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中国传媒大学
毕业生数据

3206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影视编导
  • 编辑出版学
  • 马来语
  • 普什图语
  • 日语
  • 葡萄牙语
  • 意大利语
  • 尼泊尔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公共关系学
  • 汉语言文学
  • 物联网工程
  • 经济学类
  • 翻译
  • 新闻学
  • 广播电视学
  • 国际新闻与传播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
  • 文化产业管理
  • 跨境电子商务
  • 汉语国际教育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人工智能
  • 汉语言
  • 艺术管理
  • 西班牙语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英语
  • 广告学
  • 传播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工商管理类
  • 网络与新媒体
  • 广播电视工程
  • 行政管理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介绍

本专业服务党和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紧跟互联网信息与文化传播趋势,传承视听传播学科优势,立足全媒体编辑行业前沿,培养爱党爱国、开拓进取的新媒体内容研发、编辑运营与跨媒介传播人才。本专业已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顺应新媒体发展与媒体融合的趋势,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视野的创新型全媒体传播人才,使其能充分掌握面向未来的新型信息与传播技术,综合性的广播电视学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素养,以及开放性的数字编辑、全媒体项目策划、智能媒体应用及管理等复合型专业知识与能力。



3.办学特色

本专业设立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延传视听传播学科优势,紧密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的平台资源,打造面向未来媒体的新媒体编创新锐力量。本专业扎根“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优势,赋能数字传播与新媒体编辑出版的教学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培养新方法。构建“全媒体实践教学法”,以新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打造“信息无障碍”项目制教学法,首创无障碍视音频、云图书数字出版新样态;探索“智能仿真”实验教学法,以“5G环境下移动应用产品编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实施推广,带动智能仿真技术与编辑出版(新媒体方向)的结合。
专业介绍
马来语专业建立于2001年,每四年招收一届学生,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专业有专任教师三名,均有海外留学经历。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了解马来语对象国家文学、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状况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马来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马来语、英语,同时还学习掌握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主干课程:马来语精读、马来语高级阅读、马来语视听说、马来语翻译、马来西亚国家概况、马来语写作、马来语报刊阅读、马来语文学选读。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普什图语专业自1963年开设至今已有近六十年历史,在国内率先培养普什图语专业人才,是国内普什图语专业教学发源地,始终在教学研究、专业学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普什图语专业依托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发挥外聘师资优势,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在语言传授的同时,扩充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知识,使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普什图语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对外传播、文化、外交、国家安全等部门急需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双语种、宽口径、厚根基、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基础普什图语、高级普什图语、普什图语视听说、普什图语口语、普什图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普什图语实用写作、普什图语新闻阅读、阿富汗文化概论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日语语言文学为学科基础,依托学校传播学、新闻学等多个优质学科,培养新时代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功底、知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秀日语人才。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成为对外传播、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具备语言与传媒知识融合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教师踏实肯干,业务素质强,亲和力高,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中多人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学成果突出。2020年末本专业教师合著出版教材《日本大众文化》,是外语+传媒人才培养的全新尝试,也是本专业不断推动特色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日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同时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个性化的成长。


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日语视听说》《日语口语》《日本文学概论》《日汉翻译》《日本大众文化》、《日语演讲与辩论》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葡萄牙语专业于1960开始设置,为全国首创,至今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本专业负责卡蒙斯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的葡萄牙语中心,及巴西葡语水平测试(Celpe-Bras)中心(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指定考点)的运行工作。2020年,本专业获评成为北京市“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葡萄牙语语言基本功和葡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知识,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对外传播、外事、经贸、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重视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主要学习葡萄牙语语言、文学及对象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葡萄牙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新闻、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主干课程:葡萄牙语(初级-中级-高级)、葡萄牙语视听说(1-4)、葡萄牙语阅读与写作(1-2)、葡萄牙语口语(1-4)、葡萄牙语国家文化(1-2)、葡萄牙语笔译理论与实践、中-葡会议传译、巴西文学(1-2)、 巴西电影、巴西音乐、葡萄牙语新闻语篇阅读及写作、葡萄牙语高级视听、葡萄牙语学术阅读与写作等、 葡萄牙语媒体内容制作实践课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意大利语专业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传媒大学第一批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之一,先后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为祖国建设和对外交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长期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意大利语语言基础,广泛了解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知识,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

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基础意大利语、高级意大利语、意大利语高级翻译、意大利社会与文化、意大利语新闻写作、意大利媒体与新闻阅读、意大利经济贸易概论、意大利语新闻视听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尼泊尔语为尼泊尔官方语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尼两国间交往的日益紧密,尼泊尔语发挥的作用越发显著。

尼泊尔语专业始建于1963年,为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部委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尼泊尔语专业人才。该专业招生模式为每四年招生一届,已形成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基础尼泊尔语、高级尼泊尔语、尼泊尔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尼泊尔语视听说、尼泊尔语口语、尼泊尔语实用写作、尼泊尔语媒体与新闻、南亚文化、尼泊尔语高级视听、尼泊尔语文学概论、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专业定位:依托学校智能传媒教育布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与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双一流学科交叉渗透,建设新工科特色优势专业,为我国传媒事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020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历史沿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99年,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传媒行业内计算机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的专业,在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一个面向智能传媒背景下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设“现代传播体系”为己任,拥有扎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系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从事计算机及传媒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综合应用以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够成长为传媒行业精英人才、信息产业高素质复合型骨干和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

1)能够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计算机软件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领域新技术的能力,能够胜任计算机与传媒行业复杂系统的研发和管理等职位;

2)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设计符合要求的计算机工程问题方案;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社会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协作完成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与沟通能力。

办学特色

特色优势:利用身处“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学缘优势,将计算机科学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构建了面向信息传播领域、极具传媒特色优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深厚传媒背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显著特色。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从竞赛、科研、实践等各方面为同学创造上升通路。

1)以竞赛促发展,通过ACM培训,参与本科生人数逐年增加,比例超过在校生的1/2。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实现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二三等奖及省部级奖项20余人次。

2)探索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我校双一流学科和其他学科,与经管和数智学院通力合作推进大数据实验班建设。

3)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联合培养项目,近五年共计培养毕业生17名。

3)举办学术季科研训练营,对学术感兴趣的同学提供科学研究的平台、经费和指导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若干。

4)与字节跳动等行业公司合作,设立字节跳动前端技术培养班特色班级(虚拟),共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业务培训和就业研究,通过业界前沿技术项目案例,提升学生在前端方向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介绍

公共关系专业是关于如何有效倾听、协调多元利益相关者诉求,以专业的传播管理、价值观管理推动企业行为管理,建设良好组织声誉形象的学科。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于2000年批准设置,2001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归属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2004年开始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研究生。公共关系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家与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公关、企业声誉管理、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国际传播等领域有丰富研究成果。专业课程设计贴近公共关系横断学科特点,与公共关系与传媒行业实践变革同频共振,并充分吸收了我校新闻传播、工商管理、人文社科、美育等优势学科课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学科交叉,文理兼收,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文科”毕业生。本专业社会需求旺盛,生源连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高,与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国内外知名公关广告集团奥美、罗德、蓝色光标等都有密切的人才共建合作。历年毕业生除上述公关广告集团以及知名企业外,历年毕业生还有很多入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或在各地政府机关从事公关、广告、新闻宣传、媒体运营等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

本着“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人才培养原则,力求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操守,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2) 熟悉中西方哲学、历史、文化,具有深厚人文社科基础,熟练掌握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品牌学、营销学、统计学等多元基础学科知识,并具备口语表达、策划创意、专业写作、音视频制作、统计分析等实践动手能力;3)能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沟通多元利益相关者、树立组织良好声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发布、声誉管理、舆情管理、融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工作。



办学特色

1)本专业是国内首家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公关专业,在国家形象、区域与城市形象、政府公关、品牌传播、危机处理、舆情监测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2)侧重“公共传播”与“传播运营”,关注智媒变革,并得到我校新闻传播领域、商业传播领域学术教学力量的大力支撑。

3)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学科交叉,文理兼收,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文科”毕业生。

4)社会需求旺盛,生源连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高。本专业是近年校内申请专业转入的学生数量最多的专业,并受到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留学生的青睐。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与社会》《公共管理学》《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传播》《国际公共关系》《媒体应用》《大数据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公共政策》《企业社会责任》。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设立于2003年,以四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师资力量雄厚,拥有著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置身于中国传媒大学,该专业学生在学术素养、人文底蕴、传媒视野的结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具备多元表达能力著称,毕业后或直接在本校及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或就职于政府机关,以及文化、传媒等企事业单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三种素质和三种能力的人才:坚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家国情怀、前沿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使之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媒介传媒等领域的工作,肩负起新时代尖端、复杂的人文使命。

办学特色

具备系统完整、底蕴深厚的课程设置与知识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文字、语言等方面优秀的多元表达能力;坚持传统领域的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服务学校总体战略,凸显传媒特色。

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等。

专业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研究、欧美文学名作赏析、西方文论选读、唐宋诗词研究、元散曲研究、明清小说导读、鲁迅研究、中国电视剧简史、中国电视剧美学研究、当代电影与时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基督教文化概说、记录文化史及《诗经》《周易》《庄子》《文心雕龙》等专书研读课程,也有文学遗迹考察、各体文学创作、文本细读与批评、文学与文化创意等实践课程。

专业课程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强调传媒院校特色以及学科研究的当代性、前沿性。学生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修、辅修各种传媒类课程、专业。
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立足传媒科技与智慧广电,是5G/6G智能媒体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四个一批”“新工科”理念的先行实践者,本专业以“产业导向、行业牵引、学科交叉”为特点,侧重对学生在智能网络、信息感知与识别、云计算、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媒体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传媒领域,在注重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传媒物联网领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科研中,为国家信息领域,尤其是传媒与广电行业输送科研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下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拥有良好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宽厚的专业视野,掌握物联网产业链中软件、硬件及网络等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在传媒、信息领域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并具有继续深造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办学特色

实施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促进教学成果转化。1)科教互助:本专业教师围绕广播电视网络、智能媒体网络、5G/6G高速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开展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以科研经验、项目导向、最新成果引导专业教学,吸收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2)产教融合: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各地广播电视台等校内外基地,建立智慧物联实验室、5G创新融媒体实验室,通过科研创新、行业实践、应用实验、专业竞赛等多种举措,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硬件和软件能力的支撑,提升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3)特色培养:采取“导师项目制”“菁英实验班”等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传媒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介绍
本专业秉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娴熟的笔译、口译能力,特别是较强的影视翻译和新闻翻译能力,为我国传媒、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输送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的中英文语言文化功底,掌握翻译理论与方法,擅长媒介领域翻译,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达到专业英语四、八级水平;

2.具有较强的英汉语言笔译、口译互译能力,能从事各类文体的英汉互译,特别擅长影视和新闻领域的英汉互译;

3.具备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

4.具备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能力,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主干课程: 笔译、口译、影视剧翻译、新闻翻译、翻译理论、计算机辅助翻译、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精读、基础阅读、基础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导论、英语语法、高级英语、英语学术写作、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新闻学专业(数据新闻方向)坚持“立足主流,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备较全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知识、较强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整合和数据可视化呈现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驾驭数据和驱动数据的需要,能够在媒体行业、政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新闻报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1.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的重点专业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名单,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上排名A+,位列全国第一。本专业创设于1959年,是国内开设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之一。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全日制本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998年更名为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更名为广播电视学。



近年来,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学成果“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还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奖,多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本专业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等。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梯队完善,国际化程度高。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传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面向智能传媒教育转型,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应用型、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本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精湛的专业技能、突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大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互联网平台、文化传媒机构等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内容制作与传播工作、内容策划与管理、视听传播等工作。



3.办学特色

(1)本专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契合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工作大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专业在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特色鲜明,率先打造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



(2)本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赋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打造了“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强化“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面对互联网视听传播的发展趋势,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3)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且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五条线”课程体系基础上,本专业搭建了新闻传播史论方法类课程、视听传播基础类课程、视听传播专业实务类课程、视听传播实务拓展课程、新闻传播专业外语类课程、观摩与写作课程等模块,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视听传播基础知识和融合传播知识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融合传播能力。

主要课程
电视采访报道、新闻编辑学、视频编辑、新闻学概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外新闻史、电视节目策划、融合新闻学、电视新闻学、电视影像语言、新闻作品研究、新闻特稿写作、传播学概论、传播研究方法等。
1.专业介绍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是为了满足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而设立的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国家立场,使用中英双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块包括高级英语听说读写译、英语新闻采编播、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以及国际视听传播等。本专业教学充分与国际接轨,与业界接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需要。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国家立场,具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掌握全媒体新闻制作本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3.办学特色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立足我国“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现实需求,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国家立场,具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掌握全媒体新闻制作本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已有近40年历史。学校1982年就开设了全国首个英语(国际新闻方向)专业,2000年开始招收国际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2009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部署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硕士班,2014年设立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本科专业,2019年由专业方向升格为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在我国率先搭建起了融通中外的本硕博培养体系。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本专业初步探索出了凸显中国特色、适应融媒体变革、服务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人才培养优势:其一,术、法、道贯穿的一体化递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其二,通专融合的全媒体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联动学界和业界的育人资源,塑造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其三,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复合实践能力塑造模式,通过国情调研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提升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通过海外学习加深学生对国际传播格局的理解。

主要课程
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国际新闻编译、英语新闻采写、电视影像语言、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频编辑、电视采访报道、电视新闻学等。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2年正式成立,前身是于1959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系的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方向。60多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传媒、深耕广电、创新发展、交叉融合,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的特色专业。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体现嵌入式系统与人工智能融合,面向新媒体、融媒体智能应用的智能终端设计专业方向,优化了以智能视音频处理技术为核心,智能算法与信息处理系统并重的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AI+传媒”的专业特色与内涵。本专业在广电传媒行业内科研优势明显,多项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业内领先,成果转化率高,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坚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产业部门及传媒行业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具备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及工程技术原则;具有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解决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

(2).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技术负责、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备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电子信息工程项目进行正确决策和有效管理。

(4).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热爱祖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顶用人才。

办学特色

双“+”思路,特色打造 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突出现代传媒行业的应用特点,不断升级优化符合国家战略、满足行业需求、融合先进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逐步确立了“AI+”与“传媒+”的专业建设思路和特色,成功打造了智能终端设计和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科研促教,师生双赢 本专业教师研发的数字广播、隧道广播、广播电视监控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产品,技术水平业内领先。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实践教学,完善丰富 本专业通过设立专业认知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验环节,辅之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实习、(海外)科技夏令营等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口袋实验室、云实验室,配合专业实验室等多种实验手段,建立了一个知识衔接有序、课内课外结合、实验手段多样的阶段式、全方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技术领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训练班。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本专业是学校设立的首个本科工科专业,目前归属通信工程系,每年招收3个班。通信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拥有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金核桃”人才1人、科研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

根据通信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分为5G/6G移动通信技术和基于5G/6G的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发送技术两个培养方向,培养相关领域的一流专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立足通信工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领域,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及首都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富有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国际竞争意识,使毕业生成为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办学特色

伴随学校创建,历经60多年发展,本专业形成如下特色和优势:

(1)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科研实力较雄厚,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有机衔接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卓越人才;

(2)课程特色鲜明、创新实践丰富。课程体系围绕电子信息类主干课,突出5G/6G移动通信射频前端基础课程以及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专业课程;通过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3)植根广电、服务传媒。依托我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5G/6G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光纤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宽厚的人工智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掌握智能视音频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网络科学与数据分析等与专业相关的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自我知识更新和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制学历学位

本专业执行中外联合培养方案,学制4年(最长有效学习年限6年),采取4+0培养模式。学生在满足双方培养标准与英国留学签证的要求后,可在第三学年自愿选择赴考文垂大学学习,可以参加考文垂大学的校际交流课程并取得学分(赴考文垂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应按照考文垂大学的政策和要求向考文垂大学支付国际标准学费),学生交流学习不作为考文垂大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学生按照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且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学生按照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且修满学分,达到考文垂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考文垂大学的学士学位。



办学地址: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主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信息论基础、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结构与网络、数据库系统、编程和算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
专业介绍

依托学校智能传媒教育布局,为了适应传媒领域的大变革、支撑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发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面向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结合文化科技融合和传媒行业的大数据需求,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科技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应用统计学”,“应用统计学”为大数据技术奠定了包括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建模分析方法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本科生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实践课程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科研训练培养模式等方面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为了适应传媒领域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2019年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首届招收本科生。2022年,学校整合不同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相关资源,由数智学院来负责该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利用身处“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学缘优势,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构建了面向信息传播领域、极具传媒特色优势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和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数理为基础,统计和计算机为两翼,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引擎,面向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结合新工科和传媒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理论基础、系统的数据思维、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广阔的文化科技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合智媒时代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面向文化科技和传媒大数据行业应用的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工具完成数据的汇聚、分析和应用。能够在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广电传媒行业以及大数据相关应用行业从事数据科学研究、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管理与咨询等工作,能满足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和算法工程师等多种岗位需求,并能够继续攻读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后续学位。


办学特色

1.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和学术前沿,对接社会需求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传媒大数据)课程采用模块化设置方式:数理基础课程模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常规的大数据专业相比更着重打牢学生的数学及统计学基础。专业在本课程模块开设基本的数学课程及统计学课程。



2. 注重科研能力锻炼和培养

统计学基础理论与大数据方法技术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训培养,各年级几乎全体同学都参与国家级和北京市大创项目,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并获得多个奖项。



3. 学生导师制建设

2019级数据科学专业开始建立科研兴趣小组导师制。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兴趣研究。2019级数据科学专业在大一期间已有四个队入选了国家级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拔。



4. 引进和托举并重,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北京市(包括横向项目)等科研项目75项,校级项目约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CSSCI等论文114篇。出版著作7部。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9项。获得省部级(包括北京市)以上的科研奖励10项。

主要课程
数据科学导论、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传媒数据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云计算技术及实践、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新闻与舆情数据学、计算广告学、文化与传媒数据分析实战。
专业介绍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专业。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网络强国建设、应对网络空间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经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2016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网络安全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完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配套措施。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生,前身是2012年开始招生的信息安全专业,同时在2020年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网络与系统安全基础扎实,内容与传播安全特色鲜明的特点。本专业师资队伍强劲、结构合理,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内容安全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已经为信息产业、网络安全产业、新闻传播行业培养了众多优秀毕业生。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研究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管理方法、标准与法律法规等系统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政府、广播电视、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系统设计、开发、研究、运行、维护等工作,并能从事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维护等工作,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级技术人才。

办学特色

本专业结合学校传媒行业特色,突破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研究范畴,突出新广电、新传媒、融媒体、智媒体等行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培养既掌握传媒理论知识,又精通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提倡教研相长,本科生深度参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舆情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本专业已经形成了多个特色研究方向:网络视听热点节目情感分析研究,广播电视行业可信网络研究,基于区块链的融媒体内容安全研究,智能融媒体全流程网络监测监管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媒体内容安全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文化安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舆情监测及危机公关研究,软件和网络设备安全缺陷研究,物联网漏洞挖掘研究,网络靶场研究,软件指纹分析研究等。此外,本校即将成立“中传网络安全运行保障中心”,形成一个以学院师生为主的教、学、研、用、管结合的实践机构。



本专业学生学风积极向上,学生对本专业具有很高的满意度。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网络空间安全竞赛以及程序设计大赛,并多次取得金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在“中国互联网基金会网络安全专项基金网络安全奖学金”评选活动中,本专业连续两年均有学生获选(每年全国获选人数不超过70名)。

本专业学生近两年共获得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原创漏洞证明13项,CVE/CNVD 漏洞编号15个,获得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奖项2项。



本专业提倡科教协同、校企合作育人。与360、启明星辰等多家国内头部网络安全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已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04年设立,为教育部首批设立该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现已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全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成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凝练出“经济管理+文化产业+其它技能”的培育模式,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在专业培养上,遵循国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开设有文化经济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发展史论、文化资源学、数字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产业等特色课程,定期聘请境外教师开展国际化教学。

培养目标

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接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确立宽口径、跨学科、强能力的培养思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史哲基础和产业数字化能力,了解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基础,掌握文化产业专业技能,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创意、策划、管理、运营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文化人才。

办学特色

一是注重与国家战略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文化政策与一线发展,带领学生多次开展城乡文化调研,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

二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譬如:开展文创园区、文化企业的参观、考察与实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文化项目策划与运营,将“文化创业”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主要课程
文化经济学、项目管理、文化消费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地理学、文化贸易学、国际文化产业(双语课)、数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虚拟空间文化生产与管理、文化科技应用场景、城乡文化规划、策划理论与实务、文创园区规划与运营
专业介绍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人才缺口巨大,其未来行业发展及就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中国传媒大学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于2020年获批,是教育部继2019年后第二批准予招生的42所院校之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跨学科特色和实践特色,在整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跨文化管理与传播、信息技术,发挥学校小语种、播音主持、影像剪辑等传媒优势,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吸纳企业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懂传媒、会技术、熟贸易、擅管理,致力于智能商务和跨文化传播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互联网思维,掌握国际贸易、跨文化传播、信息技术及跨境电子商务应用与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及不少于两种的主流外语功底,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能从事数字贸易、跨国经营、跨文化传播、商务数据分析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办学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跨境电子商务专业重视“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巨大潜力及国际商业价值,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与跨文化传播优势,从国际贸易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响应“互联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学院现有MIB(国际商务硕士)及国际媒体商务(威敏项目)两个特色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具有国际师资稳定、双语教学、双师培养等特色,助力本硕贯通,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国内外高质量学术继续深造机会。

(1)跨境电商夏令营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厦门大学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浙江工商大学管工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执行院长伍蓓老师致辞并介绍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的相关情况。活动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夏季学期的重要实践教学活动,为我校学生提供免费学习机会,并邀请枫火跨境专业讲师授课。

(2)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内容

(a)团建出游

在班级建设方面,除了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各项活动,还组织集体观影、群体分享故事,在学习之余促进大家的友谊,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主题班会

班级经常会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组织各种主题班会,班主任会在班会上强调生活和学习的相关注意事项,班主任老师每学期一次全班同学一对一谈话,每个同学谈话十五分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c)名企参观

在任锦鸾老师的带领下,班级同学来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西二旗中关村产业孵化园的中科汇联,这里的经历带给了我们一场精彩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还实地参观了企业生产出来的人工智能产品,同学们收益颇丰。

(3)相关协会资源

(a)金融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协会(简称CUCFA)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主要由经管学院同学及校友、MBA同学及校友志愿组成的行业协会。金融协会于2020年11月29日正式成立,下设会长、副会长和秘书处等组织架构,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学生和校友提供服务。协会以“传播金融知识、推动跨界融合、整合校友资源、助力校友投资”的宗旨,以金融知识讲座、金融行业论坛、金融投资沙龙、校友企业调研、校友资源对接等为服务内容,持续助力校友和同学的发展和成长。

(b)影视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协会,成立于 2020年11月,接受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的指导与管理。协会宗旨是“学习影视文化知识 ,了解影视文化市场 ,整合校友资源 ,助力校友发展”。为校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渠道。

(c)电商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电商协会,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的指导下,由经管学院MBA校友于2020年12月发起创立,是为经管学院在电商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人脉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未来将会打通校友会员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精梳整合行业服务体系、打造校友会员社群沟通平台。

(d)公益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益协会(简称中传经管公益协会)于2020年成立,是“中国商学院社会责任倡议”的首批发起组织。中传经管公益协会致力于打造具有“爱心,责任心”的双心公益品牌,传播中传经管人的社会责任感,并始终坚持“用商业思维开展公益活动,借传媒优势传播公益精神”的方针,在国内商学院的公益组织中独具影响力。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以强基础重特色为导向,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分为电商基础课程、国际贸易特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语言与文化课程以及跨境电商综合课程五大模块。具体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跨境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经济学、跨文化交流、数据库技术、网络经济学、Web设计与开发、运筹学、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管理、学术论文复刻与写作、全球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支付与结算、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电商直播实务、短视频制作与运营、国际文化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版权贸易、大数据分析、国际文化贸易、管理信息系统、西班牙语、俄语等。

修业4年,授予管理学学位。
专业介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语言和文化为核心,以国际教育与创新传播为驱动,以传媒和智能为两翼,秉持“课程思政+国际视野”“语言+文化”“中文+传媒”“教育+智能”的交叉融合理念,以“传播标准普通话、讲述美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美好形象”为目标,建设有传媒特色和科技赋能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我校于1980年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该专业下设汉语教学方向;2003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依托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形成本硕博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教学技能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外语、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较深厚的人文修养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运用新媒体及智能技术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的综合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

本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原则,秉持语言、文化、智能、传媒的融合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教育与传播能力。主要特色有: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以“语言+文化”为核心教学内容,训练语言教学技能,拓展文化实践,增强文化深层次理解。

第二,开拓“中文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第三,凸显传媒特色,探索融媒体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构建多维立体化国际传播创新体系。

第四,融合播音主持艺术特色,强化发音发声、口语表达、语言交际等训练。

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学(双语)、学科专业英语、中外文化通论(双语)、语言研究方法、中外语言学史、语言与文化、语言思维与智能等。
专业介绍

政治学与行政学以国家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等。本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把握信息时代政治与传媒发展的新特点,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大变革背景,于2021年设立的新专业。本专业以“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为鲜明方向特色,是国内最具传媒色彩的政治学专业,致力于依靠中国传媒大学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优势地位,培养懂传媒的政治学专业人才,践行“以传媒看世界”的教育理念。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传播系,本系是全国第一个政治传播系,师资力量雄厚,在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领域拥有全国知名专家,特别是政治传播研究特色鲜明,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本系所在的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是全国唯一一家在本、硕、博三个层次全面培养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为学生的培养和深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日益密切的时代特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理论素养,又熟悉传播学相关理论与实践,能从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角度服务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概括而言即培养“懂政治的传媒人与会传播的政治人”。由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良好素养,能够运用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于党政机关、外事部门、大众媒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理论宣传、媒体评论、政策分析、民意调查、对外传播等相关工作,尤其是擅长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相关的信息传播研究和实践工作。



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适应信息时代国家治理对政治传播日益迫切的需要,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特色设立的新专业,致力于培养“懂政治的传媒人与会传播的政治人”,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科定位清晰,专业特色鲜明。本专业定位为“国内最具传媒色彩的政治学”。与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相比,我们培养的学生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优势学科,以“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为鲜明特色,特别注重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和传播实践能力;与本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相比,我们培养的学生强调立足政治学专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对国内外政治包括国际关系有更深刻的体认。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是本专业的特色方向。本专业在政治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相关领域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专家和学术能力突出的中青年学者。特别是政治传播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军地位。与一般的专业本硕博层级递进的发展路径不同,本专业是在长期研究生、博士生培养的基础上建立本科专业,并因此形成了国内唯一的“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本、硕、博三个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独特,培养特色鲜明。本专业围绕人才目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制定了科学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一是以政治传播为核心,跨学科交叉融合;二是在强调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实务和技能;三是整个课程的方法论体系比较完善;四是注重外语和国际化,不仅强调专业英语的学习,还开设第二外语。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本科导师制度,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走近科研,领略学术;并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指导和培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特长发展。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充分贯彻“新文科”和“传媒+”理念,围绕“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又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版块外,又按照横向交叉、纵向推进、理论为基、实践为要、有机融合、培养英才的思路,设置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传播学、外语方法实践类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政治学、国际政治概论、公共行政学、国际关系史、外交学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治理概论、政治传播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比较政治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国际组织概论、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传播学历史与理论、政治传播概论、国际传播概论、跨文化传播概论、统计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此外,还有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充分满足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介绍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前身是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自动化专业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202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经过20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凸显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为理念,以电子信息、控制科学等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服务演艺、广播电视等文化科技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突显面向传媒、演艺、文化信息融合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紧密结合自动化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是工学和艺术学交叉型“新工科”专业,本专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思想,以自动化类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智能装备与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声学、光学、电子、通信、机械、控制、人工智能、感知计算、演艺装备与系统等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熟悉文艺演出表现形式和演出效果呈现需求,掌握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视觉呈现、听觉呈现、运动呈现以及智能感知和多模态交互呈现的艺术与技术专业技能,熟悉戏剧和其他演出活动的艺术表现基本规律和受众的感知需求,具有解决演艺工程与装备系统等的设计、研发、应用、服务和管理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良好品行与素质、视野开阔的演艺技术,“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高端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和现代演艺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具有坚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智能装备与系统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演艺等智能装备与系统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能够在演艺装备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媒体电视行业、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技术等领域,胜任演艺等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部署与应用、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并能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后续学位。在毕业5年后达到演艺工程技术领域中级、高级工程师的职业要求,成为提升我国演艺等领域文化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装备与系统工程专业技术中坚力量。

办学特色

本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文化演艺制造业和演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科技人才需求,以文化与科技融合、艺术与工科交叉为基本遵循,以演艺装备智能制造和演出效果智能呈现为应用领域,培养与造就应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首创、全国首个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本科特色专业。



本专业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演艺装备与系统领域相关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科研与师资力量较强,拥有“声、光、电、机”等6个专业实验室和多个智能装备与系统基础实验室,与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湖南明和集团、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北京五维凤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演艺行业知名企业、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育人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教、产教资源,实习、实践和科研基地。
专业介绍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专业依托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融合学校所拥有的丰富媒体资源,形成具有传媒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专业,以适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本专业重点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探索人工智能在AI+传媒中的应用场景,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创新,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

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综合应用自然及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分析、解决人工智能工程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研究创新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交叉领域融合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对信息、文化、广电和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特色

通过AI+传媒方式加深与行业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解决传媒、文化、信息等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秉承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项目对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菁英实验班”模式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依托“学业导师”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专业介绍

汉语言专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懂理论、精语言、会方法、通智能、擅实践的复合型汉语言人才。以“语言+智能”为核心教学内容,与脑科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等学科携手,打造“理论知识+思维模式+方法技能+实践应用”的语言智能教学科研链。以语言应用为导向,关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联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以“服务国家语言需求、促进语言生态和谐”为教学科研目标,守正创新,强化语言学知识的传授,开展语言调查,提供语言服务,参与语言规划。凸显传媒特色,构建多维立体化汉语言专业体系。联合我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服务传媒的汉语言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研究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语言文字,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系统掌握语言信息处理和语言应用理论与技能的文理交叉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文化教育、新闻媒体、专业网站、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和行业从事管理、教学、宣传、编辑、开发等工作。


办学特色

汉语言专业以语言学核心理论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强调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联动,以“为国家构建语言应用,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为未来开发语言智能”为特色,建设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本科专业。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汉语言本科专业,为全国首批设立汉语言专业的高校之一。汉语言专业依托我校的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全体系人才培养规模。



主要课程
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概论、程序设计与语言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基础、语言规划概论、语法学概论、语义学概论、语用学概论、脑科学与语言智能等。
专业介绍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与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专业顺应新时代艺术与技术发展趋势,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化、传媒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学科特色。作为我校重点建设学科“艺术学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已经形成本、硕、博贯通的全阶段培养体系。本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已经在传媒艺术、公共文化服务、舞台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形成全国性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传媒艺术和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紧迫需求,确立宽口径、跨学科、强能力的培养思路,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熟悉艺术管理的知识体系和运作规律,具备现代艺术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基础,掌握数字艺术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在艺术、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艺术机构管理运营、艺术项目策划执行、艺术产品营销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办学特色

本专业定位在基于数字技术的传媒艺术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旨在面向国家文化建设需求,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的艺术项目策划运营、传媒艺术生产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专业艺术管理人才。通过面向未来的全新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传媒艺术生产、项目策划运营和数字技术应用等多方位的核心能力。

主要课程
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数字制片管理、艺术机构管理与运营、艺术投融资、艺术营销学、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艺术策展实务。
专业介绍
西班牙语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基础,熟悉西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本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服务于对外传播、外事交流、经贸合作、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始终致力于培养能熟练运用西班牙语和英语,在新闻媒体、对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商务及教学科研等领域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外语人才。


主干课程: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多媒体视听说、西班牙语写作、西班牙文学、拉丁美洲文学、西班牙语笔译理论与实践、西班牙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西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语国家媒体文章选读、西语国家媒体视听与评析等。

专业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译制片制作、影视翻译经典电影赏析、欧洲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英语报刊阅读、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采访与报道、公共演讲、英语节目主持、英语词汇学、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欧洲文明概论、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2020年获批成为国家“双一流”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广博的英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知识,拥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传媒素养和思辨创新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专业突出“英语+传媒”特色,依托我校两个一流学科优势,构建大外语+全媒体课程和实践体系;融合“专业性”与“通识性”,打造以“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特色的五大课程模块,搭建产教协同、师生协同双平台;关注智能前沿,提前布局信息传播时代的“新文科”专业建设;将“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国际舆情、影视出海研究和实践应用于育人全过程,服务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发挥传媒英语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时代价值。


主干课程: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精读、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辩论、基础阅读、基础英语写作、英语学术写作、笔译、口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语言学导论、英语修辞学、英语文体学引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英语散文名篇。

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演讲、英语词汇学、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新闻节目评析、广播电视英语新闻写作、经典国际新闻作品选读、英语采访与报道、跨文化交际、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评论、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英语播音、英语节目主持、国际新闻编译、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译制片制作、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入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概要、欧洲文明概论、欧洲影视文化、南亚文学与艺术、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专业介绍

“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于202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较早建设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于1989年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成立于1843年,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而著称,每年向业界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曾在英国“教学卓越框架(TEF)”中因出色的教学质量荣获金奖,并于2019年荣获《卫报》首次颁发的年度最佳大学奖。

本专业依托中外方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构建“数字营销课程群+用户画像课程群+广告表现课程群+广告技术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传媒环境,满足全球数字广告营销发展需求的传媒及营销业界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执行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学制4年(最长有效学习年限6年),采取4+0培养模式,授予中外双学位。

学生在满足双方培养标准与英国留学签证的要求后,可在第三学年自愿选择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习,可以参加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校际交流课程并取得学分,但不作为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专业联合培养方案的课程学习且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有效学习年限内,完成专业联合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并达到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的学科优势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媒体传播专业的领先资源,以“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宽阔知识面、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具备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操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传媒环境及全球数字广告营销发展需要的传媒及营销业界专业人才。本专业将帮助学生夯实传播和广告理论基础,塑造独立思考能力、执行能力和企业技能,锻炼创新、全局和合作思维,以支持学生的未来就业与深造。

办学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主要课程
中方主要课程包括:广告学概论、数字营销概论、计算思维概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消费行为学、传播学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策划、新媒体广告艺术等。

外方主要课程包括:文案创作、视觉文化、通信和创意工具包、广告发展前沿、数字创意前沿、项目投放、广告公关和新创意、比稿中的沟通传播、顶石课程:广告项目计划与执行等。
专业介绍
传播学专业(计算传播方向)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计算传播关键问题的一流人才。本专业方向培养学科基础扎实、掌握传播学理论和大数据分析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挖掘与解读大数据背景下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模式的专业人才。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将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传媒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机构,从事网络社会治理、数据新闻、计算广告、自媒体策划运营等工作。

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计算传播学导论、新媒体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计算传播数据测量。
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专业秉承“科技、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学生针对游戏设计技术领域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大量的专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国内外游戏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熟悉游戏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前沿技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介科技手段。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编程功底和良好逻辑思维习惯,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创新游戏设计思想,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媒体内容提供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及相关互动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美术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形学、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游戏开发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游戏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虚拟现实、游戏策划等。

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接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以理论为基础,以创作为导向,结合年度联合创作课程,在激发创意的同时合作实现独立游戏作品的设计与开发。每年举办学生毕业设计展,为学生作品孵化提供机会与帮助。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智能化、融合化成为新媒体发展方向,数据成为媒体运行的基座,在数据、智能算法基础之上,内容、经营等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运营规律,面向智能融媒体运营人才需求的增长,2019年将方向名称调整为“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



立足于新媒体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培养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智能融媒体经营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搭建了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智能融媒体发展中的代表性机构建立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新媒体运营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定位于智能融合时代的新媒体运营人才的培养。在智能化、融合化的媒体环境下,围绕新媒体运营人才的培养需求,帮助学生掌握智能融合新媒体的营销传播、内容策划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运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知识体系,面向智能融合的新媒体行业所需的经营管理、营销传播运营、营销传播产品设计、数据分析等岗位,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办学特色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的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在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培养目标明确,沿着新媒体内容和产品运营、新媒体营销传播、新媒体经营管理三个核心的专业方向,开设创新性课程,培养成果显著,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经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中。



本专业方向注重创意、设计、商业、技术、数据多种观念与能力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符合新媒体运营管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和赛事活动,取得良好成绩。2021年,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多项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超过10人次获得北京市级及以上奖项,超过50人次获得校级奖项,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了实践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
新媒介概论、数字营销、新媒体营销实务、融媒体用户调查与研究、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新媒体内容运营、新媒介数据分析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原理及软件应用、新媒体终端运营、新媒体创业与创新、媒介营销管理等。
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国家特设专业和中国传媒大学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具有六十多年的建设历史,为我国传媒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一百多项;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多个班集体被评为“周恩来班”“北京市先进班集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班集体”等称号。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融媒体行业需求和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厚基础、强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从知识、能力和价值多维度培养具备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融媒体、创新型、复合型”媒体信息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详细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厚的信息通信专业知识;

(2)掌握视音频信号获取、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融合媒体以及智能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具有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在视音频技术相关领域跟踪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能够在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和信息通信等领域及相关产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媒体内容制作与发布等工作。



办学特色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迅速,为广播电视与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行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培养能够支撑我国产业发展且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类专业改革的剑锋所指。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秉承中传办学特色,围绕“以学生为本,面向行业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专业特色课程创新,稳步落实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的层次化教学模式,探索师生共建体验式教学生态空间;对准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系统化构建了“双平台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其与媒体行业前沿的高度适配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菁英班”导师制,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上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人才攀登。最终,全方位、全流程、全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注重学生自主、专精的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以适应未来产业变革。
专业简介

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核心专业。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与学校的国家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和院系共建公共管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15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公共管理学科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应急管理与舆情引导两个专业方向)和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点(设置公共治理与城乡智慧管理、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并在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本科1999年招生,目前下设“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培养和科研经验,拥有完整的、多层次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在中国传媒大学五次专业满意度调查中有四次进入全校前十名,最近一次名列第一名。



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管理、媒介管理、舆情监测及引导等多方面工作。传播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要件,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瞄准国内一流、国际视野的发展方向,弘扬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勤政为公、学术并举”的院训,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掌握公共事务和传播治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接受严格科学的方法论训练,掌握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等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社会团体、相关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教学科研等部门和文化传媒领域从事国家治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资源管理、媒介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工作的优秀管理人才。



专业定位和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为: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学科发展前沿要求,立足公共管理学科突出传媒特色,以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和“懂管理的传媒人”为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与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理论基础,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接受严格科学的方法论训练,掌握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等公共管理基本方法,掌握公共管理与传播学知识,熟悉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传媒机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传媒机构等部门从事复合型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形成了鲜明的公共管理+传媒特色,取得了可喜成就。

1.行政管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性课堂: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模拟、课堂辩论赛、校外课堂等。

2. 行政管理专业丰富多彩的学科建设专业活动和课余生活:学术论坛、专业交流大会、迎新和欢送毕业生、社会实践、业界调研、参观访问、班级春秋游等。

3.行政管理专业丰富的师生获奖:教师教学比赛大奖、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班主任奖、学生学业比赛奖、文化创意比赛大奖、创新创业奖、班级建设奖等。

主要课程
依据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培养方案要求设置课程,体现课程体系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前瞻性、特色性,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面突出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设置跨学科的五大板块知识对应培养方案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一是通识板块。本版块依据学校核心通识课设置的五个模块,即“创意、创新和创业模块”“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艺术审美与人格心灵模块”“社会研究与国家发展模块”“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模块”指导学生依据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按照学校提供的通识课程选择。

二是数学、统计与方法论课程板块。主要开设普通逻辑学、经济数学、Python程序设计与数据分析、统计学应用与方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管理运筹学、学术与公文写作等。

三是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核心课程板块。主要开设现代管理学导论、公共行政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法学、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公共关系、西方行政学说史、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概论、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领导力、市政管理学、专业英语等。

四是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课程板块。主要开设政府与公共事务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数字政府概论、数字政府实训、管理沟通、传播治理概论、中外传媒管理体制、公共文化政策、国际传播治理、危机与风险传播与治理、城市传播治理、社会组织管理与公益传播、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融媒体管理等。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732    本科毕业人数:1474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 智能装备与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行政管理 跨境电子商务 经济学类 工商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 汉语言文学 翻译 广播电视学 编辑出版学 国际新闻与传播 公共关系学 网络空间安全 物联网工程 政治学与行政学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 英语 数字媒体技术 通信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 新闻学 网络与新媒体 广告学 传播学 影视编导 尼泊尔语 普什图语 意大利语 艺术管理 马来语 日语 葡萄牙语 西班牙语 少数民族预科班
北京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4 4 5 5 7 9 11 34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2 0 2 0 2 0 2 0 0 0 2 2 2 0 0 3 0 0 0 2 2 0 2 2 0 2 4 0 2 0 2 2 2 0 0 0 0 0 0
河北 0 2 0 2 0 2 3 0 2 0 2 0 0 3 2 0 2 0 2 0 0 2 0 2 2 2 2 2 2 7 8 18 2 2 0 2 2 0 0 0 0
山西 2 0 5 0 2 2 2 2 0 0 2 0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2 4 2 5 0 7 11 0 0 0 0 2 0 0 0 0 0
内蒙古 0 2 0 0 0 2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2 2 2 0 0 2 0 0 0 5 2 4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2 2 0 0 0 2 2 2 2 0 0 0 2 0 0 2 0 0 2 0 2 0 0 2 2 2 4 2 5 3 0 0 2 0 0 2 2 0 0 0
吉林 0 0 0 0 0 2 2 0 2 2 0 2 2 2 0 2 0 0 2 2 0 0 0 0 5 0 0 2 2 2 5 0 0 2 0 3 2 0 0 0 0
黑龙江 0 0 2 0 2 2 2 0 2 2 2 0 0 2 3 0 2 0 2 0 2 0 0 2 3 2 2 2 2 6 2 0 0 0 0 2 0 0 0 0 0
上海 2 0 0 2 0 0 2 3 0 0 0 2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5 0 0 2 0 3 2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2 0 3 0 0 3 0 0 2 0 0 2 3 0 0 2 2 3 0 0 0 0 0 3 2 0 3 4 3 8 0 2 0 2 0 0 2 3 0 0
浙江 0 0 0 0 0 2 3 0 0 0 0 0 0 2 2 0 2 0 0 2 2 0 2 3 5 0 2 2 4 7 8 0 0 0 0 3 0 0 0 0 0
安徽 0 2 0 0 2 0 2 0 2 2 2 2 0 0 2 0 0 2 2 2 3 0 2 0 2 4 3 0 2 3 5 0 0 0 0 2 0 0 0 0 0
福建 0 0 2 0 0 2 3 0 2 2 0 2 0 2 2 0 2 0 2 0 0 2 0 0 4 2 2 2 4 6 3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2 0 3 2 0 2 3 0 0 2 0 0 0 0 0 2 0 0 2 0 0 3 0 2 2 2 2 2 4 6 5 0 0 0 0 2 0 0 3 0 0
山东 0 2 3 0 2 2 3 0 0 2 2 3 0 3 0 0 2 0 2 3 2 0 2 0 5 4 2 5 5 13 12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2 0 3 2 2 2 3 0 2 2 2 2 2 0 2 0 0 2 3 3 3 2 0 0 5 2 0 4 5 5 5 0 0 0 0 2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2 3 3 3 2 0 2 0 2 0 2 3 0 2 2 0 0 0 0 0 5 4 5 5 2 7 2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2 0 2 0 2 3 0 0 2 2 2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4 2 2 3 6 5 8 0 0 0 0 2 0 0 0 0 0
广东 0 3 0 3 2 3 3 3 2 2 0 2 2 3 2 2 2 3 3 3 0 0 0 3 2 2 5 3 2 7 11 0 2 0 3 2 0 2 0 3 0
广西 2 0 0 2 0 2 3 2 2 2 2 2 0 2 0 0 0 2 2 0 0 2 0 0 2 4 2 3 4 2 2 0 0 0 0 2 0 0 0 0 0
海南 0 0 5 0 0 2 2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0 0 4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2 0 0 2 0 0 3 0 2 0 2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2 2 0 3 5 3 2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2 0 2 2 2 2 2 0 0 0 2 2 0 0 2 2 0 0 2 0 2 0 0 3 5 2 2 5 2 5 10 0 0 0 0 2 0 0 0 0 0
贵州 2 2 2 0 0 3 3 2 2 2 0 2 0 0 0 0 0 2 2 0 0 0 2 0 5 2 2 2 4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2 0 3 3 0 0 2 0 2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4 2 2 5 4 2 2 0 0 0 0 2 0 0 0 0 6
西藏 0 0 0 0 0 0 2 2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2 0 0 0 2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5 4 0 0 4 4 4 0 0 0 0 2 0 0 0 0 0
甘肃 2 0 0 0 2 2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3 0 3 0 0 0 3 4 0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2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2 2 0 0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2 0 2 0 0 0 3 2 0 0 2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3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3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