3 2 3 2 5 3 2 3 2 0 0 0 7 3 0 0 2 0 2 0 0 4 0 0 2 0 2 1 6 3 0 3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