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

普通本科
赣南医学院
毕业生数据

2945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赣南医学院位于著名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内,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58年设置为专科建制的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赣南医学院,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起与苏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立项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总面积2102.06亩,设黄金、章贡2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37.68万册,电子藏书230.99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4023人。专任教师9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7人,二级教授8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双千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省青年井冈学者、省主要学科带头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省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项目人选82人次,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6人。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团队8个。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79人。

学校注重内涵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理学、工学三大学科门类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特色和优势较为突出的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本科专业3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和麻醉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临床医学、护理学),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11个(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4个(公共事业管理、护理、预防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有江西省一流学科2个(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生物与医药);有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部级项目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有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省一流本科课程、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部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0项,有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11项。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医用组织工程材料与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地方病(地中海贫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4个;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家中医药资源研究分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各1个;与章贡区政府及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团队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科研平台36个。直属附属医院3所(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首批74家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之一、全国医院百强院),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学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全国首批第13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延长期认证,有效期延长至9年。截至2021年,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校致力于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流行特征、诊疗新技术、急救与术后管理、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新靶标,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肠道炎症和癌症及代谢性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分子病理检测技术,血管瘤及脉管畸形诊疗技术,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医药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老年医学与老年康复学,骨与关节退化性疾病,稀土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油茶医药保健及功能产品开发,赣南特色中草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论文在国际顶尖刊物《Cell》《European Urology》《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近年来承担国家基金项目200余项。有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13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省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项;授权专利633项,其中发明专利244项,实用新型专利374项。迄今,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级卫生健康人才10万余人,成为百姓的健康守护人,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和医疗主力军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统筹做好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科学处置了本土疫情管控,成功应对了感染救治高峰,取得了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胜利”。学校3所附属医院在立足当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先后派出医护人员960多人次奔赴武汉、上海、海南、新疆、南昌、鹰潭、上饶等地抗击疫情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学校是“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成立理事单位,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和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了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出国实习、出国访学等各类师生海外交流项目。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学校在美国林肯纪念大学建立了师生培训基地,与德国心脏中心(柏林)互为协作单位。2005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毕业生中85%左右获得所在国执业资格,培养质量得到生源国的好评。2007年开始向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毕业生。主办了中德医院管理论坛、国际血管瘤论坛、梅奥医院管理论坛等项目。积极参与对外医疗援助工作,先后有7名医生赴突尼斯、乍得等非洲国家开展国际医疗援助,促进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恪守“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校园环境改善”五大工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临床医学
  • 麻醉学
  • 预防医学
  • 法医学
  • 药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生物信息学
  • 假肢矫形工程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医学影像技术
  • 中药学
  • 护理学
  • 制药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医学检验技术
  • 康复物理治疗
  • 法学
  • 应用心理学
  • 物联网工程
  • 精神医学
  • 儿科学
  • 康复治疗学
  • 助产学
  • 口腔医学
  • 生物技术
  • 医学影像学
  • 智能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专业是学校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和重点建设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开始一本招生,学制五年,授医学学士学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上级医师指导下,安全有效从事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专业特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坚持以服务地方卫生与健康事业为己任,建设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与规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强化医学生“五术”教育,加强协同育人,融入红医精神、井冈精神、苏区精神,培养德医双修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教学质量:临床医学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201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通过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于2018年延长4年有效期。是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时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双一流”学科、重点学科,被列为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银奖1次,三等奖2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1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师资队伍: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7人,其中高级职称190人,博士68人,硕士168人,有国外访学经历13人。有享受国务院及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1人,入选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专家2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9人、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1人、省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省金牌教授1人、省金牌青年教师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
教学资源: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高校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课程1门、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现有临床教学基地19个,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在国家卫健委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中,排名位列全国第97位,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跻身全国前百强,其中CMI值全国排名第77位,在江西省三级公立医院DRGs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排名位列全省第三,区域内第一。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系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江西省一流学科(培育)、“十四五”江西省一流学科(潜力发展)、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拥有省级医学领先学科3个(二级学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有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西省结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脉管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尿路结石现代治疗中心、江西省人体音频信号智慧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等。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高、中等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医疗、预防、卫生保健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2017-2021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 85.49%、89.07%、88%、87.27%、86.47%。
麻醉学专业是我校在国内较早设置的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医疗实践及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麻醉学人才。
专业特色: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全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西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医学领先学科1个,市医学领先学科1个。2018年起为一本批次招生。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与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教学质量:2017年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名。毕业生近五年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0%,执业医师通过率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师资队伍:麻醉学专业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教师5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7人;讲师37人。拥有国家教育部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等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5人,江西省卫生厅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疼痛学学科是省医学领先学科1个,麻醉学是江西省赣州市医学领先学科。
教学资源: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配备了完备的教学设施,为麻醉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持。
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19所、实习医院50所。第一临床医学院即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第一临床医学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目前稳定实践教学基地有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一批优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医院从事临床麻醉、重症监测、医疗急救复苏、疼痛诊疗工作以及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一、历史发展
预防医学专业于2005年开设,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江西省双一流专业,截止目前,已连续招收17届(1421名)、毕业13届(929名)。
2010年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
2018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江西省第二名
2018年增列为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9年评为江西省一流专业
2020年开始一本招生
2021年评为江西省一流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具备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或部门,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理念
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为主,适当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适合各层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学科建设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江西省一流学科,毒理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为校级重点学科、流行病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12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15项、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5门,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形成了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及评价研究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三个研究方向。
五、培养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5人,讲师19人,助教4人;博士14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1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六、教学资源
本专业建立了省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有教学实验室6间、SPSS统计室8间、实验仪器室17间,总面积达3000m2;实习基地包括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5个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
七、专业荣誉
本专业每年就业率在95%以上(含考取研究生);2019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获得三等奖2项;2021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专业赛道,今年为首届预防医学技能国家级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铜奖;平均每年有20%以上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最高达41.2%其中考取的985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以及211院校和重点医科大学等十几所院校。
本专业就业面较广,主要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医院预防保健科、院感科、营养科、质控科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海关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科研院所。
2016年的“健康中国”战略确立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地位,为预防医学今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共卫生医师的努力,避免了更大范围、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较快地控制了疫情的流行,极大缓解了临床医疗压力,使我国得以实现集中临床资源挽救大量病人的生命,避免了陷入欧美国家疫情全面蔓延的局面。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强调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卫生事业规划了发展蓝图。现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已经成立,公共卫生机构的改革正在拉开序幕,可以预计在未来数年内,预防医学专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专业特色:法医学专业是教育部布控专业,我校于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医学本科学生,学制5年。赣南医学院是江西省唯一开设法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也是省内唯一同时培养法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单位。
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需求,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具备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系统的法医学理论和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法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公安政法队伍、科研院所以及司法鉴定机构输送了多批优秀的专门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专业于2020年开始一本招生。
教学质量:法医学专业以教学为中心,通过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法医学的课程体系,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基本鉴定技能的训练,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生考研率持续保持在25%以上,有考入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学生就业率达100%。
师资队伍:法医学专业师资以青年-中青年为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创新能力强。具博士学位教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专任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学、科研、鉴定能力均衡。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丰富,获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支持,建有法医学专业实验室;专业设有法医司法鉴定中心-赣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该中心是江西省唯一由司法部遴选出的全国28家“公民非正常死亡”鉴定机构之一,是法医学专业校内重要的实训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分布于多省市的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国内多家院校的司法鉴定中心。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国内各省市公安机关及鉴定机构对法医学专业人才仍有较多需求。专业根据法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对法医学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发展个性、追求卓越,不断提高法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欢迎有志于法医学事业的考生报考我校法医学专业。
专业代码:100701
发展历史:赣南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于2006年批准开办,同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已面向全国26个省、市和自治区招生。2019年本专业入选江西省首批特色本科专业,2020年通过省“十三五”双一流建设验收。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发现和评价、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量控制、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懂医精药、善研善成”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
培养理念:按照“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德技双馨、知行合一药学专业人才。
学科建设:药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在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微生物和生化药学6个二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药学二级学科中现有校级高水平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
培养条件:(1)师资队伍:教授9人(其中院领导2人)、副教授20人(其中院领导1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6%;博士30人,硕士27人(其中6人博士在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8.25%。实验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5人,博士在读1人。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特聘人才 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药理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2020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近年获批各级科研项目2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省、厅级项目121项;发表论文535篇,其中被SCI收录183篇;获授权专利10项。近五年,承担省级及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7项,获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编写教材21部,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2)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现有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家中医药资源研究分中心、江西省赣南油茶产业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发改委油茶医药保健及功能产品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高等学校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配备有核磁共振波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半制备高速逆流色谱仪、流式细胞术仪、荧光倒置显微镜、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全自动显微镜数码扫描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薄层色谱扫描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实验设备资产总值达1680余万元;目前本专业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9个。
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各类成果:本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同时被列为了江西省普通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药学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药学类专业复合应用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理学和麻醉药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有机化学和麻醉药理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医用化学、药物分析学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医用化学为省级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药剂学、药理学、物理化学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药理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麻醉药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中药学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医用化学、天然药物化学、麻醉药理学、物理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用植物学及护理药理学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医用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制药工程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学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及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制药企业从事药物研究开发、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在药品检验所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事药品检验、监督及管理工作;在医院药剂科从事药品调剂、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与药学服务工作;在高等院校和医药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及药物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医药公司或药品营销单位从事药品营销工作。
本专业学生荣誉:获首届“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三等奖,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化学竞赛非专业组一等奖1项,江西省创新创业学术交流药学学科分论坛活动本科组三等奖;获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二等奖1项;第二届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创业学术活动药学学科分论坛全省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中获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赛华中赛区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中获创新成果二等奖及优秀论文奖各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创新研究项目中南部赛区三等奖。
专业代码:120401
一、专业特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隶属江西省特色本科专业,作为全省医学院校最早开办的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全国医学院校占有一席之地。我校该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截止2022年,已毕业学生17届,毕业学生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立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特点,依托学校临床医学的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公共管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能够在各级行政机构、医疗卫生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质量
本专业紧扣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医学知识元素,实施校企、校院、校所全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过程坚持“四个融合”,即课程体系体现医药与管理的融合、实践教学强调校内与校外的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着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习成效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融合。
历届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优异成绩;2021年参加首届“哲寻杯”华中地区大学生公共管理方案设计与决策对抗大赛获一等奖。学生考研氛围浓厚,考研录取率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性评估中获得全省第四名的佳绩。
三、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占比20%,副教授以上占比60%,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性且年龄结构合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多名教师参加学校及江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2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行为学》获全省防疫线上教学优质课程;《管理学》教学团队获学校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教师主编教材6本,专著3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
四、教学资源
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实训室及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平台、电子政务实验平台、卫生统计学实验平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软件等配套设施。同时,拥有省内外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及大型医疗单位等高端优质实践教学基地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个。
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专业计划招生完成率一直都是100%,报到率保持在96%左右的较高水平,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本专业就业领域主要有:卫生领域卫生行政、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卫生管理、卫生教育、合作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就业前景广阔。
专业代码:071003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它随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最具吸引力和重大的前沿领域。
1.专业特色
本专业于2019年申报并获批,是江西省首个生物信息学专业。本专业按照教育部关于“新医科”建设发展要求,着重培养具有数理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知识体系,能在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精准医学等健康医疗行业从事生物信息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2.教学质量
按照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一体化,学生专业实践与科研训练一体化,学业导师监督引导一体化的培养理念,大力推进第二课堂项目驱动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质量,打造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师资队伍
生物信息学专业拥有高学历、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6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5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
4.教学资源
建有赣州市生物信息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物信息医药大数据中心教学实践平台;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专用高性能服务器和学生机房;在烈冰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迪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建有实习基地。完全满足学生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生物信息学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在涉及到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精准医学等的健康医疗、生物医药科技行业从事生物信息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2022年首届毕业生35人,11人考取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首届就业率高达90%以上。
专业代码:082602T
1.专业特色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属于“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本校于2019年开始招收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是江西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填补了江西省假肢矫形工程本科教育的空白。
假肢矫形工程是健康科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亦是工程技术与康复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典型的“医工结合”学科。
本专业旨在培养国家紧缺的高级假肢矫形工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备康复医学、生物力学、康复技术、机电技术、材料科学、假肢矫形设计与制作等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技能,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康复辅具行业等从事技术服务、产品设计与制作、开发与管理、科研与教学等相关工作。
2.教学质量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按照“医工科高度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学科建设优势,联合康复学院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和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有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瞄准社会对肢体残障康复、功能障碍康复以及康复辅具的品质需求与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前沿专业视野、良好人文情怀的紧缺型假肢矫形工程医疗领域高级专业人才。
3.师资队伍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拥有一支治学严谨、规模相当、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了78.1%。35岁以下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4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8人,比例达到56.3%,80%以上的授课教师具有行业经历。同时本专业积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已经聘请了2位国内知名假肢矫形工程专家作为我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专家技术顾问。
4.教学资源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现有电工技术实验室、康复工程实验室、3D鞋垫制作实验中心、医学传感器实验室、嵌入式生物医学电子实验室、模具装配实验室及辅助器具工艺实训室等11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近2000㎡,专业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达650余万元。2020年获批赣州市假肢矫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教学平台第一期建设已经于2021年5月完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00m2,实验设备总价值约250万。该平台的第二期、第三期建设经费预计总计550万。
实习基地包括赣南医学院的3所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残疾人假肢矫形技术中心、江西省赣康康复辅具有限公司、赣州市残联假肢矫形配置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四川八一康复中心、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宁波市康复医院等十余个高水平医院或机构,同时还包括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宝泰欧(北京)假肢矫形器商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卓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假肢矫形器械企业,并与其中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专业实践、就业等方面的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的残疾人口总数为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13.50%,距深度老龄化一步之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功能障碍者,对于康复保健的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康复医学技术服务和康复辅具品质的需求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病残人群除了采用常见的康复治疗手段和外科手术矫正外,多数还需要借助假肢矫形或辅助器具,其中假肢与矫形器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更加朝智能化、人机一体化以及生物仿生控制等方面发展。
我国老龄化程度、庞大的残疾人基数决定了我国康复辅具的市场需求巨大。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约为7000亿元。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据工信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到了“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以及“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经济的发展,各大医疗机构皆相当重视康复医疗与假肢矫形工程,从不同生物原理、不同科学层次为患者提出了更加完美的肢体康养及矫正方案,以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品质。
假肢与矫形器技术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行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但是目前我国假肢矫形从业人员严重缺乏,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在2012年公布的全国的注册假肢矫形执业制作师不足800人。我国在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现有的专业假肢矫形师明显不足,尤其是中高端人才更是匮乏,所以该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非常广泛,可在国内外各大综合医院康复科、各级康复专科医院、大型医康养机构、残联假肢矫形中心、假肢矫形器生产企业、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康复器具适配机构、智能医疗设备研发公司、行业协会等假肢矫形工程相关领域的医院、企业和机构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VR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的生产、装配、评估及使用训练指导等工作,以及3D打印材料、精密医疗器械、智能康复设备等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调试、售前及售后技术服务。学生毕业后,也可选择报考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深造。
专业代码:120410T
专业特色:
健康是每个国民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代的强音造就了健康服务与管理这个朝阳专业的诞生。我校于2019年招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事业的高素质健康管理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基础、以德才兼修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组织沟通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医学、管理学、信息学、营养学、养生学等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质量: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是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我们秉承自主、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学院拥有多元化育人体系,现有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部首批协同育人项目、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为学校着力打造的重点学科。已形成了卫生政策与医疗保障、健康产业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多个研究方向。本专业学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2019、2020级学生连续两年参加国家级赛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师资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这个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32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博士15人,5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聘请我校杰出校友郭清教授为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我们的“双师型”导师。师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级科研项目3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6项,发表SCI收录等论文4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19部,获省级科技奖励3项、市厅级科技奖励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
教学资源: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学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为依托,办学条件优越,拥有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等各级各类综合实验室实训室,拥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赣南分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赣州市医疗保障局合作成立赣州市医疗保障研究院。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体检科为学生实习见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学院现有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与上海、广州、深圳、南昌等多省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和全民健康时代的到来,需要大量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的支撑。充沛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专业健康服务需要及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呼吁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及多层次专业化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这些都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宽了道路、提供了机遇。学生毕业后可考取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健康管理师证书;可以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企业、保险公司、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就业;可考取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医疗保障、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等方向硕士研究生;可参加国家和各省市公共管理类公务员考试,就业范围广泛,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的专业化人才。
专业代码:101003
1.专业简介与特色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于2010年首届招生。2018年获全国首批、江西省唯一的医学影像技术硕士点。2020年获评江西省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知识,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设备维护和医学图像后处理工作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围绕社会需求,打造了“线上与线下为一体,教与学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2.师资队伍
医学影像技术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占26.7%。具有行业经历的教师为21人,有3人受聘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本科/研究生教育学组委员,有7人在各级各类行业学会有任职或兼职。
近年来,专业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6部。发表SCI等检索论文2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课题12项。专业教师在江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三等奖多次的优异成绩。
3.教学资源
本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6门,影像原理、影像设备、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5个,现有教学专用CT、MRI、彩超等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本校直属附属医院有Revolution 256排CT、Definition AS双能CT、GE Discovery MR 750w 3.0T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用于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经多年建设和优选,专业现有实习基地十余处,除江西省外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合作多年有着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各大高校附属医院。
4.教学质量、就业
2017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取得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个人三等奖8项,团体二、三等奖多次的优异成绩。
根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维持在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三级甲等医院相关科室就业。本专业已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7届3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在薪酬、现状满意度、就业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多个指标上名列全校前茅。
近三年,本专业有十余名毕业生考取天津医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陆军军医大学、汕头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的研究生。
专业代码 100801
专业特色:本专业的特色是根据学科属性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野外相结合,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医药思维的熏陶,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立志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理念,坚定合理应用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信念,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饮片加工、中药不同剂型的制备、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教学质量:
(1)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分别为22.7%、30.9%、12.5%、40.4%、37.8%;
(2)本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曾获江西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3)本专业学生参与的“赣医青年”医学支农服务队曾被团中央批准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
(4)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曾获得个人三等奖1项;
(5)本专业学生组建的“印象辽宁之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社会实践队曾获 “印象辽宁,梦想中国”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最美团队三等奖;
(6)本专业学生组建的知行医疗社会实践服务队曾获江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7)本专业学生参与的研究《铱催化α-或β-取代不饱和化合物不对称氢转移还原反应合成手性药物》曾获第二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二等奖”;
(8)本专业学生参与的研究《油茶肥皂的研发与销售》曾获浩瀚杯“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铜奖”。
师资队伍:本专业依托药学院,师资队伍强大,现有承担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副高职称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4%;博士31人,硕士2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0%。拥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人选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特聘人才 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
教学资源:本专业依托平台及团队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西省级教学团队1个;现有化学与药学实验室、中药鉴定实验室、中药炮制实验室、中药标本馆、筹建中的药用植物园等专业教学实验场所;配备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半制备高速逆流色谱仪、流式细胞术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及其配套设备等大型精密仪器及大量常规仪器;拥有青峰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医药有限公司、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8个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学科建设:现有校级高水平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拥有“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各类成果:《赣南地区常见中药资源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药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校级教学成果优秀奖。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药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中药鉴定、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检测、中药制剂、中药质量监督、中药营销、中药新药研发等工作,也可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从事处方审核、药品分发、用药指导、临床用药监测等工作。
1.专业特色
赣南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是江西省最早开设的本科护理学专业之一,围绕“出特色,创一流”“培养应用型人才”等目标全力打造专业软硬件实力,积淀深厚、基础扎实,经过赣医护理人二十余载深耕细作、砥砺前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该专业现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特色)、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0年本专业在省内率先开展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养,该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省线下一流课程及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课程项目14个,2014年赣南医学院成为江西省最早具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资格的院校之一。
2.教学质量
护理学专业秉承“仁心仁术、至真至美”的院训,围绕培养红医精神传承、服务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立行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将南丁格尔精神与苏区精神、红医精神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通过“早临床、早社会、早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2016年护理爱心医疗服务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2017年和2020年获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 2015年在首届全国护理学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2021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华东赛区团体一等奖,全国总决赛铜奖;近三年,护理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文体、军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获省级以上奖项达29人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5篇。
3.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该团队2021年获批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专业共有专任教师82人(不含医学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其中学院专职教师25人,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54人,外聘教师3人。副高以上职称55人,博士9人,硕士22人,硕士生导师25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1人、江西省“三八”红旗手1人、江西省“十佳好护士”1人、江西省优秀护士1人、江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女教职工1人、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江西省百佳优秀抗疫护理工作者1人、江西省杰出护理工作者1人、江西省疫情防控工作记大功1人、校师德标兵1人、校“十佳青年教师”1名、校教学能手2人。近五年,主持市(厅)级以上课题20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参编规划教材34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7部;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2项。2019年获江西省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大赛第一名、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2020年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二等奖。
4.教学资源
护理学专业拥有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仿真、虚拟现代化中心实验室,设有6个功能区的实验室使用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配置100张护理训练床,配备了资产总值近800万元的高级实验教学仪器。优选省内外20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7所社区护理和3所精神科实践教学基地。
我国护理人才紧缺,男护士缺口巨大,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医疗研究机构和高、中等医药院校从事护理、重症监护、康复护理、社区护理保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我校护理学专业近三年最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生大多数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就业,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专业代码:081102
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药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化学制药、生物药物、中药、保健制品等部门从事医药研发、生产、药品质量管理和检验、药品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教学质量: 制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为确保教学质量,建立了教学检查评估制度。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常规教学工作检查,主要检查教师承担课程情况,集体备课情况、教案讲稿等上课准备情况,督促任课教师参加院校两级教学督导,接收专家听课督导,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考试的科学性、严肃性、可信性,从命题、组卷、监考、阅卷、分析总结等方面严格管理。
师资队伍
目前制药工程专业有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6%;博士29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3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8.4%。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人才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特聘人才 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已达到专业办学的要求,能满足本科教学和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源
制药工程专业归属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拥有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另有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高校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面积近6000 m2。大型精密仪器及大量常规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余万元。
制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以大型制药研发和生产企业(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江中制药厂、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和三甲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和赣州市中医院等)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18个。
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总计230万册;建有现代化校园网络,拥有科技数据库11个,自主创建学科网站资源库、优质课程资源库、医学资源库等数据库;中外文现刊千余种,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自2012年获批开设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制药工程专业及学科建设。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相关教师开展科学研究,8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课题26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
专业代码:082601
1、专业特色
以国家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按照“多学科高度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适应产业需求,综合生命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知识,突出医工交叉融合的特点,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业能力、战略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020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
2、教学质量
生物医学工程于2016年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医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电工学》。
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从2013年起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电子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团队赛江西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江西省大学生现场电子设计制作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3、师资队伍
本专业面向健康产业和医学工程发展前沿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医疗器械、医学仪器、生物医用材料和纳米医学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创新实践型高素质人才。拥有一支掌握医学仪器、医疗器械、纳米医学、医用材料、生物传感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博士学位5人(均来自985高校和中科院系统),有行业经验教师6人;近年来发表SCI学术文章共计100余篇,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
4、教学资源
现有纳米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和组织工程材料与生物打印工程研究中心2个市级中心,有医学传感器、嵌入式生物医学电子、医疗器械等13个专业实验室,使用面积近2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与深圳迈瑞、广州天成、南京普爱、上海康达等行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深入的校企、校医合作,与深圳大学建立长期实践教学培训合作,使其成为生产实习的教学基地、学生的就业基地、教师的实践锻炼基地、校企科研的开发基地。
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可在医疗器械、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信息、医疗设备检测、医用材料、纳米研究和表征等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单位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售前及售后技术服务;可在各大医院从事X线机、CT、MRI、PET和放疗等设备的技术操作、管理和维护等工作;还可升学读研继续深造,历年来多名毕业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院校。
专业代码: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门类下的一个重要专业,所有学生除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需掌握现代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属医学门类下的医学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2012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至今已招收学生9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始终秉持为各级医院、医学院校、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药厂、生物制品研究所、药检所、医学研究实验室、第三方检验机构和试剂研发公司等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一定科研发展潜能,能够从事医学检验、教学和医学类实验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特色。
教学质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特色,强调职业素质、医德医风教育,建立院校结合的全过程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专任教师荣获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等多项奖项,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校际交流,多次在全国检验相关赛事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师资队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课授课教师队伍中近50%教师为高级职称,现有博士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80.00%以上,拥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井岗学者、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领先学科带头人等高素质教师队伍,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863一级子项目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其它各级各类课题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他引500余次。
教学资源:现有省级院士工作站、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精准医学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863计划临床研究实验室等培训基地,拥有罗氏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全自动化学发光仪、PCR仪、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仪、全自动快速生物质谱检测系统、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尿液分析流水线等一大批先进实验设备,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除有3家直属附属医院、8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外,还有其它19家教学医院、50余家实习医院,获批省领先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开始招收临床检验诊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全国首批医学技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能在各级医院、医学院校、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药厂、生物制品研究所、药检所、医学研究实验室和试剂研发公司等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和实验研究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主要就业去向为三级医院,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1.专业特色
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是江西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本专业属“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悉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物理治疗技能及临床知识,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高素质康复人才。
2.教学质量
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特色鲜明,符合国际标准,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理念。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依据《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PT)教育准入标准》设置,积极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采用小班教学,精细化管理,强化专业技能,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科研思维能力。2019年9月康复学院被评定为百所康复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第一批候选学院,2021年康复学院获江西省第十七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3.师资队伍
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拥有一支国际化、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年轻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硕士生导师8人,中高级职称占50%以上,博士学位7人,教授 3人,符合世界物理治疗联盟认证物理治疗专业教师9人。
4.教学资源
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具有物理治疗评定、神经物理治疗、骨骼肌肉物理治疗、儿童物理治疗、传统康复、康复工程等教学及实训场所,共计2000多平米;且拥有物理治疗工作站、动静态平衡仪,超声波治疗仪,减重步态系统,冲击波治疗仪、悬吊训练系统(SET)、表面肌电测试仪和16通道生理记录仪等教学实训设备,共计价值1000多万元;临床实习教学依托各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获赣州市康复医学科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广东工伤康复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三、第五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等高水平实习基地;同时不定期派师生到(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及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等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来不断提升本专业办学水平。
物理治疗专业是我校经过社会人才市场调查,根据用人单位的急需而开办的新专业。目前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就业待遇好。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物理治疗和大健康相关临床或科教工作;就业单位主要是各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及医养结合康养机构等、也可到各级职业运动队、运动训练基地等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康复健身指导、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的相关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1.专业特色:法学专业2010年起开办,在我校临床医学(医事法学分流)专业基础上成立。法学专业自2018年开始实行导师制,给学生全方位细心的教学科研管理。
专业紧密结合依法治国理念,以培养能掌握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科学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以及熟悉医药卫生、法律等领域实务,具有运用医学、法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
2.教学质量:法学专业培养学生法律执业资格通过率平均30%以上,远高于国家水平。学生考研录取学校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培养学生参加江西省教育厅竞赛多次获得较好名次。
3.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学历全部硕士学位以上,博士占比27%,高级职称占比27%,其中双师型教师达70%,72.7%的教师是执业律师,18%的教师是执业医师,兼职从事民事、刑事及医事法学方向的法律实务工作。
4.教学资源:法学专业现有创新创业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医患关系研究中心四个研究平台,拥有一间可与中级人民法院庭审法庭相媲美的可以容纳150人的模拟法庭,用于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的团建活动,并有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大型律师事务所(如北京中银(赣州)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赣州)律师事务所)、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4家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生活、见习、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法学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医学知识,在校期间注重培养医学法律应用能力,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行政、司法系统、检察系统、律师行业等从事法官、律师、检察官、医院行政科研、保险顾问等工作,就业前景好。
文理兼招 专业代码:071102
专业特色: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具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008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依托学校医学背景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江西省精神卫生现状,安排具有医学背景和临床心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形成“医学+心理学”的专业特色。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相关知识,擅长临床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教学质量: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学生考研在医学院校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较为突出,同时在其他院校应用心理学方向、基础心理学方向等也表现优异,年均考研率高,就业率达100%。培养的学生科研能力强,每届在校生申报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刊物学术文章人数众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2019年全国首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竞赛,我专业推荐参加比赛的学生荣获二等奖。
师资队伍: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超60%。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1人,教学能手1人。
教学资源:应用心理学专业拥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个,其中精神病专科医院3所,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学以及精神医学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经验。
拥有基础实验室、统计与测量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经颅电刺激实验室、认知行为个体实验室,拥有eego mylab 64导脑电仪、StarStim20 8通道经颅电刺激仪、TobiiT120眼动仪、FlexLomp生物反馈系统等前沿研究设备。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当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心身疾病防治、疾病康复等,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做为心理咨询师、教师、管理人员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社区健康咨询、医患沟通指导、危机干预、心理学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专业代码:080905
1.专业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隶属于赣南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2016年开始招生,是江西省唯一一个开设在医学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本专业以培养“医工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工科”的专业特点,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并具备智慧医疗专业知识,熟悉医院业务和系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2.教学质量
本专业遵循“跨学科、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江西憶源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数创智联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产业学院,与学校附属医院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医三方联合培养的方式,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水平,本专业学生在先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并且有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分布在综合性医院、电信、移动以及大型IT企业。
3.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5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本专业先后有多位老师获得“韩济生院士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师”、“教学标兵”、“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4.教学资源
专业拥有500多平米的RFID、WSN物联网教学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建有智慧医疗工程创新技术中心、物联网工程应用孵化中心、物联网研发与创客平台,并成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同时与10余家三甲医院、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如:百度、腾讯、华为、软通动力集团、赣州憶源科技、千锋教育、华清远见、天羔集团等公司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生去向:综合性医院,智慧医疗行业相关企业。
主要就业岗位包括:医院信息科、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网络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等相关岗位。
专业代码:100205TK
精神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分支,所有学生除学习必修的临床医学专业所有主干知识外,还需掌握临床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社区精神病学等专业知识。属细分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
专业特色:我校精神医学专业是201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新增的一本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赣南医学院是江西省唯一开设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也是全国32所开设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
教学质量: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社会急需既掌握临床医学基本功,又懂得精神心理的医学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医学生的培养的始终,坚持精神医学专业的标准,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精神卫生为特长的培养目标,采用“小组化”、“阶段化”、“案例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以精神卫生与临床心理学专业为特长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
师资队伍:精神医学专业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3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6人,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CPA精神医学教指委委员1人,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
教学资源: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神医学专业拥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个,其中精神病专科医院3所,基地具有丰富的精神医学理论教学、临床医疗实践教学经验。专业实验教学有齐全先进的教学实验室,有基础实验室、统计与测量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经颅电刺激实验室、认知行为个体实验室,拥有eego mylab 64导脑电仪、StarStim20 8通道经颅电刺激仪、TobiiT120眼动仪、FlexLomp生物反馈系统等高水平的研究设备。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精神疾病诊治、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及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特色
康复治疗学是目前江西省最早获批的医学康复治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专业基础良好,搭建“医康养”融合平台,多学科协同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该专业连续六届获学校重点扶持建设学科,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学实验平台、赣州市康复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干细胞治疗脑瘫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该专业有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级项目二十余项。本专业扎根赣南苏区,以“三个文明”为抓手,将“红医精神”和“有温度的康复治疗”人文贯穿教育全过程,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秉承大健康理念,打造“仁爱心和奉献手是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思政。2012级学生在本专业教师指导下拍摄的康复治疗操作视频在优酷、爱奇艺等主流网络媒体有非常高点击率;2018年始,我院择优派出专业师生赴境外知名高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交流学习。
2.教学质量
所主持的教学成果《康复治疗专业医康养融合应用型康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为江西省第17批教学成果奖(高校本科)一等奖等。由此形成的学术核心观点被《新华社》、《中国新闻》、《中国日报》和《网易新闻》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或转载并获社会一致正面评价。学院连续举办六届康复新榜样宣讲会,邀请优秀毕业校友分享专业之路,学院代表队参加第一、二、三届全国康复治疗本科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三等奖1项,道德风尚奖1项,优秀组织奖2项。2019年9月康复学院被评定为百所康复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第一批候选学院。主动帮扶街边摔倒老人的“赣南医学院2018年仁爱大学生年度人物”2018级陆苏北同学,也有坚持脑瘫儿童救助的优秀校友李敏等…众多红医育人感人事迹被《中国高校之窗》、《大江网》、《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2013级朱婷同学获得2018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2015级林金鹏同学的《小康居家儿童康复APP》获第三届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2015级杨琳同学的《better life》创意项目获第三届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016级王小轩、熊伟杰获第五届辅具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2016级郝季委同学获“2019年上海市康复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2017级顾建鹏同学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优秀奖。
3.师资队伍
康复治疗学由学院与附属医院实施“医教协同”,目前有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30余人,其中博士5人,高级职称7人;
4.教学资源
康复治疗学专业具有有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米,教学设备1000多万(另附属医院有教学设备约1000万元),合作共建实习基地40多个;专业老师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三明治教学、微格教学等教学方法,保障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康复治疗学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良好!主要在各级各类医院和相关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师工作,或从事康复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者增多导致“康养”大健康产业兴起,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老年康复或疗养等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19-2020大学专业就业率“康复治疗学”排名第16。
学院近四年初始就业率在75%~93%,最终就业率100%,2017年毕业生89人,升学3人,首次就业率93.26%。2018年毕业生92人,升学3人,首次就业率92%。2019年毕业生142人,截至到8月底就业人数为128人,就业率90.14%,升学人数6人,升学率4.23%。202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3.5%。其中从事本专业康复治疗的学生达90%以上
1.专业特色
赣南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助产人才培养根基深厚,由来已久,由于多重历史原因,止步于上世纪中叶。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满足人民大众对高层次助产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15年重启助产专业(专科)的开设,并于2019年率先在江西省开设首家本科助产学专业,正式进行高层次助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截止2022年5月,该专业获批省级三类一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0余项。
2.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学坚持“院校合作”的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江西省和赣州市助产协会和产科联盟给予强有力的专业支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持久战中,本专业的校友奋战一线,以出色的表现获得多方认可及嘉许。在校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及活动也取得大量优异成绩,获全国暑期“三下乡”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1项,全国暑期“三下乡”新媒体公益传播力优秀团队奖1项,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项,江西省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立项7项,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铜奖1项,赣南医学院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8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6项,撰写各类科研论文15篇。
3.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高级职称51人,硕士以上学历54人(含博士7人)。近五年专业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或专著20余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69项,立项资金达100余万元;国家发明、新型实用专利22项,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
4.教学资源
助产学专业拥有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虚拟仿真中心实验室,设有6个功能区,使用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配置100张护理训练床,配备了资产总值近800万元的高级实验教学仪器,同时针对助产学专业特色,还配有国际顶级孕妇及新生儿模拟人——维多利亚,可模拟正常分娩、异常分娩及高危围生儿等多种临床情境。2020年,实验室引进产科3D环屏交互墙虚拟仿真系统,能超写实还原产科专项操作,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和感性认知。2023年,将建成助产学专业暨妇儿教学实践平台,力求打造省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选省内外20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7所社区护理和3所精神科实践教学基地。
助产学为国家紧缺型专业,随着我国助产士门诊和导乐陪伴分娩的普及,国内仍有高达20万助产士缺口。当前我国有105所高校设置了本科助产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双证——护士资格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俗称助产士资格证,毕业后,在各级医疗单位、医学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临床护理、产科助产、妇幼保健、教学或研究工作和政府部门的计划生育机构等,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及配套措施的逐步落实,赋予助产学专业新的挑战。当前就业优势明显,就业形势乐观。
口腔医学是医学类一级专业,学生除必修口腔医学的所有主干知识外,还应该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基本知识。
专业特色:经教育部批准于2014年开始招生,2016年开始一本批次招生,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创办此专业以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口腔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精医精诚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2019年3月本专业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世界牙科联盟大会;2019年11月与国内口腔顶级院校签订协议,就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工作。
教学质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突出能适应口腔医学要求的医学专门人才的特色。建立学校与口腔医院全程合成的培养模式, 近三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60%以上,多人录取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2017年11月参加全国口腔医学生操作技能邀请赛,2014级口腔医学本科生组成的代表队荣获团体三等奖;四个单项项目全部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15级口腔医学本科生代表学校参加2019年全国口腔医学院(系)临床本科生操作技能比赛,荣获三等奖。
师资队伍:口腔医学专业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6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
教学资源:赣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是赣州市首家公立三级口腔专科医院,学院建有11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包括多媒体仿真头模教学实验室(共有仿真头模64台)、口腔工艺实验室、制模室等,实验室软硬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临床模拟实验室配有临床牙科综合治疗台和牙科X光机,使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就能熟悉临床操作流程和临床诊疗环境。拥有多个高水平教学实践基地。各教学基地拥有口腔综合治疗机30-60台、数字化曲面断层X光机、数字化头影测量X光机、数字化牙片机、超生骨刀以及其它先进仪器设备。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口腔专业学生社会需求很广,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口腔医疗、预防、卫生保健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专业代码:071002
发展历史:赣南医学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于2010年,为四年制本科理学类专业。至今已招生11年。
培养目标:专业凸显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交叉特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即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技术,又具备基础医学乃至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医学、生命科学、疾控防疫、检验检疫及生物制药等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培养理念:以“厚基础,重融合,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基础医学、生物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相关课程为主干学科,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实践创新的结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增设了多种多样的实验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且具备科研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建设:学科科研平台主要依托基础医学院省部共建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平台,平台实验室总面积约为280m2,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包括数字PCR仪、超速离心机,双向电泳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等先进实验设备。学科组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2011领军人才计划1项,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校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ISTP、E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得省级自然科学进步奖3项。主持省级教育教学课题2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3项,参编专著和教材4部。
培养条件:本专业组建了国际化、高水平、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45岁以下教师13人,青年教师占比86.7%;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40%;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其中9人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3.3%;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双师型教师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井岗学者以及青年井岗学者各1人,江西省金牌硕士生导师 1人。专业拥有基础医学生物技术平台及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近千万元,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包括分析、显微、形态、分子等不同领域的多个实验平台,在985高校、中科院等研究院所和各大生物技术及检验诊断公司建立了专业实习点,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环境,为其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适于在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科研院所、生物医药公司、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近年来,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2项,省级技能竞赛获奖24人次,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目前本专业已有7届毕业生共209人次,其中69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余学生基本全部就业,就业率超过95%。
专业代码: 100203TK
发展历史:医学影像学专业是2017年经教育部审批新增的本科专业。学制五年,毕业后授医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生297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急救医学和医学影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影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影像诊断、介入影像治疗,能安全有效的从事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培养理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为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学科建设:学校于2006年成立影像医学系,下设放射学教研室、超声医学教研室和核医学教研室。“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江西省教育厅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方向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培养条件: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3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江西省教育厅“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江西省卫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与“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多人。有“全国百名优秀医生”、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有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和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等。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各类成果:医学影像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学校高水平学科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超声诊断学》获批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并获江西省省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供不应求,可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高、中等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医疗、卫生保健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专业代码:101011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特色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由医、理、工高度融合的新兴学科,通过智能化与医学相结合,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来研究人体的生命与疾病现象,是面向医学和健康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医疗设备、智能诊疗、智能影像、医疗大数据和智能药物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与智能医学相关的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医学电子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具有智能医学仪器的研发、智能医学系统开发以及智能医学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等能力,面向智能医疗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能够从事智能医学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应用和维护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教学质量
本专业按照“医理工高度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医学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科建设平台优势,以医学、理学为基础,人工智能为核心,突出智能性、应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中心、附属医院和大型企业的教学资源、实习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坚持“厚基础,重融合”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质量,打造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且具备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3.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学历层次及专业职称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近年来发表核心或SCI学术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及专著20多部。
4.教学资源
近几年学校大力投资医学信息化建设,成立了校级智慧医疗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现有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云计算平台(240个终端)、高端服务器6台和高性能计算机150台,以及价值800多万的相关教学仪器。学校与大型医疗和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已与憶源科技和数创智联共建“智能医学产业学院”,与软通集团、依未科技等行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多家三甲医院建立深入的校企、校医合作,使其成为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基地。
随着智能科技、机器人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5G网络的推广应用,医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会给医学带来更多的科技革新以及便捷化。智能医学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因此,智能医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至 2018 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0%,2019 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在国内,华为、阿里、百度、腾讯、京东、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均在加大投入,布局大健康产业。可以预计,在“十四五”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医学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由此将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和人才缺口。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1面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与远程医疗等相关企业,从事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医用机器人、智能医学仪器的软硬件系统开发、测试、维护和技术支持等工作。2在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部门、国家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学数据研究机构,从事健康医疗数据的挖掘分析与智能管理等工作。3继续攻读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266    本科毕业人数:2679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法医学 麻醉学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康复治疗学 假肢矫形工程 物联网工程 药学 助产学 制药工程 儿科学 精神医学 医学影像学 健康服务与管理 智能医学工程 康复物理治疗 医学检验技术 中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法学 护理学 应用心理学 生物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生物信息学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2 2 2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2 0 0 3 3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2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4 2 3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2 0 6 0 0 0 2 0 2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14 0 0 0 2 0 0 0 0 0 0 2 2 2 2 2 2 2 2 4 0 0 0 0
上海 2 2 0 4 2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2 2 0 2 2 0 0
江苏 0 6 5 0 0 3 0 0 2 0 0 5 3 5 0 0 0 0 0 0 2 3 3 3 0 3 0
浙江 3 3 4 12 3 2 2 2 2 0 0 3 3 4 2 0 0 0 0 0 2 2 0 2 0 2 2
安徽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2 0 2 0 0 0 0 2 0 0
福建 0 0 0 4 2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江西 17 30 86 545 133 85 39 79 28 102 89 19 26 37 16 18 42 33 39 85 36 34 336 36 40 37 43
山东 2 0 0 6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0 0 2 0 0 2 2 0 0 2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湖南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广东 0 2 2 7 0 3 3 2 2 0 0 2 2 2 0 0 0 0 0 3 0 0 0 0 0 3 0
广西 0 0 4 1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2 2 0 2 2 0 0 0 0 0 0
海南 3 2 2 10 3 2 0 2 0 2 0 2 2 0 0 0 0 0 0 0 0 2 0 2 0 2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2 0 0 2 0 0 2 3 3 3 0 0 0
四川 0 3 2 17 0 0 0 0 2 2 0 0 0 3 2 0 0 2 0 2 0 0 0 0 0 2 3
贵州 0 0 0 0 0 2 0 0 2 0 0 0 0 0 0 2 0 2 0 0 0 0 0 0 2 0 0
云南 0 2 2 4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3 2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2 0 0
甘肃 0 0 0 17 0 2 2 0 2 2 2 0 0 0 2 2 2 3 2 2 2 2 2 2 2 0 0
青海 0 2 2 8 0 2 2 0 0 0 0 2 2 2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3 3 10 0 2 0 0 2 0 0 0 0 3 0 0 0 3 2 0 0 0 0 0 0 0 2
新疆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4 3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